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
故先德雲。
才拟心塵勞滿眼。
若不拟心一一天真一一明妙。
彼諸衆生若聞此法。
而深生信解決定受持永無忘失。
而且不生驚恐直下承當者。
此即名為随順覺性。
若善财龍女廣額屠兒一生圓曠劫之果者是其倫也。
故贊之曰。
此等衆生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佛所種諸善根。
曾向河沙諸佛所種善根者方能荷擔此事。
佛說是人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衆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别。
衆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随順。
末世諸衆生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皆名随順智。
言圓滿覺性本無所證之差别亦無能證之漸次。
但在覺與未覺之間而有漸次差别耳。
故得法界淨而為淨解障礙者為二乘。
去解礙而存見覺者為三賢。
去照覺而證寂滅者為登地。
至于覺性圓滿無不随順者為大覺。
若于一切處不生心動念者。
即名功德圓滿。
現世即為第二導師。
已上雖分頓漸二門。
至于随順淨覺實無二緻。
所謂方便多門随順之智則一也。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廣為我等分别如是随順覺性。
令諸菩薩覺心光明。
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世尊。
譬如大城外有四門。
随方來者非止一路。
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
并修行人總有幾種。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彌勒章明所斷惑。
清淨慧章明所證理。
若不明所修觀行。
無從斷惑證真。
而威德不得自在。
故次明所修觀智而威德乘機發問也。
覺心光明者。
謂障盡而覺心明淨也。
承佛圓音等者。
領前忘心頓證之旨。
證心不生虛妄。
即名成就一切種智。
是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況複勤修習者乎。
世尊下正請。
大城喻圓覺。
大城有四門門門可入。
喻圓覺有三觀觀觀可通故。
一切方便漸次者。
問所修之行也。
并修行人者。
問修觀之人也。
若知此二種則速得開悟便得遊戲大寂滅海矣。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衆生。
問于如來如是方便。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
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
無上妙覺遍諸十方。
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
于諸修行實無有二。
方便随順其數無量。
圓攝所歸循性差别當有三種。
無上妙覺流出十方一切如來。
故與諸佛同體平等。
複流出一切染淨諸法。
故又與諸法同體平等。
諸修行人雖張萬行而求之無非一道。
若以方便随順衆生根器利鈍煩惱厚薄沉掉不等。
則随機設教其數無量。
若統攝所歸皆能随順覺性。
而差别方便略有三種觀行則攝盡無餘。
善男子。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以淨覺心取靜為行。
由澄諸念。
覺識煩動。
靜慧發生。
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便能内發寂靜輕安。
由寂靜故。
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悟謂解悟。
以用也。
取謂先知得身中有不生滅淨圓覺性。
因有散亂之習。
曾不自知念念生滅。
故用此淨覺取靜為行銷落諸念。
故見分别意識煩亂擾動猶如沸鼎。
而靜慧漸漸發生。
則向之妄認色身不住之客及緣影搖動之塵皆悉不起。
便能内發寂靜輕安。
以去昏沉故身輕。
去掉舉故心安。
由寂靜故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
如淨鏡之現影像。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如此方便名奢摩他。
奢摩他此雲止。
能止一切勞慮故。
此觀若成即能斷煩惱障證生空理入信心住。
善男子。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變化諸幻而開幻衆。
由起幻故便能内發大悲輕安。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
非同幻觀皆是幻故。
幻相永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心性根塵即十八界也。
皆因無始無明迷真而起。
本無自性。
悉因幻人化出。
良以根本無明背真而起而十八界複因無明而起。
故根塵識三為幻所化。
而根本無明業識為幻者。
故即起幻智以除幻者。
複變化種種緣生如幻之法。
開導如幻之衆生。
由起幻行故能内發大悲輕安。
由度生
故先德雲。
才拟心塵勞滿眼。
若不拟心一一天真一一明妙。
彼諸衆生若聞此法。
而深生信解決定受持永無忘失。
而且不生驚恐直下承當者。
此即名為随順覺性。
若善财龍女廣額屠兒一生圓曠劫之果者是其倫也。
故贊之曰。
此等衆生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佛所種諸善根。
曾向河沙諸佛所種善根者方能荷擔此事。
佛說是人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衆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别。
衆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随順。
末世諸衆生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皆名随順智。
言圓滿覺性本無所證之差别亦無能證之漸次。
但在覺與未覺之間而有漸次差别耳。
故得法界淨而為淨解障礙者為二乘。
去解礙而存見覺者為三賢。
去照覺而證寂滅者為登地。
至于覺性圓滿無不随順者為大覺。
若于一切處不生心動念者。
即名功德圓滿。
現世即為第二導師。
已上雖分頓漸二門。
至于随順淨覺實無二緻。
所謂方便多門随順之智則一也。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廣為我等分别如是随順覺性。
令諸菩薩覺心光明。
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世尊。
譬如大城外有四門。
随方來者非止一路。
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
并修行人總有幾種。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彌勒章明所斷惑。
清淨慧章明所證理。
若不明所修觀行。
無從斷惑證真。
而威德不得自在。
故次明所修觀智而威德乘機發問也。
覺心光明者。
謂障盡而覺心明淨也。
承佛圓音等者。
領前忘心頓證之旨。
證心不生虛妄。
即名成就一切種智。
是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況複勤修習者乎。
世尊下正請。
大城喻圓覺。
大城有四門門門可入。
喻圓覺有三觀觀觀可通故。
一切方便漸次者。
問所修之行也。
并修行人者。
問修觀之人也。
若知此二種則速得開悟便得遊戲大寂滅海矣。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衆生。
問于如來如是方便。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
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
無上妙覺遍諸十方。
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
于諸修行實無有二。
方便随順其數無量。
圓攝所歸循性差别當有三種。
無上妙覺流出十方一切如來。
故與諸佛同體平等。
複流出一切染淨諸法。
故又與諸法同體平等。
諸修行人雖張萬行而求之無非一道。
若以方便随順衆生根器利鈍煩惱厚薄沉掉不等。
則随機設教其數無量。
若統攝所歸皆能随順覺性。
而差别方便略有三種觀行則攝盡無餘。
善男子。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以淨覺心取靜為行。
由澄諸念。
覺識煩動。
靜慧發生。
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便能内發寂靜輕安。
由寂靜故。
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悟謂解悟。
以用也。
取謂先知得身中有不生滅淨圓覺性。
因有散亂之習。
曾不自知念念生滅。
故用此淨覺取靜為行銷落諸念。
故見分别意識煩亂擾動猶如沸鼎。
而靜慧漸漸發生。
則向之妄認色身不住之客及緣影搖動之塵皆悉不起。
便能内發寂靜輕安。
以去昏沉故身輕。
去掉舉故心安。
由寂靜故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
如淨鏡之現影像。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如此方便名奢摩他。
奢摩他此雲止。
能止一切勞慮故。
此觀若成即能斷煩惱障證生空理入信心住。
善男子。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變化諸幻而開幻衆。
由起幻故便能内發大悲輕安。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
非同幻觀皆是幻故。
幻相永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心性根塵即十八界也。
皆因無始無明迷真而起。
本無自性。
悉因幻人化出。
良以根本無明背真而起而十八界複因無明而起。
故根塵識三為幻所化。
而根本無明業識為幻者。
故即起幻智以除幻者。
複變化種種緣生如幻之法。
開導如幻之衆生。
由起幻行故能内發大悲輕安。
由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