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論雲。
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真住唯識。
此是資糧位中菩薩随順覺性。
由未斷法執亦名相似覺。
善男子。
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是故菩薩常覺不住。
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
首已斷故無能斷者。
則以礙心自滅諸礙。
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修多羅教如标月指。
若複見月了知所标畢竟非月。
一切如來種種言教開示菩薩亦複如是。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随順覺性。
謂三賢位中菩薩雖修三摩提。
尚有能照之智及所覺之理。
猶存能所未能忘相。
所以俱名障礙。
故修禅那以斷照覺。
照覺俱斷。
能所兩忘。
得入法性。
覺通如來。
盡佛境界。
分證平等法身。
始登初地。
故得常覺不住。
能照所照同時寂滅。
故唯識頌雲。
若時于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以初地用金剛智斷分别法執。
證遍行真如。
不取種種戲論相。
智與真如平等平等。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
以法執已斷不見有能斷之智。
如首已斷不見有能斷之人。
反顯地前皆以礙心滅礙。
有所伏之惑。
有能伏之人。
故有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初地已上斷分别法執。
證平等性智。
非斷而斷。
非證而證。
非若地前以礙心滅礙。
故不見有所滅之礙及滅礙之智。
故曰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何以故。
以地前菩薩皆是認化佛所說事六度而修行。
未達圓覺體中具足萬行。
如不見真月但執指為月。
至加行位觀察名義自性差别。
至初地而名義始空。
斷言語息思想。
純以智慧修六度行不生取着。
故起信雲。
以知法性體無悭貪随順修行檀波羅蜜等。
如見月而不認标指。
從是菩薩得真見道入通達位。
此名已入地者随順覺性。
由分斷法執分證真理名随分覺。
善男子。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
衆生國土同一法性。
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此名如來随順覺性。
論雲。
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
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
以遠離微細念故。
得見心性心即常住。
故見一切煩惱無明諸障礙法同一圓融清淨寶覺。
由未見本覺時故有得有失。
既見本覺則本自無失今亦無得。
故法法皆真無非解脫。
未覺之時謂有為之法有成有壞無為之法無成無壞。
既覺之後即有為是無為即無為是有為。
故成法破法皆是涅槃。
未覺之先無明智慧定是兩法。
既覺之後無明實性即是佛性。
故智慧愚癡皆名般若。
未覺之前邪法正法迥然各異。
既覺之後平等本際。
故菩薩外道同是菩提。
未覺之先無明真如元是兩法。
既覺之後無明邊際即是真如邊際。
故無異境。
未覺之先三學三毒是對待法。
既覺之後三毒即是三學。
故俱是梵行。
未覺之前則有情無情成敵兩立。
既覺之後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
故衆生國土同一法性。
未覺之先則苦樂二境宛然差别。
既覺之後則苦樂本空。
故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未覺之先五性差别。
既覺之後五性元同一性三乘即是一乘。
故有性三乘與無性闡提皆成佛道。
未覺之前縛脫有二。
既覺之後則知縛處即解解處即縛。
故煩惱即是解脫。
未覺之前對境生情。
既覺之後則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故以法界海慧照了諸法猶如虛空。
故曰。
離念相者等虛空界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此名如來随順淨覺。
以斷生相無明名究竟覺也。
已上顯示凡夫以至佛果漸斷漸證竟。
善男子。
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于諸妄念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
是則名為随順覺性。
善男子。
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
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此特舉頓悟法門以示行人當修也。
居一切時起妄念者。
起即是病是狂心是異生。
若一切時不起妄念。
便超異生入覺性矣。
故古德雲莫妄想。
厭勞慮而息妄心者。
息即是病是狂心是釘樁搖橹漢是二乘。
于諸妄心亦不息滅。
便超二乘入覺性矣。
住妄想境加了知而住見覺者。
加即是病是狂心是頭上安頭是三賢菩薩。
住妄想而不加了知。
超三賢而入覺性矣。
于無了知辨真實者。
辨即是病是狂心是開口成雙橛。
地上菩薩也。
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便超十地而入覺性矣。
若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
四病頓除四狂頓歇。
歇即菩提。
此圓頓根所修法門也
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真住唯識。
此是資糧位中菩薩随順覺性。
由未斷法執亦名相似覺。
善男子。
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是故菩薩常覺不住。
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
首已斷故無能斷者。
則以礙心自滅諸礙。
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修多羅教如标月指。
若複見月了知所标畢竟非月。
一切如來種種言教開示菩薩亦複如是。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随順覺性。
謂三賢位中菩薩雖修三摩提。
尚有能照之智及所覺之理。
猶存能所未能忘相。
所以俱名障礙。
故修禅那以斷照覺。
照覺俱斷。
能所兩忘。
得入法性。
覺通如來。
盡佛境界。
分證平等法身。
始登初地。
故得常覺不住。
能照所照同時寂滅。
故唯識頌雲。
若時于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以初地用金剛智斷分别法執。
證遍行真如。
不取種種戲論相。
智與真如平等平等。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
以法執已斷不見有能斷之智。
如首已斷不見有能斷之人。
反顯地前皆以礙心滅礙。
有所伏之惑。
有能伏之人。
故有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初地已上斷分别法執。
證平等性智。
非斷而斷。
非證而證。
非若地前以礙心滅礙。
故不見有所滅之礙及滅礙之智。
故曰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何以故。
以地前菩薩皆是認化佛所說事六度而修行。
未達圓覺體中具足萬行。
如不見真月但執指為月。
至加行位觀察名義自性差别。
至初地而名義始空。
斷言語息思想。
純以智慧修六度行不生取着。
故起信雲。
以知法性體無悭貪随順修行檀波羅蜜等。
如見月而不認标指。
從是菩薩得真見道入通達位。
此名已入地者随順覺性。
由分斷法執分證真理名随分覺。
善男子。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
衆生國土同一法性。
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此名如來随順覺性。
論雲。
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
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
以遠離微細念故。
得見心性心即常住。
故見一切煩惱無明諸障礙法同一圓融清淨寶覺。
由未見本覺時故有得有失。
既見本覺則本自無失今亦無得。
故法法皆真無非解脫。
未覺之時謂有為之法有成有壞無為之法無成無壞。
既覺之後即有為是無為即無為是有為。
故成法破法皆是涅槃。
未覺之先無明智慧定是兩法。
既覺之後無明實性即是佛性。
故智慧愚癡皆名般若。
未覺之前邪法正法迥然各異。
既覺之後平等本際。
故菩薩外道同是菩提。
未覺之先無明真如元是兩法。
既覺之後無明邊際即是真如邊際。
故無異境。
未覺之先三學三毒是對待法。
既覺之後三毒即是三學。
故俱是梵行。
未覺之前則有情無情成敵兩立。
既覺之後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
故衆生國土同一法性。
未覺之先則苦樂二境宛然差别。
既覺之後則苦樂本空。
故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未覺之先五性差别。
既覺之後五性元同一性三乘即是一乘。
故有性三乘與無性闡提皆成佛道。
未覺之前縛脫有二。
既覺之後則知縛處即解解處即縛。
故煩惱即是解脫。
未覺之前對境生情。
既覺之後則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故以法界海慧照了諸法猶如虛空。
故曰。
離念相者等虛空界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此名如來随順淨覺。
以斷生相無明名究竟覺也。
已上顯示凡夫以至佛果漸斷漸證竟。
善男子。
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于諸妄念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
是則名為随順覺性。
善男子。
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
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此特舉頓悟法門以示行人當修也。
居一切時起妄念者。
起即是病是狂心是異生。
若一切時不起妄念。
便超異生入覺性矣。
故古德雲莫妄想。
厭勞慮而息妄心者。
息即是病是狂心是釘樁搖橹漢是二乘。
于諸妄心亦不息滅。
便超二乘入覺性矣。
住妄想境加了知而住見覺者。
加即是病是狂心是頭上安頭是三賢菩薩。
住妄想而不加了知。
超三賢而入覺性矣。
于無了知辨真實者。
辨即是病是狂心是開口成雙橛。
地上菩薩也。
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便超十地而入覺性矣。
若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
四病頓除四狂頓歇。
歇即菩提。
此圓頓根所修法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