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四

關燈
情切大悲心勝勇猛精進若無其身。

    故身心亦輕安也。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者。

    謂凡修菩薩行者莫不皆從靜覺心中起諸幻行漸次增進。

    如三資糧四加行是也。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者。

    言幻者雖是無明。

    而彼觀察其為幻者是智非識故不同幻。

    以智識不同故也。

    非同幻觀皆是幻故者。

    若究而言之。

    不但幻者是幻。

    即觀察幻者之智猶然是幻。

    以真如體上不但不容立幻者亦且不容立幻智。

    故始而知幻者生幻化。

    次以幻智除幻者。

    終以覺心拂幻智。

    直至智識俱忘能所滅盡。

    方得幻相永離得入初地。

    是名菩薩所修妙圓加行也。

    如土長苗者。

    土喻因地覺心。

    苗喻幻智。

    謂依淨覺而起幻智。

    從幻智而入覺心。

    是名稱真之行。

    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三摩缽提此雲等至。

    以等持之中能至聖位故。

    此觀若成。

    即伏我法二執證相似覺。

    入三賢四加行位。

     善男子。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

    了知身心皆為挂礙。

    無知覺明不依諸礙。

    永得超過礙無礙境。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

    如器中锽聲出于外。

    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便能内發寂滅輕安。

    妙覺随順寂滅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衆生壽命皆為浮想。

    此方便者名為禅那。

     不取幻化及靜相者。

    言前止觀二法皆不取。

    直下觀察覺心不動。

    了了常知。

    不起分别。

    如文殊章中所雲者是也。

    由了知身心皆為挂礙故不取幻化。

    又了知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故不取靜相。

    終日覺而未嘗覺。

    終日明而未嘗明。

    為無知覺明。

    以身心是依他起性。

    無知覺明是圓成實性。

    故直觀覺性者永得超過礙無礙境。

    所謂坐斷兩頭中間迥出者也。

    百丈雲。

    靈光獨耀。

    迥脫根塵。

    體露真常。

    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

    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

    即如如佛。

    此即如來禅祖師禅也。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者。

    言既入此門尋常日用無所用心。

    但是饑來吃飯困來打眠。

    水邊林下長養聖胎。

    形雖寓于塵域而無一毫世情。

    所謂神雖世表終日域中。

    喻如器中之锽聲出于外也。

    锽作鐄大鐘也。

    俗諺雲。

    鐘在寺裡。

    聲在外邊。

    取無拘礙意。

    由彼不取二相迥然獨出。

    了知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故不相留礙。

    便能内發寂滅輕安。

    言寂滅者。

    不取靜故寂。

    不取幻故滅。

    由纖塵不立故身心輕安。

    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也。

    此寂滅境惟是妙覺真心方能随順。

    若存四相則不能随順矣。

    故随順妙覺者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也。

    自謂我相。

    他謂人相。

    言此寂滅境界非有我相人相者所能及。

    亦非有衆生壽命相者所能至也。

    以地上菩薩斷分别我法二執故我人證悟所不能及。

    斷俱生我法二執故衆生壽命皆為浮想。

    此方便者名為禅那。

    禅那此雲靜慮。

    謂即靜而慮即慮而靜。

    定慧平等之通稱。

    此觀若成即斷無明證随分覺。

    始從初地以至等覺所修者是也。

     善男子。

    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随順。

    十方如來因此成佛。

    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

    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善男子。

    假使有人修于聖道。

    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

    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刹那頃随順修習。

     此上三種觀行皆是親近随順之方便所謂因地法行也。

    十方如來依此為因而成正覺。

    三賢十聖所修一切同異方便亦皆依此三種而修。

    同方便者謂入地菩薩初得聖性證平等法故。

    異方便者謂地前菩薩未證聖性在異生性故。

    若約單修初觀者斷我執證相似覺。

    是二乘随順覺性之方便。

    修次觀者雙伏我法二執證相似覺。

    是三賢菩薩随順覺性之方便。

    修第三觀者雙斷我法二執證随分覺。

    是入地菩薩随順覺性。

    若此三觀由漸而進。

    至于等覺後心。

    以金剛慧頓斷生相無明入究竟覺。

    故曰若得圓證即成圓覺也。

    善男子下舉劣以顯勝也。

    據教中勸一人二人持五戒十戒者得福甚多。

    況令爾許人成就羅漢辟支具足六通八解永超三界十纏。

    而乃不如有人暫修圓覺唯一刹那者。

    豈況長時圓修妙觀者哉。

    故圭峰雲。

    聞五種名勝刹寶布施。

    說半偈義勝河沙小乘。

    實由無法不持無機不被者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

    随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便有三種類。

    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

    禅那惟寂滅如彼器中锽。

    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随順。

    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此三種觀從次而入為漸修。

    超次而入為頓修。

    禅那即頓修法門也。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