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未能顯然住于菩薩境界。
此障比異生為淺。
比三賢菩薩為深。
是故末世衆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
當先發弘願以斷二障也。
三二障俱伏。
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者。
謂修大乘順解脫分。
依識性相能深信解者入資糧位。
複修大乘順決擇分。
能漸伏除能取所取引發真見者名加行位。
由但住三賢未能入地。
此障比二乘為淺。
較入地為深。
若二障分斷即入初地。
若二障斷盡。
即入如來微妙圓覺得住無上圓滿菩提。
出障圓明得入如來大涅槃海能盡未來化有情類。
故唯識雲。
十種障者。
一異生障。
謂二障中分别起者。
依彼種立異生性故。
二乘見道唯斷一種名得聖性。
菩薩初見道時具斷二種名得聖位。
二邪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及彼所起誤犯三業。
彼障二地極淨屍羅。
入二地時便能永斷。
三闇鈍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所聞思修法忘失。
彼障三地勝定總持。
及彼所發殊勝三慧。
入三地時便能永斷。
四微細煩惱現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第六識俱身見等攝。
彼障四地菩提分法。
入四地時便能永斷。
五于下乘般涅槃障。
謂所知障俱生一分。
令厭生死。
樂趣涅槃。
同下二乘厭苦欣滅。
彼障五地無差别道。
入五地時便能永斷。
六粗相現行障。
謂所知障俱生一分。
執有染淨粗相現行。
彼障六地無染淨道。
入六地時便能永斷。
七細相現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執有生滅細相現行。
彼障七地妙無相道。
入七地時便能永斷。
八無相中作加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無相觀不任運起。
入第八地便能永斷。
彼永斷故得二自在。
九利他不欲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于利樂有情不欲勤行。
要修己利。
彼障九地四無礙解。
入九地時便能永斷。
斷此障已得四無礙。
十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謂所知障俱生一分。
令于諸法不得自在。
彼障十地大智法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入十地時便能永斷作大神通。
此地于法雖得自在。
而有餘障未名最極。
謂有俱生微細所知障。
及有任運煩惱障種。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如來地。
故曰。
分别二障極喜無。
六七俱生地地除。
第七修道除種現。
金剛道後等皆無。
難雲。
一切衆生皆證圓覺。
雲何而有五性差别。
答。
衆生雖同證圓覺性。
由彼所遇善知識者。
或是大乘。
或是小乘。
或人天乘。
各各不同。
彼即以己之所證所得者示人。
故聞法者随波熏習。
依彼所作因地法行修習。
便有頓漸不同。
若得值遇大善知識。
示以無上菩提正修行路。
令彼得沾平等甘露法味。
即無論大根小根皆成佛果。
故知性本是一。
因熏習而成五。
非本性有五也。
五者衆生雖求善友值遇邪師。
不具正眼心未能識。
即依彼所作因地法行。
如數論勝論投灰拔發等。
勤苦修習。
未得正悟。
便入外道種性。
所謂我眼本正因師故邪。
則此過在邪師非衆生咎。
此等皆依二障深淺遂成五性差别。
善男子。
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
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
與其同事化令成佛。
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
于大圓覺起增上心。
當發菩薩清淨大願。
應作是言。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
求善知識。
莫值外道及與二乘。
依願修行漸斷諸障。
障盡願滿。
便登解脫清淨法殿。
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此答第四問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方便度生也。
故答雲。
唯以一種大悲為勝方便。
入諸世間開發未悟。
乃至随類現形。
若怨若親行同事攝化令成佛。
皆依過去因中清淨願力所持。
故能一目等視。
不爾。
便成愛見大悲矣。
故末世衆生。
起增上勝心欲泛如來大圓覺海。
當發大願。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
求善知識。
莫值外道小乘。
以外道見邪小乘量小故。
依此願力勤斷二障。
以障盡故觸目無非解脫。
以願滿故對境無非圓覺。
如是則三德圓明三身齊證矣。
爾時世尊欲量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堕落于生死。
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
随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衆生。
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一切衆生不得解脫者。
皆由貪欲系縛生死不得出離。
若能斷憎愛除三毒。
不依五種差别性為因地法行。
而依圓照清淨覺相。
皆得成佛道矣。
所以皆成佛者。
由彼斷二障求正悟發大誓願。
故得依止大涅槃海住佛圓覺。
所以必欲發願者。
以十方菩薩皆以大悲願力斷愛見入生死。
故現在菩薩當斷愛見便得入大圓覺矣。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三
此障比異生為淺。
比三賢菩薩為深。
是故末世衆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
當先發弘願以斷二障也。
三二障俱伏。
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者。
謂修大乘順解脫分。
依識性相能深信解者入資糧位。
複修大乘順決擇分。
能漸伏除能取所取引發真見者名加行位。
由但住三賢未能入地。
此障比二乘為淺。
較入地為深。
若二障分斷即入初地。
若二障斷盡。
即入如來微妙圓覺得住無上圓滿菩提。
出障圓明得入如來大涅槃海能盡未來化有情類。
故唯識雲。
十種障者。
一異生障。
謂二障中分别起者。
依彼種立異生性故。
二乘見道唯斷一種名得聖性。
菩薩初見道時具斷二種名得聖位。
二邪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及彼所起誤犯三業。
彼障二地極淨屍羅。
入二地時便能永斷。
三闇鈍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所聞思修法忘失。
彼障三地勝定總持。
及彼所發殊勝三慧。
入三地時便能永斷。
四微細煩惱現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第六識俱身見等攝。
彼障四地菩提分法。
入四地時便能永斷。
五于下乘般涅槃障。
謂所知障俱生一分。
令厭生死。
樂趣涅槃。
同下二乘厭苦欣滅。
彼障五地無差别道。
入五地時便能永斷。
六粗相現行障。
謂所知障俱生一分。
執有染淨粗相現行。
彼障六地無染淨道。
入六地時便能永斷。
七細相現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執有生滅細相現行。
彼障七地妙無相道。
入七地時便能永斷。
八無相中作加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無相觀不任運起。
入第八地便能永斷。
彼永斷故得二自在。
九利他不欲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
令于利樂有情不欲勤行。
要修己利。
彼障九地四無礙解。
入九地時便能永斷。
斷此障已得四無礙。
十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謂所知障俱生一分。
令于諸法不得自在。
彼障十地大智法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入十地時便能永斷作大神通。
此地于法雖得自在。
而有餘障未名最極。
謂有俱生微細所知障。
及有任運煩惱障種。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彼皆頓斷入如來地。
故曰。
分别二障極喜無。
六七俱生地地除。
第七修道除種現。
金剛道後等皆無。
難雲。
一切衆生皆證圓覺。
雲何而有五性差别。
答。
衆生雖同證圓覺性。
由彼所遇善知識者。
或是大乘。
或是小乘。
或人天乘。
各各不同。
彼即以己之所證所得者示人。
故聞法者随波熏習。
依彼所作因地法行修習。
便有頓漸不同。
若得值遇大善知識。
示以無上菩提正修行路。
令彼得沾平等甘露法味。
即無論大根小根皆成佛果。
故知性本是一。
因熏習而成五。
非本性有五也。
五者衆生雖求善友值遇邪師。
不具正眼心未能識。
即依彼所作因地法行。
如數論勝論投灰拔發等。
勤苦修習。
未得正悟。
便入外道種性。
所謂我眼本正因師故邪。
則此過在邪師非衆生咎。
此等皆依二障深淺遂成五性差别。
善男子。
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
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
與其同事化令成佛。
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
于大圓覺起增上心。
當發菩薩清淨大願。
應作是言。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
求善知識。
莫值外道及與二乘。
依願修行漸斷諸障。
障盡願滿。
便登解脫清淨法殿。
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此答第四問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方便度生也。
故答雲。
唯以一種大悲為勝方便。
入諸世間開發未悟。
乃至随類現形。
若怨若親行同事攝化令成佛。
皆依過去因中清淨願力所持。
故能一目等視。
不爾。
便成愛見大悲矣。
故末世衆生。
起增上勝心欲泛如來大圓覺海。
當發大願。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
求善知識。
莫值外道小乘。
以外道見邪小乘量小故。
依此願力勤斷二障。
以障盡故觸目無非解脫。
以願滿故對境無非圓覺。
如是則三德圓明三身齊證矣。
爾時世尊欲量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堕落于生死。
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
随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衆生。
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一切衆生不得解脫者。
皆由貪欲系縛生死不得出離。
若能斷憎愛除三毒。
不依五種差别性為因地法行。
而依圓照清淨覺相。
皆得成佛道矣。
所以皆成佛者。
由彼斷二障求正悟發大誓願。
故得依止大涅槃海住佛圓覺。
所以必欲發願者。
以十方菩薩皆以大悲願力斷愛見入生死。
故現在菩薩當斷愛見便得入大圓覺矣。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