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生死免諸輪回。
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善男子。
菩薩變化示現世間。
非愛為本。
但以慈悲令彼舍愛。
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
勤求如來圓覺境界。
于清淨心便得開悟。
此答第二問于諸輪回有幾種性也。
卵因想生。
胎因情有。
濕以合感。
化以離應。
雖異生種性各各不同。
而此四生攝盡三界一切種性。
故說一切種性皆以淫欲為因成生死之正性。
亦以淫欲為因成生死之正命也。
當知三界輪回唯以愛為根本。
良以衆生從出母胎。
即有愛性與之俱生。
則有愛性為正因矣。
況複更有種種色聲香味觸等五塵諸可樂境為助因以助發愛性。
若火得風其??愈熾。
由是而造諸惡業。
由是而受諸果報。
塵沙劫波莫之遏絕。
又不但出胎之後愛性俱生。
即初受胎時于父母邊亦由貪愛而生耽着。
然後動其欲心而有淫欲。
故欲因愛生。
複因淫欲然後于父母邊納想為胎。
即于想中傳命。
故命因欲有。
故知衆生愛命依欲本而得成。
由彼過去愛欲為能感因。
而以現在愛命為所感果。
現在既有愛命為果。
複對現在五塵諸境。
其順我情者生愛。
逆我情者生憎。
而起惑着。
既于違順二境起惑着已。
複造種種惡業。
由此現在惑業苦因。
複招未來三途劇報。
是則三途業報皆以愛欲為本明矣。
既知三途劇報在愛欲。
于彼欲境深生厭惡欲求出離。
故愛善業而厭惡業。
即複舍惡業而修善業。
蓋惡即淫等。
而善即不淫等也。
由此善業為欲界人天受生之因。
故複現欲界人天受生之果。
故首楞嚴雲。
形雖出動心迹尚交。
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又知厭欲界而愛初禅。
故複舍欲界而入初禅。
厭初禅而愛二禅即複舍初禅而入二禅。
厭二禅而愛三禅即複舍二禅而入三禅。
厭三禅而愛四禅即複舍三禅而入四禅。
至于四禅。
即知前三天種種欣厭無非耽着勝樂。
總是愛心皆可厭惡。
故棄彼愛心而樂于舍。
不知樂舍之心居然是愛還滋愛本。
由此不動業因便感有為增上善果。
故雖入四空無非樂舍。
總名伏愛。
未盡愛根。
皆是輪回不成聖果。
故首楞嚴雲。
雖非無為真不動地。
有所得心功用已熟。
故知三界一切種性皆以貪愛為根本也。
是故衆生欲出三界超生死免輪回者。
固當先斷欲根除愛渴。
透此一關便是出塵羅漢矣。
問菩薩不斷貪欲入生死中廣作佛事。
何故必欲學小乘斷貪欲除愛渴而求出生死乎。
答菩薩入生死度生。
皆是以變化身示現世間。
如鏡華水月。
非若衆生實以淫欲為因而有此身也。
但以大慈悲力大誓願力現同事攝令彼舍愛。
假貪愛而入生死。
其實毫無愛根也。
若自己有愛自堕生死。
安能斷人之愛令彼出生死乎。
故末世修行者。
若能外舍五塵欲境。
内除憎愛二心。
則永斷輪回心得清淨。
用此清淨心勤求圓覺境界。
于清淨心便得開悟。
正如出礦之金方堪作器。
若是藥汞金。
入煅則流去。
是則尚不能免輪回。
欲求開悟安可得哉。
善男子。
一切衆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
顯出五性差别不等。
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雲何二障。
一者理障礙正知見。
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雲何五性。
善男子。
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若諸衆生永舍貪欲。
先除事障。
未斷理障。
但能悟入聲聞緣覺。
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
先當發願勤斷二障。
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
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
一切衆生皆證圓覺。
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
爾時修習便有頓漸。
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
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若諸衆生雖求善友。
遇邪見者未得正悟。
是則名為外道種性。
邪師過謬非衆生咎。
是名衆生五性差别。
此答第三問修佛菩提幾種差别也。
一切衆生皆以貪欲為根本長養無明。
令彼無明發揚揮散引蔓牽枝頭頭羁绁。
故于真如平等無差别處顯出五性差别也。
皆由二障而現深淺者。
謂凡夫對二乘則凡夫障深二乘障淺。
二乘對菩薩則二乘障深菩薩障淺。
若菩薩對佛則菩薩有障唯佛無障。
二障者何。
一者理障。
亦名所知障。
由不達一法界義心不相應。
忽然念起障所知理礙佛知見名之為障。
即無明也。
二者事障。
亦名煩惱障。
謂以昏煩之法擾亂于心。
于事不了起惑造業。
生死相續不得自在名之為障。
即見思二惑也。
五性者何。
一謂二障俱在而未除者為最深。
名未成佛。
亦名異生性。
即三界人天六道。
雖善惡不同。
愛根未斷皆在輪回不成聖果。
二謂永舍貪欲但斷見思。
無力兼斷理障。
直超三界不念衆生者。
但能悟入二乘小果。
猶處門外止宿草庵。
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善男子。
菩薩變化示現世間。
非愛為本。
但以慈悲令彼舍愛。
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
勤求如來圓覺境界。
于清淨心便得開悟。
此答第二問于諸輪回有幾種性也。
卵因想生。
胎因情有。
濕以合感。
化以離應。
雖異生種性各各不同。
而此四生攝盡三界一切種性。
故說一切種性皆以淫欲為因成生死之正性。
亦以淫欲為因成生死之正命也。
當知三界輪回唯以愛為根本。
良以衆生從出母胎。
即有愛性與之俱生。
則有愛性為正因矣。
況複更有種種色聲香味觸等五塵諸可樂境為助因以助發愛性。
若火得風其??愈熾。
由是而造諸惡業。
由是而受諸果報。
塵沙劫波莫之遏絕。
又不但出胎之後愛性俱生。
即初受胎時于父母邊亦由貪愛而生耽着。
然後動其欲心而有淫欲。
故欲因愛生。
複因淫欲然後于父母邊納想為胎。
即于想中傳命。
故命因欲有。
故知衆生愛命依欲本而得成。
由彼過去愛欲為能感因。
而以現在愛命為所感果。
現在既有愛命為果。
複對現在五塵諸境。
其順我情者生愛。
逆我情者生憎。
而起惑着。
既于違順二境起惑着已。
複造種種惡業。
由此現在惑業苦因。
複招未來三途劇報。
是則三途業報皆以愛欲為本明矣。
既知三途劇報在愛欲。
于彼欲境深生厭惡欲求出離。
故愛善業而厭惡業。
即複舍惡業而修善業。
蓋惡即淫等。
而善即不淫等也。
由此善業為欲界人天受生之因。
故複現欲界人天受生之果。
故首楞嚴雲。
形雖出動心迹尚交。
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又知厭欲界而愛初禅。
故複舍欲界而入初禅。
厭初禅而愛二禅即複舍初禅而入二禅。
厭二禅而愛三禅即複舍二禅而入三禅。
厭三禅而愛四禅即複舍三禅而入四禅。
至于四禅。
即知前三天種種欣厭無非耽着勝樂。
總是愛心皆可厭惡。
故棄彼愛心而樂于舍。
不知樂舍之心居然是愛還滋愛本。
由此不動業因便感有為增上善果。
故雖入四空無非樂舍。
總名伏愛。
未盡愛根。
皆是輪回不成聖果。
故首楞嚴雲。
雖非無為真不動地。
有所得心功用已熟。
故知三界一切種性皆以貪愛為根本也。
是故衆生欲出三界超生死免輪回者。
固當先斷欲根除愛渴。
透此一關便是出塵羅漢矣。
問菩薩不斷貪欲入生死中廣作佛事。
何故必欲學小乘斷貪欲除愛渴而求出生死乎。
答菩薩入生死度生。
皆是以變化身示現世間。
如鏡華水月。
非若衆生實以淫欲為因而有此身也。
但以大慈悲力大誓願力現同事攝令彼舍愛。
假貪愛而入生死。
其實毫無愛根也。
若自己有愛自堕生死。
安能斷人之愛令彼出生死乎。
故末世修行者。
若能外舍五塵欲境。
内除憎愛二心。
則永斷輪回心得清淨。
用此清淨心勤求圓覺境界。
于清淨心便得開悟。
正如出礦之金方堪作器。
若是藥汞金。
入煅則流去。
是則尚不能免輪回。
欲求開悟安可得哉。
善男子。
一切衆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
顯出五性差别不等。
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雲何二障。
一者理障礙正知見。
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雲何五性。
善男子。
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若諸衆生永舍貪欲。
先除事障。
未斷理障。
但能悟入聲聞緣覺。
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
先當發願勤斷二障。
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
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
一切衆生皆證圓覺。
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
爾時修習便有頓漸。
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
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若諸衆生雖求善友。
遇邪見者未得正悟。
是則名為外道種性。
邪師過謬非衆生咎。
是名衆生五性差别。
此答第三問修佛菩提幾種差别也。
一切衆生皆以貪欲為根本長養無明。
令彼無明發揚揮散引蔓牽枝頭頭羁绁。
故于真如平等無差别處顯出五性差别也。
皆由二障而現深淺者。
謂凡夫對二乘則凡夫障深二乘障淺。
二乘對菩薩則二乘障深菩薩障淺。
若菩薩對佛則菩薩有障唯佛無障。
二障者何。
一者理障。
亦名所知障。
由不達一法界義心不相應。
忽然念起障所知理礙佛知見名之為障。
即無明也。
二者事障。
亦名煩惱障。
謂以昏煩之法擾亂于心。
于事不了起惑造業。
生死相續不得自在名之為障。
即見思二惑也。
五性者何。
一謂二障俱在而未除者為最深。
名未成佛。
亦名異生性。
即三界人天六道。
雖善惡不同。
愛根未斷皆在輪回不成聖果。
二謂永舍貪欲但斷見思。
無力兼斷理障。
直超三界不念衆生者。
但能悟入二乘小果。
猶處門外止宿草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