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三

關燈


    求其不搖不可得。

    眼定者則見火輪必轉求其不轉不可得。

    雲駛則見月必運求其不運不可得。

    舟行則岸必移求其不移不可得。

    物尚如此。

    何況生死輪轉八種染污識心曾未有一念清淨。

    而以不清淨心觀清淨覺有不随流轉者乎。

    由随緣不變故說衆生本來成佛。

    由不變随緣故有一切無明生起。

    汝等不解此義。

    于無輪轉處妄見輪轉。

    于無惑處妄起三惑。

    三惑謂見思塵沙及根本無明也。

    三惑有即指三疑者未必。

     善男子。

    譬如幻翳妄見空華。

    幻翳若除。

    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

    何以故。

    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亦如空華滅于空時。

    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

    何以故。

    空本無華非起滅故。

    生死涅槃同于起滅。

    妙覺圓照離于華翳。

    善男子。

    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

    況複如來圓覺随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此以喻答第三疑也。

    翳喻無明。

    華喻身心。

    翳生華生。

    翳滅華滅。

    若翳滅而更待翳生。

    華滅而更待華生。

    斯實狂癡矣。

    以翳華二法本無種子。

    故翳滅于眼。

    不可更待眼中何時更起諸翳。

    亦如空華既滅于空不應更待空中何時更起狂華也。

    何以故。

    空本無華。

    尚無有起安得有滅。

    故知生死涅槃皆同翳華之起滅。

    若以衆生圓照清淨覺相論。

    尚無無明身心翳華二相可得。

    何況既已成佛證此清淨覺地者而複生煩惱乎。

    當知翳華在虛空中可說暫有暫無。

    若是虛空常恒不動。

    豈可說為暫有暫無耶。

    虛空尚不可說暫有暫無。

    況複如來随順圓覺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乃可說為暫有暫無而曰何時複起無明煩惱哉。

    由此一喻顯覺性本無修證。

     善男子。

    如銷金礦金非銷有。

    既已成金不重為礦。

    經無窮時金性不壞。

    不應說言本非成就。

    如來圓覺亦複如是。

     此以喻答第二疑也。

    若謂無明本有不應複說本來成佛者。

    喻如有人大開爐鞴銷礦成金。

    然礦中之金是礦中自有。

    非但因銷而有也。

    使其礦盡成金。

    則金決不重複為礦。

    經無窮時而金性決不變壞。

    此金雖是從銷而出。

    然不應言此金非礦中本來自有也。

    如來圓覺喻如真金在無明礦。

    必銷盡無明而覺性始顯。

    然此覺性元是無明礦中自有非獨銷無明而有也。

    若無明礦盡成淨覺性。

    則淨覺性決不重起無明。

    即經無量劫而覺性不壞。

    雖覺性從銷而出。

    終不應言此覺性非無明礦中本來自有。

    而曰非本來成佛乎。

    故曰聖人本是凡夫做。

    若凡夫不具聖性則永無成佛之期矣。

    由此一喻顯覺性有修有證。

     善男子。

    一切如來妙圓覺心。

    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亦無成佛及不成佛。

    無妄輪回及非輪回。

    善男子。

    但諸聲聞所圓境界。

    身心語言皆悉斷滅。

    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着。

    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

    善男子。

    有作思惟從有心起。

    皆是六塵妄想緣氣。

    非實心體。

    已如空華。

    用此思惟辨于佛境。

    猶如空華複結空果。

    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善男子。

    虛妄浮心多諸巧見。

    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如是分别非為正問。

     此下直顯清淨覺性坐斷兩頭纖毫不立也。

    以轉無明故有菩提之号。

    轉生死故有涅槃之稱。

    以是對待法故。

    若了無明本空。

    生死本寂。

    既無所證之相。

    亦無能證之名。

    故無成佛不成佛之事。

    亦無輪回不輪回之說。

    以此清淨覺心離諸名相故也。

    故宗鏡問雲。

    若直了此心是佛。

    更受八相成道否。

    答。

    若了此心即是天真佛。

    不說成與不成。

    若說成佛是增語是助語。

    故曰。

    法身覺了無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既直示之。

    複責之曰。

    且諸聲聞亦具自性圓滿清淨境界。

    而且隳肢體。

    黜聰明。

    斷言語。

    息思想。

    如是進修但得灰斷寂滅解脫。

    終不能到彼之本來親證自性所現清淨涅槃空寂境界。

    況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喻如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着。

    若是真火則一星可燒大地。

    況須彌哉。

    今以輪回心生輪回見欲入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若一念緣起無生。

    無明頓斷。

    則彈指之頃即得悟入。

    豈待久乎。

    是故菩薩欲成佛道先斷無始輪回根本。

    下複責之曰。

    有作思惟從有心起。

    皆是因六塵而生妄想緣影。

    非是真實心體。

    悉如空華。

    因此生滅思惟而欲辨不生不滅之境。

    如邀空華而結空果。

    但是展轉重增妄想。

    豈可得哉。

    且此有作思惟。

    虛而不實妄而不真浮而不深。

    故多機巧會穿鑿會度量。

    不知修圓覺者正忌許多骨董。

    唯是癡癡憨憨媒媒晦晦百不可取一無所堪者方可入也。

    故又責之曰。

    如是三種分别計度皆是衆生曲見非為正問。

    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