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四無礙智者。
一法無礙。
如說地水風火等。
二義無礙。
如說堅濕暖動等。
三詞無礙謂得彼方言以說地等。
四樂說無礙于三種智中樂說也。
○十八不共法者。
以力等二乘有分此無分故。
一身無失。
二口無失。
三意無失。
四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
七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
十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一切身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随智慧行。
十六以智慧知過去通達無礙。
十七以智慧知現在通達無礙。
十八以智慧知未來通達無礙。
○三十七助道品者。
助謂資助。
助正道故。
道即是止觀。
品即是類。
正因類故。
亦雲菩提分。
分亦因義。
三十七者。
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然但以十法為體。
謂精進定慧各八念四戒三信二輕安舍思惟各一也。
○四念者。
一觀身五種不淨。
謂種子住處自相自性究竟。
二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此對治凡夫四倒也。
又觀身畢竟空。
觀受内外空。
觀心無所有。
觀法但有名。
此對治二乘四倒也。
○四正勤者。
四念處火若得勤風則無所不燒。
故次辨之。
以精進為體故總名勤。
異外道勤故名正勤。
雖是一勤随義分四。
一未生之惡遏令不生。
二已生之惡斷令不續。
三未生善令生。
四已生善令長。
○四神足者。
謂欲勤心觀。
欲謂樂。
勤謂無間。
心即是定專一境性。
觀即是慧内自揀擇。
以勤過散亂。
智火微弱。
故須定制即所欲自在神即神通。
足即是定。
由出世法最勝自在。
欲等四法能證此故。
名為神足。
亦名如意足。
以欲如心故。
○五根者。
信進念定慧。
此五通生出世間法。
前三至此總得名根。
○五力者。
即前五根增長。
魔梵等不能屈伏。
故名為力。
○七覺者。
謂念是所依支。
由系念故令諸善法皆不忘失。
擇法是自體支。
覺自相故。
精進是出離支。
由此勢力能到所到故。
喜是利益支。
由心勇悅身調适故。
輕安定舍皆不染污支。
能除粗重依定轉依故。
行舍平等永舍貪憂故。
故七皆雲覺支也。
雖一刹那七法俱起。
而随行相各說功能。
故有七也。
○八正道者。
謂正見是分别支。
依前所證真實簡擇。
故皆雲正。
思惟是誨示他支。
如其所證方便安立思惟名義發言語故。
下三皆是令他信支。
語者謂依所證問答決擇令他信有見清淨故。
業是身業進止正行具足令他信有戒清淨故。
命者如法乞求依聖種住離五邪命。
精進是淨煩惱障支。
由此永離一切結故。
念是淨随煩惱障支。
由不忘失正止舉相永不容受沉掉等故。
定是能淨最勝功德障支。
由此引發神通等無量勝功德故。
○上之七類次第者。
謂聞法已。
先當念持。
次即勤修。
勤故攝心調柔。
調柔故信等成根。
根增為力。
七覺分别。
八正正行。
總八喻顯。
法性如地。
念處如種子。
正勤為種植。
神足如抽芽。
五根如生根。
五力如莖葉增長。
開七覺華。
結八正果。
○八萬四千陀羅尼清淨者。
塵勞既有八萬四千。
一一對翻皆成淨法。
故論雲。
不覺念起見諸境界故說無明。
乃至具有過恒河沙妄染之義。
對此義故。
心性無動即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
問世出世法二相有殊。
如何此經皆雲清淨。
答若約聖凡對治則勝劣懸殊。
若約法性觀一種總是幻化皆從緣起無自性故。
所謂一切法不可得也。
謂既見得一切世出世法皆是非相方見實相。
亦不見有實相可得名實相清淨。
實相清淨者此人即證平等法方名一身清淨。
由一身清淨則見十方衆生圓覺悉皆清淨。
若十方衆生清淨名一佛刹清淨。
一刹清淨乃至塵塵刹刹一切時一切處悉皆平等清淨不動。
此即禅那觀已成之相。
以顯清淨覺地本來不染為三世十方根身器界之體以顯體大也。
此入初地覺通如來盡佛境界時也。
善男子。
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此明初地以至八地所證境界也。
由轉意識為妙觀察智得入初地已。
次又轉七識為平等性智得入第八不動地。
故曰平等不動。
以萬法即覺性。
即萬法之不動知覺性之不動故。
虛空平等不動則知覺性亦爾。
彼知覺者如虛空故。
四大平等不動故則知覺性平等亦爾。
以是法住法位大人性自常故。
此顯淨覺相大本來不動也。
然必至八地斷七識俱生我執。
則生死涅槃二心永不複起。
方名真不動地。
善男子。
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
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
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
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
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
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此明九地以至等覺所證境界也。
以覺性即萬法。
即覺性遍滿無有邊際則根塵四大乃至陀羅尼門亦複遍滿無有邊際也。
首楞嚴雲。
如一見根遍周法界。
耳鼻舌身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
由無明
一法無礙。
如說地水風火等。
二義無礙。
如說堅濕暖動等。
三詞無礙謂得彼方言以說地等。
四樂說無礙于三種智中樂說也。
○十八不共法者。
以力等二乘有分此無分故。
一身無失。
二口無失。
三意無失。
四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
七欲無減。
八精進無減。
九念無減。
十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一切身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随智慧行。
十六以智慧知過去通達無礙。
十七以智慧知現在通達無礙。
十八以智慧知未來通達無礙。
○三十七助道品者。
助謂資助。
助正道故。
道即是止觀。
品即是類。
正因類故。
亦雲菩提分。
分亦因義。
三十七者。
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然但以十法為體。
謂精進定慧各八念四戒三信二輕安舍思惟各一也。
○四念者。
一觀身五種不淨。
謂種子住處自相自性究竟。
二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此對治凡夫四倒也。
又觀身畢竟空。
觀受内外空。
觀心無所有。
觀法但有名。
此對治二乘四倒也。
○四正勤者。
四念處火若得勤風則無所不燒。
故次辨之。
以精進為體故總名勤。
異外道勤故名正勤。
雖是一勤随義分四。
一未生之惡遏令不生。
二已生之惡斷令不續。
三未生善令生。
四已生善令長。
○四神足者。
謂欲勤心觀。
欲謂樂。
勤謂無間。
心即是定專一境性。
觀即是慧内自揀擇。
以勤過散亂。
智火微弱。
故須定制即所欲自在神即神通。
足即是定。
由出世法最勝自在。
欲等四法能證此故。
名為神足。
亦名如意足。
以欲如心故。
○五根者。
信進念定慧。
此五通生出世間法。
前三至此總得名根。
○五力者。
即前五根增長。
魔梵等不能屈伏。
故名為力。
○七覺者。
謂念是所依支。
由系念故令諸善法皆不忘失。
擇法是自體支。
覺自相故。
精進是出離支。
由此勢力能到所到故。
喜是利益支。
由心勇悅身調适故。
輕安定舍皆不染污支。
能除粗重依定轉依故。
行舍平等永舍貪憂故。
故七皆雲覺支也。
雖一刹那七法俱起。
而随行相各說功能。
故有七也。
○八正道者。
謂正見是分别支。
依前所證真實簡擇。
故皆雲正。
思惟是誨示他支。
如其所證方便安立思惟名義發言語故。
下三皆是令他信支。
語者謂依所證問答決擇令他信有見清淨故。
業是身業進止正行具足令他信有戒清淨故。
命者如法乞求依聖種住離五邪命。
精進是淨煩惱障支。
由此永離一切結故。
念是淨随煩惱障支。
由不忘失正止舉相永不容受沉掉等故。
定是能淨最勝功德障支。
由此引發神通等無量勝功德故。
○上之七類次第者。
謂聞法已。
先當念持。
次即勤修。
勤故攝心調柔。
調柔故信等成根。
根增為力。
七覺分别。
八正正行。
總八喻顯。
法性如地。
念處如種子。
正勤為種植。
神足如抽芽。
五根如生根。
五力如莖葉增長。
開七覺華。
結八正果。
○八萬四千陀羅尼清淨者。
塵勞既有八萬四千。
一一對翻皆成淨法。
故論雲。
不覺念起見諸境界故說無明。
乃至具有過恒河沙妄染之義。
對此義故。
心性無動即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
問世出世法二相有殊。
如何此經皆雲清淨。
答若約聖凡對治則勝劣懸殊。
若約法性觀一種總是幻化皆從緣起無自性故。
所謂一切法不可得也。
謂既見得一切世出世法皆是非相方見實相。
亦不見有實相可得名實相清淨。
實相清淨者此人即證平等法方名一身清淨。
由一身清淨則見十方衆生圓覺悉皆清淨。
若十方衆生清淨名一佛刹清淨。
一刹清淨乃至塵塵刹刹一切時一切處悉皆平等清淨不動。
此即禅那觀已成之相。
以顯清淨覺地本來不染為三世十方根身器界之體以顯體大也。
此入初地覺通如來盡佛境界時也。
善男子。
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此明初地以至八地所證境界也。
由轉意識為妙觀察智得入初地已。
次又轉七識為平等性智得入第八不動地。
故曰平等不動。
以萬法即覺性。
即萬法之不動知覺性之不動故。
虛空平等不動則知覺性亦爾。
彼知覺者如虛空故。
四大平等不動故則知覺性平等亦爾。
以是法住法位大人性自常故。
此顯淨覺相大本來不動也。
然必至八地斷七識俱生我執。
則生死涅槃二心永不複起。
方名真不動地。
善男子。
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
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
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
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
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
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此明九地以至等覺所證境界也。
以覺性即萬法。
即覺性遍滿無有邊際則根塵四大乃至陀羅尼門亦複遍滿無有邊際也。
首楞嚴雲。
如一見根遍周法界。
耳鼻舌身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
由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