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幻。
故不妄認妄執脫粘内伏。
違其現業銷其種習名為滅耳。
不是銷滅也。
若是銷滅即堕無色四空所修。
意謂既知身心是幻。
即當以如幻金剛十種深喻而遠離之不令粘着。
固當先離幻身次離幻心次離幻境。
此即遠離垢邊垢也。
次離滅幻之智。
此即遠離淨邊垢也。
染淨諸幻既盡而非幻不滅者所謂離幻即覺也。
良由衆生内為意識所使身見所持。
故頭頭妄認生遍計執。
必須去盡識情而清淨覺體光明始露。
喻如磨鏡必去盡鏡面之垢而鏡體光明始得發露。
故知衆生皆有光明淨覺。
而不現者若有古鏡而不磨也。
永嘉雲。
比來塵鏡未曾磨。
今日分明須剖折。
然則光明覺體之幻垢元非他物。
即是妄認四大為身六塵緣影為心而成垢耳。
若了四大本空緣影不實。
清淨覺體不為身見染污。
則垢相滅而十方清淨矣。
此即奢摩他已成之相也。
善男子。
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現。
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
圓覺淨性現于身心随類各應。
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複如是。
由此不能遠于幻化。
是故我說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說名菩薩。
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
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
爾時便得無方清淨。
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此以喻明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故離幻即覺也。
清淨摩尼寶珠喻清淨覺性。
五色喻五蘊身心。
随方各現者若五方天王之見珠色各各不同。
喻五蘊是依他起。
癡人見彼摩尼實有五色者喻從依他起性而起遍計執性也。
圓覺淨性随五業道而各現五蘊身心。
正如摩尼随方而現五色。
愚夫不達五蘊身心元是淨圓覺心循業發現本無實體。
乃妄認淨圓覺性實有四大為自身相實有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正如愚人妄認摩尼實有五色。
故先德雲。
五蘊山頭一段空。
同門出入不相逢。
無量劫來賃屋住。
到頭不識主人公。
由彼愚癡不了身心是幻是依他起。
妄執為實。
貪着生愛。
不能遠離諸幻化相妄有流轉。
是故我說身心皆是淨圓覺心所現幻垢。
由對妄認身心未離幻垢者名衆生。
故對離幻垢者名菩薩。
若衆生幻垢既盡。
則對離幻垢之菩薩亦除。
既無幻垢之衆生。
亦無離幻垢之菩薩矣。
是知衆生菩薩皆是假名。
生死涅槃悉成僞号。
故說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
而又說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也。
若此菩薩幻觀已成。
則依如來圓覺妙心所現種種幻化影像依他之法悉皆除滅。
則不妄執随方所現之色以為實有。
爾時即證圓覺妙心。
便得無方清淨。
至此則知無邊虛空皆從大覺心中顯發。
亦如海中一漚。
況他物乎。
此即三摩缽提已成之相也。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
見清淨故眼根清淨。
根清淨故眼識清淨。
識清淨故。
聞塵清淨。
聞清淨故耳根清淨。
根清淨故耳識清淨。
識清淨故覺塵清淨。
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善男子。
根清淨故色塵清淨。
色清淨故聲塵清淨。
香味觸法亦複如是。
善男子。
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
地清淨故水大清淨。
火大風大亦複如是。
善男子。
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善男子。
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
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
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
善男子。
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
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此下廣明覺性清淨不動遍滿。
以顯體大相大用大也。
法既解脫則意識尋伺覺觀不起法執。
轉成妙觀察智。
遍照一切諸法。
所謂觀察圓明照大千。
故曰覺圓明故顯心清淨也。
覺既圓明方顯意識分别之心一時清淨而一切清淨。
但言不頓彰故一一漸次以顯清淨耳。
心清淨下先明十八界清淨也。
見塵清淨者言心既清淨則所見之色不染污也。
眼根清淨者則能見之根亦不流逸也。
眼識清淨者則所發之識不起分别也。
此明初三界清淨也。
識清淨下謂初三界既清淨已則後四三界亦清淨也。
覺塵該鼻舌身三界故。
根清淨下顯根淨而六塵亦淨也。
六塵清淨下顯塵淨而四大亦淨也。
四大清淨下顯四大淨而三界亦淨也。
言二十五有者。
四洲四惡趣。
六欲并梵天。
無想五那含。
四空四禅定。
已上總明世間法清淨也。
○彼清淨下複明出世法清淨也。
十力者一知處非處力。
謂總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
降無因邪因。
知人可度不可度等。
二知三世業報力。
謂知三世業及順現受等三報。
知所度有障無障等。
三知諸禅解脫三昧垢淨力。
及知依此所得諸果。
四知信等五根上中下力。
五知種種欲樂。
令舍不淨增淨。
六知一乘三乘五乘貪瞋癡種種性欲。
知即時異時誰可度不可度等。
七知一切道至處。
八知宿命。
九知死此生彼即天眼智。
十知自解脫無疑。
總一智而有十種用故分為十。
總名力者以能摧怨敵不可屈伏故。
○四無所畏者。
一正知一切法無畏。
謂佛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等。
二盡諸漏及習無畏。
言我無漏等。
三說一切障道法無畏。
四說一切出苦道無畏。
故不妄認妄執脫粘内伏。
違其現業銷其種習名為滅耳。
不是銷滅也。
若是銷滅即堕無色四空所修。
意謂既知身心是幻。
即當以如幻金剛十種深喻而遠離之不令粘着。
固當先離幻身次離幻心次離幻境。
此即遠離垢邊垢也。
次離滅幻之智。
此即遠離淨邊垢也。
染淨諸幻既盡而非幻不滅者所謂離幻即覺也。
良由衆生内為意識所使身見所持。
故頭頭妄認生遍計執。
必須去盡識情而清淨覺體光明始露。
喻如磨鏡必去盡鏡面之垢而鏡體光明始得發露。
故知衆生皆有光明淨覺。
而不現者若有古鏡而不磨也。
永嘉雲。
比來塵鏡未曾磨。
今日分明須剖折。
然則光明覺體之幻垢元非他物。
即是妄認四大為身六塵緣影為心而成垢耳。
若了四大本空緣影不實。
清淨覺體不為身見染污。
則垢相滅而十方清淨矣。
此即奢摩他已成之相也。
善男子。
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現。
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
圓覺淨性現于身心随類各應。
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複如是。
由此不能遠于幻化。
是故我說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說名菩薩。
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
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
爾時便得無方清淨。
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此以喻明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故離幻即覺也。
清淨摩尼寶珠喻清淨覺性。
五色喻五蘊身心。
随方各現者若五方天王之見珠色各各不同。
喻五蘊是依他起。
癡人見彼摩尼實有五色者喻從依他起性而起遍計執性也。
圓覺淨性随五業道而各現五蘊身心。
正如摩尼随方而現五色。
愚夫不達五蘊身心元是淨圓覺心循業發現本無實體。
乃妄認淨圓覺性實有四大為自身相實有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正如愚人妄認摩尼實有五色。
故先德雲。
五蘊山頭一段空。
同門出入不相逢。
無量劫來賃屋住。
到頭不識主人公。
由彼愚癡不了身心是幻是依他起。
妄執為實。
貪着生愛。
不能遠離諸幻化相妄有流轉。
是故我說身心皆是淨圓覺心所現幻垢。
由對妄認身心未離幻垢者名衆生。
故對離幻垢者名菩薩。
若衆生幻垢既盡。
則對離幻垢之菩薩亦除。
既無幻垢之衆生。
亦無離幻垢之菩薩矣。
是知衆生菩薩皆是假名。
生死涅槃悉成僞号。
故說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
而又說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也。
若此菩薩幻觀已成。
則依如來圓覺妙心所現種種幻化影像依他之法悉皆除滅。
則不妄執随方所現之色以為實有。
爾時即證圓覺妙心。
便得無方清淨。
至此則知無邊虛空皆從大覺心中顯發。
亦如海中一漚。
況他物乎。
此即三摩缽提已成之相也。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
見清淨故眼根清淨。
根清淨故眼識清淨。
識清淨故。
聞塵清淨。
聞清淨故耳根清淨。
根清淨故耳識清淨。
識清淨故覺塵清淨。
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善男子。
根清淨故色塵清淨。
色清淨故聲塵清淨。
香味觸法亦複如是。
善男子。
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
地清淨故水大清淨。
火大風大亦複如是。
善男子。
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善男子。
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
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
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
善男子。
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
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此下廣明覺性清淨不動遍滿。
以顯體大相大用大也。
法既解脫則意識尋伺覺觀不起法執。
轉成妙觀察智。
遍照一切諸法。
所謂觀察圓明照大千。
故曰覺圓明故顯心清淨也。
覺既圓明方顯意識分别之心一時清淨而一切清淨。
但言不頓彰故一一漸次以顯清淨耳。
心清淨下先明十八界清淨也。
見塵清淨者言心既清淨則所見之色不染污也。
眼根清淨者則能見之根亦不流逸也。
眼識清淨者則所發之識不起分别也。
此明初三界清淨也。
識清淨下謂初三界既清淨已則後四三界亦清淨也。
覺塵該鼻舌身三界故。
根清淨下顯根淨而六塵亦淨也。
六塵清淨下顯塵淨而四大亦淨也。
四大清淨下顯四大淨而三界亦淨也。
言二十五有者。
四洲四惡趣。
六欲并梵天。
無想五那含。
四空四禅定。
已上總明世間法清淨也。
○彼清淨下複明出世法清淨也。
十力者一知處非處力。
謂總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
降無因邪因。
知人可度不可度等。
二知三世業報力。
謂知三世業及順現受等三報。
知所度有障無障等。
三知諸禅解脫三昧垢淨力。
及知依此所得諸果。
四知信等五根上中下力。
五知種種欲樂。
令舍不淨增淨。
六知一乘三乘五乘貪瞋癡種種性欲。
知即時異時誰可度不可度等。
七知一切道至處。
八知宿命。
九知死此生彼即天眼智。
十知自解脫無疑。
總一智而有十種用故分為十。
總名力者以能摧怨敵不可屈伏故。
○四無所畏者。
一正知一切法無畏。
謂佛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等。
二盡諸漏及習無畏。
言我無漏等。
三說一切障道法無畏。
四說一切出苦道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