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明二楞庵釋通潤 述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願為此會諸菩薩衆及為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
雲何思惟。
雲何住持。
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世尊。
若彼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
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
即于圓覺不能悟入。
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此為頓教菩薩開漸門也。
由前二章雖各出手眼悉談頓法。
若是上上根人階梯不立聖谛不為者尚嫌多口。
但根器稍劣者若無階級不能悟入。
普眼法門。
此普眼所以乘機發問也。
先德雲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
以眼外無法故。
今此菩薩請問修行漸次。
使盡大地衆生發明此眼。
此華嚴亦名普眼法門也。
雲何思惟者謂如何用心方知身心是幻。
雲何住持者謂如何遠離方得覺心不動。
其未悟者作何方便方得入此普眼門也。
若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
雖聞如來說此神通大光明三昧。
反生迷悶不能悟入。
以法大機小不能一肩擔荷。
固當于無階梯處強立階梯無漸次中安立漸次方得悟入耳。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
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
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
欲求如來淨圓覺心。
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此為新學菩薩略通一線。
假說方便以明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也。
先總标正念為方便之始。
欲求者謂生樂欲尋求此覺心也。
以此身心皆是覺心所現影像。
即今現在有形色者是身有分别者是心。
誰是本來清淨覺性。
如是推求尋覓必欲親見本來面目。
故曰欲求淨圓覺心也。
若欲如是推求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言正念者謂不念一切諸法。
唯是一心觀察必欲知此身心是幻。
又必欲遠離諸幻。
若知而不離是有目無足。
若離而不知是有足無目。
必須知幻而又離幻。
如目足更資方能得入。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堅持禁戒。
安處徒衆。
宴坐靜室。
恒作是念。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
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
暖氣歸火。
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
和合為相。
實同幻化。
此下正陳方便也。
奢摩他定學也。
起信雲。
若修止者。
住于靜處。
端坐思惟。
不依氣息。
不依形色。
不依地水火風。
乃至不依見聞覺知。
名依奢摩他。
堅持禁戒者謂一向絕緣防護根門不令向外奔馳也。
安處徒衆者必得同心同行之人為伴侶互相砥砺也。
宴坐靜室者坐以攝身。
身住而心得安故。
必靜室者以離喧嚣功夫易就也。
四緣既具則一心一境方堪入觀。
先當正念觀察此身假合無我。
寶積經雲。
此身生時與其父母四大種性一類歌羅邏身。
若唯地界無水界者譬如有人握幹麨灰終不和合。
若唯水界無地界者譬如油水無有堅實即便流散。
若唯地水無火界者譬如夏月陰處肉團無日光時即便流轉。
若唯地水火無風界者則不增長。
故一大不成二大三大不成。
必四大和合方得成就。
故先觀察堅礙者為地潤濕者為水暖者為火動者為風。
現今此身雖見四大和合而各有所歸。
則此妄身畢竟屬于何大。
則知四大畢竟無體。
但是和合假名為身。
實同幻化。
如是推求即知此身實無我相。
而向之認四大為自身相妄矣。
故庵提女了義經雲。
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畢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是為生義。
若知地水火風畢竟不自得有所離散是為死義。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
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
于中緣塵各歸散滅。
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次複正念觀察此心假合無我也。
正由四緣假合而妄有身。
複因此身而妄立六根。
若離四大必無六根。
若離六根亦無四大。
故外有四大内有六根和合而成有根之身。
名曰根身。
首楞嚴經雲由明暗等二種相形。
于妙圓中粘湛發見。
見精映色攬色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眼體如葡萄朵。
淨根四塵流逸奔色等。
豈非中外合成而有根身乎。
既有六根。
仍複引生五識攀緣五塵。
而意識總采五塵落謝影子。
積聚八識田中為種子。
名為法塵。
而為意識所緣之境。
以意識緣法塵似有能緣之相。
遂假名能緣者以為心也。
下複逆推緣心無體。
故曰即此能緣妄心是因六塵而有離塵則無。
是因境而有心也。
若使四大分解無塵可得。
于中四大六塵各歸散滅。
畢竟無有能緣之心可見。
是無境亦無心也。
如是推求即知此心亦無有我。
而向之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妄矣。
已上發明知幻二字竟。
善男子。
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
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
當知身心皆為幻垢。
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下複發明即離二字。
此中滅字即遠離也。
隻是以智觀察是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願為此會諸菩薩衆及為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
雲何思惟。
雲何住持。
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世尊。
若彼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
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
即于圓覺不能悟入。
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此為頓教菩薩開漸門也。
由前二章雖各出手眼悉談頓法。
若是上上根人階梯不立聖谛不為者尚嫌多口。
但根器稍劣者若無階級不能悟入。
普眼法門。
此普眼所以乘機發問也。
先德雲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
以眼外無法故。
今此菩薩請問修行漸次。
使盡大地衆生發明此眼。
此華嚴亦名普眼法門也。
雲何思惟者謂如何用心方知身心是幻。
雲何住持者謂如何遠離方得覺心不動。
其未悟者作何方便方得入此普眼門也。
若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
雖聞如來說此神通大光明三昧。
反生迷悶不能悟入。
以法大機小不能一肩擔荷。
固當于無階梯處強立階梯無漸次中安立漸次方得悟入耳。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
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
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
欲求如來淨圓覺心。
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此為新學菩薩略通一線。
假說方便以明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也。
先總标正念為方便之始。
欲求者謂生樂欲尋求此覺心也。
以此身心皆是覺心所現影像。
即今現在有形色者是身有分别者是心。
誰是本來清淨覺性。
如是推求尋覓必欲親見本來面目。
故曰欲求淨圓覺心也。
若欲如是推求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言正念者謂不念一切諸法。
唯是一心觀察必欲知此身心是幻。
又必欲遠離諸幻。
若知而不離是有目無足。
若離而不知是有足無目。
必須知幻而又離幻。
如目足更資方能得入。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堅持禁戒。
安處徒衆。
宴坐靜室。
恒作是念。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
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
暖氣歸火。
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
和合為相。
實同幻化。
此下正陳方便也。
奢摩他定學也。
起信雲。
若修止者。
住于靜處。
端坐思惟。
不依氣息。
不依形色。
不依地水火風。
乃至不依見聞覺知。
名依奢摩他。
堅持禁戒者謂一向絕緣防護根門不令向外奔馳也。
安處徒衆者必得同心同行之人為伴侶互相砥砺也。
宴坐靜室者坐以攝身。
身住而心得安故。
必靜室者以離喧嚣功夫易就也。
四緣既具則一心一境方堪入觀。
先當正念觀察此身假合無我。
寶積經雲。
此身生時與其父母四大種性一類歌羅邏身。
若唯地界無水界者譬如有人握幹麨灰終不和合。
若唯水界無地界者譬如油水無有堅實即便流散。
若唯地水無火界者譬如夏月陰處肉團無日光時即便流轉。
若唯地水火無風界者則不增長。
故一大不成二大三大不成。
必四大和合方得成就。
故先觀察堅礙者為地潤濕者為水暖者為火動者為風。
現今此身雖見四大和合而各有所歸。
則此妄身畢竟屬于何大。
則知四大畢竟無體。
但是和合假名為身。
實同幻化。
如是推求即知此身實無我相。
而向之認四大為自身相妄矣。
故庵提女了義經雲。
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畢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是為生義。
若知地水火風畢竟不自得有所離散是為死義。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
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
于中緣塵各歸散滅。
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次複正念觀察此心假合無我也。
正由四緣假合而妄有身。
複因此身而妄立六根。
若離四大必無六根。
若離六根亦無四大。
故外有四大内有六根和合而成有根之身。
名曰根身。
首楞嚴經雲由明暗等二種相形。
于妙圓中粘湛發見。
見精映色攬色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眼體如葡萄朵。
淨根四塵流逸奔色等。
豈非中外合成而有根身乎。
既有六根。
仍複引生五識攀緣五塵。
而意識總采五塵落謝影子。
積聚八識田中為種子。
名為法塵。
而為意識所緣之境。
以意識緣法塵似有能緣之相。
遂假名能緣者以為心也。
下複逆推緣心無體。
故曰即此能緣妄心是因六塵而有離塵則無。
是因境而有心也。
若使四大分解無塵可得。
于中四大六塵各歸散滅。
畢竟無有能緣之心可見。
是無境亦無心也。
如是推求即知此心亦無有我。
而向之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者妄矣。
已上發明知幻二字竟。
善男子。
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
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
當知身心皆為幻垢。
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下複發明即離二字。
此中滅字即遠離也。
隻是以智觀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