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明二楞庵釋通潤 述
體無不遍曰大法。
無不備曰方。
用無不具曰廣。
故清涼雲。
大以曠兼無際。
方以正法自持。
用則稱體而周。
具此三義故名圓覺。
修多羅此雲契經。
謂契理契機故。
契經中有了義不了義。
如來為人天二乘說不了義教。
以器小不能擔荷大法。
故說唯佛一人獨得覺性。
為菩薩乘說了義教。
以根大能擔荷大法。
故說一切衆生皆得作佛。
然對機說教雖各不同。
而契理契機實無有二。
此經直顯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名為圓覺。
直截分明毫無隐覆。
此則契經中了義契經。
非不了義契經也。
然圓覺二字義匪一途。
故下文約十二義以發明。
而義始備。
如文殊章雲。
有大陀羅尼名曰圓覺。
又雲。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
此則直指衆生心體如如不動了了常知者為圓覺也。
普賢章雲。
一切衆生種種幻化。
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此指根身器界及界内界外二種無明并種種幻智皆從圓覺妙心流出。
此約出生凡聖染淨二法名圓覺也。
普眼章中顯四大六根六塵六識乃至十力四無所畏悉皆清淨遍滿不動始知衆生本來成佛者。
此約凡聖染淨悉皆具足如來平等圓滿覺性根根塵塵周遍法界名圓覺也。
金剛藏章一切如來妙圓覺性。
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亦無成佛及不成佛。
無妄輪回及非輪回者。
此約染淨聖凡纖塵不立名圓覺也。
彌勒章中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者。
此約衆生皆證圓覺本無差别。
由随染緣而有二障故有六凡。
由随淨緣而證二空故有四聖。
于無差别處而現差别。
以顯不變随緣如摩尼之現五色為圓覺也。
清淨慧章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
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勞慮永斷得法界淨。
此名凡夫随順覺性等者。
此約五性差别不等實無差别。
以顯随緣不變名圓覺也。
威德章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以淨覺心取靜為行名奢摩他。
起變化行名三摩提。
随順寂滅名為禅那。
乃至辯音章中單複圓修等者。
此約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名圓覺也。
淨諸業障章直顯衆生覺性本淨。
皆由耽着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生愛生憎為障為礙。
不能入清淨覺。
必須斷盡四相一切寂滅覺性始圓名圓覺也。
普覺章所問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雲。
發心者。
要須事事明了毫無錯謬名圓覺也。
圓覺章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者。
謂具如上種種深義。
方得渾身安住圓覺伽藍。
故名圓覺。
賢善首章具上衆義證此五名。
方稱無上法王為賢善首。
故名圓覺。
故知十二菩薩綸貫一經。
圓覺二字通該衆義。
豈可以一知一見便謂盡圓覺哉。
故題中既标圓覺又稱了義。
正顯性相雙陳理惑并闡。
圓融行布兩不相妨。
始是如來稱性至極之深談耳。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開元釋教目錄雲。
佛陀多羅唐言覺救。
北印土罽賓國人也。
于東都白馬寺譯。
道诠法師疏雲。
三藏法師佛陀多羅。
于長壽二年龍集癸巳。
持梵本至神都。
于白馬寺譯。
譯者翻梵語而成華言也。
其度語筆授證義潤文諸德具如别錄。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不二随順。
于不二境現諸淨土。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
智論雲。
婆伽婆有四義。
婆伽雲德。
婆言有。
合名有德。
又婆伽雲分别。
婆名巧。
巧分别諸法總相别相故。
又婆伽雲聲。
婆雲有。
以名聲普聞故。
又婆伽雲破。
婆雲能以。
能破淫怒癡故。
入者謂性相俱泯體同法界入無入相故。
神通大光明藏者即如來藏之異名。
是凡聖均禀同賦之體也。
破業識之牆垣名曰神通。
撤無明之封蔀名曰大光明藏。
由不定而定故曰正定。
不受而受故曰正受也。
又大即是體。
光明是相。
藏即是用。
又大即法身。
光時是般若。
藏是解脫。
問大光明藏人人滿足。
若如來稱入而衆生豈出此光明藏乎。
答衆生未嘗出此大光明藏。
但為四大所局二障所纏。
而神不通光明不大。
故不言入。
非不入也。
故下經雲。
非覺違拒諸能入者。
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宗鏡問雲。
博地凡夫位齊諸佛。
雲何不具諸佛神通。
答非是不具。
但是衆生不知。
如有學人問大安禅師雲。
如何是諸佛神通。
師曰汝從何來。
答曰江西來。
師曰莫不謾語否。
答曰終不謬言。
學人再問如何是諸佛神通。
師曰果然。
斯皆可驗并是現前日用不知。
故龐居士雲。
心通法亦通。
十八斷行蹤。
但自心無礙。
何愁神不通。
故知神之不通是自生障礙耳。
一切如來皆以此大光明藏莊嚴此身住持此土。
非若衆生以藏識莊嚴此身住持此土也。
然此大光明藏元非他物。
即是衆生所具無垢無染清淨覺地。
諸佛證之名法性身。
以不見有身心二相故寂滅。
無高無下故平等。
無崖無岸故曰本際。
不違不逆故曰随順。
無彼無此故曰不二。
由如來證衆生之體用衆生之用。
故能于清淨覺地現清淨土。
與大菩薩同住一處。
所謂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也。
問法身無相。
真土如空。
皆是一心。
無别依正。
雲何即談身土。
答隻于自心性相分身土名。
謂以自身相義名身。
即以自心性義名土。
又心則諸佛證之為法身。
境則諸佛證之為淨土。
則法身淨土皆為所證而智為能證也。
諸大乘經在淨土說者。
如深密經法集經稱贊大乘經密嚴
無不備曰方。
用無不具曰廣。
故清涼雲。
大以曠兼無際。
方以正法自持。
用則稱體而周。
具此三義故名圓覺。
修多羅此雲契經。
謂契理契機故。
契經中有了義不了義。
如來為人天二乘說不了義教。
以器小不能擔荷大法。
故說唯佛一人獨得覺性。
為菩薩乘說了義教。
以根大能擔荷大法。
故說一切衆生皆得作佛。
然對機說教雖各不同。
而契理契機實無有二。
此經直顯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名為圓覺。
直截分明毫無隐覆。
此則契經中了義契經。
非不了義契經也。
然圓覺二字義匪一途。
故下文約十二義以發明。
而義始備。
如文殊章雲。
有大陀羅尼名曰圓覺。
又雲。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
此則直指衆生心體如如不動了了常知者為圓覺也。
普賢章雲。
一切衆生種種幻化。
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此指根身器界及界内界外二種無明并種種幻智皆從圓覺妙心流出。
此約出生凡聖染淨二法名圓覺也。
普眼章中顯四大六根六塵六識乃至十力四無所畏悉皆清淨遍滿不動始知衆生本來成佛者。
此約凡聖染淨悉皆具足如來平等圓滿覺性根根塵塵周遍法界名圓覺也。
金剛藏章一切如來妙圓覺性。
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亦無成佛及不成佛。
無妄輪回及非輪回者。
此約染淨聖凡纖塵不立名圓覺也。
彌勒章中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者。
此約衆生皆證圓覺本無差别。
由随染緣而有二障故有六凡。
由随淨緣而證二空故有四聖。
于無差别處而現差别。
以顯不變随緣如摩尼之現五色為圓覺也。
清淨慧章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
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勞慮永斷得法界淨。
此名凡夫随順覺性等者。
此約五性差别不等實無差别。
以顯随緣不變名圓覺也。
威德章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以淨覺心取靜為行名奢摩他。
起變化行名三摩提。
随順寂滅名為禅那。
乃至辯音章中單複圓修等者。
此約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名圓覺也。
淨諸業障章直顯衆生覺性本淨。
皆由耽着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生愛生憎為障為礙。
不能入清淨覺。
必須斷盡四相一切寂滅覺性始圓名圓覺也。
普覺章所問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雲。
發心者。
要須事事明了毫無錯謬名圓覺也。
圓覺章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者。
謂具如上種種深義。
方得渾身安住圓覺伽藍。
故名圓覺。
賢善首章具上衆義證此五名。
方稱無上法王為賢善首。
故名圓覺。
故知十二菩薩綸貫一經。
圓覺二字通該衆義。
豈可以一知一見便謂盡圓覺哉。
故題中既标圓覺又稱了義。
正顯性相雙陳理惑并闡。
圓融行布兩不相妨。
始是如來稱性至極之深談耳。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開元釋教目錄雲。
佛陀多羅唐言覺救。
北印土罽賓國人也。
于東都白馬寺譯。
道诠法師疏雲。
三藏法師佛陀多羅。
于長壽二年龍集癸巳。
持梵本至神都。
于白馬寺譯。
譯者翻梵語而成華言也。
其度語筆授證義潤文諸德具如别錄。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不二随順。
于不二境現諸淨土。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
智論雲。
婆伽婆有四義。
婆伽雲德。
婆言有。
合名有德。
又婆伽雲分别。
婆名巧。
巧分别諸法總相别相故。
又婆伽雲聲。
婆雲有。
以名聲普聞故。
又婆伽雲破。
婆雲能以。
能破淫怒癡故。
入者謂性相俱泯體同法界入無入相故。
神通大光明藏者即如來藏之異名。
是凡聖均禀同賦之體也。
破業識之牆垣名曰神通。
撤無明之封蔀名曰大光明藏。
由不定而定故曰正定。
不受而受故曰正受也。
又大即是體。
光明是相。
藏即是用。
又大即法身。
光時是般若。
藏是解脫。
問大光明藏人人滿足。
若如來稱入而衆生豈出此光明藏乎。
答衆生未嘗出此大光明藏。
但為四大所局二障所纏。
而神不通光明不大。
故不言入。
非不入也。
故下經雲。
非覺違拒諸能入者。
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宗鏡問雲。
博地凡夫位齊諸佛。
雲何不具諸佛神通。
答非是不具。
但是衆生不知。
如有學人問大安禅師雲。
如何是諸佛神通。
師曰汝從何來。
答曰江西來。
師曰莫不謾語否。
答曰終不謬言。
學人再問如何是諸佛神通。
師曰果然。
斯皆可驗并是現前日用不知。
故龐居士雲。
心通法亦通。
十八斷行蹤。
但自心無礙。
何愁神不通。
故知神之不通是自生障礙耳。
一切如來皆以此大光明藏莊嚴此身住持此土。
非若衆生以藏識莊嚴此身住持此土也。
然此大光明藏元非他物。
即是衆生所具無垢無染清淨覺地。
諸佛證之名法性身。
以不見有身心二相故寂滅。
無高無下故平等。
無崖無岸故曰本際。
不違不逆故曰随順。
無彼無此故曰不二。
由如來證衆生之體用衆生之用。
故能于清淨覺地現清淨土。
與大菩薩同住一處。
所謂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也。
問法身無相。
真土如空。
皆是一心。
無别依正。
雲何即談身土。
答隻于自心性相分身土名。
謂以自身相義名身。
即以自心性義名土。
又心則諸佛證之為法身。
境則諸佛證之為淨土。
則法身淨土皆為所證而智為能證也。
諸大乘經在淨土說者。
如深密經法集經稱贊大乘經密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