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經心印經興顯經大毗盧經入印法門經虛空藏經佛地經等。
佛地經雲。
是薄伽梵住最勝光曜放大光明普照無邊世界周圓無際等。
論釋雲。
此土受用土攝。
說此經佛是受用身。
此淨土量無邊際故。
若爾。
此地上菩薩所應見聞。
何故于此化土中結集流布。
論自答雲。
佛為地上諸菩薩說。
令傳法者結集流通。
又雲。
說此經時。
地前大衆見變化身居此穢土為其說法。
地上大衆見受用身居佛淨土為其說法。
所聞雖同所見各别。
而傳法者為令衆生聞勝希願證佛功德。
故就勝者所見結集也。
然土雖多種不出于三。
一法性。
二受用。
三變化。
若開受用為自他即成四土。
統唯二種。
謂淨及穢或性及相。
故肇公雲。
淨土穢土蓋随衆生心之所宜。
淨者示之以寶玉。
穢者示之以瓦礫。
美惡自彼。
于土無定。
無定之土乃名淨土。
随類普應故曰諸也。
其名曰。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等。
而為上首。
與諸眷屬皆入三昧。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夫聖人立名多依行德。
故各有所表。
梵語文殊師利此雲妙首。
亦雲妙德。
表根本智。
六波羅蜜中智為首德故。
此章直示因地法行。
用根本智頓斷無明。
以顯清淨覺地如如不動。
故為問首。
普賢表行。
由行以成德。
故次普賢。
知行并進。
方便大開。
則法眼洞照。
故次普眼。
法眼既明。
惑根已斷。
而金剛不壞之體回然獨露。
故次金剛藏。
圓頓之根已解唯心。
若權教菩薩不知惑斷則颟顸佛性。
必須詳明唯識廣辯階差。
故次彌勒。
惑相雖明階差已辨。
若不知所證各别。
則儱侗真如。
故次清淨慧。
惑相已明。
真如已解。
若不知觀法。
猶未能斷惑證真。
不能随順得入。
其于威德未得自在。
故次威德。
雖三觀詳明威德已具。
若不詳辯三觀法輪。
法輪無盡。
亦未得圓通無礙。
故次辯音。
觀法雖明。
若四相不除。
業根不淨。
不能入清淨覺。
故次淨業障。
四相已知。
業根已淨。
若五行不明覺心不普。
猶隔一塵。
故次普覺。
五行既明則中根可入。
若不詳明道場儀式建立三期克心三觀。
則下根人猶在門外。
而覺性不圓。
故次圓覺。
覺既圓滿。
必立名以彰其實。
故次賢善首。
是知一經之義自始至終雖條分縷析。
若統會一宗。
則以大圓覺為我伽藍一言已蔽。
故十二菩薩為諸菩薩之綱領而為上首。
其所入三昧即大光明藏。
所住法會即不二境所現淨土。
以凡聖一源主伴同會。
故曰同住如來平等法會也。
不思議佛境界經雲。
爾時世尊語文殊言。
汝能了知如來所住平等法否。
文殊言。
我已了知。
佛言。
何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文殊雲。
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佛言。
雲何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文殊言。
一切凡夫于空無相無願法中起貪瞋癡。
是故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佛言。
空豈有法。
而言于中有貪瞋癡。
文殊言。
空是有。
貪瞋癡亦是有。
佛言。
空雲何有。
貪瞋癡亦雲何有。
文殊言。
空以言說故有。
貪瞋癡亦以言說故有。
所謂平等法者是指衆生清淨覺地也。
近有解此經大光明藏三昧之相狀何似。
生滅心是。
颠倒心是。
一切貪瞋癡煩惱皆是。
堂堂釋子乃甘心與魔外同流。
而反極毀先賢譏诃老宿。
噫。
佛海漬穢至此極矣。
有志者讀此甯不痛心疾首乎。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願為此會諸來法衆。
說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及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能使未來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先叙問法威儀。
次正請有二。
一問如來因地發心。
謂如來未成佛時最初因地。
發何等心修何等行得生淨土成佛果。
二問菩薩發心欲求菩提。
于大乘中發清淨心。
雲何始得遠離諸病。
病即後文四病也。
若末世衆生欲修行者。
既知如來因行。
又知菩薩發心。
依之而行。
則遠離諸病。
不堕邪見矣。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
及為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見。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
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此贊問許說及伫聽也。
谛聽者謂谛審而聽勿雜亂也。
智論雲。
聽者端視如渴飲。
一心入于語義中。
踴躍聞法生歡喜。
如是之人乃可說。
默然而聽者謂泯慮忘緣一心靜聽也。
善男子。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
教授菩薩。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此标宗立體也。
無上法王佛也。
于法自在更無有上故。
陀羅尼雲總持。
謂圓覺體中具足恒沙稱性功德故。
門者出入義。
出者一切染淨諸法皆從此中流出故。
入者一切染淨諸法皆從此中反複故。
以不染不污故曰清淨。
不妄不變故曰真如。
在無明而常覺故曰菩提。
在生死而常察故曰涅槃。
波羅蜜雲到彼岸。
有六種。
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由此六種翻無明生死而為菩提涅槃。
教謂教導。
授謂傳授。
圓照清淨覺相即
佛地經雲。
是薄伽梵住最勝光曜放大光明普照無邊世界周圓無際等。
論釋雲。
此土受用土攝。
說此經佛是受用身。
此淨土量無邊際故。
若爾。
此地上菩薩所應見聞。
何故于此化土中結集流布。
論自答雲。
佛為地上諸菩薩說。
令傳法者結集流通。
又雲。
說此經時。
地前大衆見變化身居此穢土為其說法。
地上大衆見受用身居佛淨土為其說法。
所聞雖同所見各别。
而傳法者為令衆生聞勝希願證佛功德。
故就勝者所見結集也。
然土雖多種不出于三。
一法性。
二受用。
三變化。
若開受用為自他即成四土。
統唯二種。
謂淨及穢或性及相。
故肇公雲。
淨土穢土蓋随衆生心之所宜。
淨者示之以寶玉。
穢者示之以瓦礫。
美惡自彼。
于土無定。
無定之土乃名淨土。
随類普應故曰諸也。
其名曰。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賢善首菩薩等。
而為上首。
與諸眷屬皆入三昧。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夫聖人立名多依行德。
故各有所表。
梵語文殊師利此雲妙首。
亦雲妙德。
表根本智。
六波羅蜜中智為首德故。
此章直示因地法行。
用根本智頓斷無明。
以顯清淨覺地如如不動。
故為問首。
普賢表行。
由行以成德。
故次普賢。
知行并進。
方便大開。
則法眼洞照。
故次普眼。
法眼既明。
惑根已斷。
而金剛不壞之體回然獨露。
故次金剛藏。
圓頓之根已解唯心。
若權教菩薩不知惑斷則颟顸佛性。
必須詳明唯識廣辯階差。
故次彌勒。
惑相雖明階差已辨。
若不知所證各别。
則儱侗真如。
故次清淨慧。
惑相已明。
真如已解。
若不知觀法。
猶未能斷惑證真。
不能随順得入。
其于威德未得自在。
故次威德。
雖三觀詳明威德已具。
若不詳辯三觀法輪。
法輪無盡。
亦未得圓通無礙。
故次辯音。
觀法雖明。
若四相不除。
業根不淨。
不能入清淨覺。
故次淨業障。
四相已知。
業根已淨。
若五行不明覺心不普。
猶隔一塵。
故次普覺。
五行既明則中根可入。
若不詳明道場儀式建立三期克心三觀。
則下根人猶在門外。
而覺性不圓。
故次圓覺。
覺既圓滿。
必立名以彰其實。
故次賢善首。
是知一經之義自始至終雖條分縷析。
若統會一宗。
則以大圓覺為我伽藍一言已蔽。
故十二菩薩為諸菩薩之綱領而為上首。
其所入三昧即大光明藏。
所住法會即不二境所現淨土。
以凡聖一源主伴同會。
故曰同住如來平等法會也。
不思議佛境界經雲。
爾時世尊語文殊言。
汝能了知如來所住平等法否。
文殊言。
我已了知。
佛言。
何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文殊雲。
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佛言。
雲何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文殊言。
一切凡夫于空無相無願法中起貪瞋癡。
是故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佛言。
空豈有法。
而言于中有貪瞋癡。
文殊言。
空是有。
貪瞋癡亦是有。
佛言。
空雲何有。
貪瞋癡亦雲何有。
文殊言。
空以言說故有。
貪瞋癡亦以言說故有。
所謂平等法者是指衆生清淨覺地也。
近有解此經大光明藏三昧之相狀何似。
生滅心是。
颠倒心是。
一切貪瞋癡煩惱皆是。
堂堂釋子乃甘心與魔外同流。
而反極毀先賢譏诃老宿。
噫。
佛海漬穢至此極矣。
有志者讀此甯不痛心疾首乎。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願為此會諸來法衆。
說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
及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能使未來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先叙問法威儀。
次正請有二。
一問如來因地發心。
謂如來未成佛時最初因地。
發何等心修何等行得生淨土成佛果。
二問菩薩發心欲求菩提。
于大乘中發清淨心。
雲何始得遠離諸病。
病即後文四病也。
若末世衆生欲修行者。
既知如來因行。
又知菩薩發心。
依之而行。
則遠離諸病。
不堕邪見矣。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
及為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見。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
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此贊問許說及伫聽也。
谛聽者謂谛審而聽勿雜亂也。
智論雲。
聽者端視如渴飲。
一心入于語義中。
踴躍聞法生歡喜。
如是之人乃可說。
默然而聽者謂泯慮忘緣一心靜聽也。
善男子。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
教授菩薩。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
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此标宗立體也。
無上法王佛也。
于法自在更無有上故。
陀羅尼雲總持。
謂圓覺體中具足恒沙稱性功德故。
門者出入義。
出者一切染淨諸法皆從此中流出故。
入者一切染淨諸法皆從此中反複故。
以不染不污故曰清淨。
不妄不變故曰真如。
在無明而常覺故曰菩提。
在生死而常察故曰涅槃。
波羅蜜雲到彼岸。
有六種。
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由此六種翻無明生死而為菩提涅槃。
教謂教導。
授謂傳授。
圓照清淨覺相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