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一

關燈
圓覺也。

    無明有四謂生住異滅。

    畢竟不生名為永斷。

    方成佛道者塵沙諸佛皆以此為因地進而至于極果故。

     ○由文殊請問因地法行。

    世尊即将自己所證大光明藏。

    重安名字以谕之。

    故曰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又自釋所以稱圓覺者。

    以能從中流出清淨真如(即因地心)菩提涅槃(即果地覺)及波羅蜜。

    (即因行也)是則依之而發心。

    藉之而證果。

    賴之而起行。

    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于法界。

    故名圓覺。

    不獨爾也。

    即佛佛授手祖祖相傳亦不出此。

    故曰教授菩薩。

    或清淨真如菩提涅槃是體大。

    波羅蜜是相大。

    教授菩薩是用大。

    具此三義名圓覺也。

    然此圓覺生佛皆具。

    但衆生為無明所覆業識所局。

    故圓而不覺。

    小乘則心量褊淺。

    雖覺而不圓。

    菩薩則非圓非覺。

    唯如來亦圓亦覺。

    故稱圓覺。

    如來最初因地所修法行别無他法。

    皆依此圓照清淨覺相起幻智而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所謂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也。

    故華嚴偈雲。

    有一大經卷。

    量等三千界。

    在于一塵中。

    一切塵亦然。

    有一智慧人。

    淨眼悉明見。

    破塵出經卷。

    廣饒益衆生。

    故知圓滿覺性生佛等有。

    但塵經未剖寶藏猶埋。

    既不自知枉受貧苦。

    唯佛一人獨得其用。

    名為圓覺不亦宜乎。

     雲何無明。

    善男子。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颠倒。

    猶如迷人四方易處。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善男子。

    空實無華病者妄執。

    由妄執故。

    非唯惑此虛空自性。

    亦複迷彼實華生處。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

    故名無明。

     此徴無明所起處而自釋之也。

    徴雲。

    大光明藏既是衆生本具清淨覺地。

    雲何衆生遺此光明而轉為無明。

    故釋之曰。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颠倒。

    故轉此大光明藏而成無明不覺。

    喻如迷人認東為西惑南為北。

    其實迷者自迷。

    方實不轉。

    所謂颠倒者。

    謂遺失清淨平等法身。

    妄認地水火風四緣假合而成者以為身。

    遺失本妙圓妙清淨覺心。

    妄認緣塵分别影事以為心。

    而計我計法。

    此由随順無明不覺而起相見二分。

    複迷相見而遍生我法二執。

    所謂既棄海認漚複認漚為海故名颠倒。

    喻如目有赤眚遂見空中有華及見真月邊有第二月也。

    空喻真理。

    目喻正智。

    狂華喻身。

    二月喻心。

    應立量雲。

    身心是有法。

    本無是宗。

    因雲。

    無明業識所現故。

    同喻。

    如空華二月。

    既知病目見空華二月是妄。

    則知淨眼見虛空一月是真。

    下複以二喻合法。

    故雲。

    空實無華由病目人妄執為有。

    由妄執故。

    不唯惑此虛空自性本無華相。

    亦複迷彼實華所生之處。

    亦應合雲。

    月實無二捏者妄執。

    由妄執故。

    非唯惑此真月自性。

    亦複迷彼二月生處。

    二喻既明。

    則知覺性本無身心迷者妄認。

    由妄認故。

    非唯惑此圓覺自性。

    亦複迷彼身心生處矣。

    今既不知圓覺自性之本無。

    又不知身心自性所自出。

    于是計無作有認幻為真。

    随順無明起惑造業。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

    此惑業苦三皆由迷此大光明藏而起。

    此大光明藏轉而為無明業識者如此。

     善男子。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

    及至于醒了無所得。

    如衆空華滅于虛空。

    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

    無生處故。

    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

    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此因上實華二字發起無明本無實體。

    故有智慧者照之即滅也。

    若使無明果有實體。

    則是有根必不可滅。

    以是依他起性故可迷可覺。

    而覺體本無生滅也。

    正如患夢之人夢時非無。

    及至于醒了不可得。

    人喻本覺。

    夢喻不覺。

    醒喻始覺。

    因睡而夢睡熟而醒總與本人無幹。

    則知因迷而不覺因悟而始覺總與本覺無預。

    又如衆華滅空。

    不可說言衆華在空實有可滅之處。

    以空中實無生華處故。

    則知華起華滅總屬目中翳之有無。

    亦與虛空無預。

    一切衆生因有無明。

    于無生中妄見有生有滅。

    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然非覺性實有生死輪轉也。

     善男子。

    如來因地修圓覺者。

    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無。

    本性無故。

     此牒答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也。

    言汝所問如來本起因地修圓覺者。

    而圓覺性實無可修。

    由衆生病目妄執空華以為實有。

    故随華相輪轉妄見身心實有生死。

    如來以智慧覺照彼無明本無。

    華相即滅。

    則不随華相輪轉。

    亦不随身心受彼生死。

    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

    然言無生死者。

    非若聲聞析之使無。

    非若緣覺推之使無。

    非若三賢菩薩作種種幻行而滅之使無。

    直是照見清淨覺心身心寂滅本來自無。

    故不随生死流轉。

    而曰無明永斷覺道方成耳。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

    知虛空者即空華相。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有無俱遣。

    是則名為淨覺随順。

    何以故。

    虛空性故。

    常不動故。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

    無知見故。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

    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見。

     複恐認賊為子。

    特顯覺體了了常知不落有無方是大徹大悟之真知也。

    故詳示之曰。

    雖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必須不存知相方是真知。

    若存知相猶是幻知非真知也。

    以彼真知之體猶如虛空不可以有知論。

    不可以無知論。

    故起信雲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若存知知此如空覺性為有知。

    即是頭上安頭。

    同于凡夫之知。

    固是空華相矣。

    若存知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