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如空覺性為無知。
即是斬頭覓活同于土木瓦石之無知。
亦是空華相也。
故趙州雲。
知是妄覺。
不知是無記。
以此知體性自神解。
不同妄識仗境托緣作意之知。
不同太虛空廓斷滅之無知。
以聖心無知而無所不知。
此即靈知之體性也。
永嘉雲。
若以有知無知為知體即是随順無明。
不名随順淨覺。
必須坐斷兩頭有無俱遣方是随順清淨覺性。
所以者何。
以清淨覺性了了常知。
不但不曾迷。
亦且不曾覺。
以是常寂滅相如虛空性常自不動故也。
所以不動者。
以虛空自性不受生死不堕有無。
在如來藏中無起無滅無知無見。
以虛空不動遍至一切色非色處。
亦如法性不動究竟遍滿一切處故。
應立量雲。
覺性是有法。
不動為宗。
因雲非所作故無知見故無起滅故。
喻如虛空。
所證如此。
是名初心成等正覺。
是名如來因地法行。
楞嚴謂之發覺初心。
起信謂之真如三昧。
若菩薩依此圓照清淨覺相為因方是正因。
否則皆堕邪因矣。
若末世衆生依此清淨覺相而起行得正住持。
否則皆堕邪見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從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了達于無明。
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衆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
謂如來本起因地莫不皆以智慧覺性了達無明本無實體猶如空華為發菩提心之始。
果能知彼無明是空華相。
則不為華相眩目。
即免生死流轉。
亦如患夢之人忽然醒覺。
則夢中所現之相皆不可得。
是知衆生在迷未免流轉。
若既迷而忽覺。
唯一真如回無所有。
渾身住于平等性智。
豈有流轉哉。
既無流轉。
則此覺性究竟圓滿遍十方界。
是則名為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也。
然對夢說醒。
對迷說覺。
對衆生說佛。
皆是未覺已前對待之法。
若無明滅盡衆幻銷滅。
則成佛作祖亦是缽盂安柄虛空釘橛。
以本性圓滿本來成佛不待更成。
故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龐居士雲。
十方同聚會。
個個學無為。
此是選佛場。
心空及第歸。
如是則自然應念登科随處及第。
何須授記安名乎。
菩薩向此着眼則能發菩提心。
衆生向此進修永不堕于邪見。
若不入此門總是旁蹊曲徑非直截路。
故宗鏡問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雲何複說後心成佛。
答非初非後。
不離初後。
智論雲。
不但以初心得。
亦不離後心得。
所以者何。
若但以初心得不以後心者。
菩薩初發心時便應是佛。
若無初心雲何有第二第三心。
以初心為根本因緣故。
不但以後心得亦不離初心者。
以後心不離初心故。
若無初心即無後心。
以初心集種種無量功德。
後心方得具足。
故能斷煩惱習氣成無上道。
此即頓悟漸修也。
○此章言不滿四百。
該攝性相二宗之旨。
若約性宗。
清淨覺相屬真如門。
無明妄認妄執是不覺義。
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是覺義。
因本覺而有不覺。
因不覺而有始覺。
此二屬生滅門。
今欲令行人頓悟真如為因地心。
故曰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也。
○若約相宗。
五法三性四大是色蘊是相。
六塵緣影是無色四蘊是名。
妄認妄執是妄想。
知是空華是正智。
覺心不動是如如。
身心是依他起性。
妄認妄執是二種遍計執性。
生死是分段變易二種生死。
知是空華等是斷二執除二死證二空得二果是圓成實性也。
○此章要旨。
直指衆生日用知體為圓覺性。
若有分别有妄認妄執即生死因若無分别無妄認妄執即菩提因。
故曰。
知之一字衆禍之門。
知之一字衆妙之門。
于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願為此會諸菩薩衆及為末世一切衆生修大乘者。
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雲何修因。
世尊。
若彼衆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雲何以幻還修于幻。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
雲何複說修行如幻。
若諸衆生本不修行。
于生死中常居幻化。
曾不了知如幻境界。
令妄想心雲何解脫。
願為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前章已顯頓悟法門。
正恐行人以為知幻便了不必更離。
不知前所言遣者即離也。
故普賢蹑前知虛空者即空華相及偈中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
以發三問。
以明既知而必欲遠離也。
初問言修行者本為斷無明得菩提也。
若曰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又雲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
則此圓覺清淨境界纖塵不立。
則無事修行斷證矣。
雲何而說修圓覺乎。
故曰若彼衆生等。
意謂既能了知無明是幻則身心亦皆是幻矣。
既曰是幻。
固宜任之。
不必起幻智而銷幻無明成幻佛可也。
雲何更欲依圓照清淨覺相起種種如幻之智銷種種如幻之無明而成如幻之佛果耶。
次問不唯不當修。
即欲修行亦無可修。
以幻智既滅身心亦滅則無有心。
其誰修行十波羅蜜。
而曰修諸幻以除幻。
既知無可修而複修。
無可證而求證。
何異望石女生兒邀空華結果。
豈非枉用功乎。
三問若諸衆生但恃天真。
常居幻化而不離。
又不能了知是幻而求離。
此則既不能知幻。
又不能離幻。
雲何而得解脫。
此三等者。
一是不必修。
二是無可修。
三是恃天真而不用修。
願為此三等人作何方便漸次修習方
即是斬頭覓活同于土木瓦石之無知。
亦是空華相也。
故趙州雲。
知是妄覺。
不知是無記。
以此知體性自神解。
不同妄識仗境托緣作意之知。
不同太虛空廓斷滅之無知。
以聖心無知而無所不知。
此即靈知之體性也。
永嘉雲。
若以有知無知為知體即是随順無明。
不名随順淨覺。
必須坐斷兩頭有無俱遣方是随順清淨覺性。
所以者何。
以清淨覺性了了常知。
不但不曾迷。
亦且不曾覺。
以是常寂滅相如虛空性常自不動故也。
所以不動者。
以虛空自性不受生死不堕有無。
在如來藏中無起無滅無知無見。
以虛空不動遍至一切色非色處。
亦如法性不動究竟遍滿一切處故。
應立量雲。
覺性是有法。
不動為宗。
因雲非所作故無知見故無起滅故。
喻如虛空。
所證如此。
是名初心成等正覺。
是名如來因地法行。
楞嚴謂之發覺初心。
起信謂之真如三昧。
若菩薩依此圓照清淨覺相為因方是正因。
否則皆堕邪因矣。
若末世衆生依此清淨覺相而起行得正住持。
否則皆堕邪見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從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了達于無明。
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衆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
謂如來本起因地莫不皆以智慧覺性了達無明本無實體猶如空華為發菩提心之始。
果能知彼無明是空華相。
則不為華相眩目。
即免生死流轉。
亦如患夢之人忽然醒覺。
則夢中所現之相皆不可得。
是知衆生在迷未免流轉。
若既迷而忽覺。
唯一真如回無所有。
渾身住于平等性智。
豈有流轉哉。
既無流轉。
則此覺性究竟圓滿遍十方界。
是則名為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也。
然對夢說醒。
對迷說覺。
對衆生說佛。
皆是未覺已前對待之法。
若無明滅盡衆幻銷滅。
則成佛作祖亦是缽盂安柄虛空釘橛。
以本性圓滿本來成佛不待更成。
故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龐居士雲。
十方同聚會。
個個學無為。
此是選佛場。
心空及第歸。
如是則自然應念登科随處及第。
何須授記安名乎。
菩薩向此着眼則能發菩提心。
衆生向此進修永不堕于邪見。
若不入此門總是旁蹊曲徑非直截路。
故宗鏡問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雲何複說後心成佛。
答非初非後。
不離初後。
智論雲。
不但以初心得。
亦不離後心得。
所以者何。
若但以初心得不以後心者。
菩薩初發心時便應是佛。
若無初心雲何有第二第三心。
以初心為根本因緣故。
不但以後心得亦不離初心者。
以後心不離初心故。
若無初心即無後心。
以初心集種種無量功德。
後心方得具足。
故能斷煩惱習氣成無上道。
此即頓悟漸修也。
○此章言不滿四百。
該攝性相二宗之旨。
若約性宗。
清淨覺相屬真如門。
無明妄認妄執是不覺義。
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是覺義。
因本覺而有不覺。
因不覺而有始覺。
此二屬生滅門。
今欲令行人頓悟真如為因地心。
故曰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也。
○若約相宗。
五法三性四大是色蘊是相。
六塵緣影是無色四蘊是名。
妄認妄執是妄想。
知是空華是正智。
覺心不動是如如。
身心是依他起性。
妄認妄執是二種遍計執性。
生死是分段變易二種生死。
知是空華等是斷二執除二死證二空得二果是圓成實性也。
○此章要旨。
直指衆生日用知體為圓覺性。
若有分别有妄認妄執即生死因若無分别無妄認妄執即菩提因。
故曰。
知之一字衆禍之門。
知之一字衆妙之門。
于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
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
願為此會諸菩薩衆及為末世一切衆生修大乘者。
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雲何修因。
世尊。
若彼衆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雲何以幻還修于幻。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
雲何複說修行如幻。
若諸衆生本不修行。
于生死中常居幻化。
曾不了知如幻境界。
令妄想心雲何解脫。
願為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前章已顯頓悟法門。
正恐行人以為知幻便了不必更離。
不知前所言遣者即離也。
故普賢蹑前知虛空者即空華相及偈中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
以發三問。
以明既知而必欲遠離也。
初問言修行者本為斷無明得菩提也。
若曰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又雲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
則此圓覺清淨境界纖塵不立。
則無事修行斷證矣。
雲何而說修圓覺乎。
故曰若彼衆生等。
意謂既能了知無明是幻則身心亦皆是幻矣。
既曰是幻。
固宜任之。
不必起幻智而銷幻無明成幻佛可也。
雲何更欲依圓照清淨覺相起種種如幻之智銷種種如幻之無明而成如幻之佛果耶。
次問不唯不當修。
即欲修行亦無可修。
以幻智既滅身心亦滅則無有心。
其誰修行十波羅蜜。
而曰修諸幻以除幻。
既知無可修而複修。
無可證而求證。
何異望石女生兒邀空華結果。
豈非枉用功乎。
三問若諸衆生但恃天真。
常居幻化而不離。
又不能了知是幻而求離。
此則既不能知幻。
又不能離幻。
雲何而得解脫。
此三等者。
一是不必修。
二是無可修。
三是恃天真而不用修。
願為此三等人作何方便漸次修習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