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一

關燈
能永離諸幻。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

    令諸衆生得離諸幻。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

    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

    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猶如空華從空而有。

    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衆生幻心還依幻滅。

    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

    若說有覺猶未離幻。

    說無覺者亦複如是。

    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種種幻化總指五陰四大及十力四無畏等。

    生者謂本覺心體随無明染緣而生三科七大等。

    随真如淨緣而生十力四無所畏等。

    故諸染淨諸法皆無自體。

    總是依他。

    喻如空華翳生華生翳滅華滅而空未嘗有生滅。

    衆生幻心随無明染緣生還随真如淨緣滅而覺心未嘗動。

    誰謂幻性盡滅則無有心耶。

    喻如金翅鳥王命終之後骨肉都盡唯有心在也。

    然所謂依幻說覺者。

    即是口口談空心心著有。

    此即任運而不修者。

    謂之依幻說覺。

    謂之依通妄知。

    是名為幻不名為覺。

    此依字與皆依圓照清淨覺相之依相應。

    謂不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成佛道。

    乃依幻而自說為覺。

    故名幻而不名覺也。

    故先德雲。

    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

    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

    若說固有覺性本來是佛恃天真而不勞修者此亦是幻亦非是覺。

    若說無佛可成枉功用而不必修此亦是幻亦非是覺。

    三說字須着眼看。

    先德雲。

    此事不是說了便休。

    必須大死一番。

    離盡諸幻親見本來。

    則千聖喚不回頭。

    方是覺心不動。

    若未曾離幻未出輪回而辨圓覺。

    彼圓覺性未有不随流轉者。

    豈可謂知幻而不當修計斷滅而枉修恃天真而不用修哉。

     善男子。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

    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

    心如幻者亦複遠離。

    遠離為幻亦複遠離。

    離遠離幻亦複遠離。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

    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以幻修幻亦複如是。

    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

    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應當二字是極勵之語。

    謂既知是幻應當遠離。

    勿謂知而不必遠離也。

    遠離有四重。

    遠離一切幻化境界者即亡塵也。

    楞嚴所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也。

    心如幻者亦複遠離者即盡根也。

    所謂聞所聞盡也。

    遠離為幻亦複遠離者即空智也。

    所謂覺所覺空也。

    離遠離幻亦複遠離者即滅空也。

    所謂空所空滅也。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者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也。

    故先德雲。

    洞山門下無佛法與人。

    隻有一口劍。

    凡是來者一斬便斷。

    故伊性命不存。

    見聞都泯。

    直向父母未生前要與相見。

    喻如鑽火之人兩木相因。

    必火出木盡灰飛煙滅方得了當。

    木喻發智之心境。

    火比了心境之妙智。

    由智發而心境皆空。

    如火發而兩木俱盡也。

    若木雖空而灰在。

    猶未了當。

    故欲其盡灰也。

    如心境空而智在即智是病故欲其空智也。

    灰雖盡而煙氣猶在有些氣息亦是病猶未了當故欲其滅煙氣。

    喻如智雖空而空在空亦是病故欲其滅空也。

    故學道者如鑽火。

    必至火出木盡灰飛煙滅。

    方知火性不壞。

    所謂火傳也而不知其盡也。

    必須幻境幻心幻智幻空悉皆滅盡。

    方知覺性常存不入斷滅。

    故宗鏡雲。

    此清淨覺是出世間常住心寶。

    豈世間無常敗壞之法所能壞耶。

    如貧女室中金藏雖未掘而匪移。

    若力士額中寶珠任鬥沒而常在。

    如雪山筒中萬味暫流出而恒存。

    若大地底下金剛縱穿斫而不壞。

    誰謂無心不勞修證哉。

    故複勉之曰。

    既知是幻即當遠離。

    即此遠離便是方便。

    此外更無方便矣。

    若能離幻即是覺性。

    即此離幻便是漸次。

    此外更無漸次矣。

    蓋知幻是對不知幻而認為實有者開方便。

    遠離是對取着而不舍者開漸次。

    故前雲假說方便也。

    首楞雲。

    狂心自歇歇即菩提。

    歇即是離。

    誰謂知而不必離哉。

    末世衆生依此圓覺而修方能永離諸幻。

    若知無明窟中有覺性而不離終不成佛道。

    喻如知礦中有金而不銷終不成真金也。

     ○前章重在知字。

    此章重在離字。

    二章總為上根說頓悟頓斷頓修頓證法。

    非中下根可能企及。

    故曰。

    心聞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非初心可入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複滅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衆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即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生佛二界皆從清淨覺心随緣建立。

    故祖師雲。

    山河大地由此建立。

    三昧六通因茲發現。

    喻如空華。

    因病目而妄見空中華生。

    而空體未曾生因。

    翳消而妄見空中華滅。

    而空體未嘗滅。

    因無明染緣熏習覺性而生根身器界。

    故說幻從諸覺生。

    而覺性未嘗生。

    因真如淨緣熏習無明修六度而滅幻化。

    故說幻滅覺圓滿。

    而覺性未嘗滅。

    以覺性無我随染處染随淨處淨而實未嘗動。

    故修行者應當遠離種種幻化。

    諸幻悉離而覺性不動。

    正如木中生火火出木盡木盡火滅而火性不動。

    故說離幻即覺。

    若至于覺則實無漸次。

    以漸次在人不在法故。

    故曰菩提無漸次漸次取菩提。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