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類解卷第三末
關燈
小
中
大
修三摩缽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四神龍隐海觀謂起幻化生如神龍布雲雨也歸體入靜如隐海也此先中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随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禅那。
五龍樹通真觀也謂先起幻後皈靜寂如龍樹初行幻術廣化邪途後習真乘自階聖果其名龍樹者傳燈雲西印度城北有大樹蔭覆五百大龍其樹王名龍樹常為衆說法初入佛道之時九十日念盡如來一代時教遂高聲唱言孰謂如來言教廣博遂入龍宮誦出下本華嚴十萬餘偈今現傳于世者也此先齊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于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禅那。
六商那示相觀也商那和修即優波鞠多之師也先以神力示相降伏鞠多弟子慢心後乃入定皈寂此是齊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于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七大通宴默觀也大通如來即佛也先用利物後則皈寂此齊後第三輪也。
後七輪一一标寂為首次兼餘二。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于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今初寶明空海觀也佛頂經雲同入如來寶明空海今靈心觀即本覺明如寶明也後靜觀如空海也又寶明即慧空海即修此是先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三摩缽提。
二虛空妙用觀也謂靈心之體如虛空起化即妙用此先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于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三舜若呈神觀也出楞嚴經舜若即虛空神遇日光映之暫現如修此觀先寂次靜後幻此先中後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于作用清淨境界皈于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缽提後後修奢摩他。
四飲光皈定觀也即大迦葉亦雲大龜氏昔為金師善明金性使其柔伏以金塗佛感得金色此觀先證體次起神通後乃皈定也此先中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于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五多寶呈通觀也以多寶佛先成道證真如體後于塔中發起出法華經中如靜幻無礙此是先齊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六下方騰化觀也出法華六萬菩薩從下方現此是齊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七帝青含變觀也出華嚴偈雲譬如帝青寶照物皆同色衆生見佛時同佛菩薩色此寶含諸物像對即變應應而還空如靈心觀成包含德用應緣起幻而複安靜此是齊後第三輪也。
後一輪圓修三觀。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于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随順。
此名如意圓修觀如如意寶珠四方俱照大智頓覺三觀齊修然如意珠世人得者一切所欲皆如其意應心所求無不皆現今圓修此亦複如是于諸法中舉體相即無不全具于諸性者即靜觀相字即幻觀覺性即中道寂滅觀以圓覺慧圓合一切者此是從體起用于諸性相無離覺性者此是會皈體也謂若菩薩用廣大靈明圓覺之慧圓融和合一切或理或事或性或相或真或妄或色或空或本或末種種諸法舉體全真以何義故良由以覺合理理即非理故全即事又由以覺合事事即非事故全即理到此境界全理全事全性全相全真全妄全色全空全本全末全得全失全彼全此雙遮雙照體用無二寂照同時是為圓融無上妙覺此菩薩者下皆結名也。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忏悔經三七日于二十五輪各安标記至心求哀随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總示修習梵行淨也此即戒學寂靜者此即定學思惟即慧學此是三無漏學也大凡學道之人莫不皆因三學而從凡入聖如莊子雲宇泰定發乎天光與此同旨謂修此二十五輪之時于事相中威儀法式及用心方便必須持戒防非止惡入定對治動亂發慧辨邪别正是非真妄等法如是修行必定成佛傥若觀中有礙宜須于三七日中哀告投十方諸佛忏露先罪改往修來書寫二十五輪五字文句安置道場之中禮念?誠精祈一行若是于三觀之中已的樂修一觀者即便随意修習更不必求若心于猶豫不決勝劣難分即當憑仗聖力以蔔之不宜揀擇但依所撚結開而看之而頓漸自知休貪别觀若更懷疑則失前功不可等閑輕于事相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辨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頓覺人并法不随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當持此輪随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偈中二偈标意及觀綱也次一偈結因後二偈揀示雲唯除頓覺人并法不随順此二句長行既無此偈即顯謂獨除卻上根圓頓悟解之人并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随順者則不必依二十五輪及道場探結等法不随順者不取相也既不随相即随真覺此乃頓入圓明觸目合道遇緣即宗本自無傷不可加之以繩索也是知前普賢章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等類故揀之矣又下文雲随順勤修習者此指下根人前不随即不随倒法此不随即不随正法若下根之人其可不随正法乎後六句總示也。
圓覺經類解卷第三末
四神龍隐海觀謂起幻化生如神龍布雲雨也歸體入靜如隐海也此先中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随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禅那。
五龍樹通真觀也謂先起幻後皈靜寂如龍樹初行幻術廣化邪途後習真乘自階聖果其名龍樹者傳燈雲西印度城北有大樹蔭覆五百大龍其樹王名龍樹常為衆說法初入佛道之時九十日念盡如來一代時教遂高聲唱言孰謂如來言教廣博遂入龍宮誦出下本華嚴十萬餘偈今現傳于世者也此先齊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于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禅那。
六商那示相觀也商那和修即優波鞠多之師也先以神力示相降伏鞠多弟子慢心後乃入定皈寂此是齊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于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七大通宴默觀也大通如來即佛也先用利物後則皈寂此齊後第三輪也。
後七輪一一标寂為首次兼餘二。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于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今初寶明空海觀也佛頂經雲同入如來寶明空海今靈心觀即本覺明如寶明也後靜觀如空海也又寶明即慧空海即修此是先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三摩缽提。
二虛空妙用觀也謂靈心之體如虛空起化即妙用此先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于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三舜若呈神觀也出楞嚴經舜若即虛空神遇日光映之暫現如修此觀先寂次靜後幻此先中後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于作用清淨境界皈于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缽提後後修奢摩他。
四飲光皈定觀也即大迦葉亦雲大龜氏昔為金師善明金性使其柔伏以金塗佛感得金色此觀先證體次起神通後乃皈定也此先中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于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五多寶呈通觀也以多寶佛先成道證真如體後于塔中發起出法華經中如靜幻無礙此是先齊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六下方騰化觀也出法華六萬菩薩從下方現此是齊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七帝青含變觀也出華嚴偈雲譬如帝青寶照物皆同色衆生見佛時同佛菩薩色此寶含諸物像對即變應應而還空如靈心觀成包含德用應緣起幻而複安靜此是齊後第三輪也。
後一輪圓修三觀。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于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随順。
此名如意圓修觀如如意寶珠四方俱照大智頓覺三觀齊修然如意珠世人得者一切所欲皆如其意應心所求無不皆現今圓修此亦複如是于諸法中舉體相即無不全具于諸性者即靜觀相字即幻觀覺性即中道寂滅觀以圓覺慧圓合一切者此是從體起用于諸性相無離覺性者此是會皈體也謂若菩薩用廣大靈明圓覺之慧圓融和合一切或理或事或性或相或真或妄或色或空或本或末種種諸法舉體全真以何義故良由以覺合理理即非理故全即事又由以覺合事事即非事故全即理到此境界全理全事全性全相全真全妄全色全空全本全末全得全失全彼全此雙遮雙照體用無二寂照同時是為圓融無上妙覺此菩薩者下皆結名也。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忏悔經三七日于二十五輪各安标記至心求哀随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總示修習梵行淨也此即戒學寂靜者此即定學思惟即慧學此是三無漏學也大凡學道之人莫不皆因三學而從凡入聖如莊子雲宇泰定發乎天光與此同旨謂修此二十五輪之時于事相中威儀法式及用心方便必須持戒防非止惡入定對治動亂發慧辨邪别正是非真妄等法如是修行必定成佛傥若觀中有礙宜須于三七日中哀告投十方諸佛忏露先罪改往修來書寫二十五輪五字文句安置道場之中禮念?誠精祈一行若是于三觀之中已的樂修一觀者即便随意修習更不必求若心于猶豫不決勝劣難分即當憑仗聖力以蔔之不宜揀擇但依所撚結開而看之而頓漸自知休貪别觀若更懷疑則失前功不可等閑輕于事相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辨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頓覺人并法不随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當持此輪随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偈中二偈标意及觀綱也次一偈結因後二偈揀示雲唯除頓覺人并法不随順此二句長行既無此偈即顯謂獨除卻上根圓頓悟解之人并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随順者則不必依二十五輪及道場探結等法不随順者不取相也既不随相即随真覺此乃頓入圓明觸目合道遇緣即宗本自無傷不可加之以繩索也是知前普賢章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等類故揀之矣又下文雲随順勤修習者此指下根人前不随即不随倒法此不随即不随正法若下根之人其可不随正法乎後六句總示也。
圓覺經類解卷第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