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類解卷第三末
關燈
小
中
大
廣修萬行應緣入俗種種施為于自己靈明觀智之上常明明常曆曆全超獨露初無虧缺一念不在家之時便是損己智刃故以庖丁恣刃譬之也經言佛力即覺悟之力備行菩薩清淨妙行者即戒廣度群品備學法門不失寂念者即定及諸靜慧即慧也。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不假諸行也此正是絕待之義便證實相此明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呈音出礙觀此前寂觀雲如器中锽聲出于外悫法師疏雲如萬鈞之镛星樓受礙搖杵一擊聲振寰宇自體兼他不能留礙豈以樓拘鐘相使響不通形礙管弦令音不透者也唯滅諸幻不取作用者以諸幻境無邊難可窮究故直雲滅滅者絕念也作用施為又妨禅寂故雲不取獨斷煩惱者者但與靈心本覺相應煩惱自無所有所斷既空無所有處即便是證悟此上靜幻寂三觀乃是單修然靜與寂何以異耶由靜是二乘境寂是佛境又靜是禅定寂是涅槃故不同也。
次二十一輪分為三類類各有七輪也第一先用靜觀為首幻觀與寂觀兼修乃是先修後修有二輪先修中修後修有二輪無修齊修後修有三輪共成七輪第二卻用幻觀為首靜寂兼修亦是先修中修後修二輪先修齊修後修三輪共成七輪第三卻用寂觀為首靜幻兼修如前次第也故共成三七二十一輪今當第一靜觀為首也。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一運舟兼濟觀謂此菩薩修定以出塵即運舟發慧以化物即兼濟也先取至靜者标首由至虛極守靜笃也故此标靜觀為首以靜慧心從靜蹑迹起行以者運也靜慧心者即舟也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者此兼修幻觀若無靜則自居幻化何能照幻者而度脫之如舟自沈焉能救溺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即結名此是先修并後修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二湛海澄空觀湛海則波瀾不動先靜觀以反流澄空則水性清明後寂觀以顯性若諸菩薩以靜慧故靜也證至靜性性即寂也蹑靜而兼修寂矣便斷煩惱永出生死二觀功用斷煩惱是因亡以出生死是果喪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此結名是先修及後修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複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禅那。
三首羅三目觀也此三觀俱修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若諸菩薩以寂靜慧靜也複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幻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寂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禅那結名此是先修中修後修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三摩缽提。
四三點齊修觀也三點者梵書伊字&there4也悫疏雲一人具修三觀即名為齊非是同時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靜也斷煩惱已寂也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幻也煩惱既盡愛見已亡故所起行無不淨妙可解他縛此菩薩者是先修中後修第三輪也。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複度衆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禅那。
五品字單雙觀也上單靜觀如上一口後雙明寂幻如下兩口故雲單雙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靜也心斷煩惱複度衆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禅那此乃齊兼幻寂也初句是靜後二句是幻寂也此是先修齊修後修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禅那。
六雙頭獨足觀也白澤圖中有山精頭如鼓有兩面前後俱見此喻靜幻雙照二利齊運如雙頭也單寂觀如獨足也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齊标靜幻以至靜力資助策發變化之力以度衆生也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禅那者此寂也前二利備故入中道此段與前段經文異前則靜獨為初後始兼寂幻此則靜與幻齊為初從始單修于寂也欲易見者前則上單下雙此則上雙下單此是齊修後始修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三摩缽提。
七果落華敷觀既以靜定之樹結寂滅中道之果後華敷者複以幻觀入有情界度諸衆生同令獲得涅槃之果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齊滅也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三摩缽提兼幻也此是齊修第三輪也次七輪一一标幻為首次兼餘二。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随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今初先武後文觀也謂武王先興兵收伐纣王之後倒載于戈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鑄戈戟為農器偃武修文也喻此菩薩先變化種種随順度脫衆生已後入靜觀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随順此标幻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靜也此是先後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禅那。
二功成退職觀也此喻如秀才及第之後于朝廷立大功成大名至于功成名遂身退拂衣皈閑依前隻是舊時秀才也喻菩薩發慧利物度生畢即是功成習寂内修名為退職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此幻也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禅那兼寂也此是先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三幻師解術觀謂先起變化作術法後皈靜體寂故曰解術幻靜此是先中後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不假諸行也此正是絕待之義便證實相此明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呈音出礙觀此前寂觀雲如器中锽聲出于外悫法師疏雲如萬鈞之镛星樓受礙搖杵一擊聲振寰宇自體兼他不能留礙豈以樓拘鐘相使響不通形礙管弦令音不透者也唯滅諸幻不取作用者以諸幻境無邊難可窮究故直雲滅滅者絕念也作用施為又妨禅寂故雲不取獨斷煩惱者者但與靈心本覺相應煩惱自無所有所斷既空無所有處即便是證悟此上靜幻寂三觀乃是單修然靜與寂何以異耶由靜是二乘境寂是佛境又靜是禅定寂是涅槃故不同也。
次二十一輪分為三類類各有七輪也第一先用靜觀為首幻觀與寂觀兼修乃是先修後修有二輪先修中修後修有二輪無修齊修後修有三輪共成七輪第二卻用幻觀為首靜寂兼修亦是先修中修後修二輪先修齊修後修三輪共成七輪第三卻用寂觀為首靜幻兼修如前次第也故共成三七二十一輪今當第一靜觀為首也。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一運舟兼濟觀謂此菩薩修定以出塵即運舟發慧以化物即兼濟也先取至靜者标首由至虛極守靜笃也故此标靜觀為首以靜慧心從靜蹑迹起行以者運也靜慧心者即舟也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者此兼修幻觀若無靜則自居幻化何能照幻者而度脫之如舟自沈焉能救溺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即結名此是先修并後修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二湛海澄空觀湛海則波瀾不動先靜觀以反流澄空則水性清明後寂觀以顯性若諸菩薩以靜慧故靜也證至靜性性即寂也蹑靜而兼修寂矣便斷煩惱永出生死二觀功用斷煩惱是因亡以出生死是果喪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此結名是先修及後修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複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禅那。
三首羅三目觀也此三觀俱修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若諸菩薩以寂靜慧靜也複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幻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寂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禅那結名此是先修中修後修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三摩缽提。
四三點齊修觀也三點者梵書伊字&there4也悫疏雲一人具修三觀即名為齊非是同時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靜也斷煩惱已寂也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幻也煩惱既盡愛見已亡故所起行無不淨妙可解他縛此菩薩者是先修中後修第三輪也。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複度衆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禅那。
五品字單雙觀也上單靜觀如上一口後雙明寂幻如下兩口故雲單雙若諸菩薩以至靜力靜也心斷煩惱複度衆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禅那此乃齊兼幻寂也初句是靜後二句是幻寂也此是先修齊修後修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禅那。
六雙頭獨足觀也白澤圖中有山精頭如鼓有兩面前後俱見此喻靜幻雙照二利齊運如雙頭也單寂觀如獨足也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齊标靜幻以至靜力資助策發變化之力以度衆生也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禅那者此寂也前二利備故入中道此段與前段經文異前則靜獨為初後始兼寂幻此則靜與幻齊為初從始單修于寂也欲易見者前則上單下雙此則上雙下單此是齊修後始修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三摩缽提。
七果落華敷觀既以靜定之樹結寂滅中道之果後華敷者複以幻觀入有情界度諸衆生同令獲得涅槃之果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齊滅也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三摩缽提兼幻也此是齊修第三輪也次七輪一一标幻為首次兼餘二。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随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今初先武後文觀也謂武王先興兵收伐纣王之後倒載于戈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鑄戈戟為農器偃武修文也喻此菩薩先變化種種随順度脫衆生已後入靜觀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随順此标幻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靜也此是先後第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禅那。
二功成退職觀也此喻如秀才及第之後于朝廷立大功成大名至于功成名遂身退拂衣皈閑依前隻是舊時秀才也喻菩薩發慧利物度生畢即是功成習寂内修名為退職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此幻也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禅那兼寂也此是先後第二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三幻師解術觀謂先起變化作術法後皈靜體寂故曰解術幻靜此是先中後一輪也。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