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類解卷第三末
關燈
小
中
大
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内發寂靜輕安。
此功成也前因澄息諸妄念方始知分别識心煩亂躁動不覺知停由是覺來覺去識心才靜即到極靜之境界靜才極便自然妙慧發生既妙慧發生則勘破六根六塵六識之妄法故雲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此之十八界非是主人公譬如行客出入無定若是主人本無攸往塵以坌污為義今既靜慧發生則一時捉敗故雲永滅滅者無也如明來暗謝智起惑忘便能内發寂靜清虛輕安調暢此是于靜中得個悟門如乾卦剛健中正可以辟邪降魔圓覺寂靜輕安可以存心入道良不虛矣。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
此感應也由良寂靜之故遂得妙慧發生所以感應便見十方三世諸佛之心在行人心中顯現曆曆可見如鏡照像了了分明故雲鏡明則像像曆然智顯則心心交徹永嘉又雲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問行人入此觀悟明心地之後當知唯是一心心外更無境界今何卻言十方如來之心來行人心中顯現耶答孟子雲說詩者不以言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為得之矣今此非謂有十方如來心來行人觀中現但是行人才明悟心地之後便知十方如來同信此心同解此心同修此心同悟此心即是于中顯現古雲不煩問師匠心王應自知老氏雲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同意問鏡中真個有像否答雲鏡中豈有像乎既雲鏡中無像今何故見有耶答雲雖然見有而脫體是空久已知矣何故現見耶既有像須有來處豈不見晦堂雲鏡像若是有攬之不盈乎鏡像或謂無分明俨然圖今有何義故如此耶答今約慈恩宗法相家說者謂鏡之光明瑩淨孤潔不受外之光明然眼之光明亦瑩淨孤潔不受外之光明我将眼光去照彼時卻被彼之光明倒射我眼光卻自照見我面一似在鏡中然鏡本無像水中亦爾若無光明之物無所現之像即反是說矣。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此結觀名也梵語奢摩他此雲止止即定謂止絕一切妄想境界觀法性諸空所以起信雲若修止者住于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見聞覺知一切想念皆除亦遣除想當知唯心之外别無境界也。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萬物一體也現乎天地之間随其所禀詫質起名故多分别返照歸源默而不怠其體也如鏡之明物來則現物去則淨了無挂閡其用也似圓月當空無所不照倘纖虛之所覆光不透通則陰矣。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心性依識識若不去熾然無著則心性無動六識才有所到即從六根随六塵三和合有為幻化幻化者起滅也幻者起也化者滅也知起滅者淨覺心也。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正明起行也諸幻即幻智也幻者即根本無明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覺力分覺根本不覺始息滅相才息生想即是除幻。
變化諸幻而開幻衆。
随機應化說法開示如幻衆生也若觀心者變起差别幻智遍觀八萬塵勞之衆一一稱真清淨非障非蔽即為開也。
由起幻故便能内發大悲。
根塵既消自他無二故能内發同體大悲。
輕安。
從性空起非是凡夫愛見故得輕安暢适此是鬧處有個悟門也。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此結通也此明菩薩莫不皆從此幻觀門方能起于悲智乃至佛果也。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
彼觀幻者即幻法非同幻觀即幻智此一段文恐有相濫故令揀之前文雲即起諸幻以除幻者尚未幻智與真覺相去如何今揀去說使入此觀觀彼六根六塵六識皆是幻法此能觀之智不同前來幻法隻此說不同底心又是虛幻故楞嚴雲将欲複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複宛成非相真須和此知幻之心一時拂去。
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此總結也種喻覺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謂此菩薩所以圓融修此觀妙行者乃是依妄起智入覺所以道大平本是将軍置不許将軍見太平譬如依土長苗棄苗收子法喻皎然也。
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此結觀名也此即幻觀亦雲三摩缽底此雲等至等謂齊等離沉掉故至謂至到到勝定故沈者乃是坐禅之時昏沉瞌睡也掉者乃是醒來舉心紛飛妄想也若于坐處不瞌睡者即離昏沉若于行處不紛飛攀緣逐物者即離掉舉既離昏沉掉舉方到得此觀勝妙之定處且前靜觀即門内做工夫此幻觀即門外千差萬别處做工夫何以知之起信雲若修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空雲欻爾而起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污無一可樂如是常念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念念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本無量逼迫苦未來所苦亦無量難舍難離而不覺知衆生如是甚為可愍作是思惟即應勇猛發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未來際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衆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此謂之修幻觀所以禅宗到此雲雖然鼻孔遼天也要腳跟點地。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挂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此下第三絕待靈心觀也先标本起行也既了悟覺悟次當起行謂了悟清淨本覺之心不取着第二三摩缽提乃不取着第一奢摩他何故如是謂此之寂觀離前二觀處手中道到此境界便了達知覺四大妄身與緣影妄心并不是無為寂照虛通之理皆是能所障礙之境以了知是能身心是所才有能所有真妄并是障礙之法也
此功成也前因澄息諸妄念方始知分别識心煩亂躁動不覺知停由是覺來覺去識心才靜即到極靜之境界靜才極便自然妙慧發生既妙慧發生則勘破六根六塵六識之妄法故雲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此之十八界非是主人公譬如行客出入無定若是主人本無攸往塵以坌污為義今既靜慧發生則一時捉敗故雲永滅滅者無也如明來暗謝智起惑忘便能内發寂靜清虛輕安調暢此是于靜中得個悟門如乾卦剛健中正可以辟邪降魔圓覺寂靜輕安可以存心入道良不虛矣。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
此感應也由良寂靜之故遂得妙慧發生所以感應便見十方三世諸佛之心在行人心中顯現曆曆可見如鏡照像了了分明故雲鏡明則像像曆然智顯則心心交徹永嘉又雲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問行人入此觀悟明心地之後當知唯是一心心外更無境界今何卻言十方如來之心來行人心中顯現耶答孟子雲說詩者不以言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為得之矣今此非謂有十方如來心來行人觀中現但是行人才明悟心地之後便知十方如來同信此心同解此心同修此心同悟此心即是于中顯現古雲不煩問師匠心王應自知老氏雲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同意問鏡中真個有像否答雲鏡中豈有像乎既雲鏡中無像今何故見有耶答雲雖然見有而脫體是空久已知矣何故現見耶既有像須有來處豈不見晦堂雲鏡像若是有攬之不盈乎鏡像或謂無分明俨然圖今有何義故如此耶答今約慈恩宗法相家說者謂鏡之光明瑩淨孤潔不受外之光明然眼之光明亦瑩淨孤潔不受外之光明我将眼光去照彼時卻被彼之光明倒射我眼光卻自照見我面一似在鏡中然鏡本無像水中亦爾若無光明之物無所現之像即反是說矣。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此結觀名也梵語奢摩他此雲止止即定謂止絕一切妄想境界觀法性諸空所以起信雲若修止者住于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見聞覺知一切想念皆除亦遣除想當知唯心之外别無境界也。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萬物一體也現乎天地之間随其所禀詫質起名故多分别返照歸源默而不怠其體也如鏡之明物來則現物去則淨了無挂閡其用也似圓月當空無所不照倘纖虛之所覆光不透通則陰矣。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心性依識識若不去熾然無著則心性無動六識才有所到即從六根随六塵三和合有為幻化幻化者起滅也幻者起也化者滅也知起滅者淨覺心也。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正明起行也諸幻即幻智也幻者即根本無明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覺力分覺根本不覺始息滅相才息生想即是除幻。
變化諸幻而開幻衆。
随機應化說法開示如幻衆生也若觀心者變起差别幻智遍觀八萬塵勞之衆一一稱真清淨非障非蔽即為開也。
由起幻故便能内發大悲。
根塵既消自他無二故能内發同體大悲。
輕安。
從性空起非是凡夫愛見故得輕安暢适此是鬧處有個悟門也。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此結通也此明菩薩莫不皆從此幻觀門方能起于悲智乃至佛果也。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
彼觀幻者即幻法非同幻觀即幻智此一段文恐有相濫故令揀之前文雲即起諸幻以除幻者尚未幻智與真覺相去如何今揀去說使入此觀觀彼六根六塵六識皆是幻法此能觀之智不同前來幻法隻此說不同底心又是虛幻故楞嚴雲将欲複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複宛成非相真須和此知幻之心一時拂去。
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此總結也種喻覺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謂此菩薩所以圓融修此觀妙行者乃是依妄起智入覺所以道大平本是将軍置不許将軍見太平譬如依土長苗棄苗收子法喻皎然也。
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此結觀名也此即幻觀亦雲三摩缽底此雲等至等謂齊等離沉掉故至謂至到到勝定故沈者乃是坐禅之時昏沉瞌睡也掉者乃是醒來舉心紛飛妄想也若于坐處不瞌睡者即離昏沉若于行處不紛飛攀緣逐物者即離掉舉既離昏沉掉舉方到得此觀勝妙之定處且前靜觀即門内做工夫此幻觀即門外千差萬别處做工夫何以知之起信雲若修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空雲欻爾而起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污無一可樂如是常念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念念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在即本無量逼迫苦未來所苦亦無量難舍難離而不覺知衆生如是甚為可愍作是思惟即應勇猛發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未來際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衆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此謂之修幻觀所以禅宗到此雲雖然鼻孔遼天也要腳跟點地。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挂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此下第三絕待靈心觀也先标本起行也既了悟覺悟次當起行謂了悟清淨本覺之心不取着第二三摩缽提乃不取着第一奢摩他何故如是謂此之寂觀離前二觀處手中道到此境界便了達知覺四大妄身與緣影妄心并不是無為寂照虛通之理皆是能所障礙之境以了知是能身心是所才有能所有真妄并是障礙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