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類解卷第三末
關燈
小
中
大
無知覺者心緣曰知身觸曰覺既了知能所皆是挂礙之法若入此觀中境界便無能知所知所覺既無能所唯是一心此之一心明明不昧了了常知盡未來際常住不滅所以道心月孤明乾坤都一照此明之一字正顯靈妙絕待之體然此靈體之上上無頂下無底傍無邊中無在既無當中有何東西南北上下四維乎欲言空寂不似大虛欲言相用不同緣起欲言知見異于分别欲言質礙異于木石欲言其覺不同醒悟之初欲言其明不同日月之類肇雲夫菩提之道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大包天地細入無間故謂之道上引諸說隻顯靈心絕待今此入觀恐知字引惹分别之心故本覺但雲明不依諸礙即身心能所今不依者謂入此觀時更不依倚身心及能所直造靈明本覺禅宗謂之單刀直入獨步丹霄又如金翅鳥擘海直取龍吞寒山雲男兒大丈夫作事莫鹵莽徑捷鐵石心直取菩提路邪道不須行行之轉辛苦言永得超過礙無礙境者永得乃究竟之辭超過迫殊對得礙即前幻觀此觀涉于煩惱無礙境者即前靜同于涅槃謂修此觀證入之時便永得超過前幻觀與靜觀之境界非唯超過前二觀和自己資緣所受用之物并國土世界一時超出既然一時超出之後又不可一向打淨潔毬子抱不哭孩兒一時空空去落在無事界中黑山下坐死水裡淹須知宛然依舊還他身有地水火風四大宛然還他心存見聞覺知此之六根六塵六識之相宛然隻在塵域之中而此之靈明覺性出乎陰陽造化形名度數之外如金器中鐘之聲若一擊着則其聲锽锽出乎其外若到此境界之時且凡夫煩惱生死之法與聖人涅槃出世之法皆不能留滞障礙然此之涅槃屬理故雲留煩惱屬事故雲礙今先明锽字初以唐韻未修故圭峰疏中準切韻訓樂不是器中聲今取其聲勢不取訓字此應是金石等器中聲相今且現聞擊鐘磬之聲其聲锽锽然即知锽字是聲之相狀澤人四潤稍拙應雲如金器聲锽锽出外故詩雲鐘鼓锽锽其義可見也次取大鐘乃器中之大者其聲遠聞今見行廣韹再經修定故于注下添雲大鐘也與疏正同意今文中正取大鐘而兼用聲相也後正釋喻旨以锽喻世界身心聲喻于靈明觀智謂從器聲出器不能拘故聲聞四遠器局本處以喻觀智約身心修之身心所不能拘觀智廓爾無邊身心不離舊處但以法喻相當不必扄喻所依物也。
便能内發寂滅輕安妙覺随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為浮想。
到此功成也功成之後不取靜相靜相即寂不取幻相幻相即滅便能内發離前二觀輕安得個悟門才方悟入便與佛寂滅一心境界一般故雲妙覺随順此是在觀時同佛所以初地菩薩在觀同諸佛出觀同凡夫寂滅境界者一心也故楞伽雲寂滅者名為一心非是息動之寂滅也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謂依體起智曰自根塵發識曰他若到此境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故曰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為浮想者回觀一切衆生所執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皆是虛妄浮想之所執持其實本無實體故華嚴雲一切衆生但想所持其猶空雲雲是空之浮氣了虛空者即知浮雲畢竟非空喻如衆生壽命是真上之浮想了真寂者即知衆生畢竟非真也。
此方便者名為禅那。
梵語禅那此雲靜慮蓋靜是靜觀慮是幻觀若修此寂觀不即前二觀亦不離前二觀謂正當靜時不見有靜悄悄底相便如鬧浩浩處然亦不妨全不靜處正當鬧時不見有鬧浩浩底相便如靜悄悄處然亦不妨全在鬧處如是則在靜不見有靜靜隻是渠謂之動靜一源往複無間何以知之疏雲即慮而靜故無散動即當定義即靜而慮故非無記即當慧義定慧平等故曰禅那然此三觀若約所配亦有多說初觀即體次觀即用後觀即相若約悲智初觀即智次觀即悲後觀即悲智雙運若約定慧初即定次即慧後即定慧平等若約三谛初即真谛次即俗谛後即真俗不二第一義谛若約所照初照空次照有後不空不有也若天台教初即空觀次即假觀後即中觀若天台教約義理則同若約意趣則别此三觀明行人用心方便彼三觀則推窮諸法相又此多約心成行故不立所觀之境彼多約義生解故對觀所三谛也若約修初小乘次菩薩後佛若約對治初即對治凡夫著相次即對治小乘不發大悲後雙治凡夫小乘也又如弄珠吟雲正當弄時其珠不住空不落地不在手既不在三處亦不住一處不住空中即喻不住空觀不落地上即喻不住假觀不在手裡即喻不住中觀既不住三亦不成一則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斯為妙矣若約禅家譬如貓兒捉鼠相似若于穴前瞌睡之時則鼠出不知若于穴前叫喚之時則鼠亦不出唯是于穴前不睡不叫為得之矣穴前睡者即入靜觀而昏沉不得悟道穴前叫者即入幻觀而散亂亦不能悟不睡不叫者者即入後觀中非唯不昏沉亦不掉舉斯為得之矣此約前二不得意者形對而雲若各得入處即成三觀耳。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随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此顯圓修也法門者指前三觀圓覺是一心之法門是三觀乃為圓覺之門戶蓋門有出入義悟此法即入此門迷此法即出此門然此三法門皆是依倚悟淨圓覺而起觀行觀行皆趣入圓覺始終不相舍離故雲親近随順然佛及菩薩同修此三觀同證此圓覺也然随機随事行相各異或多人同修一門或一人具修多行若三四五若千百種同之與異随類難準然必皆依此三種事業也圓證者三觀齊修方得圓證若但修一者為偏矣。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刹那頃随順修習。
此校量顯勝也梵語阿羅漢此有三義一無賊二應供三不生此乃第四果也梵語辟支迦此雲獨覺亦謂之緣覺此是小乘中利根之人是二小乘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永出三界
便能内發寂滅輕安妙覺随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為浮想。
到此功成也功成之後不取靜相靜相即寂不取幻相幻相即滅便能内發離前二觀輕安得個悟門才方悟入便與佛寂滅一心境界一般故雲妙覺随順此是在觀時同佛所以初地菩薩在觀同諸佛出觀同凡夫寂滅境界者一心也故楞伽雲寂滅者名為一心非是息動之寂滅也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謂依體起智曰自根塵發識曰他若到此境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故曰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為浮想者回觀一切衆生所執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皆是虛妄浮想之所執持其實本無實體故華嚴雲一切衆生但想所持其猶空雲雲是空之浮氣了虛空者即知浮雲畢竟非空喻如衆生壽命是真上之浮想了真寂者即知衆生畢竟非真也。
此方便者名為禅那。
梵語禅那此雲靜慮蓋靜是靜觀慮是幻觀若修此寂觀不即前二觀亦不離前二觀謂正當靜時不見有靜悄悄底相便如鬧浩浩處然亦不妨全不靜處正當鬧時不見有鬧浩浩底相便如靜悄悄處然亦不妨全在鬧處如是則在靜不見有靜靜隻是渠謂之動靜一源往複無間何以知之疏雲即慮而靜故無散動即當定義即靜而慮故非無記即當慧義定慧平等故曰禅那然此三觀若約所配亦有多說初觀即體次觀即用後觀即相若約悲智初觀即智次觀即悲後觀即悲智雙運若約定慧初即定次即慧後即定慧平等若約三谛初即真谛次即俗谛後即真俗不二第一義谛若約所照初照空次照有後不空不有也若天台教初即空觀次即假觀後即中觀若天台教約義理則同若約意趣則别此三觀明行人用心方便彼三觀則推窮諸法相又此多約心成行故不立所觀之境彼多約義生解故對觀所三谛也若約修初小乘次菩薩後佛若約對治初即對治凡夫著相次即對治小乘不發大悲後雙治凡夫小乘也又如弄珠吟雲正當弄時其珠不住空不落地不在手既不在三處亦不住一處不住空中即喻不住空觀不落地上即喻不住假觀不在手裡即喻不住中觀既不住三亦不成一則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斯為妙矣若約禅家譬如貓兒捉鼠相似若于穴前瞌睡之時則鼠出不知若于穴前叫喚之時則鼠亦不出唯是于穴前不睡不叫為得之矣穴前睡者即入靜觀而昏沉不得悟道穴前叫者即入幻觀而散亂亦不能悟不睡不叫者者即入後觀中非唯不昏沉亦不掉舉斯為得之矣此約前二不得意者形對而雲若各得入處即成三觀耳。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随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此顯圓修也法門者指前三觀圓覺是一心之法門是三觀乃為圓覺之門戶蓋門有出入義悟此法即入此門迷此法即出此門然此三法門皆是依倚悟淨圓覺而起觀行觀行皆趣入圓覺始終不相舍離故雲親近随順然佛及菩薩同修此三觀同證此圓覺也然随機随事行相各異或多人同修一門或一人具修多行若三四五若千百種同之與異随類難準然必皆依此三種事業也圓證者三觀齊修方得圓證若但修一者為偏矣。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刹那頃随順修習。
此校量顯勝也梵語阿羅漢此有三義一無賊二應供三不生此乃第四果也梵語辟支迦此雲獨覺亦謂之緣覺此是小乘中利根之人是二小乘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永出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