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鈔辨疑誤卷上(并序)
關燈
小
中
大
。
此輕重不同耳。
下二字皆雲彌羅。
以此驗之。
晉舊譯雲罽賓。
唐譯雲迦葉彌羅。
則知诠師正與開元釋教錄同也。
然疏主宗于華嚴。
前後皆錄彼疏抄中忽忘故。
雲未詳更待根尋也。
又雲印度未詳者。
據開元錄雲。
賢豆本音因陀羅婆陀。
此雲主。
謂天帝釋所護故也。
賢豆之音。
彼國之訛略耳。
身毒天竺此雲方之訛略稱也。
(故漢書銘西域謂身毒國即天竺也)而彼國人總言賢豆而已。
約雲以為五方。
(南西北東中也)唐西域記雲。
正音印度者。
唐翻為月。
月有多名。
斯其一稱也。
言諸群生輪回不息。
無明長夜莫有司辰。
其猶白日既陰宵燭虧繼。
雖有星光之照。
豈如朗月之月。
苟緣斯欲。
因而譬月。
良以其土聖賢繼軌。
導凡禦物。
如月照臨。
由是義故。
謂之印度。
(上皆釋教錄文)一切音義亦同此說。
評曰。
今疏既引開元釋教錄證譯人。
何不見此文耶。
故今補此二文。
後刊抄者宜用添入。
抄議龍集中。
今謂既知其非。
何須引彼。
而長壽去高宗飛龍四十餘年。
正當則天之朝。
定知其非。
何必雲然。
今亦未委待更尋檢耶。
以皆是唐時年代。
自非難尋檢者。
疏釋我聞之義。
即文殊及阿難海五蘊假者。
評曰。
若約結集于鐵圍山。
則同文殊。
例如畢缽窟中則同迦葉等也。
然皆阿難升座舉六成就等故。
我字唯是阿難自稱。
今諸經雖大小等殊權實之異。
不妨皆阿難稱我聞也。
故華嚴疏但雲我即阿難。
聞謂親自聽聞。
釋我字既以文殊及于阿難。
有二失。
以正為兼失。
二文殊稱我失。
以唯阿難稱我聞故。
故不應用文殊釋此我字。
疏既雲我即文殊及阿難海五蘊假者。
又次徴雲。
雲何稱我。
釋雲我有四種等。
評曰。
若上不出五蘊假者之稱。
次可徴雲。
雲何稱我。
既先釋所以。
而卻徴之。
似重繁也。
故華嚴疏雲。
我即阿難。
聞謂親自聽聞。
雲何稱我。
即諸蘊假者。
故知五蘊假者是釋所以。
不應更徴。
今觀疏意在徴成四我釋以後二。
然亦不合先出所以。
應可我即阿難海。
雲何稱我。
即五蘊假者。
然我有四種等。
則先略出所以。
後廣明所以也。
亦可除去去何稱我四字。
便雲然我有四種。
智者善思念之。
疏時者随世假立乃至恒河等。
科雲出體。
然據出體。
隻科得初六字。
從如來說經下。
皆非出體故。
大疏連于前文。
揀異餘時。
其出體。
自在約實之後說。
今原修略疏時疏主意。
謂出體約相。
不合在約實之後。
故移之在前。
應合在通方之後。
但是筆誤書之。
于正釋一時之中。
隔斷正釋并引之文爾。
亦恐後人傳寫誤書。
于此緻使以抄從疏。
亦牒文在第二科也。
故抄中釋下科又字雲。
是連前釋一時義之文勢也。
以此定之。
決知從如來說經等。
是前正釋一時之文爾。
出體須在通妨之後。
抄于引淨土下。
九經中節節注配今經。
然今經初明入定。
即神通大光明藏三昧。
從一切如來光嚴。
至不二随順。
是凡聖同源。
義當法性之土。
從于不二境現諸淨土。
方是受用土。
然經并不出相。
但雲諸佛淨土爾。
今所引九經。
皆是受用之相。
正如佛地經十八圓滿爾。
不應将今經法性土同源之相以注諸經。
設小有相同。
亦不必注配。
故大抄但略引而不配之。
但以此證淨土所說。
以袪疑情爾。
此應後人妄加。
或修略抄弟子添入爾。
況于中有不全是智境純淨之土。
亦有即染為淨識智融通之土。
次下引辨。
疏第五列心印經。
大小二抄皆不引。
大疏乃雲諸佛心印經雲如來境界衆寶道場。
此亦二鈔忘失入。
然既于廣鈔外。
更引餘經廣文。
加之注配。
此二經土。
大疏鈔卻又不引之。
足見後人妄加注配爾。
第六列興顯經。
小抄失引。
大抄雲。
佛說如來興顯經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遊于如來建立之土。
号顯法身深奧悅豫普見枰閣。
為大嚴淨顯耀威宮琉璃之藏。
如來所行。
評曰。
據賢首華嚴傳。
雲如來興顯經四卷。
是性起品無量頌偈乃将十忍品後遍之亦不題。
次元康二年。
竺法護譯此經。
既是華嚴支流。
不合列于純淨土中。
合在識智融通中。
以重會普光明殿說故。
此經亦雲。
普見枰閣。
為大嚴淨顯耀威宮琉璃之藏。
即普光明殿也。
第八列進力入印法門經雲。
婆伽婆。
住如來住持境界之處。
去寂滅道場不遠。
普光法殿。
福德善根所成之處(雲雲)。
等普遍無可嫌處(雲雲)。
金剛堅固所成之處(雲雲)。
評曰此經亦華嚴支流經。
是識智融通即染淨融處。
非純淨之類也。
大周目錄雲。
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
元魏正始沙門昙摩支流。
于洛陽譯。
是華嚴經内出。
然今經雲住如來住持境界之處。
此非目淨土。
乃目普光殿爾。
意雲。
住如來住持境界之處。
是普光法殿故。
此指雲寂滅道場不遠普光法殿等也。
既寂滅道場。
即菩提場也。
普光法殿即普光殿。
此二皆标人間之處。
何直目為淨土。
從善根所成平等之處下。
方是即染為淨。
同摩竭陀國金剛所成也。
故下抄雲。
華嚴标穢境中人天七處。
初摩竭國。
(即此齊滅道場)二普光殿等。
然此經名義昭然。
何誤以為純淨之土耶。
今抄又誤以信字書作進字。
詳之。
引佛地經雲。
渺然難測。
論牒雲其量難測。
又雲如來所睹。
此筆誤。
正雲如來所睹。
此即主圓滿也。
抄雲大鈔中更列四本在淨土說經。
兼圓覺都十五本等。
然大鈔同今列十本竟。
雲有本經。
亦在淨土說。
亦在别卷中。
故知今抄亦失對會也。
然大抄卻列文殊寶藏陀羅尼經。
在淨居天說。
又大集部中。
有一品在欲色二界中間說。
恐因此誤指也。
抄引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謂之雙标淨穢者。
經雲聞如是一時世尊遊于摩羯境界法靜道場。
初始成佛。
光輝明耀。
宣真谛藏。
演如來慧。
暢三世要。
布無挂礙道寶之定。
佛時以此普智無極确然正受。
其定恬恬忽于形像。
亦無中外。
卻無見聞。
所居正受。
乃大曠蕩。
汪洋無極。
難遇難聞。
億世之過。
時此佛定無量無不炳徹。
抄至主以至法靜道場。
約随識所見淨土相也。
評曰。
據此經有三節。
初遊摩羯至光輝明耀。
是标佛初成相。
從宣真谛藏三句。
是說法相。
從布無挂礙下。
明入定相。
于中皆歎定勝能。
并不見說淨土之相。
對文可知。
況華嚴大疏諸家目錄華嚴傳等。
皆雲是十定品别行故。
十定品亦雲。
爾時世尊在摩羯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于普光明殿。
入刹那際諸佛三昧。
現如來身。
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着故。
其文多同。
于中光輝明耀。
即普光明義。
而等目菩薩即普眼也。
故十地品是普請問。
故知非是雙标淨穢定相之經也。
從初始得佛下。
又非淨土之相。
何此作配釋耶。
抄指天台四土如玄談第三門中廣釋。
要具說
此輕重不同耳。
下二字皆雲彌羅。
以此驗之。
晉舊譯雲罽賓。
唐譯雲迦葉彌羅。
則知诠師正與開元釋教錄同也。
然疏主宗于華嚴。
前後皆錄彼疏抄中忽忘故。
雲未詳更待根尋也。
又雲印度未詳者。
據開元錄雲。
賢豆本音因陀羅婆陀。
此雲主。
謂天帝釋所護故也。
賢豆之音。
彼國之訛略耳。
身毒天竺此雲方之訛略稱也。
(故漢書銘西域謂身毒國即天竺也)而彼國人總言賢豆而已。
約雲以為五方。
(南西北東中也)唐西域記雲。
正音印度者。
唐翻為月。
月有多名。
斯其一稱也。
言諸群生輪回不息。
無明長夜莫有司辰。
其猶白日既陰宵燭虧繼。
雖有星光之照。
豈如朗月之月。
苟緣斯欲。
因而譬月。
良以其土聖賢繼軌。
導凡禦物。
如月照臨。
由是義故。
謂之印度。
(上皆釋教錄文)一切音義亦同此說。
評曰。
今疏既引開元釋教錄證譯人。
何不見此文耶。
故今補此二文。
後刊抄者宜用添入。
抄議龍集中。
今謂既知其非。
何須引彼。
而長壽去高宗飛龍四十餘年。
正當則天之朝。
定知其非。
何必雲然。
今亦未委待更尋檢耶。
以皆是唐時年代。
自非難尋檢者。
疏釋我聞之義。
即文殊及阿難海五蘊假者。
評曰。
若約結集于鐵圍山。
則同文殊。
例如畢缽窟中則同迦葉等也。
然皆阿難升座舉六成就等故。
我字唯是阿難自稱。
今諸經雖大小等殊權實之異。
不妨皆阿難稱我聞也。
故華嚴疏但雲我即阿難。
聞謂親自聽聞。
釋我字既以文殊及于阿難。
有二失。
以正為兼失。
二文殊稱我失。
以唯阿難稱我聞故。
故不應用文殊釋此我字。
疏既雲我即文殊及阿難海五蘊假者。
又次徴雲。
雲何稱我。
釋雲我有四種等。
評曰。
若上不出五蘊假者之稱。
次可徴雲。
雲何稱我。
既先釋所以。
而卻徴之。
似重繁也。
故華嚴疏雲。
我即阿難。
聞謂親自聽聞。
雲何稱我。
即諸蘊假者。
故知五蘊假者是釋所以。
不應更徴。
今觀疏意在徴成四我釋以後二。
然亦不合先出所以。
應可我即阿難海。
雲何稱我。
即五蘊假者。
然我有四種等。
則先略出所以。
後廣明所以也。
亦可除去去何稱我四字。
便雲然我有四種。
智者善思念之。
疏時者随世假立乃至恒河等。
科雲出體。
然據出體。
隻科得初六字。
從如來說經下。
皆非出體故。
大疏連于前文。
揀異餘時。
其出體。
自在約實之後說。
今原修略疏時疏主意。
謂出體約相。
不合在約實之後。
故移之在前。
應合在通方之後。
但是筆誤書之。
于正釋一時之中。
隔斷正釋并引之文爾。
亦恐後人傳寫誤書。
于此緻使以抄從疏。
亦牒文在第二科也。
故抄中釋下科又字雲。
是連前釋一時義之文勢也。
以此定之。
決知從如來說經等。
是前正釋一時之文爾。
出體須在通妨之後。
抄于引淨土下。
九經中節節注配今經。
然今經初明入定。
即神通大光明藏三昧。
從一切如來光嚴。
至不二随順。
是凡聖同源。
義當法性之土。
從于不二境現諸淨土。
方是受用土。
然經并不出相。
但雲諸佛淨土爾。
今所引九經。
皆是受用之相。
正如佛地經十八圓滿爾。
不應将今經法性土同源之相以注諸經。
設小有相同。
亦不必注配。
故大抄但略引而不配之。
但以此證淨土所說。
以袪疑情爾。
此應後人妄加。
或修略抄弟子添入爾。
況于中有不全是智境純淨之土。
亦有即染為淨識智融通之土。
次下引辨。
疏第五列心印經。
大小二抄皆不引。
大疏乃雲諸佛心印經雲如來境界衆寶道場。
此亦二鈔忘失入。
然既于廣鈔外。
更引餘經廣文。
加之注配。
此二經土。
大疏鈔卻又不引之。
足見後人妄加注配爾。
第六列興顯經。
小抄失引。
大抄雲。
佛說如來興顯經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遊于如來建立之土。
号顯法身深奧悅豫普見枰閣。
為大嚴淨顯耀威宮琉璃之藏。
如來所行。
評曰。
據賢首華嚴傳。
雲如來興顯經四卷。
是性起品無量頌偈乃将十忍品後遍之亦不題。
次元康二年。
竺法護譯此經。
既是華嚴支流。
不合列于純淨土中。
合在識智融通中。
以重會普光明殿說故。
此經亦雲。
普見枰閣。
為大嚴淨顯耀威宮琉璃之藏。
即普光明殿也。
第八列進力入印法門經雲。
婆伽婆。
住如來住持境界之處。
去寂滅道場不遠。
普光法殿。
福德善根所成之處(雲雲)。
等普遍無可嫌處(雲雲)。
金剛堅固所成之處(雲雲)。
評曰此經亦華嚴支流經。
是識智融通即染淨融處。
非純淨之類也。
大周目錄雲。
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
元魏正始沙門昙摩支流。
于洛陽譯。
是華嚴經内出。
然今經雲住如來住持境界之處。
此非目淨土。
乃目普光殿爾。
意雲。
住如來住持境界之處。
是普光法殿故。
此指雲寂滅道場不遠普光法殿等也。
既寂滅道場。
即菩提場也。
普光法殿即普光殿。
此二皆标人間之處。
何直目為淨土。
從善根所成平等之處下。
方是即染為淨。
同摩竭陀國金剛所成也。
故下抄雲。
華嚴标穢境中人天七處。
初摩竭國。
(即此齊滅道場)二普光殿等。
然此經名義昭然。
何誤以為純淨之土耶。
今抄又誤以信字書作進字。
詳之。
引佛地經雲。
渺然難測。
論牒雲其量難測。
又雲如來所睹。
此筆誤。
正雲如來所睹。
此即主圓滿也。
抄雲大鈔中更列四本在淨土說經。
兼圓覺都十五本等。
然大鈔同今列十本竟。
雲有本經。
亦在淨土說。
亦在别卷中。
故知今抄亦失對會也。
然大抄卻列文殊寶藏陀羅尼經。
在淨居天說。
又大集部中。
有一品在欲色二界中間說。
恐因此誤指也。
抄引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謂之雙标淨穢者。
經雲聞如是一時世尊遊于摩羯境界法靜道場。
初始成佛。
光輝明耀。
宣真谛藏。
演如來慧。
暢三世要。
布無挂礙道寶之定。
佛時以此普智無極确然正受。
其定恬恬忽于形像。
亦無中外。
卻無見聞。
所居正受。
乃大曠蕩。
汪洋無極。
難遇難聞。
億世之過。
時此佛定無量無不炳徹。
抄至主以至法靜道場。
約随識所見淨土相也。
評曰。
據此經有三節。
初遊摩羯至光輝明耀。
是标佛初成相。
從宣真谛藏三句。
是說法相。
從布無挂礙下。
明入定相。
于中皆歎定勝能。
并不見說淨土之相。
對文可知。
況華嚴大疏諸家目錄華嚴傳等。
皆雲是十定品别行故。
十定品亦雲。
爾時世尊在摩羯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于普光明殿。
入刹那際諸佛三昧。
現如來身。
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着故。
其文多同。
于中光輝明耀。
即普光明義。
而等目菩薩即普眼也。
故十地品是普請問。
故知非是雙标淨穢定相之經也。
從初始得佛下。
又非淨土之相。
何此作配釋耶。
抄指天台四土如玄談第三門中廣釋。
要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