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鈔辨疑誤卷上(并序)

關燈
此四字。

    引圓覺心淨故身界等清淨。

    皆是心通。

    于中身界等淨。

    即是所含法通義也。

     後引覺性圓無際故根塵等皆遍法界。

    是法遍也。

    文中亦由覺圓無際故。

    根塵遍滿故。

    雲法遍不含心遍故。

    注中出所以雲心即覺心無可遍等也。

    思之可見鈔引經雲。

    善男子。

    虛空如是平等不動。

    下至注(雲雲)八萬四千。

    證成法遍。

    大鈔元無此文。

    但從善男子覺性遍滿下引爾。

    今詳此文。

    退非前心通。

    進非後法遍。

    故大鈔不引。

    而齊師添此何耶。

    當依大鈔為正。

    (此文亦可削之矣)。

     鈔鞭撻者。

    古本略鈔雲鞭捶。

    大鈔雲不勞打着。

    齊師何改捶為耶。

     鈔引略例。

    言生于象。

    下注雲言後象生。

    于意下注雲象後意生。

    齊師何特此疏謬耶。

    古略鈔大鈔。

    皆注雲言從象生。

    于意多少分明。

     鈔此義如前本起因中所釋者。

    檢前鈔不見釋意。

    然前鈔但釋本起最初之心。

    便指下疏。

    卻是下疏中雲。

    夫求果者必觀于因。

    因若不真果還是妄。

    如造真金佛像等。

    正當此中所指也。

    今指前鈔。

    然雖同卷亦失檢對。

    此亦大鈔元誤爾。

     鈔語出道經也下雖具引講時但标初兩句即得。

    原此注是修略鈔時。

    下意在不妨。

    廣略之鈔全章講時不必用後之爾。

    雖加此注。

    然卻當時于此鈔中卻略出後文。

    隻存兩句。

    此一期失照。

    若存此注。

    應同大鈔加後改文。

    若隻存兩句經無用。

     鈔引涅槃義決中。

    大鈔雲。

    夫生必滅。

    滅已更生。

    滅滅無生。

    滅生無滅。

    無滅無生。

    即齊滅樂等。

    今抄脫于滅滅無生一句。

    便令義不穩暢。

    謂此标釋注下二句。

    初二句釋生滅二字。

    次二句正釋滅已二字。

    即滅雙上生滅也。

    後二句結歸齊滅為樂。

    不應雙釋滅于生滅。

    但雲滅生無滅也。

    故知如大鈔。

    加滅滅無生。

    義方穩暢。

    此中脫耳。

     鈔引智論雲假使頂戴經塵劫四句偈。

    據華嚴大疏并演義。

    皆謂經說。

    然指何徑。

    演義但謂引他經。

    今雲智論。

    故兩疑之。

    演義更有一偈雲。

    唯有傳持正法藏。

    宣揚教理施群生。

    修習一念契真如。

    即是真報如來者。

     鈔釋綸貫雲今講者克意記持經文将釋于此。

    疏今謂應是記持疏文将釋于此經。

    豈有記持經釋疏文理耶。

    必傳寫之誤。

     前釋教逢斯典處。

    抄雲。

    長慶元年正月。

    又退居終南山草堂寺絕絕迹息緣。

    養性練智。

    至二年春。

    遂取先所制科文及兩卷纂要(雲雲)。

    率愚為疏。

    至三年夏中。

    方遂功畢。

    餘如下說。

    至下釋方為疏解。

    乃雲至長慶二年。

    于草堂寺。

    再修為疏。

    至三年秋冬。

    方得終畢。

    及此明且造諸疏為此疏之資中。

    釋綸貫華嚴。

    乃雲長慶二年于南山豐德寺綸貫等。

    又長慶三年夏。

    于豐德寺。

    因聽四分律次。

    采集律文疏文。

    勒成三卷等。

    評曰。

    據前雲。

    長慶元年。

    在草堂寺屏迹。

    二年初作疏。

    三年夏中畢功。

    又此卻雲。

    長慶二年。

    于豐德寺。

    綸貫華嚴三年夏。

    于豐德寺。

    因聽故提挈毗尼。

    此則一違且造諸疏為此疏之資。

    應在前造諸疏今亦同時。

    二既雲三年夏中造疏畢功。

    亦雲秋冬畢功。

    則知此時正在草堂寺度夏。

    豈有身在草堂寺造疏同時又在豐德寺聽四分故作提挈等耶。

    況二年三年。

    皆在豐德寺。

    為造疏之資。

    又二年三年。

    皆在草堂寺正造疏。

    不審何得自叙年月及所居處如是相違耶。

    此不可和會者。

    但疑之而已。

    疏以傳強學。

    鈔雲已傳強學。

    以已二字皆通。

    若據鈔次雲。

    疏成已經三年。

    習學約其百等。

    則結前雲勒成三卷文。

    已傳于強學。

    故今略之。

    直注釋經。

    爾則已字為正。

    然若用以字謂用傳強學。

    則略注經經也。

    然觀鈔解正用已字詳之。

     鈔釋易簡雲。

    既合天道而化物則易簡也。

    今詳天字。

    應是大字。

    傳寫之誤爾。

    何則以上引系詞。

    則易簡配天地故。

    釋韓注雲天地之道等。

    既釋易簡。

    不應隻雲天道。

    又次引證。

    皆雲大道。

    故知必誤寫爾。

     第三卷 十處 鈔雖能诠異屬終教宗。

    檢大鈔古略抄。

    皆雲終屬教宗。

    唯齊師刊本。

    改為屬終教宗。

    則義味殊矣。

     鈔若約前說酬因是因等。

    此前字合是次字。

    或下字後字。

    不應雲前。

    以此方總叙因緣字次下約通别。

    于中通方曰酬因等也。

     鈔又華嚴疏鈔引智論說。

    方廣道人等。

    據華嚴疏說。

    内外道有三。

    第一即附佛法外道。

    起自犢子部。

    方廣自是聰明。

    讀佛經書。

    而生一見。

    附佛法起。

    故得此名。

    (此總标二家)疏釋方廣正雲。

    又方廣道人。

    自以聰明。

    讀佛十喻。

    自作義雲。

    不生不滅如幻如化空幻為宗。

    龍樹片言。

    此非佛法。

    方廣所作。

    亦邪人法也。

    而演義不解。

    評曰。

    據此今鈔合但雲華嚴疏引。

    不應更下鈔字。

    以演義并不釋故。

    大鈔雲故須揀所聞之法能信之心不得雜熏等。

    今略鈔脫能信之心一句。

    以次前雲要須宿世聞信所熏。

    今再聞方釋故。

    此雙揀聞信不得雜熏爾。

    若但揀所聞之法熏心乃聞熏方能生信。

    須兼熏信方得解故。

    以此正釋解故也。

    思之。

    故知添入能信之心。

    義方備故。

    大鈔雲。

    應成四句。

    謂有緣無種等。

    于人有緣則易信。

    于法有種則解。

    亦通易信。

    而略鈔脫亦通易信一句。

    以無此一句。

    大妨義味。

    如作四句。

    一有緣無種。

    則于人易信。

    于法難解。

    二有種無緣。

    則于法易解。

    于人難信。

    豈有人所聞法都不生信。

    于法難解耶。

    以不信人。

    說則疑之。

    疑則不解。

    故知須雲亦通易信。

    謂雖于人無緣不信于人而聞說法故。

    自信于法而生解也。

    第三句雙具信解。

    第四句無種無緣。

    故難信解也。

     鈔總别修多羅中注雲。

    然此别相亦名直說。

    成實論中。

    直說語(此合雲言字)亦名法本。

    謂經為論本。

    初為後本。

    略為廣本也。

    評曰。

    修多羅有二相三相。

    今用二相故合略相。

    但有總别二相也。

    然據别名有四。

    謂聖教直說法本并經。

    實則此四皆通總别等。

    然清涼亦許三相中略相亦順成實直說語言總相而說名直說。

    一一語言多義分别名非直說故。

    今注中取此。

    以别相(略合在中)亦名直說等。

    其法本。

    既遠公以五義釋。

    謂教為理本。

    經為論本。

    總為别本。

    餘二同注。

    則法本具此五。

    故通三相二相也。

    而注謂亦名法本者。

    既上雲然此别相亦名直說。

    今又雲亦名法本。

    乃成别相異名。

    然觀注意。

    但取一分别義。

    故除去五中二本。

    以總為别本。

    唯是總相。

    教為理本。

    通總别故。

    據此亦合除去經為論本一句。

    但取下二本為别相。

    義方穩暢。

    然對大鈔約三相二相說全用清涼。

    獨此取法本中一分說文又濫涉亮。

    寔後人改作。

    決非圭山本意。

    今謂應除去亦名法本下十八字。

    不然但除經為論本一句。

    但合下二本為别相。

    于是方陰暢也。

     疏科第三雲權實對辨後結雲權實對辨竟。

    大疏亦同。

    評曰據此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