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要決卷第三

關燈
間蔭映。

    納作山衣被服端嚴。

    淫誘女色。

    服既是為心。

    何得真。

    如此造事奸人。

    豈合與同河飲水。

    内懷犬羊之質。

    外被文豹之資。

    何止诳惑衆生。

    深是污辱三寶。

    然此一服值數十千。

    自非理外規求。

    如何可得心行如此。

    何名道人。

    天堂判自不論地獄遣誰代入。

    夫糞掃納衣。

    若心生貪着行違于道。

    佛尚不許聽着。

    何況苞藏奸伏假作山衣。

    佛藏經雲。

    若納衣比丘于糞掃中拾取弊故應生是心。

    以此障寒及修聖道勤行精進。

    若比丘于此納衣生貪着心。

    即應舍之。

    我不聽着。

    何況餘衣。

    何以故。

    舍利弗。

    是比丘于此衣中生非比丘法。

    是比丘不複應着。

    何況餘物。

    舍利弗。

    時是比丘甯以熱鐵鍱自纏其身。

    不應複着此納衣。

    何以故。

    于此衣中深愛心故。

    夫法衣既爾。

    應器亦然。

    故大智度論雲。

    佛聽比丘用二種缽。

    若瓦若鐵。

    如來制戒不許出家修道人食肉者。

    一為斷大慈種。

    二為身心濁逸。

    三為不發一切衆生善心。

    四為令一切有命者畏。

    五為增長惡業。

    今者乃有私地食肉。

    稱言将護衆生。

    不畏天眼之誅。

    反畏愚情之責。

    發露之旨其義安施。

    覆藏罪過何時忏悔。

    又假令有一二不食肉者。

    則專精蘇蜜細粉稻梁以自供身。

    我慢自在。

    長養肥盛。

    放逸貪淫。

    聞人近請作齋。

    先思量飲食粗細。

    不能内省合消以不逆。

    計校施财物。

    必多喪葬。

    富者則争共安名報願。

    貧人則競推僧次。

    收殘裹??稱與疾僧。

    重索齋餘言供同學。

    觀行戒律本不關心。

    飲食錢财無忘窹寐。

    縱使面顔無恥可不懼罪三塗。

    孔子尚雲。

    君子謀道不謀食。

    憂道不憂貧。

    況乎佛者□。

    故楞伽經雲。

    凡所飲食。

    作食子肉想。

    作眼藥想。

    不應食肉。

    聽食肉者無有是處。

    佛藏經雲。

    甯啖熱石。

    吞飲洋銅。

    不以無戒食人信施。

    涅槃經雲。

    善男子。

    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

    若受檀越信施之時。

    應觀是食如子肉想。

    忠言相告。

    真是大慈。

    谄言相說。

    真是嫉妒。

    夫見過言說有二種。

    一者為利益故見過相告。

    二者為嫉妒故見過相說。

    不得一向執見過為是過為非。

    無問道俗皆同此理。

    故孔子雲。

    君有争臣。

    父有争子。

    士有争友。

    忠告善道。

    夫若有忠心诃責者是。

    若懷嫉妒譽歎者非。

    其诃責稱歎者。

    必須礭得實情不得望風浪說。

    故大智度論雲。

    應诃而贊。

    應贊而诃。

    口集諸過終不見樂。

    夫若為行道利益見過诃責者。

    是奉佛深心。

    若為畏懼嫉妒見過不言者。

    是違佛至意。

    故涅槃經雲。

    有持戒比丘威儀具足護持正法。

    見壞法者即能驅遣诃責糾治。

    當知是人得福無量不可稱計。

    若比丘見壞法者。

    置不驅遣诃責舉處。

    當知是人佛法中怨。

    若能驅遣诃責舉處。

    是我弟子。

    真聲聞也。

    夫聲聞尚爾。

    況菩薩乎。

    勝鬘經雲。

    應折伏者而折伏之。

    應攝受者而攝受之。

    何以故。

    折伏攝受故令法久住者。

    天人充滿惡道減少。

     辯僞篇第六 夫事有真僞。

    理有正邪。

    自悲慧眼無容能别。

    故殘賊诳惑愚人。

    以規貨财者。

    必遺假金銀。

    造事诳惑衆生。

    以求錢帛者。

    必稱聖功德。

    然非金銀不動愚人志。

    非功德不感癡人心。

    故造假金者。

    必用真金為表。

    銅錫為骨。

    造诳惑者。

    必以聖道為語劫剝為心。

    愚人所以被殘賊诳止為貪金銀。

    癡人所以被詐僞惑止為貪功德。

    若不貪功德者。

    必不被詐僞人惑。

    不貪金銀者。

    必不被造事人欺。

    不被功德惑者是見理人。

    不被假金欺者是别貨人。

    不見理者必貪善緻敗。

    不别貨者必貪金緻禍。

    故物之恒緻敗喪者。

    非為貪惡。

    并為貪善故也。

    故曰。

    魚吞釣者為貪香餌。

    人喪命者為貪善道。

    何以故。

    夫奸淫喪命者。

    止為薰香妖治。

    不為腥臊醜陋。

    盜賊喪身者。

    止為金銀缯绮。

    不為糞土砂礫。

    故老子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

     造僞過所诳關令。

    以求度關者。

    必稱司門。

    造僞告身诳官人以求資蔭者。

    必稱吏部。

    造妖僞诳衆生。

    以求财食者。

    必稱聖言。

    故造僞過所者。

    特忌司門郎中。

    造僞告身者。

    特忌尚書吏部。

    造妖惑者特忌解道智人。

    故司門郎中手暑過所。

    尚書吏部面自補官。

    解道智人心自悟理。

    司門郎中懸别僞過所。

    尚書吏部懸别僞告身。

    解道智人懸别妖惑語。

    若關令暗者被僞過所诳。

    官人愚者被僞告身欺。

    衆生愚者被妖僞人惑。

    以此而議物理皆不得率爾信其言迹耳。

    故孔子雲。

    視其所以。

    觀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庾哉人焉庾哉。

    涅槃經雲。

    共住久處智慧觀察。

    大智度論雲。

    說相似般若波羅蜜。

    相似者名字語言同而心義異。

     倚官狹勢求财者必覓首領令其句牽。

    販佛賣僧求施者。

    必覓邑主令其勸化。

    首領句牽者。

    必假官人以作威恩。

    邑主勸化者。

    必稱佛法以說罪福。

    百姓懼威覓恩。

    則竭産無吝。

    衆生畏罪求福則傾家不辭。

    故倚官狹勢者極衆。

    販佛賣僧者極多。

    遞相侵漁貧人何以自活。

    百姓耕織拟供賦役。

    衣食複在其間。

    施惠既盡公私何以取濟。

    是故倚官狹勢者。

    明主能除之。

    販佛賣僧者。

    正見能斷之。

    故大智度論雲。

    若總衆生供以供養佛。

    佛所不許。

    破法求财故。

    若施凡人奪彼與此非平等。

    法如菩薩法等。

    心一切皆如兒子。

    以是故少施。

     愚人有事求恩者。

    好乞長史錢。

    癡人造罪求福者。

    好施僧尼物。

    百姓實無心憐長史。

    止自覓私恩。

    衆生實無心愛僧尼。

    止自求私福。

    長史亦無心憐民戶。

    止自覓錢财。

    僧尼亦無心愛檀越。

    止自求利養。

    長史若不倚王法作寒暑。

    百姓終不肯乞一錢。

    僧尼若不倚佛法說吉兇。

    衆生必不肯施一物。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