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要決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求理糞神者與道德同遊。
求魚糞體者與禽獸齊趣。
與禽獸齊趣者雖是人貌。
常懷畜生之心。
與道德同遊者雖是凡夫。
常懷菩薩之行。
菩薩之行者饒益衆生。
畜生之心者唯相劫剝。
劫剝心者一錢決能緻鬥。
饒益行者萬金終不與争。
同資人事心行懸殊。
校其短長非喻所及。
故涅槃經雲。
身雖丈夫行同畜生。
雖受人身心如佛心。
盲人駕船之彼岸者。
不能見水脈而終着灘。
愚人讀經以求福智者。
不能解義趣而終獲罪。
盲人着灘不自覺。
愚人得罪不自知。
不自覺者見船見在水。
然船體去住一種靜。
故明者告之終不信。
不自知者見身見讀經。
然經體深淺一種語。
故智者告之終不依。
故知别水者不能道盲人之船。
解理者不能發愚人之智。
若盲者受導必登彼岸。
愚人受教必出生死。
世鹹共知盲人求别水者駕船。
終不知愚求解理人問道。
是以生則憂惶百慮。
死則流轉三塗。
何其苦哉。
論語雲。
不日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
婦人孕子不得不生。
既生不得不死。
猶饑不得不食。
既食不得不出。
既出不出與身為患。
既死不死豈是吉哉。
故未有不出之食。
未有不死之人。
隻可出有早晚。
死有短長。
其間優劣未足計也。
故前食不出後食何以得入。
前生不死後生何以得生。
世鹹共知食者任其時消。
乃不知生者任其時死。
亦其一愚。
故大智度論雲。
我本不貪生。
亦複不樂死。
一心及智慧。
待時至而去。
鏡以照面。
智以照心。
故鏡明則塵垢不止。
智明則欲惡不生。
人之無道猶車之無軸。
車之無軸不可以駕。
人之無道不可以行。
人小不聞道。
欲惡必拔傷其性。
猶禾小不耨。
莠稗必淩挫其苗秀而不耘鋤。
獲實必少老。
而聞道得真不多。
屋破者恒畏風雨。
心邪者恒憂禍患。
故補得屋則風雨不能入其室。
正得意則禍患不能入其心。
世并解補屋以卻風雨。
不解正心以除禍患。
何其愚哉。
故老子雲。
循之于身其德乃真。
有沖天之翼者必不栖息于桑榆。
有方外之心者必不言談于名利。
故言名利者是小人淺志。
談至道者是君子深識。
是以小人用名利為宗。
君子以道德為主。
故孔子雲。
君子喻于義。
小人喻于利。
白玉投于缁泥不能污毀其色。
君子遊于濁世不能染亂其心。
故松柏可以負霜雪。
明智可以涉艱厄。
歲寒然後知松柏茂。
世濁然後知至人通。
投頑石于江河則萬載而不潤。
聚愚人而語道則終身而不聞。
故易雲。
知機其神乎。
眼以觀色。
心以照理。
故眼審則行不傷足。
志靜則動不勞神。
牆宇外牢惡人不得入其室。
道德内固邪氣不能襲其心。
家富者人不遠索。
志滿者心不外緣。
無疾者不訪良醫。
無欲者不規榮寵。
遺貪者不尚金玉。
遺名者不願毀譽。
樂道安貧則财友莫訪。
抱德獨處則勢利不尋。
積谷帛者不憂饑凍。
抱道德者不慮兇邪。
世并解貯谷帛以防困乏。
不解懷道德以備艱厄。
故孔子雖在陳蔡之間而弦歌不辍。
易雲。
困窮而通。
言嗜欲而不言道德者。
為無真如故也。
食糟糠而不食珍味者。
為無稻梁故也。
衣麻枲而不衣绫纨者。
為無缣纩故也。
行杖策而不乘肥馬者。
為無事騎故也。
世并解求車騎以代徒行。
求缣纩以代麻枲。
求稻梁以代糟糠。
不解修真智以除嗜欲。
嗜欲無厭亡身喪命。
豈非愚哉。
言道德而不行者。
猶饑而不食。
行道而不樂者。
猶食而不甘。
樂道而不終者。
猶甘而不飽也。
故樂道終則神明暢。
甘食飽則形氣充。
故世人但知以食充形氣。
不知以道德泰神明。
夫神??形充猶臣強君弱。
臣強君弱國必颠墜。
形充神??身必死亡。
言佞者無真行。
懷素者無飾詞。
多淫者好華飾。
多利者好交遊。
故交遊廣者心不實。
華飾盛者志不貞。
是以志貞者衣粗服。
心實者好淡交。
以此而觀人則萬無一失矣。
故易雲。
治容誨淫。
禮記雲。
君子之交如水。
老子雲。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言煩無當者理蔽。
多慮無益者心疲。
孝子養親者忘勞苦。
真人懷道者外形骸。
故不擇事而作者養親故也。
不擇地而安者懷道故也。
故孔子雲。
食無求飽。
居無求安。
是以儒有曲肱陋巷。
道有宴坐山林。
貞女非良媒不嫁。
至理非實
求魚糞體者與禽獸齊趣。
與禽獸齊趣者雖是人貌。
常懷畜生之心。
與道德同遊者雖是凡夫。
常懷菩薩之行。
菩薩之行者饒益衆生。
畜生之心者唯相劫剝。
劫剝心者一錢決能緻鬥。
饒益行者萬金終不與争。
同資人事心行懸殊。
校其短長非喻所及。
故涅槃經雲。
身雖丈夫行同畜生。
雖受人身心如佛心。
盲人駕船之彼岸者。
不能見水脈而終着灘。
愚人讀經以求福智者。
不能解義趣而終獲罪。
盲人着灘不自覺。
愚人得罪不自知。
不自覺者見船見在水。
然船體去住一種靜。
故明者告之終不信。
不自知者見身見讀經。
然經體深淺一種語。
故智者告之終不依。
故知别水者不能道盲人之船。
解理者不能發愚人之智。
若盲者受導必登彼岸。
愚人受教必出生死。
世鹹共知盲人求别水者駕船。
終不知愚求解理人問道。
是以生則憂惶百慮。
死則流轉三塗。
何其苦哉。
論語雲。
不日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
婦人孕子不得不生。
既生不得不死。
猶饑不得不食。
既食不得不出。
既出不出與身為患。
既死不死豈是吉哉。
故未有不出之食。
未有不死之人。
隻可出有早晚。
死有短長。
其間優劣未足計也。
故前食不出後食何以得入。
前生不死後生何以得生。
世鹹共知食者任其時消。
乃不知生者任其時死。
亦其一愚。
故大智度論雲。
我本不貪生。
亦複不樂死。
一心及智慧。
待時至而去。
鏡以照面。
智以照心。
故鏡明則塵垢不止。
智明則欲惡不生。
人之無道猶車之無軸。
車之無軸不可以駕。
人之無道不可以行。
人小不聞道。
欲惡必拔傷其性。
猶禾小不耨。
莠稗必淩挫其苗秀而不耘鋤。
獲實必少老。
而聞道得真不多。
屋破者恒畏風雨。
心邪者恒憂禍患。
故補得屋則風雨不能入其室。
正得意則禍患不能入其心。
世并解補屋以卻風雨。
不解正心以除禍患。
何其愚哉。
故老子雲。
循之于身其德乃真。
有沖天之翼者必不栖息于桑榆。
有方外之心者必不言談于名利。
故言名利者是小人淺志。
談至道者是君子深識。
是以小人用名利為宗。
君子以道德為主。
故孔子雲。
君子喻于義。
小人喻于利。
白玉投于缁泥不能污毀其色。
君子遊于濁世不能染亂其心。
故松柏可以負霜雪。
明智可以涉艱厄。
歲寒然後知松柏茂。
世濁然後知至人通。
投頑石于江河則萬載而不潤。
聚愚人而語道則終身而不聞。
故易雲。
知機其神乎。
眼以觀色。
心以照理。
故眼審則行不傷足。
志靜則動不勞神。
牆宇外牢惡人不得入其室。
道德内固邪氣不能襲其心。
家富者人不遠索。
志滿者心不外緣。
無疾者不訪良醫。
無欲者不規榮寵。
遺貪者不尚金玉。
遺名者不願毀譽。
樂道安貧則财友莫訪。
抱德獨處則勢利不尋。
積谷帛者不憂饑凍。
抱道德者不慮兇邪。
世并解貯谷帛以防困乏。
不解懷道德以備艱厄。
故孔子雖在陳蔡之間而弦歌不辍。
易雲。
困窮而通。
言嗜欲而不言道德者。
為無真如故也。
食糟糠而不食珍味者。
為無稻梁故也。
衣麻枲而不衣绫纨者。
為無缣纩故也。
行杖策而不乘肥馬者。
為無事騎故也。
世并解求車騎以代徒行。
求缣纩以代麻枲。
求稻梁以代糟糠。
不解修真智以除嗜欲。
嗜欲無厭亡身喪命。
豈非愚哉。
言道德而不行者。
猶饑而不食。
行道而不樂者。
猶食而不甘。
樂道而不終者。
猶甘而不飽也。
故樂道終則神明暢。
甘食飽則形氣充。
故世人但知以食充形氣。
不知以道德泰神明。
夫神??形充猶臣強君弱。
臣強君弱國必颠墜。
形充神??身必死亡。
言佞者無真行。
懷素者無飾詞。
多淫者好華飾。
多利者好交遊。
故交遊廣者心不實。
華飾盛者志不貞。
是以志貞者衣粗服。
心實者好淡交。
以此而觀人則萬無一失矣。
故易雲。
治容誨淫。
禮記雲。
君子之交如水。
老子雲。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言煩無當者理蔽。
多慮無益者心疲。
孝子養親者忘勞苦。
真人懷道者外形骸。
故不擇事而作者養親故也。
不擇地而安者懷道故也。
故孔子雲。
食無求飽。
居無求安。
是以儒有曲肱陋巷。
道有宴坐山林。
貞女非良媒不嫁。
至理非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