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抄第三卷手決
關燈
小
中
大
初緣前雲。
以輕易重。
有須對首舍也。
四蘭苦恐怖得離。
五王難賊路隔塞離。
六迦提賞勞離。
七為僧事塔事及要急緣開六夜離。
已上并約緣難限開離衣無罪。
失不失如後者。
五中隔塞。
忘斷失不失者。
當出界之時不知。
後有難起身在外。
未回忽難卒起。
水陸道斷惡人惡獸等。
不獲得過心。
心專望祠候。
難止即歸。
縱經多日不離衣無過。
若起心此難事卒應未止。
經宿意決不拟會。
衣便即失受法也。
五根等不失者。
謂賊捋去。
謂失體故失法根。
實無情過去不犯舍也。
若女人來往染礙者。
上明情隔。
二礙者水陸道斷隔礙也。
惡賊獸等是情礙也。
此二礙忽生失受無罪。
若無攝護而為二礙者。
即舍苦難忽生。
而欲會不得情憶卻受之。
心必不失法。
上二礙既如此。
女人比之亦然。
苦元無攝護。
而為染礙者犯舍也。
而常護持忽染礙不覺生者。
失法無罪。
此即不得。
言不失此不通諸部者。
此即四律望諸部不同也。
祇律第八雲。
兄弟住處分齊等。
挨界家界與此四律脫衣形露等緣不同也。
月望衣戒三 諸家立名不同。
亦名一月衣。
謂至一月故。
月望者。
同衣足有望不開。
同衣不足有後望。
故開一月。
疏雲。
若衣财不同各得一月。
若衣同者即須并作一衣。
如不爾者随過限即犯。
不問月望無望等也。
抄意。
此戒是不蓄長人犯。
若畜長者得即說淨。
何須此戒計亦未必然。
以有先故衣欲新作者。
衣财不足聖開待足。
何局高行人耶。
所以得知不局高行耶。
如文中有三位。
第一十日常開。
若高行人元不畜長。
何以言十日常開。
既言常開。
明是平常僧亦犯。
若欲作高行得即說淨。
不勞此開者也。
畜長比丘得即說淨等者。
人雲恐未必然。
若上行人不欲說淨。
至三十日如何。
忽然即遣說淨。
破上行志也。
故知标心專贊故衣即得近畜不簡上行也。
餘同長衣開去。
謂同彼八門中不染等緣是也。
取非親裡尼衣戒四 簡下二衆者。
祇律中取下二衆衣不犯。
多論取同犯。
虛心送與者。
疏雲。
謂乞得貿易得不犯。
虛者太歡喜心與也。
使非親尼浣故衣戒五 實是三戒同由一衣生。
此戒業重者。
疏問雲。
浣染打等所以合制者何。
答。
一使尼處同。
二但由故衣生。
三容于一衣相緻犯。
垢污故須浣。
失色即染。
申舒故打(此抄三但一義耳)五分會非親裡尼浣者等。
如是互作五句。
一使非親裡比丘尼浣染打。
而親理比丘尼浣染打。
二使親非親理比丘尼浣染打。
而非親理比丘尼浣染打。
三使親裡尼浣染打。
而非親理尼浣染打。
四使非親理尼浣染打。
而非親裡尼浣染打。
五使親裡尼浣染打。
而親非浣浣染打。
僧祇第四句皆犯者。
自與使受使受自受自與自受使與使受。
又雲。
打者至手打一下(一波逸提)此浣染打具足合有八業。
律但有五。
一教尼浣染打。
尼具為之。
三提是一句。
次二提一吉為三句。
一使非親裡尼浣染打。
非親尼浣染而不打(二提一吉)二使非親裡尼浣染打。
打浣而不染(二重一吉)三使浣染打。
打浣而不染(二提一吉)第三句(一提二吉)使非親裡尼浣染打。
浣而不染打(一重二吉)使浣染打。
染而不浣打(準上)使非親浣染打。
打而不浣染(一重二吉)第四業三句使非親比丘尼浣染打。
非親尼浣染打(一)使非親尼浣染打。
親尼浣染打(二)使親理非親裡比丘尼浣染打。
親尼浣染打(三句已上并三提)第五業三句者。
使親非親尼浣染打。
非親打浣染打(一句)使親非親裡尼浣染打。
親非親浣染打(二句)使親非親浣染打。
親裡比丘尼浣染打(三句)。
從非親居士乞衣戒第六 無過有重犯者。
先不犯舍衣使浣染打得三罪。
若使教牒得吉。
若好實言好者。
此是施主而比丘雲。
汝業行好不。
若實好而言好犯堕。
以自代位(邪命犯堕)不好言好者犯重。
非問物也。
緣中一條者。
祇第九雲。
若乞衣緣若衣中一條。
抄中乍似合為一句。
餘如雜法中者。
指雜揵度文。
通前已緣去前失奪失漂。
兼此衣壞時得乞。
通前五緣得乞也。
非法求施者。
五分若知此比丘乞得錢财為非法事。
而故與者二俱犯罪。
過受衣戒第七 為他乞受犯者。
前戒先自無心與無所違故。
為他不犯。
今此施亦為先局定足。
為更受轉為餘人亦乖施心。
為他亦犯。
勸增衣價戒第八 一錢十六分之一分者。
即十六磨灑勸增一磨灑即成犯也。
勸二居士戒第九 制緣同前者。
所制同前戒。
唯勸二居士為異。
餘一同前也。
過限切索衣價戒第十 乞蠶綿作加沙戒十一 憍奢耶者具足。
梵語高世耶悉呾唎。
譯為野蠶卧具。
今高世耶者。
即是野蠶之名。
此蟲不養自生山澤。
西國無桑多。
于醋果樹上而食其藥。
其形結白粗。
如母指長三二寸餘。
經一月便老以葉自果内生。
其繭大如足指。
極為堅硬。
屠人采之。
取絲成絹。
極牢體細滑。
若此繭蟲不被收者。
經一日斥繭中出。
蛾其翅兩開。
如人張手。
文嶂煥爛。
如紅錦色。
每至宵中雄雌相還食于樹葉。
後生其卵。
總名此蟲為高世耶也。
一方禅衆者。
出續高僧傳裡禅師等衆也。
芆布者。
細搗熟芆。
準絮以布帙之也。
為賣故有蟲者。
如繭中有生蟲。
賣者吉羅。
若賣無蟲之繭者不罪。
蟲壞者。
蛾空鼠齧之繭也。
作不應量者。
謂作不應量衣。
雖有蟲小假衣故得吉。
作大應量衣犯舍。
餘如戒疏者雲。
手因參詳親見梵僧曰。
唐國已西至于大海百國。
僧現今所服并非綿帛。
若所成法衣非氈非布不作也。
黑毛卧具戒第十二 此毛貴出四大國。
祇第九雲。
又毛大貴。
或一金錢得一兩。
乃至二三四金錢得一量。
然此毛極細濡。
觸眼睛不淚出。
皆為難得。
出四大國。
一毗舍離國。
二弗迦羅國。
三刹屍羅國。
四難提拔陀國。
求是毛去時。
或得卻還。
或死不還。
此毛極貴也 若得已成割壞者。
元作意後。
若得黑毛衣成時。
得即疑割破後得已成黑衣。
未割肘不犯。
元有疑割之心落在開通門中也。
背後不者若微細薄疊單衣不受畜。
先元有心後若得細衣兩重作後果。
然得一單現成衣。
未犯未本心故。
重數未足故開不犯。
更待得一重故。
後若更得作兩重了便不犯也。
故道元意後得也。
白色羊毛戒第十三 佛在舍衛國。
諸梨車子多行邪行。
作白毛栴被體衣行。
六群效之還作白毛卧具譏。
因制此戒。
因緣同前者。
白黑雖殊俱非應法。
譏呵義等故同前。
十律此非純白。
蓋是三毛參作不犯。
純黑三毛之中。
增黑毛一兩犯堕。
貴故。
增白一兩犯小罪。
賊故。
尨增不犯。
減一兩犯堕。
又唯四分以純白作犯舍。
佛敢三毛參作不犯純白之過。
二分黑三分白四分尨者。
成卧具者。
須黑毛二分白毛一分粗尨一分。
總四分成也。
言二分黑第一第二分者。
黑二分也。
第三一分白名三分白也。
第四一分尨名四分尨也。
非是白三分尨四分也。
減六年作三衣戒十四 不揲坐具戒第十五 尼師壇此雲随坐衣也。
此與後九十中相對者。
此中制須揲。
不爾即犯。
此後九十中制應量。
過量作即犯後戒。
既同是坐具。
何不合明。
答。
有四句不同。
故分二戒。
一作新如量。
不揲犯前戒。
二作故過量犯後戒。
已是故物不犯不揲。
三
以輕易重。
有須對首舍也。
四蘭苦恐怖得離。
五王難賊路隔塞離。
六迦提賞勞離。
七為僧事塔事及要急緣開六夜離。
已上并約緣難限開離衣無罪。
失不失如後者。
五中隔塞。
忘斷失不失者。
當出界之時不知。
後有難起身在外。
未回忽難卒起。
水陸道斷惡人惡獸等。
不獲得過心。
心專望祠候。
難止即歸。
縱經多日不離衣無過。
若起心此難事卒應未止。
經宿意決不拟會。
衣便即失受法也。
五根等不失者。
謂賊捋去。
謂失體故失法根。
實無情過去不犯舍也。
若女人來往染礙者。
上明情隔。
二礙者水陸道斷隔礙也。
惡賊獸等是情礙也。
此二礙忽生失受無罪。
若無攝護而為二礙者。
即舍苦難忽生。
而欲會不得情憶卻受之。
心必不失法。
上二礙既如此。
女人比之亦然。
苦元無攝護。
而為染礙者犯舍也。
而常護持忽染礙不覺生者。
失法無罪。
此即不得。
言不失此不通諸部者。
此即四律望諸部不同也。
祇律第八雲。
兄弟住處分齊等。
挨界家界與此四律脫衣形露等緣不同也。
月望衣戒三 諸家立名不同。
亦名一月衣。
謂至一月故。
月望者。
同衣足有望不開。
同衣不足有後望。
故開一月。
疏雲。
若衣财不同各得一月。
若衣同者即須并作一衣。
如不爾者随過限即犯。
不問月望無望等也。
抄意。
此戒是不蓄長人犯。
若畜長者得即說淨。
何須此戒計亦未必然。
以有先故衣欲新作者。
衣财不足聖開待足。
何局高行人耶。
所以得知不局高行耶。
如文中有三位。
第一十日常開。
若高行人元不畜長。
何以言十日常開。
既言常開。
明是平常僧亦犯。
若欲作高行得即說淨。
不勞此開者也。
畜長比丘得即說淨等者。
人雲恐未必然。
若上行人不欲說淨。
至三十日如何。
忽然即遣說淨。
破上行志也。
故知标心專贊故衣即得近畜不簡上行也。
餘同長衣開去。
謂同彼八門中不染等緣是也。
取非親裡尼衣戒四 簡下二衆者。
祇律中取下二衆衣不犯。
多論取同犯。
虛心送與者。
疏雲。
謂乞得貿易得不犯。
虛者太歡喜心與也。
使非親尼浣故衣戒五 實是三戒同由一衣生。
此戒業重者。
疏問雲。
浣染打等所以合制者何。
答。
一使尼處同。
二但由故衣生。
三容于一衣相緻犯。
垢污故須浣。
失色即染。
申舒故打(此抄三但一義耳)五分會非親裡尼浣者等。
如是互作五句。
一使非親裡比丘尼浣染打。
而親理比丘尼浣染打。
二使親非親理比丘尼浣染打。
而非親理比丘尼浣染打。
三使親裡尼浣染打。
而非親理尼浣染打。
四使非親理尼浣染打。
而非親裡尼浣染打。
五使親裡尼浣染打。
而親非浣浣染打。
僧祇第四句皆犯者。
自與使受使受自受自與自受使與使受。
又雲。
打者至手打一下(一波逸提)此浣染打具足合有八業。
律但有五。
一教尼浣染打。
尼具為之。
三提是一句。
次二提一吉為三句。
一使非親裡尼浣染打。
非親尼浣染而不打(二提一吉)二使非親裡尼浣染打。
打浣而不染(二重一吉)三使浣染打。
打浣而不染(二提一吉)第三句(一提二吉)使非親裡尼浣染打。
浣而不染打(一重二吉)使浣染打。
染而不浣打(準上)使非親浣染打。
打而不浣染(一重二吉)第四業三句使非親比丘尼浣染打。
非親尼浣染打(一)使非親尼浣染打。
親尼浣染打(二)使親理非親裡比丘尼浣染打。
親尼浣染打(三句已上并三提)第五業三句者。
使親非親尼浣染打。
非親打浣染打(一句)使親非親裡尼浣染打。
親非親浣染打(二句)使親非親浣染打。
親裡比丘尼浣染打(三句)。
從非親居士乞衣戒第六 無過有重犯者。
先不犯舍衣使浣染打得三罪。
若使教牒得吉。
若好實言好者。
此是施主而比丘雲。
汝業行好不。
若實好而言好犯堕。
以自代位(邪命犯堕)不好言好者犯重。
非問物也。
緣中一條者。
祇第九雲。
若乞衣緣若衣中一條。
抄中乍似合為一句。
餘如雜法中者。
指雜揵度文。
通前已緣去前失奪失漂。
兼此衣壞時得乞。
通前五緣得乞也。
非法求施者。
五分若知此比丘乞得錢财為非法事。
而故與者二俱犯罪。
過受衣戒第七 為他乞受犯者。
前戒先自無心與無所違故。
為他不犯。
今此施亦為先局定足。
為更受轉為餘人亦乖施心。
為他亦犯。
勸增衣價戒第八 一錢十六分之一分者。
即十六磨灑勸增一磨灑即成犯也。
勸二居士戒第九 制緣同前者。
所制同前戒。
唯勸二居士為異。
餘一同前也。
過限切索衣價戒第十 乞蠶綿作加沙戒十一 憍奢耶者具足。
梵語高世耶悉呾唎。
譯為野蠶卧具。
今高世耶者。
即是野蠶之名。
此蟲不養自生山澤。
西國無桑多。
于醋果樹上而食其藥。
其形結白粗。
如母指長三二寸餘。
經一月便老以葉自果内生。
其繭大如足指。
極為堅硬。
屠人采之。
取絲成絹。
極牢體細滑。
若此繭蟲不被收者。
經一日斥繭中出。
蛾其翅兩開。
如人張手。
文嶂煥爛。
如紅錦色。
每至宵中雄雌相還食于樹葉。
後生其卵。
總名此蟲為高世耶也。
一方禅衆者。
出續高僧傳裡禅師等衆也。
芆布者。
細搗熟芆。
準絮以布帙之也。
為賣故有蟲者。
如繭中有生蟲。
賣者吉羅。
若賣無蟲之繭者不罪。
蟲壞者。
蛾空鼠齧之繭也。
作不應量者。
謂作不應量衣。
雖有蟲小假衣故得吉。
作大應量衣犯舍。
餘如戒疏者雲。
手因參詳親見梵僧曰。
唐國已西至于大海百國。
僧現今所服并非綿帛。
若所成法衣非氈非布不作也。
黑毛卧具戒第十二 此毛貴出四大國。
祇第九雲。
又毛大貴。
或一金錢得一兩。
乃至二三四金錢得一量。
然此毛極細濡。
觸眼睛不淚出。
皆為難得。
出四大國。
一毗舍離國。
二弗迦羅國。
三刹屍羅國。
四難提拔陀國。
求是毛去時。
或得卻還。
或死不還。
此毛極貴也 若得已成割壞者。
元作意後。
若得黑毛衣成時。
得即疑割破後得已成黑衣。
未割肘不犯。
元有疑割之心落在開通門中也。
背後不者若微細薄疊單衣不受畜。
先元有心後若得細衣兩重作後果。
然得一單現成衣。
未犯未本心故。
重數未足故開不犯。
更待得一重故。
後若更得作兩重了便不犯也。
故道元意後得也。
白色羊毛戒第十三 佛在舍衛國。
諸梨車子多行邪行。
作白毛栴被體衣行。
六群效之還作白毛卧具譏。
因制此戒。
因緣同前者。
白黑雖殊俱非應法。
譏呵義等故同前。
十律此非純白。
蓋是三毛參作不犯。
純黑三毛之中。
增黑毛一兩犯堕。
貴故。
增白一兩犯小罪。
賊故。
尨增不犯。
減一兩犯堕。
又唯四分以純白作犯舍。
佛敢三毛參作不犯純白之過。
二分黑三分白四分尨者。
成卧具者。
須黑毛二分白毛一分粗尨一分。
總四分成也。
言二分黑第一第二分者。
黑二分也。
第三一分白名三分白也。
第四一分尨名四分尨也。
非是白三分尨四分也。
減六年作三衣戒十四 不揲坐具戒第十五 尼師壇此雲随坐衣也。
此與後九十中相對者。
此中制須揲。
不爾即犯。
此後九十中制應量。
過量作即犯後戒。
既同是坐具。
何不合明。
答。
有四句不同。
故分二戒。
一作新如量。
不揲犯前戒。
二作故過量犯後戒。
已是故物不犯不揲。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