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抄第三卷手決

關燈
後總犯故道由一日所成也。

    無因緣者。

    若得衣已。

    若有一月五月及起四相。

    或被舉留難等緣。

    不犯故須言無因緣也。

    四能染應量所染雲何。

    故皆一染者。

    準多論應爾。

    當部不然。

    前句是不共活人者。

    前句二人共物過日不犯。

    今多人共物。

    而一善毗尼人作淨。

    而不犯者。

    明知此多人共者共活人。

    若不作淨即犯。

    故須如法方得不犯。

    前是不共活人。

    故直爾不犯耳。

    準此餘方未必手捉。

    始犯者邊方望中國為餘。

    肩上膝上等是邊方文。

    文勢相違也。

    入算(抄)十日數也。

    蘇等者。

    蘇是七日藥。

    若加法入算數過七日亦犯也。

    故言衣蘇。

    十日通皆不犯者。

    此得不得約降句說之。

    初日二日不得。

    三日四日得。

    乃至十日得。

    不說前(抄)犯提。

    初日十日總得衣者全易解。

    抄不舉之。

    第三句一日得。

    二日得。

    三日不得。

    四日乃至十日得。

    前九日所得衣盡犯。

    第四句一日得二日得三日得。

    四日不得。

    五日得。

    乃至十日得。

    如是第五日第六日第七日。

    是次第漸降。

    日向下直至十日不得衣。

    向前有九日不得。

    其不得日既無衣體。

    經十日經明相出。

    其應得衣日。

    并被初日所染盡。

    尼薩耆故過十日。

    通皆不犯。

    通不相染者。

    但一日二日随所得衣。

    或作淨施。

    或與人失等。

    至十一日不犯。

    故道通不相染(不随初日所染)餘無法緣是犯者。

    從初日得衣。

    乃至十日得衣。

    若不淨施不與人不失不故壞不忘卻等。

    并是犯故。

    道餘無法緣。

    七親厚意者。

    律文更有一取字。

    謂親厚意取。

    謂初受物時不作己物。

    餘作親厚意取。

    作他物解取。

    随過日不犯更作親厚意取。

    即如己物也。

    昔以财者畜心染犯者。

    昔解雲。

    有人畜衣犯長。

    已将所犯長衣貿得餘衣。

    衣體雖去畜心不除。

    貿得新衣為畜心之所染也。

    若作失相亦同上。

    前行十日内奪衣相。

    十日内作奪失相等。

    無情過亦不失衣體。

    實在妄起失相心耳。

    初言長已竟者。

    三衣财體具足竟。

    二雲衣已竟者。

    三衣加受持竟。

    未持無過。

    三雲衣已竟。

    三衣故。

    竟如此可以知。

     離衣戒第二 不同昔解者。

    古人雲。

    離長衣宿吉也。

    解如戒本疏者。

    彼雲。

    自有比丘持一衣。

    生出自有此衣。

    随身長故(如佛藏經說之)二唯持三衣不畜長。

    三中人畜百一物。

    四下品畜諸長物。

    五畜七寶重物等。

    四分他部村相成者。

    此律不了。

    多論村有五義。

    今除村。

    村外謂男女住處也。

    有雜染也。

    抄家此四礙非但列當宗亦列諸部共成也。

    上之三礙通界并有者。

    如自結作法界為不相通(抄)然處無作法等上之三礙各通兩界有也。

    兩界自不相通耳。

    并有若幹界者。

    疏雲。

    若衣身同在一藍。

    是名一界。

    身衣别藍故名若幹界也。

    若有男女來入藍住。

    即村界起身衣互互經宿。

    失衣便成若幹界。

    村有五義者。

    一聚落界散不定衣界是定。

    二為除诽謗故。

    三為除鬥诤。

    四為護梵行故。

    五為除機嫌故。

    兩無任得者祇取二十五肘勢分而稍似竟。

    四分據明内為言。

    後似其窄挾寬容互通故言任得。

    性相乖忤者。

    逆不相過。

    十二桄梯者。

    若無此梯上下不得。

    即有離衣也。

    律雲。

    奪相失相者。

    比丘出界外比。

    回來間在路聞道。

    三衣被賊捋去。

    失相等決心失了。

    無離衣罪失受法。

    後對衣所其衣先在不失。

    但如法受持之。

    幻人樂人者。

    幻或人心輕算比丘情性有隔也。

    自然十五種界。

    頌曰。

    藍樹場車船。

    村舍堂庫倉。

    蘭洲井水道。

    十一自四作。

    又兩無任得者。

    祇有樓閣界無倉庫界。

    四分有食廚無樓閣。

    互取皆通故雲任得。

    祇律樓閣外有二十五時為界體。

    勢分分外更無十三步。

    勢分是一無。

    四分庫倉明内為言者。

    内為界體。

    體外别有十三步。

    勢分自然衣界。

    而無僧祇二十五時(抄)分後是一無也。

    名兩無任得也。

    文雖互舉護衣寬挾一種取舍。

    情故曰任得也。

    舍界者。

    律中不釋其相。

    應是村外舍也。

    若在村内者即村界所攝也。

    計其舍界與村界應别。

    故言村外舍也。

    村相後說者。

    下釋雲。

    無市為村。

    有市為聚落等文是也。

    聚非家界者。

    聚落有垣牆等。

    相周為聚落界。

    而内唯有一家者。

    随垣院護衣。

    是名非家界也。

    家界非聚者。

    謂垣牆聚落内有多家。

    家别相形對故不得依聚落。

    垣牆護衣也。

    即名家界非聚也。

    十誦論多論人人共住名聚落界。

    言别界者。

    雞飛不及棄糞掃至射外是别界者。

    此聚落有一界異界。

    聚落者。

    院牆中有一家。

    縱有三四家。

    院牆并名聚界。

    就中有一别界。

    若各垣牆外雞飛所及處是别界。

    四聚落不失衣者。

    為四聚落相接。

    中有梯通往反自在。

    即依聚落護衣。

    是名一界。

    以聚中唯有一家無别家相形。

    依聚落護衣。

    既得往反。

    是名一界也。

    随在一聚中身在車梯下皆得也。

    挨有一界異界者。

    随無第房得護衣。

    無有乖之義名一界。

    若望取水處作食處便利處。

    是别界也。

    挨者挨類不同名挨也。

    兄弟随房内所作事業。

    事别各各不同名挨界。

    謂挨類不同也。

    蔽露者。

    前蔽而無壁。

    是堂界也。

    兼勢分計七十一步四尺八寸也。

    十二祇水中道行界者。

    據淺水可得行者說。

    聽上界者。

    據大水說也。

    失不失者。

    律中謂言失卻衣體。

    此中謂言衣在界外。

    謂言失受也。

    師雖疑衣謂言界外。

    其沙彌持衣已前入界。

    衣既同在界内。

    無離過亦不失受也。

    小便所逼加行難等所作憐愍者。

    了論中有六憐愍外。

    更有二種不失。

    一小便所逼不失。

    二他加行故為被水逼。

    以此難為加行得免比丘離衣也。

    此義轉車戒中廣說者。

    謂指護衣戒。

    了論疏雲。

    如比丘出界外。

    歸來未到住處。

    明相出即聽在處。

    所取一車安着大界牆塹等。

    還更取一竹竿。

    量牆高下。

    如無牆有塹亦須量高下。

    取竿縛着車。

    轭頭量之撥着。

    比丘記别在處。

    不失衣。

    若不不着失衣。

    諸部并無勢分者。

    前引十誦多論雲。

    雞飛不及棄糞掃外。

    箭射及外名為異界意。

    此是四分家勢分也。

    僧祇雲。

    比丘有緣至他處留宿者。

    祇第八文雲。

    後有失衣之相。

    彼雲比丘着上下二衣入聚落。

    有女人語比丘言。

    我今夜欲供養形像。

    當助料理。

    便住即相助。

    日沒欲還寺。

    後殷勤留宿。

    應借僧尼俗人衣等受持。

    無衣時城門開後夜當還寺。

    至門屋下立應内。

    手着孔中或門孔或水渎中。

    水渎中展手與衣合。

    若無孔者應喻牆入。

    若不得入者當疾舍衣。

    容無衣犯越毗尼。

    以輕易重故。

    彼律無勢分者。

    祇律中無十三步勢分也。

    若互錯陟各有别界者。

    戒疏雲。

    藍村是強。

    八樹等界弱。

    八自相望不說強弱。

    蘭若空界衣守自性全是其弱 僧村二界互兩相形引俗強僧弱。

    何以知之。

    俗人入寺村界别生。

    比丘入持藍界不起故。

    三十已去者。

    多論文應望三十夏說也。

    法如疏說者。

    用白二法。

    一乞一月。

    并如戒疏說。

    二共作迦那衣者。

    十五日夏滿十六日已去。

    是迦提月衆共作迦絺那衣成。

    便受功德衣。

    自合五月離衣。

    及他要事者。

    急要請喚事。

    或命梵等難事。

    急聽六夜離。

    三者對處作法離者。

    處即藍界也。

    作法者即藍上有攝衣界也。

    出界離衣。

    五中隔塞或忘斷等離者。

    比丘元在外忽難事卒起。

    中路隔塞未得會衣。

    不作離心不失受。

    忽然作念彼衣。

    或應失奪賊捋去。

    決心為失忘斷便失受法。

    不失如後者。

    即次下開通釋也。

    有緣時在不失者。

    衣重身老。

    有緣時在不失者。

    謂迦提五月時。

    限滿便失者。

    迦提一月五月滿即失也 餘一一唯思知而會通者。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