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持義記卷第四

關燈


    是外國語。

    此蕃名印。

    法相楷定故名為印。

    義如别章。

    此應具論文别有二。

    一明其法。

    二雲何觀下明其觀。

    解此二相為明前法。

    舉觀顯之為起後觀。

    故先舉法。

    法中有四。

    一總标舉。

    二明說所為。

    為令衆生清淨故說。

    說前三種令離生死。

    說後一門令入涅槃。

    故曰清淨。

    三列其名。

    四中前三是生死法。

    後一涅槃。

    有為遷流目之為行。

    行性非恒故曰無常。

    行體遷逼故名為苦。

    法無自實稱曰無我。

    無常與苦居在有為。

    是故言行。

    無我該通有為無為故不言行稱雲法耳。

    涅槃恬泊說為寂滅。

    四釋名義。

    釋有三種。

    諸佛菩薩具足此法傳授生者。

    就教釋印。

    傳說不改故名印也。

    諸牟尼尊展轉傳者。

    就證解印。

    傳證不易故名印矣。

    此二就人。

    增上勇出乃至出有。

    當法解印。

    非想是其三有中極名第一有。

    三有之法随情流變不得名印。

    論法實相楷定不易不同情變故得稱印。

    以是印故出第一有。

    舉出諸有顯異情變成其印義。

    問曰。

    涅槃可言出有。

    前三既是三界之法。

    雲何言出。

    蓋乃是其生死之實雖複住在陰入界中。

    而實不同故名出耳。

    上來明法。

    下明觀義。

    依上四門次第觀察。

    觀無常中。

    先問後釋。

    無常之義泛釋有三。

    一分段無常。

    二念無常。

    三自性不成。

    廣如别章。

    此應具論。

    今此但明自性無常。

    于中初總。

    觀過去下别以顯之。

    總中初言觀一切行言說自性常不可得。

    正明觀察自性無常。

    有為諸行因緣虛集。

    言說所論皆無自性。

    既無自性。

    知複說何以之為常。

    故觀一切有為行時。

    言說自性常不可得。

    以此觀察無常性故名觀無常。

    若複已下舉非顯是。

    若複不知真無言事有生有滅反舉非也。

    良以不知真實無常無彼言說自性常事故有生滅。

    有生有滅即是有常。

    問曰。

    生滅雲何是常。

    釋言。

    據相生滅無常。

    就實以論有生有滅猶名為常。

    以有生故生性是常。

    以有滅故滅性是常。

    若彼觀下順顯是也。

    以無言性為無常故。

    觀無言性名行無常。

    此無常者猶是無生無滅義也。

    上來總觀。

    下别顯之。

    别中有三。

    一就性無常觀察分段。

    以彼分段顯性無常。

    二從諸行相續轉下。

    就性無常觀察前後四相生滅。

    以前後相顯性無常。

    三此四相略說二下。

    就性無常觀察同時同體四相。

    以同體相顯性無常。

    前中初别。

    後總結之。

    就三世中皆初觀其無常自性。

    次就彼義觀無常相。

    後總結之。

    觀過去行無生無滅。

    是觀過去無常性也。

    彼亦無因亦無性者。

    是觀過去無常相也。

    舉無常相顯無常性。

    良以過雲無常性故。

    因可從緣謝滅過去。

    故今現在無彼過因。

    果可随緣謝滅過去。

    故今現在無彼過去果之自性。

    是故下結。

    是過去法無生滅故。

    現無彼因亦複無彼果之自性。

    觀現在行無生無滅。

    是觀現在無常之性。

    彼因不得而與果者。

    是觀現在無常之相。

    舉無常相顯無常性。

    良以現法無常性故。

    因可從緣謝滅過去。

    是以現在求因不得。

    果可随緣起在于今名為與果。

    果從因得名之為與。

    是故下結。

    是現在法無生滅故。

    現有果性而無其因。

    觀未來行無生無滅。

    是觀未來無常之性。

    彼因可得不與果者。

    是觀未來無常之相。

    舉無常相顯無常性。

    良以當法無常性故。

    因可從緣起在于今名因可得。

    果報從緣現今未起名不與果。

    未與果故今無果性。

    不與果義番上可知。

    是故下結。

    是未來法無生滅故。

    現在時中有因可觀而無果性。

    上來别觀。

    如是見下總以結之。

    自下第二就性無常觀察前後四相生滅。

    以前後相顯性無常。

    于中初明四相之法。

    後辯觀行。

    前明法中。

    先略後廣。

    從初乃至于刹那後有四相來是其略也。

    餘是廣也。

    略中初言諸行轉時一一刹那有三有為有為相者。

    明前三相色心等法是其諸行。

    後起接前名為相續。

    從前向後稱曰轉時。

    無常之理法别有之名一一行。

    言刹那者明法時分。

    刹那胡語。

    此名心念。

    心道駿速。

    借此念頓顯法時分。

    有為諸行一刹那頃具有四相。

    初生次住終異後滅。

    然此四種有通有别。

    通則皆是有為之相。

    若論小乘。

    法外四相。

    生能生法。

    乃至第四滅能滅法。

    此等四種能有所為名曰有為。

    若論法體。

    生住滅等當相集起。

    是故名為。

    色等法中同有此為故名有為。

    有為體狀謂之為相。

    若别論之。

    前之三相未壞法體。

    彰有相顯偏名有為。

    第四滅相壞滅法體。

    彰有不顯不名有為。

    良以四相有此通别兩種義故。

    前三相中。

    将别有為名通有為。

    故曰有為。

    有為相也。

    前一有為是别有為。

    後一有為是通有為。

    于刹那後有四有為是其滅相。

    泛釋後義有其二種。

    一者過後。

    如物滅竟名之為後。

    二者末後。

    今此所論一念之末故名為後。

    非是過後。

    四有為者所謂有于第四滅相。

    良以滅相彰有不顯。

    單存通稱。

    是故直名有為相矣。

    上來略竟。

    下廣顯之。

    解生相中。

    彼前諸行自性壞者。

    舉前顯後。

    謂前念中行性壞也。

    今為辨生。

    何故乃說前念壞乎。

    夫言生者。

    先無始起謂之為生。

    若不彰彼前念性壞何緣得顯。

    此生始起故明前壞。

    次未行相自性起者。

    正顯生相。

    現在生相鄰于前滅故名為次。

    然此生相由來未起稱曰未曾。

    即此有行體起名生。

    不同毗昙法外之生。

    起已未壞名為住者。

    即此行體未壞名住。

    亦非法外别更有住。

    顧念前滅彼起異者。

    顧謂顧戀。

    念謂追念。

    顧念是心寄之顯法。

    現起之法将同過無追随住滅義言顧念。

    顧前滅故漸同前滅故令現法故變成異。

    異名為老是故生刹那後彼行性壞名為滅者。

    是前三相即行自性非法外故。

    今刹那後還即彼行自性盡壞名之為滅。

    非是法外别有滅體。

    何故偏言生刹那後。

    就始為論。

    若具應言生住異等刹那後也。

    上來明法。

    下次辨觀。

    先别後結。

    若觀起行即彼生者。

    觀生即法。

    非法外也。

    言住老相無餘性者。

    觀住老相。

    亦即法體法外無别。

    住老自體名無餘性。

    是故刹那後如是行相自性滅者。

    觀滅即法。

    是前三相即法體故。

    今刹那後還即此行自性盡壞說為滅也。

    菩薩以觀四相即法顯法無常。

    故觀四相皆即法體。

    上來别觀。

    如是生等如實觀者是總結也。

    自下第三就性無常觀察同時同體四相。

    以同體相顯性無常。

    還初明法。

    後辨觀行。

    法中初略後廣顯之。

    就前略中。

    此四有為略說有二。

    牒以舉數牒上前後異時四相。

    就之以辨同體四相。

    同體相中要攝為二。

    前三為一。

    滅相為一。

    故有二也。

    此二遍通前四相中。

    有性無性列其名字。

    有為諸法猶如幻化。

    幻法相有名為有性。

    幻體虛無名為無性。

    無猶滅也。

    非是别體。

    異相有無。

    下廣顯之。

    但前有中備含三相。

    相别未分故須廣論。

    滅無單一不須重廣。

    如來以起立一相者。

    如來就前有性之中義分三相。

    故今舉之。

    虛法相現義說為起。

    非是住前初生之起。

    如來就此立一生相。

    以自性故立第二者。

    幻化之法各守自性。

    名之為住。

    非是生後經停之住。

    如來就此建立第二住有為相。

    諸行住老立第三者。

    即前住法性是不堅衰老之法故名為老。

    非是住後遷變之老。

    又此老法異于世人所立性實故亦名異。

    非是住後衰變之異。

    如來就此建立第三異有為相。

    通前滅無即是同時同體四相。

    起信論中亦同此說。

    又維摩中說言。

    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當知亦是同體四相。

    上來辯法。

    下次明觀。

    觀中有三。

    一正觀四相同時同體不異諸法。

    二若可得下破邪顯正。

    三彼善男子下結得失。

    前中初舉次釋後結。

    菩薩觀有非生住等一切時别。

    略以标舉。

    非生住等一切時别。

    明非異時非生住等。

    别有事起明非異體。

    何以故下問答辨釋。

    何故問也。

    餘經論中皆言是别。

    何故今言無别事起。

    下廣釋之。

    諸行起時更無别生住老壞者。

    就法生時明四同時不異法體。

    念無常中最初生相名行起時。

    即此起行體具四相故無别生别住老壞。

    良以起時無别四故。

    四相同時不異法體。

    諸行分齊住異壞時亦無别生老壞者。

    就餘三相明四同時不異法體。

    念無常中後之三相名為諸行住老壞時。

    即此三中一一皆具同體四相故無别生别住老壞。

    以無别故四相同時不異法體。

    如實知者不别可得。

    總以結之。

    上來正觀。

    下次破邪以顯正義。

    破毗昙中法外四相。

    就四相中。

    生住及異未壞法體一處破之。

    滅相壞法有異餘義。

    後别破之。

    就前三中。

    先破生相。

    後類餘二。

    就破生中句别有四。

    初若可得者牒其所見。

    二離色等下縱其所立。

    縱立有三。

    一者外人立色等外别有生相。

    故今縱之。

    離色等外應别有生。

    二者外人立色等外别有生故。

    色等行起生相亦起。

    故今縱之。

    色等行起彼亦應起。

    三者外人說行生起時相生亦起。

    便有二生。

    所謂行生及與生生。

    故今縱立應有二生。

    行及生生色等法生名為行生。

    生相始生名為生生。

    上來三句縱其所立。

    三若有行生及生生者或一或異。

    徴定所計。

    若有二生不過體一不過體異。

    見出彼情未可專定。

    是故言或四。

    若一已下破其所執。

    若一謂别彼空無義。

    就一以破。

    若言相生與行體一。

    行外更無相生之體。

    何勞立之。

    若别已下就别以破。

    若别有生是義不然。

    總舉直非。

    若異行生非相所為。

    釋以顯非。

    如牛二角。

    兩體别故不相因起。

    二生如是兩體各别。

    雲何行生相生所生。

    行生相為此事不然。

    牒以結非。

    上來破生。

    如生已下類破住老。

    準上可知。

    下破壞相亦有四句。

    初言若壞有自性者。

    牒其所見。

    外人建立色等法外别有非色非心壞相能壞諸法。

    故今牒之。

    二壞有性者彼應生滅。

    縱其所立。

    外人說彼法外壞相體有生滅。

    故今縱之。

    應有生滅。

    三若壞生下徴以破之。

    若壞生時一切行應即滅者。

    就生徴破明有壞時無諸法也。

    以無法故壞不即法。

    不即法故不應說言與法同時能壞諸法。

    如入滅定。

    借喻類徴。

    若壞滅時彼一切行應即生者。

    就滅徴破明有法時無壞相也。

    以有法時無壞相故亦不應言與法同時能壞諸法。

    以壞無故釋以顯徴。

    以彼違法壞相無故諸行應生四。

    壞有生滅此義不然。

    牒以結非。

    上來第二破邪顯正。

    自下第三結得失。

    先結其失。

    彼男子等常有自性不應厭離離欲解脫。

    牒以辨過。

    以有性故貪有貪性不應可離。

    解脫有性不應可得。

    異者應爾。

    結過屬人。

    若說異法别有生住老壞性者。

    有過應爾。

    以此事下結明得也。

    以立自性無有離欲解脫事故。

    菩薩于彼一切諸行自性無常如實知也。

    亦可以此法外無别生等事故。

    菩薩于彼自性無常如實知也。

    次明觀苦。

    複次菩薩于一切無常轉時觀三苦者。

    總以标舉。

    無常故苦。

    故今說言無常轉時觀三苦也。

    次别三名。

    言變易者猶是壞苦。

    三苦之義解有四種。

    一約緣分别。

    緣别内外。

    内心涉求名之為内。

    刀杖等緣說以為外。

    外有違順。

    刀杖等違。

    己身命财親戚等順。

    外中違緣能生内總名之為苦。

    從斯苦緣生于心苦。

    從苦生苦故名苦。

    苦從彼順緣離壞生苦名為壞苦。

    内心涉求名之為行。

    厭行生苦故名行苦。

    第二就體約緣分别。

    心性是苦。

    于此苦上加以事。

    總苦上加苦故名苦苦。

    加何等苦。

    如前門中對緣三苦通名苦苦。

    有為之法念念遷流無常滅壞。

    遷流不安名為行苦。

    無常滅壞名為壞苦。

    三約三種無常分别。

    以彼三世分段粗苦顯法細苦名為苦苦。

    彼念無常遷流滅壞名為壞苦。

    彼性無常同體四相因緣虛集名之為行。

    虛集之行體無常性。

    行性無安故名行苦。

    四諸過相顯彼苦無常及與無我互相顯示。

    于此三中以苦顯苦名為苦苦。

    謂以粗苦顯于細苦。

    無常顯苦名為壞苦。

    無我顯苦名為行苦。

    虛集之行性無安故。

    如是下結。

    次觀無我。

    菩薩于法有為無為無我我所如實知者。

    總以标舉。

    無常及苦唯在有為。

    無我則通。

    故今說言有為無為。

    色法心法非色心法是其有為。

    虛空數滅及非數滅是其無為。

    言無我者人無我也。

    無我所者法無我也。

    若通論之。

    二無我中皆悉無我及無我所。

    人無我中無我人體名為無我。

    以無我故色受想等非我所有名無我所。

    法無我中當法體空名為無我。

    亦無餘法為我所對名無我所。

    生法無我列其兩名。

    義如别章。

    此應具論。

    下辨其相。

    彼生無我牒舉初門。

    有法非生即陰無我。

    離有非生異陰無我。

    分别有二。

    其一義者。

    色等非我名即陰無。

    如先既說。

    常身之我遍一切處與陰别體。

    此亦無名之異陰無。

    二就陰中疊互相望亦有即離。

    如說色陰以之為義我名為即陰。

    餘為我所名為離陰。

    諸陰相望即離齊。

    然此之即離皆無我也。

    法無我者牒第二門。

    一切言說亦無性者。

    所言說法皆無性也。

    如是下結。

    次觀涅槃。

    涅槃之義廣如别章。

    此應具論。

    文中有二。

    一當相分别。

    二未入下随人辨異。

    初言一切起因斷者。

    生死因盡有餘涅槃。

    諸餘滅者。

    生死果喪無餘涅槃。

    對因名果以為諸餘。

    以斷因故果永不起名畢竟滅。

    名般涅槃總以結之。

    下複重煩惱寂滅顯前因斷。

    苦息顯前諸餘滅也。

    随人别中就位分三。

    一約世間菩薩聲聞以明涅槃。

    二如國王下約見道中菩薩聲聞以明涅槃。

    三如病人下約修道去菩薩聲聞以明涅槃。

    就初段中。

    未入淨心地前菩薩未見谛者世間聲聞。

    言于涅槃意解想者。

    未得真知。

    憶想分别名為意解。

    當知已下明得非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