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持義記卷第四

關燈
明菩薩觀解方便破相趣寂。

    智慧如風除言所起。

    邪惑妄想合前除色。

    諸虛僞合除色業。

    然此文中言少不足。

    若準前文。

    應先牒喻後以法合。

    若準下文。

    應先舉法後将喻帖。

    但今此中望直舉法合前便罷更無餘文。

    以第一下合前喻中無色性分名淨虛空。

    此明菩薩體證清淨自性無染。

    于中有三。

    一合前喻。

    二以喻帖。

    三釋法同喻。

    以第一智離言說事一切言說自性非性。

    是第一句正合前喻。

    證真之慧是第一智。

    證實舍相名離言事。

    悟法本如非先有性後時方離名一切言自性非性。

    如空淨下。

    是第二句舉喻以帖。

    亦非展轉有餘性者。

    是第三句釋法同喻。

    若據對治除染得淨名為展轉有餘自性。

    據證返望本來常淨。

    非除前染後以為淨。

    如彼虛空體性清淨。

    故非展轉有餘性也。

    上來合竟。

    是故諸法譬如虛空。

    第三總結。

    次解幻喻。

    于中有三。

    一辨喻相。

    二合三結。

    前喻相中。

    譬如幻者總牒前喻。

    不如事有亦非一切都無幻事。

    釋顯喻相。

    幻化之有有非定有。

    非定有故說無為有。

    無為有故不同其餘事實之有。

    幻化之無無非定無。

    非定無故說有為無。

    有為無故不同兔角一向無法。

    下次合之。

    如是一切總合前幻。

    不如言說愚癡計有合前喻中不如事有。

    亦非一切都無所有合前亦非都無幻事。

    自下結之。

    先結所入。

    後結所說。

    言第一義離言自性如是方便入非有無。

    結所入也。

    名前非有非無之理為第一義離言自性。

    此第一義是所入法。

    藉彼幻喻方便入中故曰方便。

    入非有無。

    是故已下結所說也。

    以是菩薩知法似幻故說如幻。

    第三夢喻何故不釋。

    釋前兩喻明離性事。

    性事既無。

    生滅安在。

    是故不須釋夢顯之。

    前略次廣。

    自下第三總以結之。

    于中先明菩薩自知。

    後結随順為他顯示。

    前自知中如是菩薩于法不取不取有也。

    言不舍者不舍于有取定無也。

    不增不減顯前不取不取有故。

    無淨可增無染可減。

    亦無壞者顯前不舍。

    于此正解名如實知。

    此明自知。

    為人顯者正結随順為他顯也。

    上來第二廣明菩薩三種随順。

    是名已下第三總結。

    解立要中文别有四。

    一問。

    二釋。

    三總結之。

    四衆生不從一切不與。

    初問可知。

    釋中初随衆生所求為其立要。

    後明衆生随要修善一切皆與。

    前中有五。

    一明衆生來求衆具要令修善。

    二明衆生犯罪求救要令修善。

    三明衆生橫遭急難來求免脫要令修善。

    四明衆生求欲親合怨憎别離要令修善。

    五明衆生有病求治要令修善。

    就初段中。

    先略後廣。

    略中初言求十資生舉其所求。

    下明立要。

    汝能供父廣如上說乃至受戒。

    是所要事。

    如上善知世間之中明衆生濁不識父母乃至不能修治齋戒。

    今此立要悉令作之。

    故言如上乃至受戒。

    若能施汝不能不與。

    正是要辭。

    所謂下廣。

    先廣十種資生衆具。

    田宅一。

    市肆二。

    官爵三。

    國土四。

    錢财六畜五。

    工巧六。

    醫方七。

    結婚八。

    若食不食九。

    好食求食惡食求舍名食不食。

    所同事十。

    下明立要。

    汝能供養乃至受戒。

    是所要事。

    施食同事要之所許。

    前十種中。

    略舉後二。

    初八不論。

    複次有生犯罪已下第二立要。

    複次有生王賊已下第三立要。

    若有衆生欲恩愛下第四立要。

    複有衆生疾病已下第五立要。

    上來五門随求立要。

    菩薩如是立要已下明物随要修善離惡得随所欲。

    是名下結。

    下明衆生不随所要。

    如上五事一切不與。

    與生要已彼不随要。

    如上所許亦不施者。

    就上初門明其不與。

    謂上所許十種資生皆不與也。

    為度彼故非不欲與明不與意。

    諸難已下就餘四門明其不與。

    言諸難者是前第二。

    恐怖第三。

    病苦第五。

    愛念和合不愛别離是前第四。

    此後兩門前後不次。

    下明不與。

    次解異相。

    先釋後結。

    釋中有三。

    一明衆生無前五求菩薩為化先與親厚勸令修善。

    二若彼生下明物不從示其異相。

    異相有三。

    一現瞋恚。

    為度彼下明其化意。

    二所作乖異。

    為度彼下還明化意。

    三加不益事。

    欲度彼下還明化意。

    此之三句合為第二正現異相。

    三菩薩方便現此異下總明化意。

    次解逼迫。

    先問次釋。

    後總結之。

    釋中初明逼迫之相。

    彼諸生下彰其化益。

    是名下結。

    次解報恩。

    先彰其恩。

    次明求報。

    後明方便。

    勸修善法相顯可知。

    解清淨中。

    初問起發。

    次釋後結。

    釋中可現有其五種。

    一生兜率令物求見。

    二生上族舍離出家息物高慢。

    三苦行六年斷物邪信。

    四示成佛道生物正求。

    五轉法輪為益有三。

    一待請而說生物敬重。

    二佛眼觀察顯已悲深息物邪謗。

    三轉正法輪斷物邪受。

    是名已下總以結歎。

    從上随順訖來至此廣釋六門。

    自下結歎。

    先結後歎。

    結有總别。

    是名六種是總結也。

    下别結之。

    言略說者。

    前就壞法除暴害等略開六門名略說也。

    言廣說者。

    上來廣解名廣說也。

    無餘無上歎以顯勝。

    是名巧便總結十二巧方便也。

     自下第八明陀羅尼。

    陀羅尼者是外國語。

    比幡名持。

    持法不妄故名為持。

    先問後釋。

    雲何問也。

    釋中有五。

    一數。

    二名。

    三廣辨釋。

    四就位分别。

    五明得因。

    有四數也。

    細分無量。

    一門說四名中應先廣釋其義。

    義如别章。

    然後釋文。

    此四猶是聞思修證。

    法謂聞慧。

    能持教法。

    義謂思慧。

    能持諸義。

    言咒術者修慧用也。

    以得禅定修慧自在能用咒術。

    咒術不妄故名咒術陀羅尼也。

    忍謂證智。

    證心安法故名為忍。

    下廣釋之。

    雲何法者牒問初門。

    下釋其相。

    菩薩得是無量慧力辨出持體。

    于未曾下對法辨持。

    于中有二。

    一明其法。

    二明能持。

    法中三句。

    一明所持。

    昔所未聞未曾修習。

    從師聽受謂之為聞。

    讀誦受持名為修習。

    曾聞曾習持之則易。

    初聞始受持之則難。

    今言未聞未曾修習以顯菩薩持之勝也。

    二次第下明所持法次第不亂。

    次第莊嚴言辭次也。

    言辭巧勝故曰莊嚴。

    次第所應顯理次也。

    亂持則易。

    次第難記。

    今言次第亦顯菩薩持之勝也。

    三無量下明所持廣。

    少法易憶。

    多法難持。

    今言無量亦顯菩薩持之勝也。

    經無量下明其能持。

    經無量劫憶不忘者。

    時近易記。

    長久善忘。

    今此說言經無量劫顯持勝也。

    雲何義者。

    問第二門。

    釋中類前應先明體。

    然後對義以辯能持。

    今此望直對義辯持。

    于中有二。

    一明其義。

    二辯能持。

    義中兩句。

    初于此法無量義趣。

    所持義廣。

    二未曾下明所持義。

    未讀未修尋文取義名為讀誦。

    思量分别稱曰修習。

    舉此亦為彰能持勝。

    經無量下辯明能持。

    雲何咒術問第三門。

    菩薩得是無量三昧明其所依。

    以咒術下正明咒術。

    忍中初問次釋後結。

    雲何得忍是初問也。

    釋中有四。

    一修忍方便。

    二于如來下正明修忍。

    三又知下明修所成。

    四是菩薩下據修以結。

    前方便中差别有四。

    一精勤不堕。

    二獨靜不亂。

    三少食不雜。

    四思禅不睡。

    精勤修習因起知慧是初門也。

    苦懶堕者尚不能成世間之事。

    何況出道。

    故須精勤。

    勤學忍行稱曰修習。

    此之勤修與忍作。

    因故名為因。

    因生忍行名起智慧。

    慧是忍體。

    是慧住法便名為忍。

    獨一已下是第二門。

    獨一靜處離外紛動。

    燕默已下身口寂靜。

    燕默口寂。

    不行身靜。

    知是已下是第三門。

    言知量者食不過限。

    言不雜者食無非法。

    常一坐者食不頻數。

    思惟禅下是第四門。

    言思禅者息除亂想。

    少睡多覺離于惛沈。

    上來第一修忍方便。

    自下第二正明修忍。

    于中初先觀察咒術。

    後類諸法。

    觀咒術中。

    于如來說得忍咒術略明修忍。

    如來所說咒術章句皆是理诠。

    菩薩尋之窮悟實性故得忍也。

    所謂下廣。

    謂伊緻等廣明咒術。

    此外國語。

    今此不幡。

    不知何言。

    尚應是其顯實之語。

    故今觀之能成忍行。

    于此已下廣明忍行。

    于中有三。

    一觀方便。

    第二正知。

    三總結之。

    于此咒術思量觀察。

    是觀方便。

    如是咒下是其正知。

    如是咒術如是正思牒前起後。

    下顯正知。

    句第有四。

    一觀咒術能诠教空。

    二觀咒術所诠義空。

    三牒結第一。

    四釋結第二。

    言如此義尚不自聞是第一句能诠空也。

    謂前所說咒術之義體性空故無自可聞。

    何有所得是第二句所诠義空。

    既無咒術自相可聞。

    何有所诠法義可得。

    如咒術下是第三句牒結初門。

    如咒章句不可得者牒前。

    此義不自聞也。

    是則無義結以顯之。

    蓋乃是其空無之義故曰無義。

    亦可無彼咒術之義故曰無義。

    如是諸義所謂無下。

    是第四句釋結第二。

    如是諸義所謂無義重釋向前何有所得。

    謂彼咒術所說諸義不可得者。

    是空義故雲諸義所謂無義。

    是故亦無餘義可求結以顯無。

    是向諸義謂無義故亦無所诠餘義可求。

    對彼能诠故名所诠以為餘矣。

    上來辯竟。

    如是善解咒術句者第三結也。

    上來正觀。

    咒術章句下以咒術類知諸法。

    善咒義者牒前所觀。

    以如是下類知諸法。

    然此乃是解行地忍于一切法未得現見故曰比知。

    解發自中故不從他。

    從于如來所說至此。

    大段第二正明修忍。

    又知已下是第三段明修所成。

    于中有三。

    一明所成。

    二結歎顯勝。

    三辯位分。

    前所成中先知咒術。

    後知餘法。

    知咒術中言又知者。

    前明解行方便觀知。

    今此更明出世證知故曰又知。

    知一切言自性叵得知能诠空。

    知一切法自性叵得知所诠空。

    下知餘法。

    以此無言自性義者。

    牒前所知咒術空也。

    則知一切諸法義者。

    因解咒術通知一切諸法空也。

    是名已下結歎顯勝得上歡喜辯其位分。

    歡喜地忍過前解行故曰最上。

    是菩薩下是第四段結上所修解行地忍。

    良以解行正修忍處故偏結之。

    于中有三。

    一牒宜結。

    二辯行能。

    三就位指斥。

    菩薩得此名得忍者。

    是牒結也。

    得此不久當得淨心辯行能也。

    增上解行就位指斥。

    從上精勤訖來至此第二廣釋。

    是名得忍第三總結。

    上來廣釋四陀羅尼。

    自下第四明其成處。

    言彼法義度初僧祇淨心所得定不動者。

    明前二種成就處也。

    如法義下舉彼法義類顯咒術忍陀羅尼。

    如前說者如上所明修在解行成在歡喜。

    自下第五明其得因。

    如是一切具四功德。

    總以标舉。

    下别顯之。

    不習愛者。

    陀羅尼德。

    禅定出生。

    愛欲障定故須離之。

    不嫉勝者。

    修陀羅尼持法授他。

    若嫉彼勝不肯修習。

    持法授與故須除嫉。

    一切所求等無悔者。

    陀羅尼門持法施他。

    若不等施已施有悔不能修習。

    故說等施不悔為因。

    言樂法者。

    修陀羅尼為持佛法令住不滅。

    若不樂法不肯修習住持佛法。

    故說樂法以之為因。

    此四種中前二所離。

    後二所攝。

    初攝功德。

    後攝智慧。

     自下第九次明其願。

    先問後釋。

    釋中初五是世間願。

    後十出世。

    通則義齊。

    就前五中。

    先舉次列。

    發心願者是自行願。

    後四利他。

    言生願者求利他身。

    境界願者求利他智。

    五無量智知五境界名境界願。

    平等願者求利他行。

    謂四攝行等願成就故雲平等。

    言大願者。

    求利他心。

    心廣無邊故名為大。

    下釋其相。

    初願可知。

    第二願中願未來世善趣生者。

    善趣衆生堪能受化故願生中。

    第三願中觀諸法者。

    願觀五種無量法也。

    言無量等善根境者。

    釋顯其相。

    五種無量差别非一名無量等。

    此無量等是其利他善根境界故雲善境。

    第四願中于未來世一切攝事名平等者。

    四攝齊求故雲平等。

    所言大願即平等者。

    興意曠周用前四攝廣利無邊即名大也。

    就後十中又十總舉。

    下别顯之。

    此與地經十六願同。

    于中開合少有差異。

    就彼第二護法願中開分為二。

    始以為一。

    終以為二。

    知世淨土合以為一。

    餘皆相似。

     自下第十明三三昧義廣如别章。

    此應異論文别有三。

    一辯其相。

    二制立三數。

    三明此三攝行周盡。

    就初段中。

    先彰空門。

    次辯無願。

    後顯無相。

    蓋乃依于本末次第觀空離妄成德之本故先明之。

    由證空故見生死寂無可貪取故起無願。

    依空離相便與涅槃無相相應故起無相。

    就空門中。

    先問次釋。

    離言自性正解空義。

    觀無言說自性心住解空三昧。

    是名下結。

    就無願中。

    先問次釋。

    于無言說自性事者。

    牒上空門以為所依。

    邪見妄想所起惱苦常見過者。

    正明無願。

    于未來世不願心住解釋三昧過。

    現已竟來報畏受。

    故偏對之明不願住。

    是名下結。

    就無相中。

    先問次釋。

    于無言說自性事者。

    牒上空門以為所依。

    離一切妄虛僞相滅正解無相。

    觀寂心住解釋三昧。

    是名下結。

    以何等下制立三數。

    先問次釋。

    後總結之。

    以何立三是初問也。

    下釋其相。

    先分其法。

    然後約法以定三昧。

    就前法中有二舉數。

    有及無有列其名字。

    世谛名有。

    真谛名無。

    下辯其相。

    有為無為名為有。

    生死有為涅槃無為。

    此二法相同名為有。

    無我我所名無有者。

    無我之理說為無也。

    下約此法以定三别。

    于有為有不願不随立無願者。

    于彼生死有為法中不願随故立無願也。

    始心不求名為不願。

    不随受生故曰不随。

    言于涅槃願樂攝受立無相者。

    謂于涅槃無為有中願樂心住故立無相。

    于此非願非不願者。

    明空三昧不同前二。

    不同向前無相三昧願樂涅槃名為非願。

    不同向前無願三昧不願生死名非不願。

    下言于有不有見者。

    正明建立空三昧也。

    于彼有為無為有中知其無我不起有見。

    以是見下牒以結之。

    菩薩修此如是建立如實知者。

    總以結之。

    上來第二制立三數。

    若有餘下明此三昧攝行周盡。

     下第十一明優陀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