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持義記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發下對釋之。
應先解釋道品之義。
然後釋文。
義如别章。
文中有二。
一别明大。
二種種下明于諸乘皆悉具知。
初言依四。
所攝道分約前明後。
前四無礙是大乘慧。
依彼前攝三十七品。
即是大乘三十七品。
如實了知而不證者。
正顯其相。
于彼身等窮照其實不取有相名如實知。
不着無相名不取證。
以知不證不同小乘故得為大。
下明菩薩諸乘悉知。
種種亦知總以标舉。
三乘不同名種種乘。
三乘巧行名為方便。
菩薩于此亦如實知下别釋之。
聲聞方便大乘方便釋種種乘。
聲聞緣覺同名聲聞。
聲聞方便如實知者。
别明知小。
如聲聞地指同小說。
雲何大乘如實知下别明知大。
先問後釋。
釋中先明身念處觀。
後類餘念及餘道品。
菩薩住身是其止也。
言身觀者是其觀也。
不于身身而起妄想亦非非性廣前止也。
身相非一故雲身身。
于彼身中不取有故名不起妄。
不取無故亦非非性。
于彼身下廣前觀也。
于中有二。
一觀真谛。
二觀世谛。
言于彼身離言自性如實知者。
真谛觀也。
是名下結。
是名第一義身身觀者。
窮身實性名第一義身身觀也。
若觀世下是世谛觀。
觀世總舉。
随無量知釋顯其相。
世相衆多名無量處。
随之巧觀名方便知。
觀身非一名身身觀。
如身念下以前身念類餘念處及餘道品。
行門雖異觀義同也。
非身等下第五谛觀。
于中有二。
初止後觀。
于四谛中止離妄想名之為止。
觀察真俗說以為觀。
所辨四谛還就向前身受心法四念處中辨其四谛。
故今約之以明觀谛。
非身等法妄觀苦者。
舉身等取受心法等。
前道品中已離身相。
知複就何而觀身苦。
是故菩薩不于身等妄想觀苦。
苦既不有。
對何觀集。
故離集妄。
苦集既無。
知何所滅故離滅妄。
以滅無故亦無道因。
故離道妄。
此是止也。
下明其觀。
先觀真谛。
後觀世谛。
離言自性苦集等法如實知者。
是真谛觀。
離言自性是苦等實。
是故名為苦集等法。
菩薩于此皆如實知下牒結之。
依此第一修道分者。
是牒前也。
名為修谛是其結也。
谛是真谛。
修心觀谛名為修谛。
若随世下是世谛觀。
世相差殊名無量處。
菩薩随世觀此無量。
觀心善巧說為方便。
名緣谛修結别其相。
世谛緣集故曰緣谛。
觀此起修名緣谛修。
自下第六次明止觀。
初略次廣後總結之。
就初略中先明其止。
于此法者。
于前道品四谛法也。
如是不起牒前道品。
谛觀之中離妄想也。
名止結也。
下次明觀。
及彼如實知第一義牒上道品。
谛觀之中真谛觀也。
及無量處方便知法牒前道品。
谛觀之中世谛觀也。
是名下結。
次廣分别。
先廣明止。
文别有四。
初止有四總以标舉。
二别顯之。
初一是解。
後三行修。
第一義者舉理以明能觀解也。
後三修中。
初一事定。
後二理靜。
俗數智者。
所謂世俗八禅等智。
言前行者。
先修事定後得理靜。
故曰前行。
就後二中。
一切虛僞妄想不行破相趣寂。
離外相故虛僞不行。
離内取故妄想不行。
于無言法不起妄下契實離相。
于無言法不起妄想明離妄想。
其心寂靜一切諸法悉同一味明離妄相。
三如是下牒以總結。
如是牒前。
止起結之。
具上四行定成現前。
故曰止起。
四乃至下辨其分齊。
謂前四行菩薩始起窮滿至佛故雲乃至。
如來知見次廣明觀。
句别有五。
初有四行總以标舉。
二謂此四下約止明觀。
謂前四止所起智慧即是四觀。
三離一切下對緣辨觀。
離有無慧真谛觀也。
随無量處世谛觀也。
四于此四下牒總結。
于此四行是牒前也。
觀起結也。
具前四行觀成現前。
故曰觀起。
五乃至下辨其分齊。
始起菩薩究竟至佛。
前略次廣。
是名止觀。
第三總結。
自下第七次明巧便。
初問起發。
次釋後結。
雲何問也。
釋中十二總以舉數。
内六外六别開二門。
内六自利。
外六利他。
下廣釋之。
釋内六中。
雲何起内牒問起發。
次辨其相。
六中前三是其根本。
後三對之以顯方便。
就前三中。
悲心顧念念衆生心。
此是利他。
雲何自成。
菩薩化即是自熟。
是故利他亦名自利。
一切諸行如實知者厭有為心。
求菩提者求佛智心。
就後三中。
依念衆生舍生死者。
對上初句明方便也。
依念衆生應在生死教化衆生。
何故舍之。
方便故爾。
自我不出生死大苦。
化攝莫由。
是故菩薩依念衆生速舍生死。
依如實知以無染心輪生死者。
對上第二明方便也。
既知生死應當舍之。
何故輪轉在生死中。
方便故爾。
二乘之人雖知生死苦無常等。
不知生死虛僞無法。
速求舍離。
菩薩知之虛妄無實。
故是不染常能處之。
依求佛智熾然精進。
對上第三明方便也。
為求菩提菩提由因故修彼因熾然不息。
是名起内總以結之。
釋外六中。
雲何外成牒問起發。
次列其名。
六中前二随化衆生起行善巧。
後之四門攝人善巧。
以少善根起無量果攝果善巧。
以少方便起無量善修因善巧。
就後四中。
壞法除害化命生信中住令入化令生解。
已入令熟化之起行。
已熟令脫化令得果。
下廣釋之。
就初門中。
先問後釋。
釋中初先明其少善。
教下衆生施心下也。
下品衆生無勝上心故曰心下。
以少财物施物下也。
施下福田施田下也。
具此三下故曰少善。
乃至揣麨顯前财下。
施于畜生顯前田下。
回向已下解釋能起無量果也。
用斯少善回求菩提。
一切果德一一德中皆有生義名得大果。
第二門中。
初問起發。
次釋後結。
雲何問也。
釋中有二。
一轉邪入正令生多善。
二又說下轉小入大令生多善。
前中有三。
一化住正戒。
二有衆生求生天下化修正定。
三有衆生誦外道典下化生正慧。
前起戒中。
初教八戒在家所學。
後授中道出家所習。
前八戒中。
見有衆生标其所化。
修邪法齋而求解脫須化所由。
外道自餓名邪法齋。
為說八齋斷苦方便不究竟法。
正明攝化。
為說八齋教令住正。
此八在家行出家法。
能與賢聖解脫作因名賢聖齋。
八戒齋義廣如别章。
此應具論斷苦方便不究竟法化令舍邪。
外道自餓邪心所起。
能與未來若報為因名其方便。
非出離道名不究竟。
教令舍離故名為斷。
授少已下結明化益。
所授八齋日夜持之名少方便。
能到涅槃名得大果。
次教出家令修正道。
邪見衆生标其所化。
苦身求度須化所由。
為說中道令離二邊正明攝化。
為說中道令其住正。
出家所修不同俗樂外道苦行故名中道。
為說中道令離二邊化使舍邪。
謂離欲樂苦行二邊。
究竟解脫結明化益。
所授能得究竟果也。
前明授戒。
次教正定。
或有衆生求生天者。
标其所化。
邪見方便投岩等苦須化所由。
為說正釋正明攝化。
現法樂下明其化益。
次教正慧。
或有衆生标其所化。
誦外求淨須化所由。
以佛法下正明攝化。
略無化益。
自下第二化小入大句别有十。
初八世間。
後二出世。
世中初六是攝善行。
次有一句是拔苦行。
後一是其悔過之行。
攝善行中。
初三一分後三一分。
就前三中。
初攝法行。
又說深經顯示空法辨其化相。
彼聞已下明其化益。
彼聞厭離離惡法也。
專信已下生善法也。
次供養行。
心想供養亦教他修。
後随喜行于他供養心生随喜。
就後三中。
初攝法行常修六念。
次供養行。
後随喜行。
與前相似。
前六攝善。
次一拔苦。
相顯可知。
悔過行中。
過現前犯所忏罪也。
真實随順求淨戒者。
忏悔心也。
忏心多種。
或畏苦果。
或怖惡名。
或求樂報。
或求淨戒。
今明菩薩真心順法求淨戒意而為忏也。
向十方佛忏悔所對。
至誠忏下正明忏悔。
亦教他者明悔所兼。
如是悔下明忏之益。
下明出世。
先起神通攝勝功德。
後起無量攝取衆生。
前神通中。
作多變化攝德所依。
一切十方佛法僧處及衆生處攝德處所。
無量神通他心自在正明攝德。
無量神通供三寶也。
他心自在化衆生也。
攝取功德總以結之。
餘句皆明自作教他。
今此何故不明教他。
若有通者自能如是不待我教。
若無通者設教不堪故不教他。
下無量中自作教他。
是名下結。
釋後四中。
初問後釋。
釋中有三。
一略開六門。
二廣辨釋。
三總結之。
前中初舉次列六名。
言随順者。
巧随物心授心善法。
言立要者。
他有所求要令修善。
言異相者。
他無欲菩薩為化。
先與同意勸令修善。
彼若不從現乖異相令修善法。
故雲異相。
言逼迫者。
菩薩為王或為尊主。
于己所攝逼令修善。
故雲逼迫。
言報恩者。
菩薩先曾施恩于他。
彼來求報。
菩薩不受。
勸令修善。
故曰報恩。
言清淨者。
八相成道道法化物故曰清淨。
下廣釋之。
解随順中。
初牒前門。
次釋後結。
釋中有三。
一就化法随使令信。
二以義益下就其行法随令起行。
三攝衆生令行義下就其理法随令入證。
前中有三。
一明菩薩為說法故方便将順。
先軟身口。
次以财施。
後舍恚恨。
二除恚恨下明由将順物皆愛樂。
三然後下正為說法。
如應是總。
下别顯之。
言易入者易可信入。
言易解者易可解知。
此應物根。
言時說者應物心欲。
此前應人。
下明應法。
言次第者如教不亂。
谛不倒者如義不乖。
下就行法明随順中。
初略後廣。
從初乃至第一利益是其略也。
以義饒益而為說法略中之始。
義謂義利。
行能利人故名為義。
為以行義饒益衆生故為說法。
忍諸問答略中之次。
依前為說衆生不解能忍問答。
調伏衆生第一利益略中之終。
調令離過益令成善。
哀愍成下是其廣也。
廣中有四。
一愍物心成。
二若以神力下神通現化令物生信。
初現自力。
後請他作。
三若有略下說法将順令其生解。
于中略論為之開廣。
廣論為略。
有不解者恣聽問難。
四彼受誦下正說行法令其起行。
彼受誦已廣為說義是其總也。
下别顯之。
初以五度起行之緣随順教授。
後明教滅。
自下第三理法随順令其入證。
于中有三。
一略明随順。
二彼經中下廣明随順。
三不取舍下總以結之。
略中初攝令生行義正明随順。
真谛是義。
化生證入故名為行。
彼諸生下明其化益。
如來所說教出情外名為深妙。
言與理合名空相應。
化令悟入名知旨趣。
第二廣中文複有三。
一明經旨趣。
二衆生不解而生诽謗。
三菩薩随順令得正知。
前中六句。
初三法說。
後三喻況。
法中彼說離自性者。
遠離妄情所取性也。
及離事者。
遠離法相因緣事也。
不起滅者。
性事俱離故無起滅。
下以喻顯。
言如空者喻前離事明理清淨。
言如幻者喻前離性明法無定。
言如夢者喻不起滅。
如夢所見生即無生。
滅即無滅。
諸法如是故曰如夢。
上來第一明經旨趣。
不知義下是第二段明上深經衆生不解而生诽謗。
故須随順。
菩薩為下是第三段正明随順令得正知。
先略後廣。
略中初總次别後結。
為彼衆生方便随順略中總舉。
于彼深下略中辨相。
如是随順略中總結。
彼為說下是其廣也。
依上六句次第廣釋。
就解第一離自性中。
先彰緣有。
次辨性無。
後總結之。
彼經不說都無所有。
明其法相因緣有也。
此門之中不空法相故說不無。
但言自性空無有者。
明離妄情所取性也。
是名下結。
解離事中先牒前有。
次就說無。
後總結之。
離言有事依言事轉故說有性。
牒前法相因緣有也。
為破辨無故今牒之。
言離彰有意為辨無言意兩兼。
是故言離于言分齊。
法相不無故曰有事幻化分齊。
随言所說有事應言。
是故名為依言事轉故說有性。
就法相中結明有事。
事法之體名為自性。
不同妄情所立性也。
非第一義有彼性者。
就有說無。
世谛事體真中本無。
是故亦非第一義中有彼自性。
是故下結。
下解第三不起滅中。
言說自性本來無者。
牒前離性及離事也。
性事皆空故曰都無。
下言雲何有生滅者。
責情顯理。
性事既無知複就何說生說滅。
是故下結。
下解喻文。
解空喻中。
文别有三。
一辨喻相二牒喻以合。
三總結之。
辨喻相中。
文複有二。
一依真起喻妄。
二又如除色及色業下除妄顯真喻。
前中兩句。
初言如空有種種色及色業者。
是第一句明色依空喻妄依真。
有種種色是色體也。
喻妄想心。
及色業者是色用也。
喻虛僞事。
色之動作名為色業。
悉容受下是第二句明空持色喻真持妄。
悉容受者。
容彼色體及色業也。
為作依者。
為色體業作依處也。
謂虛空下顯前容受作依處相略對色業以辨容受作依處也。
自下除妄顯真喻中。
又如除色及色業已喻方便淨無色性分。
名淨空者喻彼性淨。
論空自體體性非色。
是故名為無色性分。
名淨虛空。
上來解喻。
次牒以合。
先合依真起妄之喻。
如虛空處色業轉者。
牒上如空有種種色及色業也。
色業随空故名為轉。
離言說下舉法以合。
離言說事合上如空。
種種施設言說妄想合種種色。
妄想之心依于種種因緣施設言語而生。
是故名為種種施設言說妄想。
亦可妄想起種種言。
是故名為種種施設言說妄想。
言虛僞者合前色業。
妄想不真故曰虛僞。
言随轉者。
妄依真起故曰随轉。
法同前喻稱曰如是。
又如虛空容受色業。
牒上喻中悉容受彼。
離言說下舉法以合。
離言說法容受妄想亦如是者。
合上虛空容色體也。
容受色業略而不合。
若具應言離言說法容受虛僞亦複如是。
若菩薩下合上除妄顯真之喻。
喻有兩句。
今别合之。
菩薩以慧除言所起。
邪惑妄想諸虛僞者。
合上除色及色業已。
此
應先解釋道品之義。
然後釋文。
義如别章。
文中有二。
一别明大。
二種種下明于諸乘皆悉具知。
初言依四。
所攝道分約前明後。
前四無礙是大乘慧。
依彼前攝三十七品。
即是大乘三十七品。
如實了知而不證者。
正顯其相。
于彼身等窮照其實不取有相名如實知。
不着無相名不取證。
以知不證不同小乘故得為大。
下明菩薩諸乘悉知。
種種亦知總以标舉。
三乘不同名種種乘。
三乘巧行名為方便。
菩薩于此亦如實知下别釋之。
聲聞方便大乘方便釋種種乘。
聲聞緣覺同名聲聞。
聲聞方便如實知者。
别明知小。
如聲聞地指同小說。
雲何大乘如實知下别明知大。
先問後釋。
釋中先明身念處觀。
後類餘念及餘道品。
菩薩住身是其止也。
言身觀者是其觀也。
不于身身而起妄想亦非非性廣前止也。
身相非一故雲身身。
于彼身中不取有故名不起妄。
不取無故亦非非性。
于彼身下廣前觀也。
于中有二。
一觀真谛。
二觀世谛。
言于彼身離言自性如實知者。
真谛觀也。
是名下結。
是名第一義身身觀者。
窮身實性名第一義身身觀也。
若觀世下是世谛觀。
觀世總舉。
随無量知釋顯其相。
世相衆多名無量處。
随之巧觀名方便知。
觀身非一名身身觀。
如身念下以前身念類餘念處及餘道品。
行門雖異觀義同也。
非身等下第五谛觀。
于中有二。
初止後觀。
于四谛中止離妄想名之為止。
觀察真俗說以為觀。
所辨四谛還就向前身受心法四念處中辨其四谛。
故今約之以明觀谛。
非身等法妄觀苦者。
舉身等取受心法等。
前道品中已離身相。
知複就何而觀身苦。
是故菩薩不于身等妄想觀苦。
苦既不有。
對何觀集。
故離集妄。
苦集既無。
知何所滅故離滅妄。
以滅無故亦無道因。
故離道妄。
此是止也。
下明其觀。
先觀真谛。
後觀世谛。
離言自性苦集等法如實知者。
是真谛觀。
離言自性是苦等實。
是故名為苦集等法。
菩薩于此皆如實知下牒結之。
依此第一修道分者。
是牒前也。
名為修谛是其結也。
谛是真谛。
修心觀谛名為修谛。
若随世下是世谛觀。
世相差殊名無量處。
菩薩随世觀此無量。
觀心善巧說為方便。
名緣谛修結别其相。
世谛緣集故曰緣谛。
觀此起修名緣谛修。
自下第六次明止觀。
初略次廣後總結之。
就初略中先明其止。
于此法者。
于前道品四谛法也。
如是不起牒前道品。
谛觀之中離妄想也。
名止結也。
下次明觀。
及彼如實知第一義牒上道品。
谛觀之中真谛觀也。
及無量處方便知法牒前道品。
谛觀之中世谛觀也。
是名下結。
次廣分别。
先廣明止。
文别有四。
初止有四總以标舉。
二别顯之。
初一是解。
後三行修。
第一義者舉理以明能觀解也。
後三修中。
初一事定。
後二理靜。
俗數智者。
所謂世俗八禅等智。
言前行者。
先修事定後得理靜。
故曰前行。
就後二中。
一切虛僞妄想不行破相趣寂。
離外相故虛僞不行。
離内取故妄想不行。
于無言法不起妄下契實離相。
于無言法不起妄想明離妄想。
其心寂靜一切諸法悉同一味明離妄相。
三如是下牒以總結。
如是牒前。
止起結之。
具上四行定成現前。
故曰止起。
四乃至下辨其分齊。
謂前四行菩薩始起窮滿至佛故雲乃至。
如來知見次廣明觀。
句别有五。
初有四行總以标舉。
二謂此四下約止明觀。
謂前四止所起智慧即是四觀。
三離一切下對緣辨觀。
離有無慧真谛觀也。
随無量處世谛觀也。
四于此四下牒總結。
于此四行是牒前也。
觀起結也。
具前四行觀成現前。
故曰觀起。
五乃至下辨其分齊。
始起菩薩究竟至佛。
前略次廣。
是名止觀。
第三總結。
自下第七次明巧便。
初問起發。
次釋後結。
雲何問也。
釋中十二總以舉數。
内六外六别開二門。
内六自利。
外六利他。
下廣釋之。
釋内六中。
雲何起内牒問起發。
次辨其相。
六中前三是其根本。
後三對之以顯方便。
就前三中。
悲心顧念念衆生心。
此是利他。
雲何自成。
菩薩化即是自熟。
是故利他亦名自利。
一切諸行如實知者厭有為心。
求菩提者求佛智心。
就後三中。
依念衆生舍生死者。
對上初句明方便也。
依念衆生應在生死教化衆生。
何故舍之。
方便故爾。
自我不出生死大苦。
化攝莫由。
是故菩薩依念衆生速舍生死。
依如實知以無染心輪生死者。
對上第二明方便也。
既知生死應當舍之。
何故輪轉在生死中。
方便故爾。
二乘之人雖知生死苦無常等。
不知生死虛僞無法。
速求舍離。
菩薩知之虛妄無實。
故是不染常能處之。
依求佛智熾然精進。
對上第三明方便也。
為求菩提菩提由因故修彼因熾然不息。
是名起内總以結之。
釋外六中。
雲何外成牒問起發。
次列其名。
六中前二随化衆生起行善巧。
後之四門攝人善巧。
以少善根起無量果攝果善巧。
以少方便起無量善修因善巧。
就後四中。
壞法除害化命生信中住令入化令生解。
已入令熟化之起行。
已熟令脫化令得果。
下廣釋之。
就初門中。
先問後釋。
釋中初先明其少善。
教下衆生施心下也。
下品衆生無勝上心故曰心下。
以少财物施物下也。
施下福田施田下也。
具此三下故曰少善。
乃至揣麨顯前财下。
施于畜生顯前田下。
回向已下解釋能起無量果也。
用斯少善回求菩提。
一切果德一一德中皆有生義名得大果。
第二門中。
初問起發。
次釋後結。
雲何問也。
釋中有二。
一轉邪入正令生多善。
二又說下轉小入大令生多善。
前中有三。
一化住正戒。
二有衆生求生天下化修正定。
三有衆生誦外道典下化生正慧。
前起戒中。
初教八戒在家所學。
後授中道出家所習。
前八戒中。
見有衆生标其所化。
修邪法齋而求解脫須化所由。
外道自餓名邪法齋。
為說八齋斷苦方便不究竟法。
正明攝化。
為說八齋教令住正。
此八在家行出家法。
能與賢聖解脫作因名賢聖齋。
八戒齋義廣如别章。
此應具論斷苦方便不究竟法化令舍邪。
外道自餓邪心所起。
能與未來若報為因名其方便。
非出離道名不究竟。
教令舍離故名為斷。
授少已下結明化益。
所授八齋日夜持之名少方便。
能到涅槃名得大果。
次教出家令修正道。
邪見衆生标其所化。
苦身求度須化所由。
為說中道令離二邊正明攝化。
為說中道令其住正。
出家所修不同俗樂外道苦行故名中道。
為說中道令離二邊化使舍邪。
謂離欲樂苦行二邊。
究竟解脫結明化益。
所授能得究竟果也。
前明授戒。
次教正定。
或有衆生求生天者。
标其所化。
邪見方便投岩等苦須化所由。
為說正釋正明攝化。
現法樂下明其化益。
次教正慧。
或有衆生标其所化。
誦外求淨須化所由。
以佛法下正明攝化。
略無化益。
自下第二化小入大句别有十。
初八世間。
後二出世。
世中初六是攝善行。
次有一句是拔苦行。
後一是其悔過之行。
攝善行中。
初三一分後三一分。
就前三中。
初攝法行。
又說深經顯示空法辨其化相。
彼聞已下明其化益。
彼聞厭離離惡法也。
專信已下生善法也。
次供養行。
心想供養亦教他修。
後随喜行于他供養心生随喜。
就後三中。
初攝法行常修六念。
次供養行。
後随喜行。
與前相似。
前六攝善。
次一拔苦。
相顯可知。
悔過行中。
過現前犯所忏罪也。
真實随順求淨戒者。
忏悔心也。
忏心多種。
或畏苦果。
或怖惡名。
或求樂報。
或求淨戒。
今明菩薩真心順法求淨戒意而為忏也。
向十方佛忏悔所對。
至誠忏下正明忏悔。
亦教他者明悔所兼。
如是悔下明忏之益。
下明出世。
先起神通攝勝功德。
後起無量攝取衆生。
前神通中。
作多變化攝德所依。
一切十方佛法僧處及衆生處攝德處所。
無量神通他心自在正明攝德。
無量神通供三寶也。
他心自在化衆生也。
攝取功德總以結之。
餘句皆明自作教他。
今此何故不明教他。
若有通者自能如是不待我教。
若無通者設教不堪故不教他。
下無量中自作教他。
是名下結。
釋後四中。
初問後釋。
釋中有三。
一略開六門。
二廣辨釋。
三總結之。
前中初舉次列六名。
言随順者。
巧随物心授心善法。
言立要者。
他有所求要令修善。
言異相者。
他無欲菩薩為化。
先與同意勸令修善。
彼若不從現乖異相令修善法。
故雲異相。
言逼迫者。
菩薩為王或為尊主。
于己所攝逼令修善。
故雲逼迫。
言報恩者。
菩薩先曾施恩于他。
彼來求報。
菩薩不受。
勸令修善。
故曰報恩。
言清淨者。
八相成道道法化物故曰清淨。
下廣釋之。
解随順中。
初牒前門。
次釋後結。
釋中有三。
一就化法随使令信。
二以義益下就其行法随令起行。
三攝衆生令行義下就其理法随令入證。
前中有三。
一明菩薩為說法故方便将順。
先軟身口。
次以财施。
後舍恚恨。
二除恚恨下明由将順物皆愛樂。
三然後下正為說法。
如應是總。
下别顯之。
言易入者易可信入。
言易解者易可解知。
此應物根。
言時說者應物心欲。
此前應人。
下明應法。
言次第者如教不亂。
谛不倒者如義不乖。
下就行法明随順中。
初略後廣。
從初乃至第一利益是其略也。
以義饒益而為說法略中之始。
義謂義利。
行能利人故名為義。
為以行義饒益衆生故為說法。
忍諸問答略中之次。
依前為說衆生不解能忍問答。
調伏衆生第一利益略中之終。
調令離過益令成善。
哀愍成下是其廣也。
廣中有四。
一愍物心成。
二若以神力下神通現化令物生信。
初現自力。
後請他作。
三若有略下說法将順令其生解。
于中略論為之開廣。
廣論為略。
有不解者恣聽問難。
四彼受誦下正說行法令其起行。
彼受誦已廣為說義是其總也。
下别顯之。
初以五度起行之緣随順教授。
後明教滅。
自下第三理法随順令其入證。
于中有三。
一略明随順。
二彼經中下廣明随順。
三不取舍下總以結之。
略中初攝令生行義正明随順。
真谛是義。
化生證入故名為行。
彼諸生下明其化益。
如來所說教出情外名為深妙。
言與理合名空相應。
化令悟入名知旨趣。
第二廣中文複有三。
一明經旨趣。
二衆生不解而生诽謗。
三菩薩随順令得正知。
前中六句。
初三法說。
後三喻況。
法中彼說離自性者。
遠離妄情所取性也。
及離事者。
遠離法相因緣事也。
不起滅者。
性事俱離故無起滅。
下以喻顯。
言如空者喻前離事明理清淨。
言如幻者喻前離性明法無定。
言如夢者喻不起滅。
如夢所見生即無生。
滅即無滅。
諸法如是故曰如夢。
上來第一明經旨趣。
不知義下是第二段明上深經衆生不解而生诽謗。
故須随順。
菩薩為下是第三段正明随順令得正知。
先略後廣。
略中初總次别後結。
為彼衆生方便随順略中總舉。
于彼深下略中辨相。
如是随順略中總結。
彼為說下是其廣也。
依上六句次第廣釋。
就解第一離自性中。
先彰緣有。
次辨性無。
後總結之。
彼經不說都無所有。
明其法相因緣有也。
此門之中不空法相故說不無。
但言自性空無有者。
明離妄情所取性也。
是名下結。
解離事中先牒前有。
次就說無。
後總結之。
離言有事依言事轉故說有性。
牒前法相因緣有也。
為破辨無故今牒之。
言離彰有意為辨無言意兩兼。
是故言離于言分齊。
法相不無故曰有事幻化分齊。
随言所說有事應言。
是故名為依言事轉故說有性。
就法相中結明有事。
事法之體名為自性。
不同妄情所立性也。
非第一義有彼性者。
就有說無。
世谛事體真中本無。
是故亦非第一義中有彼自性。
是故下結。
下解第三不起滅中。
言說自性本來無者。
牒前離性及離事也。
性事皆空故曰都無。
下言雲何有生滅者。
責情顯理。
性事既無知複就何說生說滅。
是故下結。
下解喻文。
解空喻中。
文别有三。
一辨喻相二牒喻以合。
三總結之。
辨喻相中。
文複有二。
一依真起喻妄。
二又如除色及色業下除妄顯真喻。
前中兩句。
初言如空有種種色及色業者。
是第一句明色依空喻妄依真。
有種種色是色體也。
喻妄想心。
及色業者是色用也。
喻虛僞事。
色之動作名為色業。
悉容受下是第二句明空持色喻真持妄。
悉容受者。
容彼色體及色業也。
為作依者。
為色體業作依處也。
謂虛空下顯前容受作依處相略對色業以辨容受作依處也。
自下除妄顯真喻中。
又如除色及色業已喻方便淨無色性分。
名淨空者喻彼性淨。
論空自體體性非色。
是故名為無色性分。
名淨虛空。
上來解喻。
次牒以合。
先合依真起妄之喻。
如虛空處色業轉者。
牒上如空有種種色及色業也。
色業随空故名為轉。
離言說下舉法以合。
離言說事合上如空。
種種施設言說妄想合種種色。
妄想之心依于種種因緣施設言語而生。
是故名為種種施設言說妄想。
亦可妄想起種種言。
是故名為種種施設言說妄想。
言虛僞者合前色業。
妄想不真故曰虛僞。
言随轉者。
妄依真起故曰随轉。
法同前喻稱曰如是。
又如虛空容受色業。
牒上喻中悉容受彼。
離言說下舉法以合。
離言說法容受妄想亦如是者。
合上虛空容色體也。
容受色業略而不合。
若具應言離言說法容受虛僞亦複如是。
若菩薩下合上除妄顯真之喻。
喻有兩句。
今别合之。
菩薩以慧除言所起。
邪惑妄想諸虛僞者。
合上除色及色業已。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