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義記卷第三

關燈
中事。

    若如是者。

    廣說以下。

    皆處空說也。

    以大音聲以下。

    接次法師品末文句。

    誰能于此。

    廣說法華者。

    此句結終開始。

    結終者。

    結流通也。

    開始者。

    由此一唱。

    持品得興。

    他方亦然。

    佛止不須。

    即顯踴出。

    得明壽量。

    此為開始也。

    佛欲以此大乘之道。

    付囑有在。

    故舉偈來勸。

    初三偈半。

    以多寶來勸。

    明過佛久成。

    由尚為法。

    豈況汝等。

    行地不足。

    境中而當。

    不為法也。

    次三偈。

    舉分身來勸。

    次五偈半。

    使識變土之意。

    正為大法得存也。

    次一偈半。

    令發誓。

    次一偈半。

    引多寶來證為證。

    次二偈。

    明若能受持。

    得三佛意。

    次三偈。

    若能受持。

    則供養三佛。

    次一偈。

    若能流通。

    則三佛。

    自下明持之者難。

    宜發大願。

    諸餘經典五偈。

    若說小乘。

    及神通力。

    亦未為難。

    于像正中。

    說法華者。

    是則為難。

    次二偈。

    明書持經難。

    次二偈。

    明讀經難。

    次二偈。

    持說者難。

    次三偈。

    雖持小乘十二部。

    為人演說。

    獲六神通。

    此是小益。

    非為難也。

    聽受大乘。

    問其義趣。

    乃達其佛果。

    是為難也。

    次三偈。

    明說小乘。

    獲得四果。

    亦是小益。

    非是其難若能奉持法華經典。

    是為難也。

    此經于大乘。

    故稱第一。

    佛正以萬善為體。

    若持大乘。

    則持萬。

    故言則持佛身也。

    自下明能受持者。

    教其發誓。

    是則踴猛。

    能亡身取法。

    是則精進。

    萬行俱前。

    是名持戒。

    以大乘防非。

    行頭陀者。

    能斷諸惡。

    衆行既備。

    疾得道也。

    是真佛子。

    勸能紹繼也。

    世間眼者。

    能解其義。

    為人演說。

    開導群萠也。

    下勸人天供養。

     持品 因上如來。

    唱務受持。

    說偈。

    勸人。

    發誓流通。

    今者藥王。

    大樂。

    并法華坐上聲聞。

    及小行菩薩。

    應于上言。

    感發誓流通受持。

    故名受持也。

    初明大士惡世流通。

    不借身命。

    第二明聲聞流通唯在淨土。

    不勘處惡也。

    自下明與比丘尼授記偈力贊歎。

    正得一偈。

    亦發誓願。

    淨土流通。

    視八十億者。

    此是下依菩薩。

    欲使發誓流通也。

    是諸人等。

    敬順佛意。

    并滿本願。

    發誓流通周旋往返者。

    明小行菩薩。

    不得高同大士。

    久處于惡。

    若一向在淨土。

    所同聲聞故。

    言往返下。

    請佛為護者。

    即時諸菩薩。

    俱同發聲說偈者。

    此是八十億大菩薩也。

    偈中廣明惡世之中。

    多有惡人。

    及增上慢。

    如是衆惡。

    我皆能忍。

    複有受持小乘聲聞戒者。

    去其聚落五百□空閑靜默。

    謂是真道也。

    輕賤人間者。

    四依菩薩。

    處俗教化。

    不順衣議。

    閑靜比丘。

    不識擁道。

    而輕賤其人也。

    謂四依貪利養故。

    為白依說法。

    是人懷惡者。

    道像正中陳練。

    覓流通人過。

    常念世俗事者。

    惡心慢法。

    不離生死。

    名念俗事習行小乘。

    陳惡非真阿練。

    名假名。

    要修行大乘。

    萬行具備。

    衆惡永忘。

    乃可謂為真陳若。

    好出我等過。

    假名阿練。

    好見菩薩過也。

    謗我所說。

    言外道經。

    非是佛說。

    诳惑求名。

    分别大小也。

    常在大衆中。

    及國王大臣。

    說我等過。

    言是邪見人。

    我四依敬敕。

    故悉忍受之。

    汝等皆是佛。

    此是善罵。

    汝說大乘。

    處俗流通。

    廣作利益者。

    佛無是語。

    若說有者。

    便為勝佛。

    如此輕慢。

    皆忍受之。

    為煩惱惡鬼。

    入其身故。

    是以毀我。

    敬佛囑故。

    着忍辱铠。

    亦可敬于當佛。

    修其萬行。

    如令不忍。

    萬行不備當佛不成故言着忍铠也。

    既道其忍。

    何故不輕。

    避走遠住者。

    釋言。

    不愛身命。

    要假此身。

    流通大法。

    故但言借無上道。

    惡世比丘。

    不知小乘獨剬一已是佛方便。

    聞說大乘。

    見流通之人惡口頻蹙而賓出之。

    此等衆惡。

    念佛敕故。

    亦忍受之。

    自下但使有求大乘法者。

    不遊譏嫌。

    皆列其所。

    而為說也。

    處衆無所畏者。

    世尊使我惡世流通。

    神通力加護。

    更何所畏。

    自下請佛為證者。

      比丘惠業許 正始五年五月十日釋道周所集在中原廣德寺寫訖 安樂行品 指佛果為安樂。

    為佛果修行。

    名安樂行。

    又解。

    文殊師利。

    為小行菩薩。

    請其四行。

    若能備此四行。

    惡世流通。

    堪受加毀。

    故名安樂。

    亦可。

    修此四行。

    外惡不幹。

    泰然怡悅名安樂行也。

    何異于上者。

    上為利根大行。

    但開其門。

    彼人以已解。

    今為小行。

    曲辨于釋。

    廣為四耳。

    第一明生法二空。

    第二口無其過。

    第三内除嫉妒。

    第四興大慈悲。

    若具此四行。

    堪能惡土流通也。

    初明生法二空。

    各有其二行之以近處。

    若觀空理。

    如理知。

    名為行處。

    親而近之。

    名為近處。

    安心此理。

    堪為衆生。

    演說此經也。

    自下初解行空處。

    住忍辱地者。

    要得生空。

    柔伏煩惱。

    出空處。

    有能忍于苦。

    是故以忍智生空者。

    何是忍而雲其地。

    忍辱堪受加毀。

    故得名地。

    地能生為義。

    若爾即忍辱為地。

    由有忍故。

    惡土流通。

    堪受加毀。

    萬行扶疏增長。

    功由于忍。

    故指忍辱為地。

    又解。

    生空是忍家地。

    若觀心在空。

    見三事俱不可得。

    不見打者罵者。

    是護及以刀杖。

    皆不可得。

    是故處有。

    能忍疲苦者。

    由斯解空故。

    所以能忍。

    故指空為忍辱家地。

    柔和其言。

    亦可。

    柔和其意。

    善順前人。

    是口忍。

    而不卒暴。

    是其身忍。

    見三事是空。

    不念加報。

    如其不忍念。

    加返報。

    卒暴應至。

    故言而不卒暴也。

    亦不驚。

    是其意忍。

    上之二行。

    何以得成。

    要由内心觀空故。

    是惡來加。

    已心不驚懼。

    所以身口二忍。

    不卒暴也。

    上來明其生空也。

    又複于法明法空。

    明五陰諸法。

    緣假而有求實性畢竟空。

    故不可得。

    故于法所無行也。

    觀五陰生。

    理智常爾。

    古今定準名如。

    絕于假诳名實相。

    能觀之心。

    不空觀境。

    着即是患。

    故名不行。

    能觀所觀。

    皆不可得。

    名不分别。

    觀心調和。

    名行處也。

    自下更一周。

    明近處也。

    上直明生法二空。

    以為行處近處。

    今明修行之法。

    從淺及深。

    初戒中定後。

    則從定發慧。

    觀生法二空。

    如是次第不親近以下。

    及解将明親近。

    于戒先列不親近。

    即是親近戒也。

    不親近國王王子者。

    皆是宰民之主。

    □生卒暴。

    菩薩若當近之。

    惱生憤怒起心則犯菩薩戒故。

    所以不近也。

    不親近外道梵志者。

    彼人習異。

    何容近之。

    贊詠外書者。

    其心浮薄。

    去理遠矣。

    外道師難弟子。

    為及路。

    弟子難師。

    名為逆路。

    自餘可知。

    不樂畜年少弟子者。

    皆是防之緣。

    自下第二次明定也。

    菩薩修定。

    故不畜也。

    是名初親近處。

    結戒定二行也。

    觀一切法空。

    第三明得勝惠。

    如實相者。

    此中明假實合觀。

    觀假體無。

    是其空境。

    觀一切假實。

    有境如實相也不颠倒者。

    明能觀之心。

    如理而觀。

    名不颠倒。

    定在于空。

    名不動心。

    既不動亦不退。

    失于空境。

    空既不退。

    亦不轉入于有也。

    下明三空觀。

    如虛空者。

    明空門。

    第一義谛。

    □然心行處滅。

    名言語道斷也。

    不生以下。

    明死生空門。

    亦言無相空門。

    始有名生。

    增長名起。

    事成名出。

    亦可。

    理非未來名不生。

    非過去名不出。

    非現在始生名不起。

    空理何可表彰名目。

    明無相空門。

    名相俱報下實安在。

    故言實無所有。

    空理出過量算名無量。

    自下亦可。

    明無願空門。

    既無量數。

    安有邊也。

    無礙無彰者。

    容理移然。

    誰能居礙。

    既無其礙。

    豈為物障也。

    亦可。

    觀心明了。

    名無障礙也。

    若一向道空。

    凡夫則生其斷滅。

    故訛有以進行。

    但以因緣假會而有也。

    空是颠倒。

    又解。

    業行是颠倒。

    由過去業行颠倒。

    見一切法是有。

    亦可。

    颠倒衆生。

    說有是常。

    樂觀緣假。

    而有實性。

    則無相也。

    以戒定為初。

    始觀慧心。

    為第二近處也。

    初一偈半。

    頌前請。

    次十三偈半。

    頌離亂行處近處者。

    明戒定慧。

    皆有行處近處也。

    亦可。

    二空各有行之近處也。

    次一偈。

    頌法空行處。

    次一偈頌生空。

    半偈結句。

    次五偈半。

    頌二空近處。

    中間一頌釋定。

    文少不次。

    颠倒衆生。

    着其有無也。

    次四偈半。

    明能備此行即得果報。

    第二明際其口過。

    若口有過。

    常欲是已而非物。

    何能流通大化也。

    不樂說人者。

    小乘人。

    如其道彼長短。

    即與前人隔絕不得流通大法也。

    又解。

    欲流通大法。

    不樂說前人是非也。

    經典過者。

    小乘也。

    經明如來說法。

    非唯一道。

    自有隐伏之言。

    随緣化物。

    有益則行。

    不得以前責後。

    不得道經過也。

    亦不輕慢。

    諸餘法師者。

    小乘法師。

    可有進之義。

    物輕慢也。

    不說化人。

    好惡長短者。

    道長必别他短。

    故不得說也。

    于聲聞不得說其過惡。

    佛自說三乘教化。

    如其道過。

    即生彼懈怠。

    欲通大法。

    不說過惡也。

    若當贊歎。

    則著于小乘。

    應當方便引接。

    趣向大乘。

    故言不得贊歎其美也。

    不生怨慊之心。

    如令怨慊。

    與前人隔絕。

    不得流通大法也。

    不以小乘法答者。

    彼有請大之幾。

    不得說小。

    敢有施言。

    皆方便接引。

    趣向大理。

    故言但以大乘而為解說。

    初十一偈半。

    頌說法方軌。

    次五偈。

    頌後果報。

    第三安樂明内無嫉妒者。

    嫉彼所得。

    妒者妒忌勝尚之心。

    先已而後人。

    有此在懷。

    何能流通大化。

    自行兼人。

    廣作利益。

    故其教除其嫉妒也。

    卑顔绮辭。

    曲取人情。

    名谄谄。

    心事成名诳。

    如其谄诳在懷。

    則令人虛墜陷前人。

    故應除之。

    亦未輕罵學佛道者。

    三乘之人。

    皆是學佛道者。

    無得惱之。

    生其疑悔。

    欲流通大化。

    應當方便接引。

    進其修行。

    勿輕學。

    敬學如佛。

    故言亦勿輕罵學佛道者。

    求長時許。

    欲形彼短。

    皆是其過。

    安得流通大法。

    故勿求之。

    上來明除其嫉妒。

    方便接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