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義記卷第三

關燈


    自下教求法寶義。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者。

    明理外之心。

    不當法寶。

    勞而無功名戲論。

    有所诤競者。

    喜生是非。

    故經雲諸法從緣生。

    萬法皆無性。

    遍執有是非。

    達者無違诤。

    世人說有。

    我亦說有。

    故無違诤。

    故言不應有所诤競也。

    當于一切衆生起大悲相。

    教其接下。

    于諸如來以下。

    教其奉上。

    能訓導于我。

    名之為師。

    故應加敬。

    平等說法者。

    明化導之方。

    當順其幾。

    然後為說。

    勿令增減。

    故言以順法故。

    不多不少也。

    當相幾說法。

    勿莫妄作也。

    乃至深愛法者。

    亦稱幾說法。

    勿令多少。

    自下明得果報。

    初二偈半頌說法宜軌次半偈。

    頌接下。

    次二偈。

    頌奉上。

    次一偈。

    頌得果報。

    第四安樂。

    以慈悲為體。

    于家出家人中。

    是小行菩薩。

    苦處輕微。

    作與樂之意。

    于悲苦人中者。

    凡夫人中。

    受苦無邊。

    起其大悲。

    以大乘被彼。

    救拔其苦原也。

    如來方便。

    随宜說法不聞者。

    不聞一乘之道。

    破三歸一。

    故名大失也。

    我得菩提者。

    是得性地以上菩提時。

    識衆生根。

    随在何根地中。

    方便引之。

    令得住在一乘法中也。

    又解。

    我得佛果菩提時。

    方便始巧見理同備。

    以神力引之。

    令得住是一乘法中也。

    自下明得果報。

    所以者何。

    釋弘經之行。

    得感諸天所護者。

    何理是深重。

    乃為三世諸佛之所護念。

    故乃能爾也。

    亦可。

    作勢向下喻。

    自引于昔以來化道之方。

    到今出世。

    不即說一。

    施三方便。

    至今方始得說一乘。

    如來出世。

    由尚如是。

    汝等未來流通。

    應仿而成願。

    不得妄有所作。

    教小行菩薩。

    化道方軌也。

    譬如強力聖者。

    喻釋迦如來十六王子也。

    欲以大乘威勢。

    使六百萬億。

    降伏四魔諸國也。

    而諸煩惱小王。

    不順其命。

    起種種兵者。

    六百萬億。

    從王子以來。

    無量出世。

    教令發心。

    修行五戒十善。

    使其調順。

    故言而往讨罰也。

    王見兵衆戰有功者。

    見其人天中修善。

    善幾發也。

    稱遂聖意。

    即大歡喜。

    随感為說。

    或與田宅。

    明二乘理教。

    生善為田。

    為行人遷神名宅。

    聚落者。

    四禅功德解脫除。

    入無漏等也。

    有為果名城邑。

    或與衣服者。

    慚愧忍辱等也。

    或與種種珍寶以下。

    明有為功德也。

    唯結中明珠。

    不以與之者。

    不得一乘也。

    下釋明。

    大乘之道。

    唯佛獨究。

    若為彼說。

    諸大菩薩。

    同見此幾。

    未堪受大。

    故言若以與之。

    王諸眷屬。

    必大驚怪。

    自下合喻。

    如來亦複如是。

    合轉輪王喻。

    以大乘禅定智慧。

    名得法國也。

    而諸魔王。

    不順伏者。

    合諸小王也。

    如來賢聖諸将。

    合種種兵。

    其有功者。

    合王見兵衆戰有功者。

    為說諸經。

    合随功償賜。

    賜以禅定以下。

    合式與田宅。

    亦可。

    還合種種珍寶金銀。

    又複賜與涅槃之城。

    合聚落城邑。

    而不為說。

    是法華經。

    合獨王頂上。

    有此一珠。

    不得與之自下。

    作珠喻。

    出世以來。

    愠積此理。

    不妄與人。

    但施三乘言教。

    長養機根。

    到今方得說也。

    如來亦複如是以下。

    合轉輪王喻。

    見賢聖軍以下。

    合王見其兵衆戰有功者。

    賢聖軍者。

    道成四果也。

    與五陰魔者。

    魔名殺者。

    明彼五陰皆傷害善法名為魔也。

    煩惱擾亂行人害其善法。

    名為魔也。

    臨終之日。

    多生貪瞋。

    亦能喪滅善法。

    名死為魔。

    初生之時。

    亦生貪瞋。

    何故不名生為魔。

    明生本順情。

    所以不道。

    三魔既伏。

    複能降伏第六天魔也。

    除瞋癡名三毒。

    破魔網者。

    魔網在于三界。

    今成羅漢。

    衆患永除。

    出于三界。

    故破魔網也。

    此法華經以下。

    合以此難之珠。

    久在髻中。

    不妄與人。

    而今說之。

    即合而今與人。

    文殊師利以下。

    歎經深重。

    舉外喻來怊。

    明王子以來。

    所施言教。

    不說一乘。

    要待大幾。

    然後得說。

    汝等未來。

    當防則之。

    勿莫妄作也。

    初四偈。

    頌合三乘。

    次一偈。

    頌合與珠。

    次三偈。

    頌長行末。

    勸流通之人。

    應識宜軌。

    勿莫作也。

    次二十一偈半。

    頌得果報也。

     從地踴出品 此品何由而來。

    上唱慕受持。

    藥王。

    大樂。

    順于佛教。

    他方菩薩。

    請欲受持。

    佛止不須。

    我下方自有六萬恒河沙菩薩。

    自然持也。

    聞如來此言。

    忽然從地而出。

    故名踴出。

    所以從地出者。

    欲彰常住佛果。

    從無常地出也。

    就此品中。

    有其二文。

    初就汝等。

    自當因是得聞。

    明其序說。

    止他方者。

    有三意。

    一由止故得顯踴出。

    時衆生疑。

    彌勒緻問。

    得明壽量。

    二欲使彼具足受持。

    如其不止。

    彼人即去。

    不聞壽量。

    不得因果具足受持也。

    有此三義。

    是故止也。

    自下明下方菩薩。

    從地而出也。

    皆是大衆。

    唱導之首。

    列其勝者。

    為師。

    各将以下。

    明其弟子。

    初多後少。

    以況師轉多也。

    如是時間迳五十小劫。

    謂如半日。

    事在難智。

    聖人延從劫數。

    雲何可識。

    少病少惱者。

    問衆生煩惱厚薄也。

    應度之者。

    受教易不。

    如其難者。

    即生勞疲。

    還說偈問。

    下如來答。

    明有感衆生。

    易可化度無勞疲也。

    下釋明受化來久。

    華嚴會上始見我身。

    聞我所說。

    即便信受。

    入如來慧者。

    入常住大乘佛慧也除先修習。

    學小乘者。

    似若勞吾精神。

    出世以來。

    方便誘進。

    幾根成熟。

    得聞是經。

    入于佛慧也。

    自下師徒疊相贊歎。

    故使彌勒。

    大衆生其疑念。

    彌勒騰衆疑。

    故說偈而問。

    是從何所而來。

    問下方國土無量從何方而來。

    以何因緣集者。

    夫菩薩形無定。

    方待感則應。

    緣盡則滅。

    應遊化十方。

    度于衆生。

    廣作利益。

    修其萬行。

    有何物因緣。

    爾許大士。

    位階十地。

    集在一處。

    為誰其說法教化。

    使得十地行備從誰初發心者。

    問其始行之處。

    乃不識一人者。

    彌勒是補處大士。

    豈可不識。

    但現疑導惑故。

    然明大士所為。

    實自難知。

    下明釋迦分身。

    諸佛弟子。

    各請其師。

    問踴出因緣也。

    且待須臾。

    彌勒已問佛。

    今當答之。

    何須我也。

    自下第二略明常住。

    将欲為說。

    先難在前。

    然後識之。

    汝等當共一心。

    被精進铠者。

    铠本防身碎陣。

    明精進本不主一行。

    萬行俱前。

    能摧四魔。

    敵陣防其身也。

    故言被精進铠。

    将明常住深理。

    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

    始到在佛地。

    故應發堅固意也。

    如來今欲顯發宣示。

    諸佛智慧者。

    何異于上方便品中□。

    昔日智慧。

    緣無常理起。

    今者智慧。

    緣常無常二理而起。

    是故有異□即生下如來如實知見。

    三界之相。

    諸佛自在神通之力。

    明如來生非實生。

    滅非實滅。

    達解法相。

    與法界齊等。

    豈非自在神通力也。

    亦可。

    生下我實成佛以來。

    甚大久遠。

    常住不滅。

    諸佛師子奪迅之力者。

    奮迅本使毛尾中申舒。

    去塵之義。

    明金剛三昧滅。

    一念相應慧。

    現在。

    萬累。

    雲除。

    其心舒太。

    故言師子奮迅之力。

    亦可。

    本伏今起。

    明自昔以來。

    無常隐真。

    而不彰名伏。

    今明丈六方便盡。

    在此經。

    常果始顯。

    義同起也。

    亦可。

    生下本行菩薩道時。

    成所壽命今猶未盡。

    複位上數也。

    諸佛威猛。

    大勢力者。

    明一得永固。

    無常大力。

    所不能動。

    豈非威猛大勢之力也。

    亦可。

    生下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隐也。

    故說偈以誡之。

    勿得疑悔。

    當生信也。

    自下答從誰初發心者。

    我于是婆娑。

    得無上者。

    答論行至成佛。

    語其實處。

    唯一獨脫靈智十住所不逮。

    今明菩薩行地。

    發願成佛。

    要在人天。

    處空不得化。

    要在于有也。

    上言從誰初發心。

    今言我于淨土娑婆。

    得無上菩提。

    教化示導。

    從我發心也。

    明道場樹下。

    一念相應慧。

    在前緣常無常。

    二理俱備。

    即上顯發諸佛智慧。

    自爾以來。

    滅不能滅。

    生非實生。

    即上自在神之力。

    一得相應慧。

    在現前。

    萬累雲除。

    即是師子奮迅之力。

    自爾以來。

    無常大力。

    所不能動。

    豈非威猛大勢之力。

    此諸菩薩以下。

    答問是從何所來。

    明下方空世界中住。

    若方空中狀。

    似解怠之人。

    今釋。

    于諸經典。

    讀誦通利。

    非懈怠也。

    自下答以何因緣集上問。

    菩薩大待感則現。

    緣盡則滅。

    所由有爾。

    多菩薩。

    聚在一處。

    今答言。

    不樂在衆。

    多有所說。

    士有萬行。

    各處一行。

    亦可。

    大衆是亂獨處為靜。

    以洗無常為亂。

    常住為靜。

    是故菩薩。

    不樂處衆。

    樂靜處也。

    勤行精進。

    常樂深智。

    故集在一處也。

    還說偈以重彰。

    我于加耶城。

    菩提樹下。

    得成正覺。

    爾時令發道意。

    是故今日。

    位階十地。

    上來一周略說。

    利根大士。

    可有仿佛。

    中下二人。

    未解。

    生其疑怪。

    是以彌勒。

    為衆騰疑。

    執迹以問。

    聞導娑婆加耶。

    道場成佛。

    謂是今日。

    娑婆加耶。

    始成于佛。

    得道來近。

    雲何化爾許多菩薩位階十地。

    如此之事。

    世所難信。

    自下說喻來請。

    譬如有人。

    年二十五。

    指百歲人。

    言是其父母。

    是我之留裡。

    其百歲人。

    亦指年少。

    是我之祖宗。

    生育我等。

    豈非難信。

    如其解者。

    知年少之時。

    服其仙藥。

    得仙之後。

    乃至十年。

    童顔不毀子孫頭白。

    何怪之有。

    未達聞之。

    生其不信。

    佛亦複如是。

    合喻義。

    同服藥得仙之人明知。

    來服常住仙藥。

    一得永固。

    無常大力。

    不能毀也。

    今道生者現應生也。

    我等解故。

    知久成佛。

    始行之人。

    不達權道。

    謂言近出。

    故言得道以來。

    其實未久。

    即合年二十五。

    而此大衆以下。

    合百歲子。

    明其老少。

    既是不定。

    現在未來。

    始行之者。

    聞不能解。

    而起破法。

    願為解說。

    使現在未來。

    不生疑也。

    初五偈。

    頌彌勒騰衆疑請次二偈。

    訟喻。

    次七偈。

    頌合喻矣也。

     法花義記第三 比丘法順寫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