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義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而自莊嚴也。
則為如來肩所何擔。
以大乘名肩。
彼人修行。
大乘萬善。
扶疏理擔其人。
至無上菩提。
其所至方。
應随向禮者。
明四依所在之處。
應遙加敬也。
什公來時。
其母語之。
俱摩羅什。
汝向東方。
漢地有一肉身菩薩。
名為道安。
汝于神朝。
遙禮敬之。
可得度難往到。
此是其事。
自下明供養具。
人天中勝者。
應以奉獻下釋是人歡喜說法者。
凡夫法師。
得好供養。
稱适其心。
說法詣理。
聞者具足。
得菩提也。
又解。
四依菩薩。
豈容假供。
然後歡喜。
但見前人。
如是舍财□□畢是受法之人。
所以喜也。
亦可獻供。
善助發道幾勘能受法。
故生喜也。
說法應幾。
得理在心。
故言即得無上菩提也。
初二偈。
頌二種弟子。
次三偈。
頌師。
自在所欲生者。
四住菩薩。
名自在生。
随欲生處。
即得往生。
次三偈。
頌勸弟子供養。
次一偈。
頌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次四偈頌毀罵得罪。
贊歎得福。
次三偈。
頌長行未勸供養。
爾時佛複告藥王以下。
明經染重。
已說三乘。
當說涅槃。
今者說法華。
何故為勝。
此經偏明一乘。
文理周備。
勝于涅槃。
故言最為第一。
又解。
三世說三乘。
此經最為難信難解。
明法華經理深妙。
信之則難。
豈況惠解。
故言難信解也。
□□以來。
隐而不章名秘。
此經即是。
向佛之要路。
故名要也。
不可分布。
妄受與人者。
末代流通。
當相幾說法。
不得妄有所作。
明出以來。
溫積此理。
使外不幹。
義同守護。
但有小幾。
隐大不說也。
如來親自在世。
由多怨嫉。
五濁惡世。
不得說一。
況未來世邪惑競臻。
是以應當相幾說法。
不得妄有所作。
則失幾之辨也。
藥王當知以下。
就人以歎德則為如來以衣覆之者。
明神通衣之所加護。
又解。
如來正以萬善功德為衣。
此人能流通大乘。
萬善具備。
覆蓋此人。
故言以衣覆之也。
修行大乘。
諸佛護念也。
有大信力者。
于大乘理中。
□□惠信也。
及志願力。
八住菩薩。
稱願以行。
願力成就也。
諸善根力者。
無量善根成就也。
與如來共宿者。
共佛同栖。
宿大乘理中也。
為如來智手。
摩其心頭。
藥王在在處處以下。
就處以明經重。
明此理在人則人貴。
在地則地尊。
經住之處。
皆應起塔供養。
不須複安舍利者。
明起塔之意。
為安分身舍利。
此是弘經之塔。
唱說法華一乘。
明真妙法身。
故言不須也。
正應供養。
若有人得見此塔。
識知是弘經之塔。
萬善同歸一乘之道。
而禮拜□□近無上菩提也。
多有人在家出家以下。
就善行不善行。
以明經重。
在家出家。
發心修行。
不聞法華。
在二教中。
修行者。
不善行也。
所以然者。
二乘文理不備。
教诠處夾習行之者。
不善也。
得聞法華一乘。
明理處曠。
萬善具足。
大乘道備。
是以習行之者。
名善行也。
信解受持者。
大行之人。
得近菩提也。
自下與此三人作喻。
有人者二乘人也。
渴乏須無上菩提水。
二乘中修學。
求其佛果。
去果遠矣。
故言于彼高源求之。
知水尚遠也。
施功不已。
與第二人聞經作喻。
遂漸至泥。
知水畢近。
與第三信解受持人作喻。
菩薩亦複如是以下。
合前第一人。
若得聞解。
合第二人施功不已也。
思惟修習。
合第三知水畢近人。
下釋所以聞解習行之者。
得近無上菩提。
不習之者。
去遠者何。
一切菩薩菩提。
皆屬此經。
不屬餘經。
是以習之者。
名善行也得近菩提。
不習行者。
名不善行也。
去之遠矣。
凡有五種菩提。
一者住前性地。
深伏煩惱。
于其勝理。
未究竟解。
名發心菩提。
初住至六住無漏在懷。
伏心于理。
名伏心菩提。
七住菩薩。
三界惑盡。
見理喻明。
名明菩提。
八住至十住。
永離愛結。
入法流水。
名出到菩提。
金剛心謝。
種知現前。
覺□法相。
更無所資。
名無上菩提。
此經備明。
故言皆厲。
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者。
此經釋二假名。
歸成一實也。
是法華經藏者。
積諸功德名藏。
亦可出生諸佛也。
淵玄絕妙名深。
勿不能岨非固。
如何求之。
??然名幽貪赜所不及名遠。
十住所不逮。
名無人能到。
應迹道中。
言教開示也。
藥王末代世中。
菩薩聞之驚疑者。
是新發意也。
若聲聞人。
聞之疑者。
無其實德。
是增上慢也。
自下明流通之行。
入室着衣。
坐如來坐。
然後方說。
如來室者。
室有覆蔭之□。
能去寒暑溫涼适身。
義同于室。
悲本拔苦盡原。
慈能與樂至極。
覆蔭三有衆生。
離苦得樂。
大慈悲心。
是汝等未來流通此經。
當起慈悲也。
如來衣者。
衣本能弊身醜。
名之衣。
未來世中。
如令不忍辱在懷。
念加及報。
則不能流通大法。
萬德不備。
菩薩行懷。
章菩薩之醜。
如其忍辱在心。
不加及報。
則能流通大法。
自行兼人。
菩薩道備弊其身醜。
故言衣者忍辱是也。
如來坐者。
坐以安為義。
明觀心在第一義谛。
空中忘相。
心及緣于有處有施化。
得平等心。
不存被此。
安空理。
然後以不解。
代可得說也。
故言坐者一切法空是。
自下明得果報。
初遣化人若說法者以下。
遣其實者。
為作聽衆。
何故爾者。
欲使聽者見衆多。
故知。
其有道生敬信也。
雖在異國。
令說法者。
得見我身。
明還感應佛。
不爾時許。
明理中見我。
經雲見法者。
即見佛也。
忘失句讀。
非是忘文。
理相難知。
客可有忘。
還應其人。
聞我所說。
令具足也。
偈中初偈。
頌善行不善行三人。
略不頌前者。
又解。
上半偈頌喻前三人。
下半偈。
頌前三說之中。
最為難信。
乃至人處。
頌不次第耳。
聲聞之人。
不能行于萬行。
若以懈怠。
勸聽此經。
明于萬行習之者。
得近菩提也。
自昔以來但施三乘言教。
大法不設。
豈非難聞也。
亦可無量劫中。
乃說一乘耳。
要積德行。
勘聞是經。
非近因也。
故信受者難。
亦可菩薩聞驚。
名新發意。
聲聞驚疑。
是增上慢。
能信受者。
是其難也。
次一偈半。
頌喻。
次二偈半。
頌合喻。
次二偈半。
頌流通方法。
次十一偈。
頌得果報。
念佛故應忍者。
如其不忍加毀。
不得流通大法。
念佛告敕。
故能忍加毀。
流通大法。
亦可由念佛故。
神通守護。
勘受加毀。
又解。
流通之時。
其于當佛。
如其不忍。
不得流通此經。
萬行不備。
念欲作佛。
是故忍也。
諸佛加護。
大衆信伏也。
若親近四依法師。
為汝解釋。
習之者。
速得道也。
見寶塔品 此塔何時而來。
上來明其一乘法師流通已竟。
此塔忽然。
從地而出。
證說一乘之果。
明其分身。
是應化果。
明其踴出。
是眷屬果。
明其壽量。
是壽命果。
又解。
寶塔來意。
欲證經真實。
正是三請時來。
與三乘。
作受道之緣。
如令一人不集。
大法不唱。
故知。
爾時以來。
但出緣經者。
見下舉偈。
來勸時會。
故着之在此。
若三請中安者。
則隔絕爾許多文句。
明破三義賒遠。
故置之偈前。
從地踴出者。
明生死異路。
故從地出。
不爾時許。
将明大乘之道。
萬善地中出。
住在空中者。
空是無類。
将表明大乘之果。
獨脫無類也。
又解。
空本是請靜。
将明一乘靜理。
故住在空也。
亦可道因下而果上。
自下明莊投寶塔。
及以供養。
塔中所出音聲。
贊歎釋迦。
能以一乘大惠。
三乘等與所說不虛。
皆真實也。
大衆見塔處空。
所出音聲。
皆得法憘。
怪未曾有也。
大樂說。
知四衆心疑。
為設二問。
寶塔出之因緣。
第二問其音聲所以。
如來先答第二問。
明塔中有如來全身。
所以有聲。
非碎身舍利也。
自下答初問。
過去有佛。
号曰多寶。
昔有其願。
若我成佛。
滅度之後。
有說法華經處。
我之寶塔。
皆踴現其前。
為作證明。
歎言善哉。
所以有此塔也。
不但此中有寶塔。
說經之處。
皆亦如之。
大樂說。
以如來神力。
聞欲見佛身者。
上明直問塔之因緣。
聲之所以。
事相是近。
不假神力。
率已所見。
自能問也。
今明因言。
以長理明。
若欲見者。
要集分身。
若三變淨土。
分身方集。
如其一人不集。
大法不唱。
此亦與三乘。
作受道之緣。
然後開塔。
說于法華。
事相是遠。
幾會難識。
故假神力。
問其所以。
大樂說。
即請見分身佛。
即放光召也。
所以變土清淨者。
有其二意。
一欲明賓主相待。
二欲移三乘之穢。
就一乘之淨也。
何故三變也。
一變亦能容受。
明移三乘故也。
一變為菩薩。
二變為辟支。
三變為聲聞。
亦可三變者。
明分身多故也。
各将一大弟子者。
欲明表一乘義也。
又解。
将欲簡粗就細也。
所以召十方者。
欲以釋迦為主。
十方為分身。
若彼方受道緣至。
亦以釋迦為分身。
彼方為本。
此斯皆不實。
故知。
更有真妙法身。
為萬應之本。
本畢歸淨。
而化在于穢淨即法身所統也。
此亦與壽量為由序。
諸佛遣使。
通其相聞。
同于大樂欲開塔也。
故言諸佛遣使亦複如是。
皆欲開塔顯一乘也。
釋迦知諸佛同見。
欲開寶塔。
知受道時至。
從坐而起。
住在空中。
是以四衆。
起立加敬。
即開塔戶。
見多寶如來。
全身不散。
如入禅定。
發聲贊歎也。
即分半坐。
與其釋迦。
勸就坐也。
坐其半坐者。
明過佛與今佛同。
将明釋迦雙林。
涅槃之相。
不爾時許。
欲等生死。
明過去來同。
今明釋迦雙林。
滅而不滅。
以今同古。
明釋迦王宮生。
非寶生故。
言等生死也。
由斯得顯壽量也。
佛坐高遠者。
空有殊隔也。
唯願如來。
令我等見輩。
俱處空也。
即以神力。
接諸大衆。
皆在虛空上來至此。
皆方便品
則為如來肩所何擔。
以大乘名肩。
彼人修行。
大乘萬善。
扶疏理擔其人。
至無上菩提。
其所至方。
應随向禮者。
明四依所在之處。
應遙加敬也。
什公來時。
其母語之。
俱摩羅什。
汝向東方。
漢地有一肉身菩薩。
名為道安。
汝于神朝。
遙禮敬之。
可得度難往到。
此是其事。
自下明供養具。
人天中勝者。
應以奉獻下釋是人歡喜說法者。
凡夫法師。
得好供養。
稱适其心。
說法詣理。
聞者具足。
得菩提也。
又解。
四依菩薩。
豈容假供。
然後歡喜。
但見前人。
如是舍财□□畢是受法之人。
所以喜也。
亦可獻供。
善助發道幾勘能受法。
故生喜也。
說法應幾。
得理在心。
故言即得無上菩提也。
初二偈。
頌二種弟子。
次三偈。
頌師。
自在所欲生者。
四住菩薩。
名自在生。
随欲生處。
即得往生。
次三偈。
頌勸弟子供養。
次一偈。
頌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次四偈頌毀罵得罪。
贊歎得福。
次三偈。
頌長行未勸供養。
爾時佛複告藥王以下。
明經染重。
已說三乘。
當說涅槃。
今者說法華。
何故為勝。
此經偏明一乘。
文理周備。
勝于涅槃。
故言最為第一。
又解。
三世說三乘。
此經最為難信難解。
明法華經理深妙。
信之則難。
豈況惠解。
故言難信解也。
□□以來。
隐而不章名秘。
此經即是。
向佛之要路。
故名要也。
不可分布。
妄受與人者。
末代流通。
當相幾說法。
不得妄有所作。
明出以來。
溫積此理。
使外不幹。
義同守護。
但有小幾。
隐大不說也。
如來親自在世。
由多怨嫉。
五濁惡世。
不得說一。
況未來世邪惑競臻。
是以應當相幾說法。
不得妄有所作。
則失幾之辨也。
藥王當知以下。
就人以歎德則為如來以衣覆之者。
明神通衣之所加護。
又解。
如來正以萬善功德為衣。
此人能流通大乘。
萬善具備。
覆蓋此人。
故言以衣覆之也。
修行大乘。
諸佛護念也。
有大信力者。
于大乘理中。
□□惠信也。
及志願力。
八住菩薩。
稱願以行。
願力成就也。
諸善根力者。
無量善根成就也。
與如來共宿者。
共佛同栖。
宿大乘理中也。
為如來智手。
摩其心頭。
藥王在在處處以下。
就處以明經重。
明此理在人則人貴。
在地則地尊。
經住之處。
皆應起塔供養。
不須複安舍利者。
明起塔之意。
為安分身舍利。
此是弘經之塔。
唱說法華一乘。
明真妙法身。
故言不須也。
正應供養。
若有人得見此塔。
識知是弘經之塔。
萬善同歸一乘之道。
而禮拜□□近無上菩提也。
多有人在家出家以下。
就善行不善行。
以明經重。
在家出家。
發心修行。
不聞法華。
在二教中。
修行者。
不善行也。
所以然者。
二乘文理不備。
教诠處夾習行之者。
不善也。
得聞法華一乘。
明理處曠。
萬善具足。
大乘道備。
是以習行之者。
名善行也。
信解受持者。
大行之人。
得近菩提也。
自下與此三人作喻。
有人者二乘人也。
渴乏須無上菩提水。
二乘中修學。
求其佛果。
去果遠矣。
故言于彼高源求之。
知水尚遠也。
施功不已。
與第二人聞經作喻。
遂漸至泥。
知水畢近。
與第三信解受持人作喻。
菩薩亦複如是以下。
合前第一人。
若得聞解。
合第二人施功不已也。
思惟修習。
合第三知水畢近人。
下釋所以聞解習行之者。
得近無上菩提。
不習之者。
去遠者何。
一切菩薩菩提。
皆屬此經。
不屬餘經。
是以習之者。
名善行也得近菩提。
不習行者。
名不善行也。
去之遠矣。
凡有五種菩提。
一者住前性地。
深伏煩惱。
于其勝理。
未究竟解。
名發心菩提。
初住至六住無漏在懷。
伏心于理。
名伏心菩提。
七住菩薩。
三界惑盡。
見理喻明。
名明菩提。
八住至十住。
永離愛結。
入法流水。
名出到菩提。
金剛心謝。
種知現前。
覺□法相。
更無所資。
名無上菩提。
此經備明。
故言皆厲。
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者。
此經釋二假名。
歸成一實也。
是法華經藏者。
積諸功德名藏。
亦可出生諸佛也。
淵玄絕妙名深。
勿不能岨非固。
如何求之。
??然名幽貪赜所不及名遠。
十住所不逮。
名無人能到。
應迹道中。
言教開示也。
藥王末代世中。
菩薩聞之驚疑者。
是新發意也。
若聲聞人。
聞之疑者。
無其實德。
是增上慢也。
自下明流通之行。
入室着衣。
坐如來坐。
然後方說。
如來室者。
室有覆蔭之□。
能去寒暑溫涼适身。
義同于室。
悲本拔苦盡原。
慈能與樂至極。
覆蔭三有衆生。
離苦得樂。
大慈悲心。
是汝等未來流通此經。
當起慈悲也。
如來衣者。
衣本能弊身醜。
名之衣。
未來世中。
如令不忍辱在懷。
念加及報。
則不能流通大法。
萬德不備。
菩薩行懷。
章菩薩之醜。
如其忍辱在心。
不加及報。
則能流通大法。
自行兼人。
菩薩道備弊其身醜。
故言衣者忍辱是也。
如來坐者。
坐以安為義。
明觀心在第一義谛。
空中忘相。
心及緣于有處有施化。
得平等心。
不存被此。
安空理。
然後以不解。
代可得說也。
故言坐者一切法空是。
自下明得果報。
初遣化人若說法者以下。
遣其實者。
為作聽衆。
何故爾者。
欲使聽者見衆多。
故知。
其有道生敬信也。
雖在異國。
令說法者。
得見我身。
明還感應佛。
不爾時許。
明理中見我。
經雲見法者。
即見佛也。
忘失句讀。
非是忘文。
理相難知。
客可有忘。
還應其人。
聞我所說。
令具足也。
偈中初偈。
頌善行不善行三人。
略不頌前者。
又解。
上半偈頌喻前三人。
下半偈。
頌前三說之中。
最為難信。
乃至人處。
頌不次第耳。
聲聞之人。
不能行于萬行。
若以懈怠。
勸聽此經。
明于萬行習之者。
得近菩提也。
自昔以來但施三乘言教。
大法不設。
豈非難聞也。
亦可無量劫中。
乃說一乘耳。
要積德行。
勘聞是經。
非近因也。
故信受者難。
亦可菩薩聞驚。
名新發意。
聲聞驚疑。
是增上慢。
能信受者。
是其難也。
次一偈半。
頌喻。
次二偈半。
頌合喻。
次二偈半。
頌流通方法。
次十一偈。
頌得果報。
念佛故應忍者。
如其不忍加毀。
不得流通大法。
念佛告敕。
故能忍加毀。
流通大法。
亦可由念佛故。
神通守護。
勘受加毀。
又解。
流通之時。
其于當佛。
如其不忍。
不得流通此經。
萬行不備。
念欲作佛。
是故忍也。
諸佛加護。
大衆信伏也。
若親近四依法師。
為汝解釋。
習之者。
速得道也。
見寶塔品 此塔何時而來。
上來明其一乘法師流通已竟。
此塔忽然。
從地而出。
證說一乘之果。
明其分身。
是應化果。
明其踴出。
是眷屬果。
明其壽量。
是壽命果。
又解。
寶塔來意。
欲證經真實。
正是三請時來。
與三乘。
作受道之緣。
如令一人不集。
大法不唱。
故知。
爾時以來。
但出緣經者。
見下舉偈。
來勸時會。
故着之在此。
若三請中安者。
則隔絕爾許多文句。
明破三義賒遠。
故置之偈前。
從地踴出者。
明生死異路。
故從地出。
不爾時許。
将明大乘之道。
萬善地中出。
住在空中者。
空是無類。
将表明大乘之果。
獨脫無類也。
又解。
空本是請靜。
将明一乘靜理。
故住在空也。
亦可道因下而果上。
自下明莊投寶塔。
及以供養。
塔中所出音聲。
贊歎釋迦。
能以一乘大惠。
三乘等與所說不虛。
皆真實也。
大衆見塔處空。
所出音聲。
皆得法憘。
怪未曾有也。
大樂說。
知四衆心疑。
為設二問。
寶塔出之因緣。
第二問其音聲所以。
如來先答第二問。
明塔中有如來全身。
所以有聲。
非碎身舍利也。
自下答初問。
過去有佛。
号曰多寶。
昔有其願。
若我成佛。
滅度之後。
有說法華經處。
我之寶塔。
皆踴現其前。
為作證明。
歎言善哉。
所以有此塔也。
不但此中有寶塔。
說經之處。
皆亦如之。
大樂說。
以如來神力。
聞欲見佛身者。
上明直問塔之因緣。
聲之所以。
事相是近。
不假神力。
率已所見。
自能問也。
今明因言。
以長理明。
若欲見者。
要集分身。
若三變淨土。
分身方集。
如其一人不集。
大法不唱。
此亦與三乘。
作受道之緣。
然後開塔。
說于法華。
事相是遠。
幾會難識。
故假神力。
問其所以。
大樂說。
即請見分身佛。
即放光召也。
所以變土清淨者。
有其二意。
一欲明賓主相待。
二欲移三乘之穢。
就一乘之淨也。
何故三變也。
一變亦能容受。
明移三乘故也。
一變為菩薩。
二變為辟支。
三變為聲聞。
亦可三變者。
明分身多故也。
各将一大弟子者。
欲明表一乘義也。
又解。
将欲簡粗就細也。
所以召十方者。
欲以釋迦為主。
十方為分身。
若彼方受道緣至。
亦以釋迦為分身。
彼方為本。
此斯皆不實。
故知。
更有真妙法身。
為萬應之本。
本畢歸淨。
而化在于穢淨即法身所統也。
此亦與壽量為由序。
諸佛遣使。
通其相聞。
同于大樂欲開塔也。
故言諸佛遣使亦複如是。
皆欲開塔顯一乘也。
釋迦知諸佛同見。
欲開寶塔。
知受道時至。
從坐而起。
住在空中。
是以四衆。
起立加敬。
即開塔戶。
見多寶如來。
全身不散。
如入禅定。
發聲贊歎也。
即分半坐。
與其釋迦。
勸就坐也。
坐其半坐者。
明過佛與今佛同。
将明釋迦雙林。
涅槃之相。
不爾時許。
欲等生死。
明過去來同。
今明釋迦雙林。
滅而不滅。
以今同古。
明釋迦王宮生。
非寶生故。
言等生死也。
由斯得顯壽量也。
佛坐高遠者。
空有殊隔也。
唯願如來。
令我等見輩。
俱處空也。
即以神力。
接諸大衆。
皆在虛空上來至此。
皆方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