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經疏卷第下
關燈
小
中
大
雖有調伏之義。
理解未有。
猶是位退故調伏沒而不明。
二初地以上雖複優劣之異。
同是真觀故不須調伏。
三但七心以上乃至三十心雖入定位。
未有真解故須調伏也。
一雲。
七心以上七地以還皆須調伏。
何則住前可知。
但初地以上七地以還雖是真觀。
未能并照。
猶有優劣之異故亦須調伏也。
就中亦問答為二。
問言。
有疾之時。
以疾為逼正志迷亂不能念道。
雲何調伏其心而得慕道也。
就淨名答中。
亦開為三。
第一從初訖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
就自行外化二行明調伏。
第二從彼有疾菩薩複應作是念以下訖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勸離着以明調伏。
第三從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以下訖品。
廣明菩薩種種中道之行。
結成調伏之義。
就第一二行明調伏中。
亦開為三。
第一明憶自行以調伏心。
第二從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以下。
憶外化以調伏心。
第三從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以下。
雙結上二重。
就第一勸憶自行中亦有二。
第一明觀假名空以調伏心。
第二從彼有疾菩薩為滅法相以下。
明觀實法空以調伏心。
就第一觀假名中自有三。
第一直明觀假而調伏心。
第二從又此病起以下。
觀知病本而調伏心。
第三從當起法相以下。
明舉實法過假名而調伏心。
就第一直明觀假名而調伏心中亦有二。
第一直觀是假無實而調伏心。
第二釋。
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颠倒諸煩惱生者。
萬法計實為妄想。
橫計四句為颠倒。
以此妄想颠倒諸煩惱為因而生此身者。
此句明病因。
無有實法誰受病者。
正明唯是假無實也。
言但是假無實故。
亦無受病行者也。
一雲。
上句明因虛無有實法。
誰受病者者。
明果僞。
無有實法者。
上下通用。
第二釋。
标疑雲。
所以無受者何。
明四大合故假名為身。
四大無主身亦無我。
故雲無受苦者也。
從又此病起以下。
第二出病本。
又此病起皆由着我者。
正出病本。
是故于我不應生著者。
明不應着也。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衆生想者。
明應離也。
當觀無我以除我也。
我患既去。
十六知見俱亡。
故雲及衆生相。
略舉一也。
從當起法想以下。
第三以實法過假名而調伏心。
當起法想者。
明應知但有五陰和會。
以成此身。
無實衆生也。
起唯法起滅唯法滅者。
明起滅唯是五陰。
無定别有神我衆生起滅也。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者。
明五陰法不相知也。
明應如上來所說推思以調伏其心也。
從彼有疾菩薩以下。
明憶自行以調伏心中。
第二明觀實法空以調伏心。
就中亦有三。
第一明應離計實法之心。
第二從雲何為離以下。
出其所離法。
第三從得是平等以下。
舉畢竟空為結。
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者。
言為滅存實法相也。
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者。
明計五陰實有心亦是颠倒也。
颠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者。
明因此颠倒必召未來苦患。
故我應修道離之也。
此因中說果。
亦可是過患。
從雲何為離以下。
第二出所離法。
雲何為離離我我所者。
凡夫以五陰為我所。
聖人以涅槃為我所。
今通舉凡聖二我所也。
雲何離我我所謂二法者。
列所離體。
二法者。
一凡我所法。
二聖我所法。
雲何離二法謂不念内外諸法行于平等者。
出所離體。
内者自我所。
亦可通凡聖内我所。
外者他我所。
亦通凡聖假名我。
雲何行于平等謂我等涅槃等者。
出所離名。
明舉上齊下悉皆平等空也。
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者。
釋上平等。
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者。
重釋二皆空也。
明但以名字無實故空。
非是強空。
如是二法無決定性者。
結五陰涅槃二法皆空無定性也。
亦雲。
内者五陰。
外者山河等。
一雲。
雲何謂離二法不念内外諸法行于平等。
以上隻明凡夫我所。
二法者。
依正二報也。
從雲何平等以下。
顯萬法皆空平等也。
此言如是二法無決定性者。
就我與涅槃為二。
又雲。
上二法。
我與我所自為二。
從得是平等以下。
第三舉畢竟空為結。
亦可。
以空遣空為結。
得是平等無餘病者。
存實有之病永盡也。
唯有空病者。
唯有偏空之病也。
空病亦空者。
言所計空亦空也。
凡物情易染故。
上以法除我。
次以空除法。
此以畢竟空空于空者。
乃無患之極也。
從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以下。
就二行明調伏中。
第二明憶外化以調伏心。
就中義家多須分段解釋。
而今不據過段。
随文直釋。
則所謂阙所不明也。
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者。
明大士本來無受身之業。
但欲化物故猶受六道之身。
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者。
言所化衆生未具佛法。
終不獨滅而取自證也。
此二句明慈能與樂。
設身有苦念惡趣衆生起大悲心者。
明大士忘其身苦同苦而化也。
此句明悲能拔苦。
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衆生者。
明應如是與群生同其苦樂也。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者。
上直言調伏衆生。
而未明調伏之相。
故從此以下明其調伏之相也。
前法自無。
妄想為有。
故雲但除妄想之病。
法無可除也。
一雲。
但除衆生妄想病。
而不除能化法也。
一雲。
菩薩教人雖複斷生死因。
猶留生死四等益物爾也。
而不除法者。
莫同二乘教人灰身滅智除卻生死之法也。
為斷病本而教導之者。
上直言病是應除。
而未明為除方法。
是以從此以下明其除之方法。
就中即有二。
第一先立兩章門。
第二從何謂以下。
釋兩章門。
為斷病本。
立病本章門。
而教導之。
立除方法章門。
明為欲斷物病本。
用為斷之法而教導之也。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有病本者。
明攀緣諸境無而計有颠倒之心。
能造諸業則為病本。
此句正釋病本。
何所攀緣謂之三界者。
出其所緣之境。
雲何斷攀緣以下。
釋除方法章門。
雲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者。
言若能解諸境即空無所得者。
則攀緣自亡也。
何謂無所得謂二見何謂二見謂内見外見是無所得者。
出無所得境。
自五陰為内見。
他五陰為外見。
亦可。
五陰外諸境。
皆是外見。
明善達二見即空。
病本則自亡也。
從文殊師利以下。
就二行明調伏中。
第三雙結自他二行。
就中自有二。
第一舉法說為結。
第二舉譬為結。
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者。
明如上來所說。
明達假實即空無所存着。
複能并憶自他二行者。
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之法也。
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者。
明如上修行并斷自他老病死苦者。
乃名菩薩菩提也。
若不如是己修治為無惠利者。
明若不能并斷自他苦者。
雖有修行。
内未足為有惠。
外未足為有利也。
第二舉譬為結。
譬如勝怨乃可為勇者。
明自勝己怨。
複能害他怨者。
乃名為勇。
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者。
合可見也。
從彼有疾菩薩複作是念以下。
明調伏中。
第二勸離着以明調伏。
明雖憶自行外化以調伏心。
若存自他二境修行。
則所修不廣。
不能與物同其苦樂。
所以勸應離着。
就中亦有四重。
第一正勸應離着。
第二釋。
第三從所生無縛以下。
舉縛解重顯上釋。
第四從何謂縛何謂解以下。
仍辨縛解。
如我是病非真非有
理解未有。
猶是位退故調伏沒而不明。
二初地以上雖複優劣之異。
同是真觀故不須調伏。
三但七心以上乃至三十心雖入定位。
未有真解故須調伏也。
一雲。
七心以上七地以還皆須調伏。
何則住前可知。
但初地以上七地以還雖是真觀。
未能并照。
猶有優劣之異故亦須調伏也。
就中亦問答為二。
問言。
有疾之時。
以疾為逼正志迷亂不能念道。
雲何調伏其心而得慕道也。
就淨名答中。
亦開為三。
第一從初訖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
就自行外化二行明調伏。
第二從彼有疾菩薩複應作是念以下訖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勸離着以明調伏。
第三從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以下訖品。
廣明菩薩種種中道之行。
結成調伏之義。
就第一二行明調伏中。
亦開為三。
第一明憶自行以調伏心。
第二從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以下。
憶外化以調伏心。
第三從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以下。
雙結上二重。
就第一勸憶自行中亦有二。
第一明觀假名空以調伏心。
第二從彼有疾菩薩為滅法相以下。
明觀實法空以調伏心。
就第一觀假名中自有三。
第一直明觀假而調伏心。
第二從又此病起以下。
觀知病本而調伏心。
第三從當起法相以下。
明舉實法過假名而調伏心。
就第一直明觀假名而調伏心中亦有二。
第一直觀是假無實而調伏心。
第二釋。
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颠倒諸煩惱生者。
萬法計實為妄想。
橫計四句為颠倒。
以此妄想颠倒諸煩惱為因而生此身者。
此句明病因。
無有實法誰受病者。
正明唯是假無實也。
言但是假無實故。
亦無受病行者也。
一雲。
上句明因虛無有實法。
誰受病者者。
明果僞。
無有實法者。
上下通用。
第二釋。
标疑雲。
所以無受者何。
明四大合故假名為身。
四大無主身亦無我。
故雲無受苦者也。
從又此病起以下。
第二出病本。
又此病起皆由着我者。
正出病本。
是故于我不應生著者。
明不應着也。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衆生想者。
明應離也。
當觀無我以除我也。
我患既去。
十六知見俱亡。
故雲及衆生相。
略舉一也。
從當起法想以下。
第三以實法過假名而調伏心。
當起法想者。
明應知但有五陰和會。
以成此身。
無實衆生也。
起唯法起滅唯法滅者。
明起滅唯是五陰。
無定别有神我衆生起滅也。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者。
明五陰法不相知也。
明應如上來所說推思以調伏其心也。
從彼有疾菩薩以下。
明憶自行以調伏心中。
第二明觀實法空以調伏心。
就中亦有三。
第一明應離計實法之心。
第二從雲何為離以下。
出其所離法。
第三從得是平等以下。
舉畢竟空為結。
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者。
言為滅存實法相也。
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者。
明計五陰實有心亦是颠倒也。
颠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者。
明因此颠倒必召未來苦患。
故我應修道離之也。
此因中說果。
亦可是過患。
從雲何為離以下。
第二出所離法。
雲何為離離我我所者。
凡夫以五陰為我所。
聖人以涅槃為我所。
今通舉凡聖二我所也。
雲何離我我所謂二法者。
列所離體。
二法者。
一凡我所法。
二聖我所法。
雲何離二法謂不念内外諸法行于平等者。
出所離體。
内者自我所。
亦可通凡聖内我所。
外者他我所。
亦通凡聖假名我。
雲何行于平等謂我等涅槃等者。
出所離名。
明舉上齊下悉皆平等空也。
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者。
釋上平等。
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者。
重釋二皆空也。
明但以名字無實故空。
非是強空。
如是二法無決定性者。
結五陰涅槃二法皆空無定性也。
亦雲。
内者五陰。
外者山河等。
一雲。
雲何謂離二法不念内外諸法行于平等。
以上隻明凡夫我所。
二法者。
依正二報也。
從雲何平等以下。
顯萬法皆空平等也。
此言如是二法無決定性者。
就我與涅槃為二。
又雲。
上二法。
我與我所自為二。
從得是平等以下。
第三舉畢竟空為結。
亦可。
以空遣空為結。
得是平等無餘病者。
存實有之病永盡也。
唯有空病者。
唯有偏空之病也。
空病亦空者。
言所計空亦空也。
凡物情易染故。
上以法除我。
次以空除法。
此以畢竟空空于空者。
乃無患之極也。
從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以下。
就二行明調伏中。
第二明憶外化以調伏心。
就中義家多須分段解釋。
而今不據過段。
随文直釋。
則所謂阙所不明也。
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者。
明大士本來無受身之業。
但欲化物故猶受六道之身。
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者。
言所化衆生未具佛法。
終不獨滅而取自證也。
此二句明慈能與樂。
設身有苦念惡趣衆生起大悲心者。
明大士忘其身苦同苦而化也。
此句明悲能拔苦。
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衆生者。
明應如是與群生同其苦樂也。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者。
上直言調伏衆生。
而未明調伏之相。
故從此以下明其調伏之相也。
前法自無。
妄想為有。
故雲但除妄想之病。
法無可除也。
一雲。
但除衆生妄想病。
而不除能化法也。
一雲。
菩薩教人雖複斷生死因。
猶留生死四等益物爾也。
而不除法者。
莫同二乘教人灰身滅智除卻生死之法也。
為斷病本而教導之者。
上直言病是應除。
而未明為除方法。
是以從此以下明其除之方法。
就中即有二。
第一先立兩章門。
第二從何謂以下。
釋兩章門。
為斷病本。
立病本章門。
而教導之。
立除方法章門。
明為欲斷物病本。
用為斷之法而教導之也。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有病本者。
明攀緣諸境無而計有颠倒之心。
能造諸業則為病本。
此句正釋病本。
何所攀緣謂之三界者。
出其所緣之境。
雲何斷攀緣以下。
釋除方法章門。
雲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者。
言若能解諸境即空無所得者。
則攀緣自亡也。
何謂無所得謂二見何謂二見謂内見外見是無所得者。
出無所得境。
自五陰為内見。
他五陰為外見。
亦可。
五陰外諸境。
皆是外見。
明善達二見即空。
病本則自亡也。
從文殊師利以下。
就二行明調伏中。
第三雙結自他二行。
就中自有二。
第一舉法說為結。
第二舉譬為結。
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者。
明如上來所說。
明達假實即空無所存着。
複能并憶自他二行者。
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之法也。
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者。
明如上修行并斷自他老病死苦者。
乃名菩薩菩提也。
若不如是己修治為無惠利者。
明若不能并斷自他苦者。
雖有修行。
内未足為有惠。
外未足為有利也。
第二舉譬為結。
譬如勝怨乃可為勇者。
明自勝己怨。
複能害他怨者。
乃名為勇。
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者。
合可見也。
從彼有疾菩薩複作是念以下。
明調伏中。
第二勸離着以明調伏。
明雖憶自行外化以調伏心。
若存自他二境修行。
則所修不廣。
不能與物同其苦樂。
所以勸應離着。
就中亦有四重。
第一正勸應離着。
第二釋。
第三從所生無縛以下。
舉縛解重顯上釋。
第四從何謂縛何謂解以下。
仍辨縛解。
如我是病非真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