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經疏卷第下

關燈


    答曰。

    真谛以無分别故空。

    欲顯無分别空故須空室也。

    若欲顯真谛空故須室空者。

    則真谛空室空有二空故。

    又問。

    空可分别耶。

    真谛之理絕于分别故。

    答言。

    分别亦空。

    然但舊解小異。

    以何為空者。

    為是理空。

    因室空事空耶。

    答曰以空空者。

    明是理空故以空智來空。

    上空是境空。

    下空是智空。

    又空何用空者。

    明理自是空。

    何假空智耶。

    答曰以無分别空故空者。

    明理非假智。

    然非智無由可見。

    故以無分别空智來乃得此空也。

    智是有法。

    空是無法。

    便有二相可分别故。

    問空可分别耶。

    空中都無二相可分别。

    故雲分别亦空。

    從又問以下。

    第二舉三幡問答明智空。

    又問空當于何求者。

    恐惑者見二大士善談空義。

    便謂空義在正不在邪。

    則此空智隻應就二大士可求。

    故又問此空智當于何求。

    答曰。

    六十二見舉體即空。

    于中可求也。

    既雲空中可求。

    則無可求明矣。

    而物謂然則隻應就外道可求。

    故又問六十二見當于何求也。

    答曰。

    諸佛解脫空不異六十二見空。

    于中可求也。

    而物又計然則隻應就諸佛可求。

    故又問諸佛解脫當于何求。

    答曰。

    衆生心行空亦無異諸佛解脫空。

    于中可求也。

    窮上極下及以中間。

    無相平等都無異相。

    若欲求正智。

    隻應就此平等空中可求也。

    一家以互無解釋。

    明六十二見中求正智不可。

    喻如無相中無智可得也。

    私懷。

    空智隻就此三境舉體即空可得也。

    從又仁所問以下。

    答第二何無侍者問。

    就中亦有二。

    第一正答。

    第二釋。

    又仁所問何無侍者者。

    牒上問。

    一切衆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者。

    侍以伏從為義。

    衆魔外道皆從我化。

    故雲皆吾侍也。

    第二釋。

    所以皆吾侍者何。

    衆魔者樂生死。

    菩薩于生死而不舍。

    教令入道。

    外道者樂諸見。

    菩薩于諸見不動化令從己。

    故雲皆吾侍也。

    從文殊師利言以下。

    隻就方丈内事作論中。

    第三因疾相作論。

    此是因疾生六論中第四論。

    就中即問答為二。

    問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者。

    寒熱羸疲為病相。

    故問以何為相也。

    一雲。

    四大之中為何等相也。

    第二淨名答自有三。

    第一直言無病相可見。

    第二從又問此病身合耶以下。

    有二幡問答往伏除疑。

    第三從而衆生病以下。

    結無病相。

    我病無形不可見者。

    病體即空。

    無病故無形狀可見也。

    一雲。

    法身之地本來無病相可見也。

    第二往伏除疑。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者。

    或聞我病無形不可見。

    便謂别有一病無形不可見者。

    故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也。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者身即空也亦非心合心如幻故者。

    心亦空也。

    明身心既空。

    無病可合也。

    一雲。

    物疑病相微細與身心合故不可見。

    故問身合耶心合耶。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者。

    明法身已離身相也。

    亦非心合心如幻故者。

    明智無相也。

    肇法師直雲。

    物聞我病無形不可見。

    便謂心病無形故不可見。

    身病微細故不可見。

    故為之生問也。

    答意同前。

    第二問。

    四大之中何大之病者。

    物疑猶是四大之病而不可見。

    故問四大之中何大之病也。

    答曰非地大者。

    地體即空也。

    不離地大者。

    明地外亦空也。

    餘三大類此皆爾也。

    一雲。

    四大是疾病之本故。

    更别問。

    故答曰非地大者。

    明法身非地大也。

    亦不離地大者。

    應病不離地大也。

    從而衆生病以下。

    第三結無病。

    亦可。

    結法身無實病相可見。

    從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以下。

    文殊陳其私問中。

    第二泛為外諸新學菩薩作論。

    就中亦開為二。

    第一明慰喻。

    第二明調伏。

    然慰喻是外化行。

    調伏是自行。

    何則文雲菩薩雲何慰喻有疾菩薩。

    調伏則文雲有疾菩薩雲何調伏其心。

    慰是安慰義。

    喻是開喻義。

    若論慰喻略有三别。

    一初地以上雖複優劣之異。

    同是真觀明解現。

    故唯能慰他自不須慰。

    二者六心以下但自須慰不能慰他。

    三者但七心以上雖入定位。

    未有真解。

    不能在病優然化物。

    故必須他慰亦能慰他。

    一雲。

    七地以下雖是真觀。

    未能常現。

    故猶須慰也。

    慰喻此是因疾生六論中第五論也。

    就中即問答為二。

    文殊問維摩诘言無疾菩薩雲何慰喻有疾菩薩者。

    病來在身意。

    法身羸羸諸苦為逼。

    正志迷亂思痛無間。

    何暇慕道。

    是以必須他人善慰方得安心趣理。

    故問言無病菩薩雲何慰喻有疾菩薩也。

    若是同位亦得相慰也。

    而但疑者。

    今文殊奉旨而來。

    則此慰喻應是問疾文殊。

    然何意反問有疾淨名。

    釋曰。

    略有三意。

    一者在病多集。

    則智人慰喻。

    必善慰喻。

    二者為病所安。

    必居疾自知。

    傍者不達。

    三者淨名上既言本自無病但為物病。

    亦應巧于慰喻。

    有此三意故反問淨名也。

    然三猶不去。

    何則夫慰喻者必是止其迷惑令得正志之謂也。

    若從居疾所安。

    則何慰之有。

    且雖是智人。

    有疾之時豈可問雲何慰喻汝也。

    又上所說之理豈唯淨名所巧。

    文殊亦能同達。

    同能之間。

    必問疾者宜慰也。

    有此難故。

    私釋少異。

    尋夫文殊反問淨名者。

    慰喻調伏如教受行。

    必是為行可難。

    若無疾文殊為法主者。

    則時衆必不清信。

    所以更使居疾淨名自說。

    以勸新學也。

    就第二淨名答中亦有二。

    第一正答。

    第二結答。

    就第一正答中亦有二。

    第一就别門明慰喻。

    第二就雜門明慰喻。

    說身無常者。

    應為病者說此身無常遣其貪着此身。

    不說厭離于身者。

    亦應為說雖觀無常猶留生死廣化衆生。

    亦明凡夫計常故樂世而不厭離。

    二乘觀無常故厭世而不化物。

    皆違佛意俱失中道。

    菩薩觀無常故能不存着不厭離。

    故能留生死廣化衆生。

    不同二乘凡夫之偏。

    妙得中道。

    如此為說。

    是名慰喻有疾菩薩之謂也。

    下三句亦同。

    說身有苦不說樂于涅槃者。

    雖觀身苦。

    莫同二乘唯存自度絕于外化也。

    說身無我而教導衆生者。

    雖觀無我。

    而以假我教化衆生。

    莫同二乘但觀無我絕于外化也。

    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者。

    雖觀空寂。

    莫同二乘唯取畢竟寂滅絕于外化。

    從說悔先罪以下。

    第二就雜門明慰喻。

    一雲。

    就四精勤明慰喻。

    說悔先罪而不說入于過去者。

    雖為說此病皆由我宿罪業。

    至心悔過。

    莫為說定有罪性入過去也。

    若存罪性入過去者。

    罪不得滅。

    一雲。

    雖悔先罪。

    不得滅身入過去也。

    以己之病愍于彼疾者。

    應為說以己方人。

    今我輕苦尚爾。

    況乎三塗之重苦哉。

    則勤施化也。

    外論雲。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

    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衆生者。

    應為說當識宿世造作惡業故今受病苦。

    推知現不造惡必未來無苦。

    殷勤化物也。

    肇法師雲。

    當識宿世苦無量。

    今苦何足緻憂苦。

    救彼苦也。

    當憶所修福念于淨命勿生憂惱者。

    明當憶己所福以為尊寶。

    但修正行念于淨命。

    勿為将救身疾起于邪命。

    邪命者。

    谄飾要利存生。

    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衆疾者。

    言勤福化物也。

    菩薩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者。

    第二結答。

    明無疾菩薩即應如上所明慰喻有疾菩薩勸憶自行外化。

    令其生樂道之心也。

    一雲。

    此中諸句。

    上半明實智。

    下半明權智。

    亦好。

    随欲可見也。

    從文殊師利言有疾菩薩雲何伏其心以下。

    第二明調伏。

    然調伏亦有三别。

    一六心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