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經疏卷第下
關燈
小
中
大
。
第二陳其私懷。
就中亦開為二。
第一隻就方丈内事作論。
第二從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菩薩雲何慰喻有疾菩薩以下。
泛為外諸新學菩薩作論也。
就第一隻就方丈内事作論中。
亦開為三。
第一因病作論。
第二從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以下。
因室空作論。
第三從居士所疾為何等相以下。
因疾寒熱相作論。
就第一因疾作論中亦有二。
第一文殊以三事問淨名。
第二淨名答其三問。
三問者。
一問。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
此句問其起疾之因。
此是因疾生六論中第一論。
二問。
其生久如。
此句問其得起病日數久近。
此是因疾生六論中第二論。
三問。
當雲何滅。
此句問疾見差遲速之期。
此是因疾生六論中第三論。
就第二淨名答三問中亦有二。
第一先答後二問。
第二從又言是疾以下。
追答其第一問。
就第一先答後二問亦第三。
第一正答後二問。
第二從所以者何以下。
雙釋。
第三從譬如長者以下。
寄譬重顯答意。
上第二問雲其生久如今答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者。
言衆生由有癡愛實病用感菩薩。
故菩薩亦有應病。
上第三問言當雲何滅。
今答言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者。
明若衆生用感菩薩癡愛實病滅。
則菩薩應病亦随滅也。
從所以者何以下。
第二雙釋。
标疑雲。
所以從癡有愛則我病生衆生病滅則我病滅者何。
菩薩為衆生癡愛實病故入生死。
有生死則菩薩亦有應病。
故雲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且衆生癡愛實病滅。
則菩薩亦無餘病。
故雲衆生病滅則我病滅。
從譬如長者以下。
第三寄譬重顯答意。
即開合有二。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者。
顯上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者。
顯上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
第二舍可見。
從又言以下。
答三問中第二追答第一因起問。
又言是病何所因起者。
牒上語。
菩薩病者以大悲起者。
正答其問。
明若非妙本大悲則應病亦無由起。
故雲以大悲起也。
就中略舉五幡問答作料簡。
第一問者。
文殊問疾本在佛命。
而今淨名何故不答佛問。
唯答文殊私問耶。
不答佛問略有三意。
一者必方丈事畢。
淨名與文殊共就如來當面敬答。
故此不答也。
二者文殊傳佛命次即陳私問。
無間答佛問。
故亦即不答也。
三者實而為論。
雖命文殊私問。
即是佛問。
何則上既雲世尊殷勤緻問無量。
文殊即領此意而問。
則此中文殊所問無非佛意。
所以淨名亦不别答也。
第二問者。
上三問中先問起病之因。
何今答中先答後二問耶。
釋曰。
大衆未明菩薩之病但應非實。
若即先答第一因起問曰菩薩病者以大悲起者。
則便謂菩薩猶有實病以大悲起者。
是以先答後二問曰菩薩本無實病唯有化物應病者。
衆生因此方悟若爾菩薩病者但應非實。
即次明菩薩病者以大悲起者。
使悟衆生實病因癡愛而生。
菩薩應病以大悲而起。
所以先答後二問。
後答第一問也。
第三問者。
然則文殊應先問第二其生久如。
第三當雲何滅。
而文殊未達此義故。
猶先問因起耶。
而既雲維摩诘文殊同是已登正覺之大聖也。
豈複方有勝負之異也。
釋曰。
何其不達而文殊先問因起者。
欲顯大悲是菩薩萬化之元。
淨名先答後二問者。
欲顯大士之病唯應非實。
若文殊不先問因起。
則無由顯大悲是菩薩萬化之元。
淨名若不先答後二問者。
亦無由顯菩薩之病但應非實。
是蓋二聖同達當時之宜互相出之耳。
第四問者。
如言大士本無實病但為物病者。
亦可因癡愛而起用答第一何所因起問。
何不猶言因癡愛而起也。
釋曰。
衆生有癡愛實病以感菩薩。
菩薩有大悲心故亦有應病。
然則立于應病望衆生癡愛。
既為遠緣。
但菩薩大悲既親。
所以今取親作因用答第一因起問也。
第五問者。
菩薩有大悲心故亦有應病者。
則應菩薩應病從有大悲而生。
用答第二其生久如問。
何故不然也。
釋曰。
不得。
何則既雲大士本無實病。
唯有化物應病。
所以答雲從有衆生癡愛實病則我病生也。
所以亦差必須衆生癡愛實病滅也。
若言從大悲而生。
以答第二其生久如問者。
大悲則菩薩自事故。
病亦自生非由物感。
若爾則但為物病之旨不知所在也。
且大悲無無時故。
則應常日寝床。
而大悲雖常亦不恒寝。
所以不得言從有大悲而生也。
或解言。
三問中先答後二問者。
病本為物。
所以欲先顯為物之意故先答屯。
亦可。
有迹必有本。
有本未必有迹。
所以先答迹也。
答第二問其生久如曰從癡有愛則我病生者。
明由衆生有癡愛煩惱得生死病以感菩薩。
菩薩以有大悲故。
應同其病。
明衆生癡愛無始故。
菩薩大悲病亦無始也。
答第三問當雲何滅曰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者。
明衆生既無盡。
我病亦何時滅。
此明病無終也。
此是舊義所須。
推尋此釋。
直言衆生癡愛實病無始終故。
菩薩大悲應病亦無始終也。
而新義又釋曰。
夫衆生實病凡有二種。
是故菩薩應病亦從有二。
一者生死煩惱常病。
為此菩薩亦有入生死大悲常病。
二者須現寝疾所得除滅癡愛别病。
為此菩薩亦有現寝别病。
若以通入生死常病為論。
亦複可然。
而今所問者。
但是現疾可滅癡愛别病。
非問通入生死大悲常病也。
何則若是入生死大悲常病故須現寝床者。
則諸聖皆應寝床。
豈獨淨名。
且若是大悲常病者。
隻是淨名亦應恒日常卧。
而或有不寝。
且必是常病無始終者。
寄譬結答。
豈可言其子病愈父母亦愈也。
世子病必有愈時。
而未聞舊義窮釋。
但私懷者。
亦可。
恒日常寝絕不寝。
亦可。
諸聖皆寝。
隻一淨名猶不寝。
何則寝與不寝豈是聖人自有。
是必衆生感機不同故然。
若見淨名病愈起行。
而或見猶寝床者。
是則所謂恒寝亦絕不寝也。
且若有緣則諸聖皆現寝。
無緣隻淨名亦不寝。
衆生亦有見諸聖皆寝。
或見唯淨名寝絕不寝。
豈有定哉。
以此為推。
衆生癡愛實病無始終故。
菩薩大悲應病亦無始終者。
無可慊也。
從文殊師利言以下。
論方丈内事中第二因空室作論。
就中自有二。
第一明文殊問淨名。
第二淨名答文殊問。
就第一文問中。
自有二問。
一問此室何以空。
問意者。
既為白衣。
應有事業。
且身居疾。
應須供養之具。
而今室内悉無所有故緻問也。
此是因室空生六論中第一論。
二問何無侍者。
問意者。
亦居疾之時。
必須看養。
而今都無侍者故問也。
此是因室空生六論中第二論。
第二淨名答中亦有二。
第一答其室空問。
第二答其何無侍者問。
就第一答室空問中亦有二。
第一舉理空正答。
第二從又問以何為空以下。
舉六幡問答往伏除疑。
第一正答。
維摩诘言諸佛國土亦複皆空者。
明諸佛國土本來即空。
甯複問此室空。
問以事空。
答以理空也。
就第二舉六幡問答往伏除疑中亦有二。
第一切三幡明境空。
後三幡明智空。
第一問以何為空者。
室以無物故空。
今諸佛國土現見諸物。
以何義說為空耶。
答曰以空空者。
明以真谛空故說為空也。
又問空何用空者。
若諸佛國土本來即空。
直置自空。
何用空室方明空耶
第二陳其私懷。
就中亦開為二。
第一隻就方丈内事作論。
第二從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菩薩雲何慰喻有疾菩薩以下。
泛為外諸新學菩薩作論也。
就第一隻就方丈内事作論中。
亦開為三。
第一因病作論。
第二從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以下。
因室空作論。
第三從居士所疾為何等相以下。
因疾寒熱相作論。
就第一因疾作論中亦有二。
第一文殊以三事問淨名。
第二淨名答其三問。
三問者。
一問。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
此句問其起疾之因。
此是因疾生六論中第一論。
二問。
其生久如。
此句問其得起病日數久近。
此是因疾生六論中第二論。
三問。
當雲何滅。
此句問疾見差遲速之期。
此是因疾生六論中第三論。
就第二淨名答三問中亦有二。
第一先答後二問。
第二從又言是疾以下。
追答其第一問。
就第一先答後二問亦第三。
第一正答後二問。
第二從所以者何以下。
雙釋。
第三從譬如長者以下。
寄譬重顯答意。
上第二問雲其生久如今答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者。
言衆生由有癡愛實病用感菩薩。
故菩薩亦有應病。
上第三問言當雲何滅。
今答言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者。
明若衆生用感菩薩癡愛實病滅。
則菩薩應病亦随滅也。
從所以者何以下。
第二雙釋。
标疑雲。
所以從癡有愛則我病生衆生病滅則我病滅者何。
菩薩為衆生癡愛實病故入生死。
有生死則菩薩亦有應病。
故雲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且衆生癡愛實病滅。
則菩薩亦無餘病。
故雲衆生病滅則我病滅。
從譬如長者以下。
第三寄譬重顯答意。
即開合有二。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者。
顯上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者。
顯上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
第二舍可見。
從又言以下。
答三問中第二追答第一因起問。
又言是病何所因起者。
牒上語。
菩薩病者以大悲起者。
正答其問。
明若非妙本大悲則應病亦無由起。
故雲以大悲起也。
就中略舉五幡問答作料簡。
第一問者。
文殊問疾本在佛命。
而今淨名何故不答佛問。
唯答文殊私問耶。
不答佛問略有三意。
一者必方丈事畢。
淨名與文殊共就如來當面敬答。
故此不答也。
二者文殊傳佛命次即陳私問。
無間答佛問。
故亦即不答也。
三者實而為論。
雖命文殊私問。
即是佛問。
何則上既雲世尊殷勤緻問無量。
文殊即領此意而問。
則此中文殊所問無非佛意。
所以淨名亦不别答也。
第二問者。
上三問中先問起病之因。
何今答中先答後二問耶。
釋曰。
大衆未明菩薩之病但應非實。
若即先答第一因起問曰菩薩病者以大悲起者。
則便謂菩薩猶有實病以大悲起者。
是以先答後二問曰菩薩本無實病唯有化物應病者。
衆生因此方悟若爾菩薩病者但應非實。
即次明菩薩病者以大悲起者。
使悟衆生實病因癡愛而生。
菩薩應病以大悲而起。
所以先答後二問。
後答第一問也。
第三問者。
然則文殊應先問第二其生久如。
第三當雲何滅。
而文殊未達此義故。
猶先問因起耶。
而既雲維摩诘文殊同是已登正覺之大聖也。
豈複方有勝負之異也。
釋曰。
何其不達而文殊先問因起者。
欲顯大悲是菩薩萬化之元。
淨名先答後二問者。
欲顯大士之病唯應非實。
若文殊不先問因起。
則無由顯大悲是菩薩萬化之元。
淨名若不先答後二問者。
亦無由顯菩薩之病但應非實。
是蓋二聖同達當時之宜互相出之耳。
第四問者。
如言大士本無實病但為物病者。
亦可因癡愛而起用答第一何所因起問。
何不猶言因癡愛而起也。
釋曰。
衆生有癡愛實病以感菩薩。
菩薩有大悲心故亦有應病。
然則立于應病望衆生癡愛。
既為遠緣。
但菩薩大悲既親。
所以今取親作因用答第一因起問也。
第五問者。
菩薩有大悲心故亦有應病者。
則應菩薩應病從有大悲而生。
用答第二其生久如問。
何故不然也。
釋曰。
不得。
何則既雲大士本無實病。
唯有化物應病。
所以答雲從有衆生癡愛實病則我病生也。
所以亦差必須衆生癡愛實病滅也。
若言從大悲而生。
以答第二其生久如問者。
大悲則菩薩自事故。
病亦自生非由物感。
若爾則但為物病之旨不知所在也。
且大悲無無時故。
則應常日寝床。
而大悲雖常亦不恒寝。
所以不得言從有大悲而生也。
或解言。
三問中先答後二問者。
病本為物。
所以欲先顯為物之意故先答屯。
亦可。
有迹必有本。
有本未必有迹。
所以先答迹也。
答第二問其生久如曰從癡有愛則我病生者。
明由衆生有癡愛煩惱得生死病以感菩薩。
菩薩以有大悲故。
應同其病。
明衆生癡愛無始故。
菩薩大悲病亦無始也。
答第三問當雲何滅曰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者。
明衆生既無盡。
我病亦何時滅。
此明病無終也。
此是舊義所須。
推尋此釋。
直言衆生癡愛實病無始終故。
菩薩大悲應病亦無始終也。
而新義又釋曰。
夫衆生實病凡有二種。
是故菩薩應病亦從有二。
一者生死煩惱常病。
為此菩薩亦有入生死大悲常病。
二者須現寝疾所得除滅癡愛别病。
為此菩薩亦有現寝别病。
若以通入生死常病為論。
亦複可然。
而今所問者。
但是現疾可滅癡愛别病。
非問通入生死大悲常病也。
何則若是入生死大悲常病故須現寝床者。
則諸聖皆應寝床。
豈獨淨名。
且若是大悲常病者。
隻是淨名亦應恒日常卧。
而或有不寝。
且必是常病無始終者。
寄譬結答。
豈可言其子病愈父母亦愈也。
世子病必有愈時。
而未聞舊義窮釋。
但私懷者。
亦可。
恒日常寝絕不寝。
亦可。
諸聖皆寝。
隻一淨名猶不寝。
何則寝與不寝豈是聖人自有。
是必衆生感機不同故然。
若見淨名病愈起行。
而或見猶寝床者。
是則所謂恒寝亦絕不寝也。
且若有緣則諸聖皆現寝。
無緣隻淨名亦不寝。
衆生亦有見諸聖皆寝。
或見唯淨名寝絕不寝。
豈有定哉。
以此為推。
衆生癡愛實病無始終故。
菩薩大悲應病亦無始終者。
無可慊也。
從文殊師利言以下。
論方丈内事中第二因空室作論。
就中自有二。
第一明文殊問淨名。
第二淨名答文殊問。
就第一文問中。
自有二問。
一問此室何以空。
問意者。
既為白衣。
應有事業。
且身居疾。
應須供養之具。
而今室内悉無所有故緻問也。
此是因室空生六論中第一論。
二問何無侍者。
問意者。
亦居疾之時。
必須看養。
而今都無侍者故問也。
此是因室空生六論中第二論。
第二淨名答中亦有二。
第一答其室空問。
第二答其何無侍者問。
就第一答室空問中亦有二。
第一舉理空正答。
第二從又問以何為空以下。
舉六幡問答往伏除疑。
第一正答。
維摩诘言諸佛國土亦複皆空者。
明諸佛國土本來即空。
甯複問此室空。
問以事空。
答以理空也。
就第二舉六幡問答往伏除疑中亦有二。
第一切三幡明境空。
後三幡明智空。
第一問以何為空者。
室以無物故空。
今諸佛國土現見諸物。
以何義說為空耶。
答曰以空空者。
明以真谛空故說為空也。
又問空何用空者。
若諸佛國土本來即空。
直置自空。
何用空室方明空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