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經疏卷第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上宮皇禦制
文殊問疾品第五上來雖複命五百聲聞八千菩薩。
各陳昔日受屈皆辭曰不堪。
一無欲往。
故不成問疾。
但至此文殊奉旨即就方丈。
正陳佛意方成問疾。
故因為品目也。
從此品以下。
入見阿閦佛國品訖其事訖已還複本處舉衆皆見以來。
經三段中第二正說也。
就中開為二。
第一從此品以下訖香積品凡有六品。
明淨名正在方丈之内。
自宣不思議權實二智之理化三根人。
第二從菩薩行品以下。
入見阿閦佛國品訖舉衆皆見以來。
明從方丈就于庵羅。
與佛共明種種妙法證成方丈不思議之說也。
一雲。
正說唯在初六品。
從菩薩行品以下。
為流通說也。
而至處當釋。
就第一淨名正在方丈化三根人中自有三。
第一問疾與不思議二品化上根人。
第二觀衆生與佛道二品化中根人。
第三入不二法門與香積二品化下根人。
就第一舉二品化上根中亦有二。
第一問疾品中。
人則唯淨名一人。
事則唯現疾一事。
故名為略明不思議。
第二不思議品中。
人則諸佛菩薩皆現。
事則廣明種種不思議之事。
故名為廣明不思議也。
上根之人聞此廣略二說。
生信益解。
改凡成聖。
一雲。
就第一正在方丈宣不思議中。
但開為二。
問疾一品略明不思議。
不思議品以下五品廣明不思議也。
五品即因上事而來故分文。
亦即當品而釋也。
然今據前釋而述也。
就此問疾品。
初開為二。
第一從初訖更不可見。
名問疾緣由。
第二從且置是事以下。
正明問疾。
就第一問疾緣由中。
亦開為六。
第一佛命。
第二文殊奉旨。
第三從于是衆中以下。
明大衆願與文殊共往。
第四從于是文殊以下。
文殊與大衆共入方丈。
第五從爾時長者以下。
明淨名知文殊與大衆俱來。
空其室内。
第六從維摩诘言以下。
明淨名與文殊略申賓主之禮。
往伏除疑。
第一可見。
就第二奉旨中亦有二。
第一先歎淨名難酬之德。
第二從雖然以下。
正明承旨可往。
就第一歎難酬中。
亦有二。
第一總歎。
彼上人者難為酬對是。
第二從深達實相以下。
舉法門别歎。
就中有九句分為三重。
第一初四句據四辨為歎。
第二有四句就雜門作歎。
第三有一句舉二智結歎。
深達實相者。
義辨。
真理絕僞超于有相。
故稱實相。
善說法要者。
辭辨。
辨才無滞者。
樂說辨。
智慧無閡者。
法辨。
從一切菩薩以下四句。
第二就雜門為歎。
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者。
善達因地一切諸行。
諸佛秘藏無不得入者。
明善達果地所說十二義也。
肇法師雲。
近知菩薩之儀式。
遠入諸佛之秘藏。
秘藏謂佛身佛身口意秘密之藏。
此二句困果相對。
明困果之理無所不達。
降伏衆魔者。
明降四魔也。
此句歎其剛用。
亦可。
外化行。
遊戲神通者。
乘于五通化物适意。
即義同遊戲。
此句歎其柔用。
亦可。
自行。
此二句剛柔相對。
明剛柔之義無所不能。
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者。
第三舉二智結歎。
慧者實智。
方便者橫智。
明能具此二智故。
上所歎諸德亦悉清。
從雖然以下。
奉旨中第二正明承旨可往。
第三第四可見。
但就第五明淨名知文殊與大衆來空其室内中自有二。
第一明淨名空其室内以為論端。
第二從既入其舍以下。
明文殊見室空。
夫論現疾之情。
欲令新學菩薩雖遇疾患。
而起大悲安心化物莫有惓廢。
空其室者。
正為欲遣衆生是非之惑。
而就别為論。
因空室生五事。
由現疾生六論也。
因空室生五事者。
第一文殊見室空問淨名。
居士此室何以空。
淨名答言。
諸佛國土亦複皆空。
非但我室。
第二文殊問。
何無侍者。
淨名答言。
一切衆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
第三身子見室空作念。
此諸菩薩大弟子等當于何坐。
淨名知意。
先舉至理呵不應求坐曰。
唯舍利弗。
為法耶。
為床坐耶。
即借坐于燈王。
仍廣明菩薩種種不思議之理也。
第四普現色身菩薩見室空問淨名。
居士父母妻子及諸知識悉為是誰。
象馬車乘奴婢仆使皆何所在。
淨名答言。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即廣顯大士種種之行。
第五身子見室空作念。
日時已室。
此諸菩薩當于何食。
于是淨名知意。
先以八解脫為呵曰。
佛說八解脫。
仁者受行。
豈雜欲食而聞法乎。
即請飯香士。
以一食充滿一切。
因顯種種作佛事之義。
因空室生五事略如是。
由現疾生六論者。
第一文殊問言。
居士此疾何所因起。
淨名答言。
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第二文殊問言。
居士此疾其生久如。
淨名答言。
從癡有愛。
即我病生。
第三文殊問言。
居士此疾當雲何滅。
淨名答言。
以一切衆生病。
是故我病。
若一切衆生病滅。
即我病滅。
第四文殊問。
居士此疾為何等相。
淨名答言。
我病無形不可見。
第五文殊問。
菩薩雲何慰喻有疾菩薩。
淨名答言。
說身無常不說厭離于身等義而可慰喻。
第六文殊問言。
有疾菩薩雲何調伏其心。
淨名答言。
有疾菩薩應作是念。
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颠倒諸煩惱生。
無有實法。
誰受病者。
先應令識病因後教作觀。
因疾生六論略如是也。
而文殊普現發口顯問。
舍利弗但念而已者。
二大士與淨名同是大乘。
所以若心有懷即便發口相問無所慚也。
但身子既為小乘。
于諸大士即進退難便。
所以不能發口。
但念而已也。
從時維摩诘以下。
第六略申賓主之禮。
就中亦有二。
第一主先贊賓。
第二從如是居士以下。
賓謙答。
就第一主贊賓中。
自有二意。
一善來文殊師利者。
直贊來。
當物機必有深益。
去來者向背為語也。
從方丈望庵羅為來。
從庵羅望方丈為去。
不來相而來者。
實中為論。
庵羅一涉即謝不至方丈。
故雲不來相。
而假中作論。
庵羅一涉相續不滅來至方丈。
故雲而來。
二不見相而見者。
亦實中作論。
庵羅文殊即謝。
無至方丈可見。
故雲不見相。
而假中作論。
庵羅文殊相續不滅。
即至方丈而得見。
故雲而見也。
此二句贊來不存相也。
從文殊言以下。
第二賓謙答。
就中亦有二。
第一直述。
第二釋述。
如是者。
明居士所言理無非是。
若來已更不來者。
若假中來竟者。
實中更有不來也。
若去已更不去者亦同次應有若見已更不見。
但文略耳。
從所以者何以下。
第二釋。
标疑雲。
所以去來無定者何。
來者無所從來者。
假中來者實中為論。
庵羅之涉即滅于庵羅。
方丈之涉隻生方丈。
故雲無所從來。
去者無所至者。
假中去者實中為論。
庵羅文殊自滅于庵羅。
不去至方丈。
故言無所至所可見者。
假名道中庵羅與方丈有相見之義。
而實中為論。
庵羅見即滅不至方丈。
彼此各生各滅。
文殊無能見之義。
淨名亦無所見之功。
故雲更不可見也。
從且置是事以下。
第二正明問疾。
就中亦開為三。
第一先傳佛問意。
第二從居士是疾何所因起以下。
陳其私懷。
第三從說是語時以下。
時衆得益也。
且置是事者。
将欲傳佛相問故請止初論也。
從居士以下。
正傳佛相問。
即有三問。
一居士是疾。
甯可忍不。
二療治有損。
三不至增乎。
世尊殷勤緻問無量者。
仍傳如來深意。
言非但問此三句。
大悲無極廣問一切。
從居士是疾以下
各陳昔日受屈皆辭曰不堪。
一無欲往。
故不成問疾。
但至此文殊奉旨即就方丈。
正陳佛意方成問疾。
故因為品目也。
從此品以下。
入見阿閦佛國品訖其事訖已還複本處舉衆皆見以來。
經三段中第二正說也。
就中開為二。
第一從此品以下訖香積品凡有六品。
明淨名正在方丈之内。
自宣不思議權實二智之理化三根人。
第二從菩薩行品以下。
入見阿閦佛國品訖舉衆皆見以來。
明從方丈就于庵羅。
與佛共明種種妙法證成方丈不思議之說也。
一雲。
正說唯在初六品。
從菩薩行品以下。
為流通說也。
而至處當釋。
就第一淨名正在方丈化三根人中自有三。
第一問疾與不思議二品化上根人。
第二觀衆生與佛道二品化中根人。
第三入不二法門與香積二品化下根人。
就第一舉二品化上根中亦有二。
第一問疾品中。
人則唯淨名一人。
事則唯現疾一事。
故名為略明不思議。
第二不思議品中。
人則諸佛菩薩皆現。
事則廣明種種不思議之事。
故名為廣明不思議也。
上根之人聞此廣略二說。
生信益解。
改凡成聖。
一雲。
就第一正在方丈宣不思議中。
但開為二。
問疾一品略明不思議。
不思議品以下五品廣明不思議也。
五品即因上事而來故分文。
亦即當品而釋也。
然今據前釋而述也。
就此問疾品。
初開為二。
第一從初訖更不可見。
名問疾緣由。
第二從且置是事以下。
正明問疾。
就第一問疾緣由中。
亦開為六。
第一佛命。
第二文殊奉旨。
第三從于是衆中以下。
明大衆願與文殊共往。
第四從于是文殊以下。
文殊與大衆共入方丈。
第五從爾時長者以下。
明淨名知文殊與大衆俱來。
空其室内。
第六從維摩诘言以下。
明淨名與文殊略申賓主之禮。
往伏除疑。
第一可見。
就第二奉旨中亦有二。
第一先歎淨名難酬之德。
第二從雖然以下。
正明承旨可往。
就第一歎難酬中。
亦有二。
第一總歎。
彼上人者難為酬對是。
第二從深達實相以下。
舉法門别歎。
就中有九句分為三重。
第一初四句據四辨為歎。
第二有四句就雜門作歎。
第三有一句舉二智結歎。
深達實相者。
義辨。
真理絕僞超于有相。
故稱實相。
善說法要者。
辭辨。
辨才無滞者。
樂說辨。
智慧無閡者。
法辨。
從一切菩薩以下四句。
第二就雜門為歎。
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者。
善達因地一切諸行。
諸佛秘藏無不得入者。
明善達果地所說十二義也。
肇法師雲。
近知菩薩之儀式。
遠入諸佛之秘藏。
秘藏謂佛身佛身口意秘密之藏。
此二句困果相對。
明困果之理無所不達。
降伏衆魔者。
明降四魔也。
此句歎其剛用。
亦可。
外化行。
遊戲神通者。
乘于五通化物适意。
即義同遊戲。
此句歎其柔用。
亦可。
自行。
此二句剛柔相對。
明剛柔之義無所不能。
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者。
第三舉二智結歎。
慧者實智。
方便者橫智。
明能具此二智故。
上所歎諸德亦悉清。
從雖然以下。
奉旨中第二正明承旨可往。
第三第四可見。
但就第五明淨名知文殊與大衆來空其室内中自有二。
第一明淨名空其室内以為論端。
第二從既入其舍以下。
明文殊見室空。
夫論現疾之情。
欲令新學菩薩雖遇疾患。
而起大悲安心化物莫有惓廢。
空其室者。
正為欲遣衆生是非之惑。
而就别為論。
因空室生五事。
由現疾生六論也。
因空室生五事者。
第一文殊見室空問淨名。
居士此室何以空。
淨名答言。
諸佛國土亦複皆空。
非但我室。
第二文殊問。
何無侍者。
淨名答言。
一切衆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
第三身子見室空作念。
此諸菩薩大弟子等當于何坐。
淨名知意。
先舉至理呵不應求坐曰。
唯舍利弗。
為法耶。
為床坐耶。
即借坐于燈王。
仍廣明菩薩種種不思議之理也。
第四普現色身菩薩見室空問淨名。
居士父母妻子及諸知識悉為是誰。
象馬車乘奴婢仆使皆何所在。
淨名答言。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即廣顯大士種種之行。
第五身子見室空作念。
日時已室。
此諸菩薩當于何食。
于是淨名知意。
先以八解脫為呵曰。
佛說八解脫。
仁者受行。
豈雜欲食而聞法乎。
即請飯香士。
以一食充滿一切。
因顯種種作佛事之義。
因空室生五事略如是。
由現疾生六論者。
第一文殊問言。
居士此疾何所因起。
淨名答言。
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第二文殊問言。
居士此疾其生久如。
淨名答言。
從癡有愛。
即我病生。
第三文殊問言。
居士此疾當雲何滅。
淨名答言。
以一切衆生病。
是故我病。
若一切衆生病滅。
即我病滅。
第四文殊問。
居士此疾為何等相。
淨名答言。
我病無形不可見。
第五文殊問。
菩薩雲何慰喻有疾菩薩。
淨名答言。
說身無常不說厭離于身等義而可慰喻。
第六文殊問言。
有疾菩薩雲何調伏其心。
淨名答言。
有疾菩薩應作是念。
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颠倒諸煩惱生。
無有實法。
誰受病者。
先應令識病因後教作觀。
因疾生六論略如是也。
而文殊普現發口顯問。
舍利弗但念而已者。
二大士與淨名同是大乘。
所以若心有懷即便發口相問無所慚也。
但身子既為小乘。
于諸大士即進退難便。
所以不能發口。
但念而已也。
從時維摩诘以下。
第六略申賓主之禮。
就中亦有二。
第一主先贊賓。
第二從如是居士以下。
賓謙答。
就第一主贊賓中。
自有二意。
一善來文殊師利者。
直贊來。
當物機必有深益。
去來者向背為語也。
從方丈望庵羅為來。
從庵羅望方丈為去。
不來相而來者。
實中為論。
庵羅一涉即謝不至方丈。
故雲不來相。
而假中作論。
庵羅一涉相續不滅來至方丈。
故雲而來。
二不見相而見者。
亦實中作論。
庵羅文殊即謝。
無至方丈可見。
故雲不見相。
而假中作論。
庵羅文殊相續不滅。
即至方丈而得見。
故雲而見也。
此二句贊來不存相也。
從文殊言以下。
第二賓謙答。
就中亦有二。
第一直述。
第二釋述。
如是者。
明居士所言理無非是。
若來已更不來者。
若假中來竟者。
實中更有不來也。
若去已更不去者亦同次應有若見已更不見。
但文略耳。
從所以者何以下。
第二釋。
标疑雲。
所以去來無定者何。
來者無所從來者。
假中來者實中為論。
庵羅之涉即滅于庵羅。
方丈之涉隻生方丈。
故雲無所從來。
去者無所至者。
假中去者實中為論。
庵羅文殊自滅于庵羅。
不去至方丈。
故言無所至所可見者。
假名道中庵羅與方丈有相見之義。
而實中為論。
庵羅見即滅不至方丈。
彼此各生各滅。
文殊無能見之義。
淨名亦無所見之功。
故雲更不可見也。
從且置是事以下。
第二正明問疾。
就中亦開為三。
第一先傳佛問意。
第二從居士是疾何所因起以下。
陳其私懷。
第三從說是語時以下。
時衆得益也。
且置是事者。
将欲傳佛相問故請止初論也。
從居士以下。
正傳佛相問。
即有三問。
一居士是疾。
甯可忍不。
二療治有損。
三不至增乎。
世尊殷勤緻問無量者。
仍傳如來深意。
言非但問此三句。
大悲無極廣問一切。
從居士是疾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