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經疏卷第下

關燈
者。

    假故非真。

    即空故非有。

    此句勸于自上不應着。

    若衆生病亦非真非有者。

    此句勸于他上不應着。

    此二句勸虛假。

    作是觀時于諸衆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者。

    明此愛見悲雖善。

    猶是存相不能平等自他二境廣化衆生。

    故雲應舍之也。

    從所以者何以下。

    第二釋。

    标疑雲。

    所以應離愛見悲者何。

    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者。

    明菩薩為斷自他客塵煩惱故。

    而起無相大悲也。

    此句将欲非其愛見悲故。

    先舉無相大悲為是。

    釋客義不同。

    或以根本為主。

    枝條為客。

    或雲。

    居在理外為客。

    今所須者。

    一切不善理非恒在。

    終必有遣除之義。

    故為客。

    愛見悲者則于生死有疲厭心者。

    此句明愛見悲是過故應離也。

    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者。

    此句正顯勸離意。

    從所生無縛以下。

    第三舉縛解重顯上釋。

    言所以化物。

    隻欲先離自惡邪。

    所生無縛能為衆生說法解縛者。

    明自行既精。

    即所生能解他縛。

    故雲莫以愛見為覆己也。

    此句正顯上釋。

    次取佛誠言為證。

     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是有是處者。

    明善惡之生必始于己非由他也。

    是故菩薩不應起縛者。

    結不應着。

    問曰。

    凡夫或以散心好說禅方。

    學者尋說修習獲得深靜。

    且凡夫惑心為說十地淺解。

    亦學者尋說修行或得階級之解。

    以此為推。

    則所言若自有縛不能解他縛者。

    或悉不然。

    且如來既是無縛之極。

    而善星猶生邪見。

    又舍利弗亦是無縛。

    而其二弟子惑倒彌興。

    然則若自無縛能解他縛。

    亦非悉然。

    釋曰。

    從他得益略有二種。

    一者或從其行。

    二者或從其說。

    今此明者。

    隻述其行邊為論也。

    今所難。

    受凡夫散心之說而得益者。

    或是但述其說不從其行故然。

    何則若從其行。

    其行即是縛故亦可增縛。

    而增善者。

    但述其無縛之說故。

    雲善星斷現善根。

    若非如來未來因亦可斷。

    豈言佛為善星無益哉。

    且舍利弗二弟子惑倒彌興者。

    習其僻教故然。

    若從其行。

    其行既是無學故亦可得無學也。

    然猶不清去。

    雖複行說便是凡夫行說。

    亦是身子行僻教。

    豈得行唯是凡。

    說非凡說。

    亦可唯行屬舍利弗。

    僻教非舍利弗乎。

    但私懷者。

    細論事相。

    何無如此。

    而今此隻就天下道理為論故其然也。

    何則若論天下道理。

    遣惡取善必始于己方能勸人。

    若自不能。

    安得進人。

    且偏談益善生惡。

    生惡雖複凡聖皆有。

    不如因凡之多。

    其益善雖複通在凡聖。

    不及因聖之美。

    理既如是。

    則縛解之緻明矣。

    從何謂縛何謂解以下。

    第四仍辨縛解之相。

    上直言縛解而不顯其相。

    故須辨也。

    就中開為三。

    第一一往據禅定及方便直顯縛解之體。

    第二從又無方便慧縛以下。

    舉方便智慧妙辨縛解。

    第三從又複觀身以下。

    仍簡方便智慧。

    何謂縛何謂解貪着禅味是菩薩縛者。

    明若着禅味随業受生而不自在。

    是為菩薩縛也。

    以方便生是菩薩解者。

    明不以業生。

    但為化物應生能得自在者。

    是菩薩解也。

    就第二舉方便智慧妙辨縛解中亦有三。

    第一先列四章門。

    第二從何謂無方便慧縛以下。

    以次第釋四章門。

    第三從文殊師利以下。

    結勸觀無縛。

    然夫方便是涉有積德之心。

    亦有能資空解之功。

    智慧是能照之解。

    亦有能導有之力。

    此二必要相帶為用也。

    無方便慧縛者。

    言若無方便為資。

    則此空解能唯證空而住。

    不能導有化物。

    故此空解為空被縛也。

    有方便慧解者。

    明以方便為資。

    則此空解不偏證空而住。

    亦能導有化物。

    故此解得解也。

    無慧方便縛者。

    若無空慧為導方便。

    則此方便終日住有不能斷結。

    故此方便為有被縛也。

    有慧方便解者。

    明以空慧為導。

    則此方便不為煩惱所縛。

    故此方便得解也。

    第二釋四章門。

    即次第釋可見也。

    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者。

    第三勸觀無縛也。

    從又複觀身以下。

    辨縛解中。

    第三料簡方便智慧。

    上直言方便智慧而未顯其相。

    故此亦因顯簡之。

    亦可見。

    在前為新。

    在後為故。

    從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以下。

    淨名答文殊問以明調伏中。

    第三廣明菩薩種種之行。

    結成調伏之義。

    就中有二。

    第一總開中道之端。

    第二從在于生死以下。

    列諸中道行。

    就第一開端中亦有三。

    第一直開端。

    第二從所以者何以下釋。

    第三從是故以下。

    結勸中道。

    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者開端。

    不住其中者。

    莫同二乘偏住自調中也。

    亦複不住不調伏心者。

    莫同凡夫偏住不調伏中也。

    第二釋。

    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者。

    釋上亦複不住不調伏心。

    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者。

    釋上不住其中。

    從是故以下。

    第三結勸中道可見。

    一雲。

    不住其中者。

    即言莫着上來所說中也。

    從在于生死以下。

    第二列諸中道行。

    在于生死不為污行。

    住于涅槃不永滅度。

    非凡夫行非賢聖行。

    非垢行非淨行。

    此上六句皆明不偏住也。

    雖過魔行而現降魔者。

    明現受生死而降魔也。

    求一切智無非時求者。

    二乘中間證果為非時。

    亦雲。

    化物未竟自證員果。

    名非時求也。

    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

    此句明雖觀諸法即空。

    不偏證空而住。

    亦能有中化物也。

    雖攝一切衆生而不愛著者。

    明不同凡夫也。

    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者。

    明不同二乘也。

    樂離謂離煩惱也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者。

    明不棄空也。

    雖行于空而殖衆德本。

    雖行無相而度衆生。

    雖行無作而現受身。

    雖行無起而起諸善行。

    此四句皆同意。

    可見也。

    亦明不同二乘凡夫之偏也。

    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衆生心數法者。

    六度是無相行。

    而遍知衆生心數法也。

    二乘雖得第六波若度。

    而不能觀有化物也。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

    雖行四無量而不貪着生于梵世。

    雖行禅定解脫三昧而不随禅生。

    此三句明超凡夫也。

    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

    雖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進。

    此二句明不同二乘行四念精勤唯求滅身心也。

    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者。

    明雖同二乘行四如意足。

    而得大乘自在神通也。

    雖行五根而分别衆生諸根利鈍者。

    明雖能五根即空。

    亦能分别諸根利鈍也。

    二乘雖知己。

    而不能知他根也。

    雖行五力而樂求十力者。

    明不同二乘行五力求入見谛也。

    雖行七覺意而分别佛之智慧者。

    明不同二乘行七覺唯求阿羅漢果也。

    雖行八正道而樂行無量佛道者。

    明不同二乘行八正止于八邪也。

    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堕于寂滅者。

    止者定也。

    觀者慧也。

    此二助道之勝法也。

    明雖行而不堕入涅槃也。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者。

    明不同二乘觀空即不能在有修行也。

    雖行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舍佛法。

    雖随諸法究竟淨相而随所應為現其身觀。

    雖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

    此三句即同可見。

     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薩之道者。

    言菩薩雖現得佛道。

    而不舍菩薩之行也。

    明得佛而不舍菩薩即至中明矣。

    從說是法時以下。

    正明問疾中。

    第三明時衆得益也 維摩诘經疏卷第下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