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義疏上卷

關燈
釋曰。

    亦欲化物故也。

    第二舉譬為釋。

    人譬欲取淨土菩薩身。

    造室譬欲取土之心。

    明若人造室。

    必藉地由空方成。

    内合。

    菩薩上弘佛道下化蒼生故。

    取此報應二土之心方成。

    非是空取。

    若于虛空終不能成者。

    言若但空無地。

    室不能成亦應言若但地不由空亦不能成。

    但文略耳。

    内合亦然。

    若二事唯偏。

    則菩薩取土心亦不成。

    又解言。

    造室必藉地由空方成。

    内合。

    菩薩欲具空有二行故。

    取土心則成。

    若于虛空終不能成者。

    言若但空解而無有中化物。

    則取土心亦不成。

    此是中公所須。

    内合可見。

    又一解言。

    佛若無土。

    直應[道*口]無土。

    所以入他土施化取以為己佛土者何。

    釋曰。

    入中施化仍取他土以為己土者。

    非無意也。

    必欲饒益諸衆生故也。

    釋譬亦然。

    取他土以為己土者。

    必欲成就衆生。

    非于空也。

    應言諸佛菩薩願取佛國者。

    亦略舉一也。

    然以此文為求。

    所言兼顯因時。

    亦似當也 寶積當知以下。

    第二答因問。

    就中開為三。

    第一正明萬善是淨土因。

    第二從如是寶積以下。

    明諸行相資乃能共成獨一不能第三從是故若菩薩以下。

    勸進淨因。

    就第一正明萬善是淨土因中。

    凡有十七事。

    不可配怡随文直釋也。

    直因心是菩薩土者。

    明菩薩在因之日。

    自修無相直心。

    用教衆生令修直心。

    菩薩無相直心則感佛果。

    衆生有相直心自感淨土。

    然則衆生直心為當正因。

    菩薩直心但為遠緣。

    今以緣為因而答。

    故雲菩薩直心是淨土因也。

    不谄衆生來生其國者。

    明菩薩善教衆生。

    令修直心複能還不谄。

    使生其菩薩國也。

    衆生若不修直心。

    則此土不成。

    欲顯此意故。

    雲不谄衆生來生其國也。

    然則正以衆生直心為感。

    故實是衆生淨土。

    而今以本緣義。

    且菩薩行滿成佛。

    還入中施化。

    則義囑化主故稱其國也。

    此下十六事。

    例同此釋。

    而善有二種。

    一行善。

    二報善。

    初言直心是行善。

    不雲不谄是報善。

    因有四種。

    一同性相生。

    謂之習因。

    如初修直心還能不谄不類是。

    二異類相生。

    謂之報因。

    如善惡生苦樂之類是。

    三相資因。

    如行施為因即生持戒之類是。

    四相似因。

    就報因中押出一因。

    如不殺生複得長壽之類是。

    今十七事。

    或具四因。

    或二三因。

    或單一因。

    即臨文可推也。

    就中略舉十重問答作料簡也。

    第一問曰。

    寶積上問唯諸菩薩正因。

    不求衆生正因。

    而今既雲菩薩直心猶作遠緣。

    但衆生直心乃當正因。

    然則應言菩薩無正因。

    今以緣為因作答豈非問答不相當也。

    答曰。

    菩薩實有正因之義。

    但隐而不答者。

    赤可。

    問答不相當。

    而菩薩本來無自正因之意。

    但欲令衆生免諸重苦故。

    教修直心使感淨土。

    則正因之義要在衆生直心。

    所以于菩薩唯以緣為因而答也。

    第二問曰。

    如言菩薩本無正因之意。

    正因之義要在衆生者。

    今修直心感彼淨土。

    必在何等衆生也。

    答曰。

    往生淨土凡有三種。

    一七地以上乃至金剛。

    不論可推。

    唯有應生無實生也。

    二者初心以上乃至六地。

    但以宿業且以願力往生非今受樂發心作因而生也。

    三者外凡之中赤地凡夫無所可論。

    今受菩薩教化。

    發心修直心感生淨土者。

    正在共位凡夫也。

    第三問曰。

    上答果中。

    則通取淨穢皆以為佛土。

    以此為例。

    因赤雖有淨穢。

    皆是本由如來為答也。

    以此為例。

    必上答果中。

    亦是唯舉淨土衆生為佛土也。

    答曰如來本無己土。

    唯取所化衆生之類以為佛土。

    則通在淨穢。

    如來即同應施化故通淨穢皆為佛土也。

    今答中。

    偏舉淨者。

    略有二意。

    一者寶積上問唯求淨因不問穢因。

    二者夫聖人之情隻欲與淨不在穢。

    但衆生欲樂不同。

    不适聖意。

    是以各從其所堪修。

    猶勸穢之因使免三塗之重苦。

    若尋聖人本意唯在于淨。

    所以今答因中。

    偏舉淨因為答也。

    第四問曰。

    既雲土是累法故諸佛本無己土。

    諸菩薩等亦不求者。

    隻應以無相教化衆生令入佛道何故猶勸淨因使得此累土耶。

    外論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内外雖殊。

    必是言不乖也。

    答曰。

    不乖也。

    但衆生神根各異。

    欲樂不同。

    則不可純以無相為化。

    且在穢土即五濁障深。

    為化不便。

    既生淨土無五濁障。

    為化安便所以先勸淨因使感淨土者。

    隻欲終同無土之等也。

    第五問曰。

    若言既生淨土無五濁障。

    學道有由故先勸淨土者。

    一生淨土。

    都無複三塗耶。

    猶有還耶。

    若猶還者。

    雖生淨土。

    亦可無益也。

    答曰。

    若以上品淨業往生上品淨土者。

    或以發願欲化衆生受彼三塗。

    而無故複惡實受者也。

    若以下品淨業往生下品淨土者。

    唯是無定。

    或值善緣增修無相亦可不還。

    若不如是不還何為。

    然雖還不還。

    一生淨土多勝穢土之報。

    所以聖人殷勤勸修淨也。

    第六問曰。

    常言。

    六心以還既是位退。

    所以或解言。

    退為聲聞。

    或解言。

    退作四重五逆。

    既雲今發心修直感彼淨土者。

    正在共位凡夫。

    然則六心以下尚爾。

    共位凡夫雖複上品淨業往生上品淨土。

    那得不退也。

    答曰。

    外凡入初心略有二種。

    一者或修上品淨業從上品淨土入者。

    無有退事也。

    或從此入者唯是無定也。

    第七問曰。

    若外凡人先作三途應受惡報。

    今蒙菩薩教化。

    如教修行上品淨業。

    先受何報惡報若先。

    則此淨業何用。

    淨業若先。

    其惡業滅乃往耶。

    若滅而往。

    可言從上品淨土入初心者無複退惡也。

    若不滅者。

    雖在淨土。

    猶含惡業。

    豈言既生上品淨土無複惡也。

    答曰。

    淨業力強先受淨報。

    若惡業是勝先受惡報。

    随其輕重可量也。

    無量壽經雲唯除五逆诽謗正法者。

    但為一念。

    非謂一生終身修行也。

    二業若等。

    先熟為先。

    等業何以熟有先後。

    曰。

    衆生業力受報。

    所以叵思議也。

    若是淨業為勝惡業。

    則其惡業不滅。

    何為豈言雖在淨土。

    猶含惡業。

    故複惡不息也。

    或有不滅而往。

    然既生淨土。

    則所向皆說正道。

    故無相為緣漸漸益。

    何有惡業而不滅也。

    然則一生上品淨土不還三途明矣。

    第八問曰。

    既言雖複淨土業。

    而其惡業是勝先受惡報。

    且等業以熟為先者。

    則勸取淨業。

    未明其利也。

    答曰。

    今所言修直以取淨土者。

    必就如教修行。

    如行得利者為論。

    非謂不得邊也。

    然雖複先受惡報。

    惡報既盡之後。

    得值善緣更發樂心。

    資其本善。

    亦得往生。

    豈言勸修業未明其利也。

    第九問曰。

    同一淨業所感淨土猶有三界耶。

    若無者。

    同一太虛何故爾也。

    若有者。

    既以一業所感。

    何故受處不同。

    答曰。

    何無三界。

    今受處不同者。

    以定為别故然。

    何則若人在此欲界修淨業時。

    學色界定者即受彼色界處。

    若學無色界定亦受彼無色處即問。

    然則三界樂品有差别耶。

    答曰。

    但其一界中有上中下之别。

    而三界無差别也。

    但定有必深淺。

    而定即但為慧緣。

    不為定緣。

    所以三界樂品亦無差别也。

    即問。

    然則此淨業但感樂報。

    不感智解。

    答曰。

    傍緣何無。

    正感唯然。

    第十問曰。

    因時教化菩薩行滿成佛。

    還入中施化。

    則義囑化主。

    且以遠緣之義故稱其國者好矣。

    然但疑者。

    既言相似之人得入真觀。

    必無量劫修行方得入者。

    況乎成佛非是數劫之期。

    然則既生淨土。

    雖複住壽無量。

    今一菩薩行滿成佛之間。

    必淨土衆生或有無相為緣斷結故凡成聖。

    或複修餘業即萬億生感于無量世界。

    豈但守其直心恒在一處也。

    然則佛國之稱正在化主但其遠緣之義無所複論也。

    答曰。

    如言實非恒在一處。

    亦其遠緣正在于初直心。

    而此菩薩行滿成佛時。

    遠望昔日作緣之義。

    雖複萬億生感于無量世界。

    随其所在常應施化。

    且雖有複修餘業。

    則此業亦皆由初直心而生。

    所以遠緣之義猶不離也。

    且或有無量生感于一處者。

    十善是菩薩戒。

    戒則無量。

    今略舉其十戒。

    具則無願不得故言滿願。

    忍辱修容故諸相具足。

    明由智慧化故三聚中正定者來生也。

    始為四攝所攝。

    今則自行攝。

    得免他攝故雲解脫所攝。

    八難者。

    三途北郁越單長壽天。

    此五是地難。

    世智辨聰是心難。

    佛前後是時難。

    聾盲喑啞是形難也。

    此八難以人天四輪為除也。

    從如是寶積以下。

    第二明諸行相資乃能共成。

    上直心當處明有感土。

    故今更明諸行相資乃獨一不能也。

    随其直心則能發行者。

    言心直故能發衆行。

    然則直心乃是萬行之始。

    夫此意明行之次漸微著相因也。

    随其發行則得深心者。

    明衆行既積則其道心轉深也。

    随其深心則意調伏者。

    明道心既深故能棄惡從善意無粗[走*廣*黃]也。

    随其調伏則如說行者。

    言心能調柔故則聞如說得行。

    随如說行則能回向者。

    所聞如說得行故能施衆共回佛果。

    随其回向則有方便者。

    明既能回向而不着故則大乘方便之所由。

    此上明菩薩本緣。

    随其方便則成就衆生者。

    既有大乘方便故則能成就衆生行立。

    随成就衆生則佛土淨者。

    明衆生既立淨行故則能得淨土。

    此二句明衆生正因。

    随佛土淨則說法淨者。

    明土淨無穢則有淨說也。

    随說法淨則智慧淨者。

    既有淨說故受化之徒能得淨慧。

    随智慧淨則其心淨者。

    淨智既生心亦随明。

    随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者。

    明心為萬德之本。

    今心既淨則所生一切功德那得不淨。

    故言則一切功德淨也。

    此皆明淨土之利也。

    從于是寶積以下。

    第三勸修淨因。

    然既雲淨土正以衆生善業為感。

    而今何故但勸菩薩。

    不勸凡夫者。

    略有二意。

    一凡此中問答唯指菩薩。

    不在凡夫。

    所以今亦指菩薩為勸。

    二者。

    若舉其師則弟子自從。

    故不别勸也。

    從爾時舍利弗以下。

    如來答請問中之第三釋疑釋疑即文自顯也。

    就中初開為二。

    第一經家叙舍利弗疑念之相。

    第二從佛知其念以下正釋疑。

    而舍利弗生此疑者。

    因上勸修淨雲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而生。

    就第二正釋疑中亦有三。

    第一如來自釋。

    第二從爾時螺髻梵王以下。

    螺髻梵王證釋。

    第三從于是佛以足指案地以下。

    如來還現神力除疑也。

    此三重來意者。

    疑有三種。

    一者輕發言即去。

    二者中須語乃去。

    三者重待神變得除。

    所以須此三重為釋也。

    就第一如來自釋中亦有三。

    第一如來舉譬問真子。

    第二對曰以下仰答。

    第三從舍利弗以下。

    如來還自正釋。

    日月喻如來。

    所照衆色喻如來淨土。

    盲者不見喻二乘。

    一雲。

    日月是天子宮殿。

    恒乘日月宮照天下衆色。

    日月中天子譬如來。

    日月譬如來淨土行。

    所照五色譬如來淨土果報。

    盲者不見亦同先意也。

    從爾時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