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義疏上卷

關燈
故諸法生者。

    言有無無定。

    故但藉因緣而生。

    此二句明說實法無不乖實法有。

    無我無造無受者。

    明我造受舉體即空故雲皆無。

    善惡諸業亦不亡者。

    明真谛雖無非無俗谛故言亦不亡。

    此二句明說假名無不乖假名有也。

    就第四歎佛一化始終中。

    六行偈分為三。

    初二行偈歎佛覺三昧初成。

    次三行偈歎佛成以後說法。

    第三後一行偈結歎。

    始在佛樹力降魔者。

    明佛始在菩提樹下降天魔也。

    得甘露滅覺道成者。

    明得甘露滅種智得成也。

    已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者。

    明佛無故建威欲伏。

    使受行其正道。

    但立正則諸邪自然摧伏。

    一雲。

    此一行歎未成之前事。

    已無心意無受行者。

    明佛從外道者。

    一無心從其行。

    隻欲推伏回邪入正。

    第二歎成佛後說法三行分為二。

    初二行歎十二年中說相教。

    次一行歎三十年中說五時般若也。

    三轉法輪于大千者。

    即謂四谛教。

    三轉者。

    一是。

    二教。

    三利也。

    明衆生因此轉得生三慧也。

    其輪本來常清淨者。

    明四谛之理滅累生解本來常然也。

    天人得道此為證者。

    明[牛*句]鄰五人得羅漢果。

    八萬諸天得須陀洹道。

    三寶于是現世間者。

    覺道既成即為佛寶。

    所轉四谛自成法寶。

    [牛*句]鄰五人自為僧寶。

    以斯妙法濟群生者。

    謂五時般若妙于相教。

    一受不退常寂然者。

    明三乘衆生隻聞有相四谛或有退事。

    而既聞無相即得無漏真解。

    無複退為生死者也。

    從度老病死以下一行。

    第三結歎。

    或雲。

    三行皆歎十二年中相教。

    随欲可用也。

    從毀譽不動以下二行偈。

    第五歎佛平等之德。

    八風不能動。

    喻若須彌八風者。

    稱譏苦樂利衰毀譽也。

    于善不善等以慈者。

    明衆生雖複行非修善如來等慈無。

    所分别。

    心行平等如虛空者。

    釋能平等言明達平等之理。

    修心如虛空故能然。

    孰聞人寶不敬承者。

    明誰聞等慈不歸敬之。

    肇法師雲。

    在天為天寶。

    在人為人寶。

    寶于人天者。

    豈人天之所能。

    故物莫不敬承也。

    從今奉世尊以下四行偈。

    第六歎佛遍覆三千。

    仍顯種種之相。

    可見。

    十力愛現是變化者。

    十力是智慧之美名。

    愛見是大悲之異目。

    因十力以見機。

    藉大悲以拔苦。

    理有如是深益。

    故現是化變也。

    從大聖法王以下八行偈。

    第七歎佛身口二密就中有三。

    第一初一行偈。

    将欲歎二密先出二密之主。

    第二次一行略歎身密。

    第三舉六行歎口密。

    六道四生各見世尊謂同己類。

    故雲身密也。

    唯佛能得故雲不共也。

    就第三歎口密中。

    自有三密。

    第一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随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者。

    佛以一音說法。

    則東西二人皆謂同其語也。

    第二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者。

    明其所聞不同。

    或聞說集也。

    第三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者。

    明其生解不同。

    或有苦義是剛語。

    則生恐畏而厭離者。

    或有苦義是濡語。

    則生歡喜而斷疑者。

    一往雖爾。

    而但此一音所在難有。

    今前述法空法師解釋。

    妙本絕無一音。

    但應迹道中則有萬别。

    今此一音但據聽者為論耳。

    何者。

    或東西二人聞佛說法。

    東人謂說苦。

    西人謂說集。

    互相非曰。

    如來說苦。

    汝言說集者非。

    如來說集。

    汝言說苦者非。

    今此二人各執其一。

    故得成一音。

    而猶不清去。

    若随人言成一音者。

    或有二人。

    一人言并說苦集。

    一人言并說滅道。

    應成二音耶。

    然則何異應中萬音耶。

    私釋小異。

    則其二聞不成二故。

    于佛自成一音。

    然猶不清去。

    何者。

    今此二人所聞都無所因耶。

    猶有所因乎。

    若都無所因。

    則此二人隻是妄聞。

    于佛無可以為歎。

    若有所因。

    則此二人必有稱當者。

    甯言二聞不成。

    若有稱當。

    則所謂一音何難。

    釋曰。

    如來智力都非無。

    故難無所因。

    而非定相。

    故難可定稱。

    所以二聞無不當者。

    無定相故亦非一相。

    又中公解言。

    妙本無言。

    唯是一極。

    而感者各異。

    不容是一。

    而言一音者。

    帶迹論本故稱一也。

    而但疑者。

    本中則萬德有别。

    本何稱一。

    而亦未聞窮釋也。

    但私懷者。

    本中萬德雖别。

    體則唯一圓而已。

    肇法師解言。

    一音者即是密而難得其意。

    又或解言。

    初一音是語之一。

    明若化東方人時。

    佛則以東方一音說法。

    而萬類皆我語。

    次一音是所說法中之一。

    應為說苦者。

    佛則為說一苦。

    而或聞說苦。

    或聽說集。

    次一音亦隻就一苦。

    生解不同。

    即如前釋。

    此解為文則便。

    而難猶不離。

    何則苦集之别東西二音。

    皆是感者自别。

    如來道中何有隻用一方音亦唯說一苦之定。

    亦未聞窮釋也。

    但私懷者。

    此是假設。

    不作則已。

    若作則無不能為也。

    從稽首十力以下四行偈。

    第八歎佛智斷兩德。

    就中自有二。

    第一初二行偈歎智。

    後二行偈歎斷。

    歎智可見。

    但歎斷中。

    初行歎斷分段因果。

    後行歎變易因果。

    可見。

    從悉知衆生以下三行偈。

    第九歎佛真俗二智。

    亦有二。

    第一初一行半歎佛世智。

    從常善入于以下一行半歎真智。

    皆可見也 從爾時長者以下。

    請問中之第二正請。

    就中亦有二。

    第一先陳請問之意。

    明請問非但為自。

    必為五百長者也。

    第二從願聞以下正請問。

    就中即有因果二問。

    願聞得佛國土清淨者問果。

    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者問因。

    今此二問所由來者。

    因亦合蓋中所現淨土生疑。

    此是但如來神力所現。

    理應必有實土。

    所以請問得佛時之極淨土。

    及菩薩淨土之行也。

    從佛言善哉善哉以下。

    品中第五如來廣明淨土因果之義以答請問。

    就中開為三重。

    第一許說。

    第二從佛言寶積衆生之類以下正答其問。

    第三從舍利弗作是念以下釋疑。

    第一許說中亦有二。

    第一如來敕許說。

    第二明寶積奉命。

    可見。

    就第二正答中即有二。

    第一答其果問。

    上言願聞得佛國土清淨也。

    第二從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以下。

    答其因問。

    上言願說諸菩薩淨土之行也。

    就第一答果問中亦有三。

    第一正答。

    第二從所以者何以下釋答。

    第三又從所以者何以下重釋。

    今第一正答。

    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者。

    夫論國土。

    雖有淨穢之殊。

    此是皆由衆生善惡為感。

    故于衆生必有定稱己國之義。

    若論至聖。

    即智置真如之理。

    永絕名相之域。

    無彼無此。

    無取無舍既以大虛為體。

    照萬法為心何有名相可量。

    甯複定稱己國也哉。

    而大悲無息随機施化。

    則衆生所在無所不至。

    故雲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也。

    然寶積上問必問得佛淨土。

    何意今答直以佛土為也。

    釋曰。

    如來本無己土。

    唯取所化衆生以為佛土。

    衆生則通在淨穢二土。

    如來即同應施化。

    今若但舉淨土為答。

    或謂唯取淨土衆生以為佛土。

    不取穢土衆生。

    所以通舉佛土為答。

    而不言佛之淨土也。

    然若諸佛菩薩本其無土。

    唯取所化衆生之類以為佛土者。

    即應直答言十方世界皆是菩薩佛土。

    何意煩曲。

    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也。

    釋曰。

    凡此中之意欲顯諸佛菩薩無定己土。

    若直言十方世界是菩薩佛土者。

    則無以顯諸佛菩薩無定己國之義。

    所以曲答以顯諸佛無定土也。

    又問。

    寶積唯問得佛淨土。

    不求菩薩土。

    何意今答中兼舉菩薩為答也。

    釋曰。

    若論無定己土。

    則七地以上皆同諸佛無土也。

    若直稱佛土為答者。

    物謂則無土之稱唯在于佛。

    非在菩薩。

    無以顯七地以上皆同諸佛無土之義。

    所以兼舉菩薩為答也。

    從所以者何以下。

    第二釋答。

    就中即有二。

    第一就衆生報為釋。

    第二從随諸衆生以下。

    就佛應土為釋。

    明夫國土有二種。

    一衆生報土。

    二如來應土。

    此二土如來皆入中施化。

    則義囑化主。

    皆取以為佛土也。

    所以雲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也。

    然若辨報應二土。

    雖複本由聖教。

    正以衆生善惡為感。

    故囑衆生則彰。

    應土雖是本由物機正以如來神力為現。

    故囑如來則彰也。

    标疑雲。

    佛若無土。

    隻應道無土所以煩取衆生之類。

    以為佛土者何。

    菩薩随所化衆生而取佛土者。

    明菩薩在因之日。

    随所化衆生根性可堪。

    教令修善。

    使感淨穢二土。

    菩薩行滿成佛。

    還入中施化。

    則義囑化主。

    故取以為佛土也。

    若直以現在化主為釋。

    則應言菩薩随所化衆生。

    而欲顯因時教化義故。

    雲菩薩随所化衆生而取佛土也。

    随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者。

    亦同此意。

    而此二句。

    前句就五乘衆生為釋。

    後句别就三乘衆生為釋也。

    何則前句直雲化。

    化語通在五乘。

    後句言調伏。

    調伏是理中之解。

    理中之解非人天乘所能。

    故知其然。

    随諸衆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者。

    就應土為釋。

    明亦随衆生機樂。

    示現種種應土之相。

    令入佛慧。

    亦入中施化。

    則義囑化主。

    故取以為佛土也。

    随諸衆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者。

    亦同此意。

    而前句入佛智慧。

    就初地以上為釋。

    後句起菩薩根。

    就住下為明也。

    問曰。

    夫論入中施化。

    雖有廣狹之殊。

    菩薩亦當分皆能。

    何意上正答中兼舉菩薩為答。

    今釋答中但取如來入中施化以為佛土。

    不取菩薩施化為菩薩土。

    答曰。

    上正答中兼舉菩薩者。

    已如上。

    釋答中偏舉如來入中施化者。

    略有二意。

    一寶積上問本在佛土。

    不問菩薩土。

    二清取他土以為己土者。

    隻在七地以上。

    降此以下或有實土。

    極淨無土。

    唯明于佛。

    有此二意故。

    今釋答中偏舉如來入中施化以明土相。

    又問。

    今報土實有所化衆生。

    故誠應入中施。

    義囑化主以為佛土。

    應土隻現無實。

    則為何衆生施化。

    取以為佛土。

    釋曰雖非實衆生應中非無也。

    故為應衆生。

    亦以應為施化。

    所以亦應中施化。

    義囑化主為佛土。

    且若以遠義傳取者。

    則應中雖無實衆生。

    猶有因應實得益者。

    所以亦即因此以為佛土。

    然則報土兼顯因時。

    應土隻就果為明矣。

    又解言。

    三重即如前。

    但菩薩随所化衆生而取佛土者。

    不别言因時教化。

     但直雲菩薩随其所化衆生所在取以為佛土。

    所以雲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也。

    若具言。

    所以者何。

    諸佛菩薩随所化衆生而取行菩薩佛土。

    但文互舉。

    應土亦然。

    随以應土入道衆生所在。

    以為佛土。

    從所以者何以下。

    第三重顯上釋。

    就中即有法說譬喻。

    标疑雲。

    若成佛時無定土者。

    則菩薩時隻應以無相教化衆生令得種智。

    所以猶勸淨土還入中施化以為佛土者何。

    釋曰。

    菩薩在因之日。

    勸取淨土者。

    本非自為。

    必欲饒益諸衆生故。

    釋應土亦然。

    釋疑者。

    若無土直應言無土。

    所以煩作應土以為己土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