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義疏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相也。
二雲。
菩薩本來已舍世飾。
唯有出世之嚴。
故雲舍諸世間飾好。
三雲。
舍之言異。
八地色相皆從妙本而作。
故雲異于世間飾好也。
名稱高遠逾于須彌者。
第三歎名。
言八地菩薩内外兩德适然成就。
故美稱遠聞逾于須彌也。
從深信堅固以下。
第二歎中忍。
就中亦有自行外化。
無生之信不可移壞即義同金剛之堅。
此句歎自行。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者。
妙解為物作側故稱法。
衆聖所重故言寶。
一念之中照機斯盡。
故雲普照。
甘露之藥能令諸天益壽。
八地妙解亦能導物令長法身慧命。
故以甘露為譬也。
于衆言音微妙第一者。
明八音妙向稱機而說也。
從深入緣起以下。
第三歎上忍。
就中亦有自行外化。
深入緣起者。
明達色塵之無也。
此句歎智。
斷諸邪見者。
十使之惑并非是正。
通稱邪見也。
有無二邊無複餘習者。
斷常二見不合中道。
故稱邊見也。
此二句斷。
從此以上歎自行。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者。
說法稱機一無畏之失。
此句明上弘佛道。
其所講說乃如雷震者。
慈悲說法利物。
義同春雷之潤百草。
此二句歎外化。
中上二忍亦應别歎名體。
下忍中已歎也。
從無有量以下。
别歎中第二歎九地。
就中亦有二。
第一定位。
第二從集衆法寶以下。
正歎德。
無有量者。
色法即有形量。
心法非形量。
今九地菩薩明達心數之境。
故雲無有量也。
過達色境故已過量。
肇法師雲。
少異此釋。
既得法身入無為境。
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
故曰無有量。
六地以下名有量。
故雲已過量。
從集衆法寶以下。
第二正歎德。
就中亦有自行外化。
集衆法寶如海導師者。
明開導群生共入法海。
勸令修善終得功德智慧之寶。
即義同導師将諸商人共入大海。
善教采寶方法令得多利也。
此句歎外化。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者。
言明達假有即空。
此句明能識藥。
善知衆生往來所趣者。
往言過去。
來言未來所趣者。
起病之所以。
及心所行者。
謂善惡。
此二句明能知起病之原也。
此皆歎自行。
然照藥知病似乎外化。
但未被前人。
故猶是自行。
但私懷者。
開導集寶。
豈非自能識藥知病。
豈非益他。
若爾則應言通兼自行外化。
唯其别者。
上句歎上弘佛道慈心與樂。
下句歎下化蒼生悲心拔苦也。
不别歎名體者。
例上八地可推。
故不歎。
亦可九地過達色境。
故從其所達。
不歎名體也。
從近無等等以下。
别歎中第三歎十地。
就中亦有二。
第一定位。
第二從關閉一切以下。
正歎德。
無等等者。
佛道無等。
而佛佛相齊。
故雲無等等。
十地菩薩既近佛果。
故雲近無等等也。
從佛自在慧以下。
出無等人家之德。
言有如是德。
故謂之無。
十地菩薩雖未能全佛慧。
亦已将近來也。
從關閉一切以下。
第二正歎德。
亦有自行外化。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者。
五道之果理非是善。
所以通稱惡趣也。
十地菩薩已超五道之報。
故雲關閉。
不生五道非但十地。
初亦然。
而凡生因斷極于十地。
故就十地歎不生。
此句歎自行。
從而生五道以下。
歎外化。
而生五道以現其身者。
明法身無生而隻欲化物故猶現受生也。
從為大醫王以下。
釋現生之意。
明隻欲利物故無生而現受生。
從無量功德以下。
歎德中第三通結歎三地。
就中自有三。
第一通歎自行外化。
第二從其見聞者以下。
通歎化道無違機之失。
第三從如是以下。
結歎也。
無量功德皆成就者。
通歎自行。
無量佛土皆嚴淨者。
通歎外化。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者。
歎化道無違機之失。
明化道無違機。
故見聞皆益。
亦所作皆不虛設。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者。
第三結歎也 從其名曰以下。
第四列名。
大合三萬二千菩薩而今但列五十二菩薩名也。
如是等三萬二千人者。
第五結數也。
從複有萬梵天屍棄等以下。
同聞中第三列凡夫衆。
就中即有四。
第一列色界梵王。
第二從複有萬二千以下。
列欲界帝釋。
第三從并餘有大威力以下。
列八部衆。
第四從諸比丘以下。
列人衆也。
屍棄梵王名。
秦言頂髻。
非在此故雲從餘來也。
天帝者。
須彌頂住三十三天。
此列欲界天。
第三列八部。
龍有二種。
一地龍。
二虛空龍。
種有四生。
神者。
受善惡報。
其形勝人劣天。
輕微難識者也。
夜叉者。
秦言輕健。
有三種。
一飛在虛空。
二在地。
三在天。
常為諸天守門也。
乾闼婆者。
諸天樂神。
居地上寶山中。
天須樂時。
作異相現率爾而去也。
阿修羅者。
秦言無酒神。
此神男醜女端。
有威力能與天共鬥也。
迦樓羅者。
金翅鳥神也。
緊那羅者。
亦是諸天樂神。
劣于乾闼婆。
似人而頭上有一角也。
摩睺迦者。
地龍。
無腳腹行。
此上八部鬼神皆以神力變為人形。
座會聽法者也。
從諸比丘以下。
第四列人衆。
而所以鬼神後列者。
鬼神是諸天所使。
故續天而列也。
諸比丘是凡夫出家之類。
故後列也。
從彼時佛與以下。
列同聞衆中。
第二舉佛邊衆為結。
佛邊衆者。
即謂庵羅衆。
然此經正在方丈而說。
今所以舉此佛邊而結者。
付囑之因。
即此二衆皆令為一衆。
所以盡舉二衆證成我聞。
具方丈之衆不如庵羅廣大。
所以但舉庵羅為結也。
彼時佛與無量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者。
彼時者。
是明阿難立于後集望前說法。
故言彼時亦可方丈衆将來之彼時。
為無量衆說法者。
于方丈衆未至之前。
為庵羅衆說法也。
從譬如須彌山王以下。
重顯于時所會之貌。
蔽于一切諸來大衆者。
謂方丈衆也。
但别序初爾時者。
承上推便。
則應是方丈衆來集之爾時寶積長者奉來獻蓋爾也。
然寶積長者獻蓋既在方丈衆來集之前。
故不得然。
所以釋者曰。
庵羅說法無無時故。
方丈衆來集之前。
佛為庵羅衆說法之爾時。
寶積長者奉來獻蓋。
然則當方丈衆既集之時。
寶積長者即與庵羅合為一衆。
所以可知。
此言無量之衆。
并寶積而唱。
以此為推。
則阿羅舉此庵羅說法。
隻欲明方丈衆至來之始相也。
然所以知。
此說法者。
必是方丈衆未緻之前。
為庵羅衆說。
且此言諸來大衆。
亦是方丈衆者。
下卷菩薩行品之初。
言佛為庵羅說法之時。
淨名與文殊将方丈衆詣佛緻敬。
或解言彼時以下為入别序文。
釋彼時。
阿難立于後集望前說法故雲彼時。
為無量衆說法者。
亦如前為庵羅說。
諸來大衆。
未集之前為庵羅衆說法之時。
複有餘衆奉來也。
此家。
阿難凡舉此庵羅說法者。
隻欲明寶積奉來獻蓋之始也。
然則别序初爾時自然而去。
複有一雲。
就列同聞衆中開為二。
第一正列同聞。
第二從彼時佛與以下。
略叙于時因付囑為時衆說法之貌。
諸來大衆者。
因付囑說法之時。
或有餘衆奉來者也。
此家。
阿難舉此說法者。
非為顯寶積獻蓋之始。
亦非明方丈衆奉來之始相。
隻是略顯于時因付囑說法之相。
下爾時者。
直言如來将使淨名宣不思議之爾時。
寶積長者奉來獻蓋也 從爾時毗耶離城以下。
序說中第二别序。
就中開為三。
第一此佛國品名為原起序。
第二方便品名為述德序。
第三弟子菩薩二品名為顯德序也。
何則淨名寶積同是法身大士常為護法城之侶。
行居俱遊寝食共處。
而今但寶積獨來淨名不至。
即知疾故不來。
遣文殊問疾。
因顯不思議之理。
所以稱此品名為原起序。
就中開為五。
第一明寶積等獻蓋。
第二從佛之威神以下。
明佛受蓋。
第三從爾時一切大衆以下。
明大衆歎未曾有三業供養。
第四從長者子寶積以下。
明寶積得見蓋中所現十方淨土。
仍請問淨土因果之義。
第五從佛言善哉寶積以下。
如來廣明淨土因果之義。
以答其問。
爾時者。
明如來将使淨名宣不思議之爾時。
亦可佛在庵羅為衆說法爾時。
就第二如來受蓋中亦有四。
第一合五百蓋為一。
第二從遍覆三千以下。
明蓋所覆。
第三從又于三千以下。
出因蓋所現種種之相。
第四從又十方以下。
明現十方淨土及諸佛說法也。
合五百為一者。
略有三意。
一者此經正以不思議為宗。
如來既是為法之主。
所以亦先現不思議之相。
為序淨名不思議之說也。
二者欲表行因雖殊。
所得之果即是法身一果。
三者欲遣五百長者分别之心。
故合為一也。
第二遍覆三千者。
欲表如來慈悲普蓋六道也。
第三亦現種種之相者。
亦欲表如來照達法界無所不應也。
第四現十方淨土者。
欲令衆生慕淨舍穢殷勤修福也。
第三三業供養。
可見也。
就第四請問中有二。
第一先歎如來神力。
第二從爾時長者子以下。
正請問。
就第一歎中。
凡有三十六行偈。
分為九重也。
第一初二行偈歎佛三業。
第二從既見大聖以神變以下二行偈。
歎合蓋因現十方淨土。
第三從法王法力超群生以下五行偈。
歎佛有法王之德。
第四從始在佛樹力降魔以下六行偈。
歎佛一化始終之德。
第五從毀譽不動如須彌以下二行偈。
歎佛平等之慈。
第六從今奉世尊此微蓋以下四行偈。
歎佛合蓋遍覆三千仍現種種之相。
第七從大聖法王衆所歸以下八行偈。
歎佛身口二密。
第八從稽首十力大精進以下四行偈。
歎佛智斷兩德。
第九從悉知衆生去來相以下三行偈。
歎佛真俗二智也。
目淨修廣如青蓮者。
一身之中目為上。
故為歎初也。
此句歎身業也。
心淨已度諸禅定者。
歎意業。
久積淨業稱無量者。
證成上二業。
明久來既積淨業故得如是尊報也。
導衆以寂故稽首者。
歎口業。
第二歎佛合蓋仍現十方淨土。
可見也。
就第三歎佛有法王之德中。
開為三。
第一初一句正歎法王之德。
于萬法能得自在故稱法王。
能降天魔制諸外道故言法力。
此二德出于衆數。
故雲超群生。
第二次一句釋法王。
明常以法财施一切故稱法王。
從能善分别以下。
第三出法财之相。
亦分為二。
第一初二行偈。
就通門明說有不乖無。
第二後二行偈。
就别門明說無不乖有。
不别假實故言通門。
假實别明故稱别門。
能善分别諸法相者。
言明達假有因緣之義也。
于第一義而不動者。
動之言乖。
雖達假有之理。
亦不乖于真無之理也。
此二句正明說有不乖無。
已于諸法得自在者。
釋能說有不乖無。
明已于諸法得自在故能得如是也。
是故稽首此法王。
結也。
從說法不有以下。
第二就别門明說無不乖有。
說法不有亦不無者。
實法舉體即空。
故言不有。
有既非有。
無何所無。
故言亦不無。
一雲。
亦非無者。
明俗谛非無。
以因緣
二雲。
菩薩本來已舍世飾。
唯有出世之嚴。
故雲舍諸世間飾好。
三雲。
舍之言異。
八地色相皆從妙本而作。
故雲異于世間飾好也。
名稱高遠逾于須彌者。
第三歎名。
言八地菩薩内外兩德适然成就。
故美稱遠聞逾于須彌也。
從深信堅固以下。
第二歎中忍。
就中亦有自行外化。
無生之信不可移壞即義同金剛之堅。
此句歎自行。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者。
妙解為物作側故稱法。
衆聖所重故言寶。
一念之中照機斯盡。
故雲普照。
甘露之藥能令諸天益壽。
八地妙解亦能導物令長法身慧命。
故以甘露為譬也。
于衆言音微妙第一者。
明八音妙向稱機而說也。
從深入緣起以下。
第三歎上忍。
就中亦有自行外化。
深入緣起者。
明達色塵之無也。
此句歎智。
斷諸邪見者。
十使之惑并非是正。
通稱邪見也。
有無二邊無複餘習者。
斷常二見不合中道。
故稱邊見也。
此二句斷。
從此以上歎自行。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者。
說法稱機一無畏之失。
此句明上弘佛道。
其所講說乃如雷震者。
慈悲說法利物。
義同春雷之潤百草。
此二句歎外化。
中上二忍亦應别歎名體。
下忍中已歎也。
從無有量以下。
别歎中第二歎九地。
就中亦有二。
第一定位。
第二從集衆法寶以下。
正歎德。
無有量者。
色法即有形量。
心法非形量。
今九地菩薩明達心數之境。
故雲無有量也。
過達色境故已過量。
肇法師雲。
少異此釋。
既得法身入無為境。
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
故曰無有量。
六地以下名有量。
故雲已過量。
從集衆法寶以下。
第二正歎德。
就中亦有自行外化。
集衆法寶如海導師者。
明開導群生共入法海。
勸令修善終得功德智慧之寶。
即義同導師将諸商人共入大海。
善教采寶方法令得多利也。
此句歎外化。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者。
言明達假有即空。
此句明能識藥。
善知衆生往來所趣者。
往言過去。
來言未來所趣者。
起病之所以。
及心所行者。
謂善惡。
此二句明能知起病之原也。
此皆歎自行。
然照藥知病似乎外化。
但未被前人。
故猶是自行。
但私懷者。
開導集寶。
豈非自能識藥知病。
豈非益他。
若爾則應言通兼自行外化。
唯其别者。
上句歎上弘佛道慈心與樂。
下句歎下化蒼生悲心拔苦也。
不别歎名體者。
例上八地可推。
故不歎。
亦可九地過達色境。
故從其所達。
不歎名體也。
從近無等等以下。
别歎中第三歎十地。
就中亦有二。
第一定位。
第二從關閉一切以下。
正歎德。
無等等者。
佛道無等。
而佛佛相齊。
故雲無等等。
十地菩薩既近佛果。
故雲近無等等也。
從佛自在慧以下。
出無等人家之德。
言有如是德。
故謂之無。
十地菩薩雖未能全佛慧。
亦已将近來也。
從關閉一切以下。
第二正歎德。
亦有自行外化。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者。
五道之果理非是善。
所以通稱惡趣也。
十地菩薩已超五道之報。
故雲關閉。
不生五道非但十地。
初亦然。
而凡生因斷極于十地。
故就十地歎不生。
此句歎自行。
從而生五道以下。
歎外化。
而生五道以現其身者。
明法身無生而隻欲化物故猶現受生也。
從為大醫王以下。
釋現生之意。
明隻欲利物故無生而現受生。
從無量功德以下。
歎德中第三通結歎三地。
就中自有三。
第一通歎自行外化。
第二從其見聞者以下。
通歎化道無違機之失。
第三從如是以下。
結歎也。
無量功德皆成就者。
通歎自行。
無量佛土皆嚴淨者。
通歎外化。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者。
歎化道無違機之失。
明化道無違機。
故見聞皆益。
亦所作皆不虛設。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者。
第三結歎也 從其名曰以下。
第四列名。
大合三萬二千菩薩而今但列五十二菩薩名也。
如是等三萬二千人者。
第五結數也。
從複有萬梵天屍棄等以下。
同聞中第三列凡夫衆。
就中即有四。
第一列色界梵王。
第二從複有萬二千以下。
列欲界帝釋。
第三從并餘有大威力以下。
列八部衆。
第四從諸比丘以下。
列人衆也。
屍棄梵王名。
秦言頂髻。
非在此故雲從餘來也。
天帝者。
須彌頂住三十三天。
此列欲界天。
第三列八部。
龍有二種。
一地龍。
二虛空龍。
種有四生。
神者。
受善惡報。
其形勝人劣天。
輕微難識者也。
夜叉者。
秦言輕健。
有三種。
一飛在虛空。
二在地。
三在天。
常為諸天守門也。
乾闼婆者。
諸天樂神。
居地上寶山中。
天須樂時。
作異相現率爾而去也。
阿修羅者。
秦言無酒神。
此神男醜女端。
有威力能與天共鬥也。
迦樓羅者。
金翅鳥神也。
緊那羅者。
亦是諸天樂神。
劣于乾闼婆。
似人而頭上有一角也。
摩睺迦者。
地龍。
無腳腹行。
此上八部鬼神皆以神力變為人形。
座會聽法者也。
從諸比丘以下。
第四列人衆。
而所以鬼神後列者。
鬼神是諸天所使。
故續天而列也。
諸比丘是凡夫出家之類。
故後列也。
從彼時佛與以下。
列同聞衆中。
第二舉佛邊衆為結。
佛邊衆者。
即謂庵羅衆。
然此經正在方丈而說。
今所以舉此佛邊而結者。
付囑之因。
即此二衆皆令為一衆。
所以盡舉二衆證成我聞。
具方丈之衆不如庵羅廣大。
所以但舉庵羅為結也。
彼時佛與無量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者。
彼時者。
是明阿難立于後集望前說法。
故言彼時亦可方丈衆将來之彼時。
為無量衆說法者。
于方丈衆未至之前。
為庵羅衆說法也。
從譬如須彌山王以下。
重顯于時所會之貌。
蔽于一切諸來大衆者。
謂方丈衆也。
但别序初爾時者。
承上推便。
則應是方丈衆來集之爾時寶積長者奉來獻蓋爾也。
然寶積長者獻蓋既在方丈衆來集之前。
故不得然。
所以釋者曰。
庵羅說法無無時故。
方丈衆來集之前。
佛為庵羅衆說法之爾時。
寶積長者奉來獻蓋。
然則當方丈衆既集之時。
寶積長者即與庵羅合為一衆。
所以可知。
此言無量之衆。
并寶積而唱。
以此為推。
則阿羅舉此庵羅說法。
隻欲明方丈衆至來之始相也。
然所以知。
此說法者。
必是方丈衆未緻之前。
為庵羅衆說。
且此言諸來大衆。
亦是方丈衆者。
下卷菩薩行品之初。
言佛為庵羅說法之時。
淨名與文殊将方丈衆詣佛緻敬。
或解言彼時以下為入别序文。
釋彼時。
阿難立于後集望前說法故雲彼時。
為無量衆說法者。
亦如前為庵羅說。
諸來大衆。
未集之前為庵羅衆說法之時。
複有餘衆奉來也。
此家。
阿難凡舉此庵羅說法者。
隻欲明寶積奉來獻蓋之始也。
然則别序初爾時自然而去。
複有一雲。
就列同聞衆中開為二。
第一正列同聞。
第二從彼時佛與以下。
略叙于時因付囑為時衆說法之貌。
諸來大衆者。
因付囑說法之時。
或有餘衆奉來者也。
此家。
阿難舉此說法者。
非為顯寶積獻蓋之始。
亦非明方丈衆奉來之始相。
隻是略顯于時因付囑說法之相。
下爾時者。
直言如來将使淨名宣不思議之爾時。
寶積長者奉來獻蓋也 從爾時毗耶離城以下。
序說中第二别序。
就中開為三。
第一此佛國品名為原起序。
第二方便品名為述德序。
第三弟子菩薩二品名為顯德序也。
何則淨名寶積同是法身大士常為護法城之侶。
行居俱遊寝食共處。
而今但寶積獨來淨名不至。
即知疾故不來。
遣文殊問疾。
因顯不思議之理。
所以稱此品名為原起序。
就中開為五。
第一明寶積等獻蓋。
第二從佛之威神以下。
明佛受蓋。
第三從爾時一切大衆以下。
明大衆歎未曾有三業供養。
第四從長者子寶積以下。
明寶積得見蓋中所現十方淨土。
仍請問淨土因果之義。
第五從佛言善哉寶積以下。
如來廣明淨土因果之義。
以答其問。
爾時者。
明如來将使淨名宣不思議之爾時。
亦可佛在庵羅為衆說法爾時。
就第二如來受蓋中亦有四。
第一合五百蓋為一。
第二從遍覆三千以下。
明蓋所覆。
第三從又于三千以下。
出因蓋所現種種之相。
第四從又十方以下。
明現十方淨土及諸佛說法也。
合五百為一者。
略有三意。
一者此經正以不思議為宗。
如來既是為法之主。
所以亦先現不思議之相。
為序淨名不思議之說也。
二者欲表行因雖殊。
所得之果即是法身一果。
三者欲遣五百長者分别之心。
故合為一也。
第二遍覆三千者。
欲表如來慈悲普蓋六道也。
第三亦現種種之相者。
亦欲表如來照達法界無所不應也。
第四現十方淨土者。
欲令衆生慕淨舍穢殷勤修福也。
第三三業供養。
可見也。
就第四請問中有二。
第一先歎如來神力。
第二從爾時長者子以下。
正請問。
就第一歎中。
凡有三十六行偈。
分為九重也。
第一初二行偈歎佛三業。
第二從既見大聖以神變以下二行偈。
歎合蓋因現十方淨土。
第三從法王法力超群生以下五行偈。
歎佛有法王之德。
第四從始在佛樹力降魔以下六行偈。
歎佛一化始終之德。
第五從毀譽不動如須彌以下二行偈。
歎佛平等之慈。
第六從今奉世尊此微蓋以下四行偈。
歎佛合蓋遍覆三千仍現種種之相。
第七從大聖法王衆所歸以下八行偈。
歎佛身口二密。
第八從稽首十力大精進以下四行偈。
歎佛智斷兩德。
第九從悉知衆生去來相以下三行偈。
歎佛真俗二智也。
目淨修廣如青蓮者。
一身之中目為上。
故為歎初也。
此句歎身業也。
心淨已度諸禅定者。
歎意業。
久積淨業稱無量者。
證成上二業。
明久來既積淨業故得如是尊報也。
導衆以寂故稽首者。
歎口業。
第二歎佛合蓋仍現十方淨土。
可見也。
就第三歎佛有法王之德中。
開為三。
第一初一句正歎法王之德。
于萬法能得自在故稱法王。
能降天魔制諸外道故言法力。
此二德出于衆數。
故雲超群生。
第二次一句釋法王。
明常以法财施一切故稱法王。
從能善分别以下。
第三出法财之相。
亦分為二。
第一初二行偈。
就通門明說有不乖無。
第二後二行偈。
就别門明說無不乖有。
不别假實故言通門。
假實别明故稱别門。
能善分别諸法相者。
言明達假有因緣之義也。
于第一義而不動者。
動之言乖。
雖達假有之理。
亦不乖于真無之理也。
此二句正明說有不乖無。
已于諸法得自在者。
釋能說有不乖無。
明已于諸法得自在故能得如是也。
是故稽首此法王。
結也。
從說法不有以下。
第二就别門明說無不乖有。
說法不有亦不無者。
實法舉體即空。
故言不有。
有既非有。
無何所無。
故言亦不無。
一雲。
亦非無者。
明俗谛非無。
以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