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義疏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上宮皇禦制
維摩诘者。
乃是已登正覺之大聖也。
論本既與真如冥一。
談迹即示萬品同量。
德冠衆聖之表道絕有心之境。
事以無為為事。
相以無相為相。
何有名相可稱。
國家事業為煩。
但大悲無息。
志存益物。
形同世俗居士。
處宅毗耶村落。
而化緣既畢。
将歸妙本。
現身有疾。
假寝于床。
謂以因疾緻問。
為開不思議之理。
是以文殊知時。
承旨問疾。
仍顯大士種種妙行。
以勸新發。
然則疾之為體。
必以大慈悲為本。
教之所興。
抑小揚大為宗。
維摩诘是西國之音。
秦言淨名。
和光同塵。
不為衆累所染。
故稱淨名也。
妙唱其人故言所說。
經者。
訓法。
訓常。
聖人之教雖複時移易俗。
先聖後賢不能改其是非。
故稱常。
亦為物軌側。
故稱法。
而亦是漢中之語。
外國雲修多羅。
修多羅五義亦如常釋。
今人法兩同。
故以經代修多羅也。
兩同之義。
亦如常釋。
一名不思議解脫者。
解脫是八地以上權實二智。
此二智本迹雖殊。
并非二乘所議。
故雲不思議。
然諸經明權實二智不同。
今此經若并照二谛理為實。
變現施為為權。
此二智并絕拘累。
故稱解脫也。
此經有二名。
上言維摩诘。
以人名為目。
下言不思議解脫。
以法為提。
重上人名故于法謂之一。
佛國品第一者。
寶積長者奉來獻蓋因顯十方諸佛淨土。
仍複廣明菩薩淨土之行。
故稱佛國品。
若如餘經。
應言序品。
而此經序事非一。
凡有四事。
随事立别名。
故不言序品也。
此經亦同衆經初開為三。
一序說。
二正說。
三流通說。
夫聖人說法度物。
所以須此三者。
理既深微。
衆生根鈍。
若卒聞深理。
非但難受。
更生谛心。
所以第一先現殊常之相使物生樂。
現此序事必為正宗。
物樂既成。
理無複須。
所以第二即說正宗序正既竟。
則當時衆生皆得利益。
但聖人慈悲無窮。
遠及末代同獲今利。
所以第三有流通說也。
文處者。
此經品凡有十四。
初四品為序說。
從問疾品以下。
訖見阿閦佛國品中。
訖舉衆皆見以來減八品經文。
為正說也。
阿閦佛國品中。
從佛告舍利弗汝見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以下減三品。
為流通說也。
第一序說開為二。
第一從初訖弊于一切諸來大衆以還。
名為通序。
第二從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以下竟上卷經。
名為别序也。
如是等五事普貫衆經所證義一故稱通序。
諸經作序各各不同。
或有放光地動。
或有遣書乞食。
如今此經。
獻蓋為序。
種種不同故稱别序也。
通序中即有五事。
一如是。
二我聞。
三一時。
四住處。
五同聞人。
文雖有五。
内意為三。
如是我聞二事證阿難傳述有本非是自作。
二一時顯傳述之意。
言稱機之教。
所以須傳。
三舉住處同聞證上二義。
言雖複我聞。
聞必有處。
亦與誰等共聞。
所以即舉此住處同聞為證也。
如是者。
解有多種。
而今但據一家所習。
如是者信也。
聖人之教為物可信故。
發初言如是。
所以釋論雲。
佛法如海。
智為能度。
信為能入。
如是者信也。
肇法師亦同此意而少迦潤飾雲。
如是者信順之辭也。
信則所言之理順。
順則師資之道成。
經無豐約。
非信不傳。
故建言如是也。
我聞者。
明阿難親承無傳聞之謬。
且欲表外道我自知之過。
一時者。
感應相稱一聞而說。
故為物深利也。
次舉住處同聞為證。
言佛在毗耶離庵羅樹園時我法也。
毗耶離此言好稻城。
庵羅是果名。
而此無翻。
肇法師亦雲。
似桃而非桃。
但先言[木*奈]。
此事在彼經。
而此經說在方丈。
而言在庵羅者。
舉其付囑之處也。
次亦舉同聞為證一時。
言如是人等機為稱也亦可。
為證我聞。
言有如是等人共聞故。
所聞非虛也。
然但疑者。
此中同聞菩薩皆是八地以上。
既雲定位以上尚不須機者。
八地以上何方發機而稱此經。
所以但私懷者。
阿難舉此同聞衆者。
隻欲為證我聞。
非是正證一時也。
以此為推。
此中三衆泛舉共聞。
非适稱機所抑揚者也。
就中開為二。
第一先列方丈衆。
第二從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衆以下。
舉庵羅衆為結。
就第一列方丈衆中有三。
第一先列比丘衆。
第二列菩薩衆。
第三列凡夫衆。
然若從尊至卑。
則應先列菩薩。
若從卑至尊。
應先列凡夫。
而今先列比丘者。
略有二意。
一就事為論。
聲聞之人心存自度不在化他。
恒仕佛邊無往施化。
所以得先列也。
菩薩者心存益物施化無方。
不恒從佛往來無定。
所以列之少疏。
凡夫者着欲去道奉觐事希。
所以列之在遠。
二者就理為論。
聲聞厭生死求涅槃。
凡夫愛生死畏涅槃。
二皆違佛深旨俱失中道。
所以列之前後二邊也。
菩薩者心存益物故不厭生死。
欲證萬德常果故不畏涅槃。
不同凡夫之偏。
妙得中道。
所以列之兩間也。
比丘者。
此無适翻。
但龍樹菩薩以三義為釋。
一怖魔。
二破惡。
三乞食。
而阙無歎德列名者。
或雲。
此經正以抑小揚大為宗。
若歎德其執彌堅。
所以略也。
但稱大者表異尼衆。
然當佛說此經時。
未有列同聞。
但阿難後集之日。
深領佛意而存之也。
豈言抑揚故略。
且阿難集經既在雙林之後。
于是聲聞皆為菩薩。
誰複有執且不歎德。
猶複可然。
而定位列名一無可妨。
何猶不顯。
而未聞舊義窮釋。
但私懷者。
佛命遣問疾即有五百聲聞八千菩薩。
而今皆略唯顯十弟子與四菩薩。
然則或彌勒呧時好量此土所宜。
略而不存也。
就第二列菩薩衆中。
自有五重。
第一明類。
菩薩是。
第二唱數。
三萬二千是。
第三從衆所智識以下歎德。
第四從其名曰以下列名。
第五從如是等以下結數。
或雲。
此經正以高揚菩薩雙觀。
抑下二乘偏修為宗。
然則七地以下觀行斷結與二乘同。
所以此歎中亦隻舉八地以上為歎。
而今亦不須。
前二可見。
就第三歎德中開為三。
第一從初訖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通歎八地以上三地菩薩。
第二從逮無所得以下。
别歎三地。
第三從無量功德皆成就以下。
通結歎三地。
何則八地以上一入空觀永無出入之異。
所以第一通歎。
雖無出入之異。
非無深淺之殊。
所以第二别歎也。
而同超二乘利物義等。
所以第三通結歎。
就第一通歎中亦有二。
第一歎往行。
第二從為護法城以下歎現德。
衆所智識者。
明大士出世慈悲化物。
即有心之類遠近皆識。
肇法師雲。
日月在天。
有目皆睹。
大士出世。
有心皆識。
此句歎名。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者。
大智謂佛智。
八地以上萬行為佛智本行。
今八地以上菩薩已能備修。
故雲皆悉成就也。
又雲。
大智是八地以上智。
本行謂七地以下。
而既雲此中菩薩。
隻就八地以上為歎。
若是七地。
于義不便。
故不須也。
此句正歎往行。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者。
舉行本結歎。
明行本既高。
所生之行那得不深。
肇法師雲。
天澤無私。
不潤枯木。
佛威雖普。
不立無根。
所建立者。
道根必深乎哉。
從為護法城以下。
第二歎現德就中亦有二。
第一散歎第二從心常安住以下。
據法門歎。
就第一散歎中亦有二。
第一略歎自行外化。
第二能師子吼以下。
廣歎自行外化也。
為護法城者。
夫世城有二義。
一外惡不能幹。
二王道能通流。
内合。
八地以上菩薩能摧天魔制諸外道。
則義同世城外惡不能幹。
能護佛法流通大乘。
則義同世城王道能通。
故雲為護。
此句略歎外化。
受持正法者。
聖教當理非邪。
故雲正。
能為物範。
故雲法。
今八地以上菩薩堅奉不失。
故言受持。
從能師子吼以下。
第二廣歎自行外化。
就中即有六句。
初四句廣上外化。
後二句廣上自行。
能師子吼者。
為衆說法無所怖畏。
即義同師子吼不畏衆狩。
名聞十方者。
善行既滿天下。
則有聽之類無不稱聞。
此句似歎名。
而以名聞證成師子吼德。
明有如是尊德故。
其名亦滿十方。
此句上弘佛道。
衆人不請友而安之者。
菩薩慈悲不待物請。
故言不請。
教化衆生同證極果。
故雲友而安之。
肇法師雲。
理接真友不待請。
護如慈母之赴嬰兒。
此句明下化群生。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者。
弘通經教故法寶不絕。
必有受行故僧寶不絕。
依教修善終成種智故佛寶不絕。
怙上能師子吼廣上王道通流。
此句明上弘佛道。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者。
菩薩無故現威欲伏。
但魔是邪見之主。
今見大土廣道。
即自然懷恥。
故義言伏制。
魔言降伏。
外道稱制者。
魔則審知己非。
故起惡心欲破佛法。
故言降伏。
外道者雖求正道。
但悟執乖宗。
故言制。
此句明下化蒼生。
亦即怙上不請之友廣上外惡不幹也。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
此二句廣上自行。
能受持正法故三業悉清。
亦能永離五蓋十纏。
從心常安住以下。
歎現德中之第二據法門歎。
就中即有七種法門。
一無礙解脫。
二念即是正念。
三定即是無相定。
四總持。
五辯才即是四辨。
六六度。
七方便。
即尋文可見也。
從逮無所得以下。
歎德中第二别歎三地就中自有三。
第一從初訖乃如雷震。
别歎八地。
第二無有量以下。
别歎九地。
第三從近無等等以下。
别歎十地。
三皆有二。
一定位。
二正歎德。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者位。
從已能随順以下。
正歎德。
至理本無能得所得之别。
故言無所得。
逮之言及。
明解能及此理。
故雲逮無所得也。
忍之言慧。
能安無生之理。
故名忍。
既成此解亦不動有無二邊。
故言不起也。
正歎德中亦開為三。
第一歎下忍。
第二從深堅固以下。
歎中忍。
第三從深入緣起以下。
歎上忍。
下忍中亦有三。
第一歎德。
第二從功德智慧以下歎體。
第三從名稱高遠以下歎名。
已能随順轉不退輪者退凡有三。
一位退。
二行退。
三念退。
如來以三不退妙法弘導三退也。
今八地菩薩亦順佛。
能轉不退妙法。
于世間弘導三退。
輪是能轉送物。
此佛法亦能轉衆生于佛果。
故雲法輪。
此句歎外化德也。
善解法相智衆生根者。
法相二谛理。
及大小乘之法相。
知根謂利鈍及其所樂。
此二句歎能識藥知病。
亦是自行也蓋諸大衆得無所畏者。
總結歎自行外化。
明兩德超群數之表。
妙解出二乘之境故能蓋諸大衆一無所畏。
從功德智慧以下。
第二歎體。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者歎心。
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者。
相即三十二相。
色即八十種好。
稱第一者。
事中作談。
三界所無。
理中為論。
絕于報累。
故稱第一也。
舍諸世間所有飾好者釋疑。
然釋有三。
一雲。
法身之地本無色相。
但惑者見。
故言舍諸世間所見色
乃是已登正覺之大聖也。
論本既與真如冥一。
談迹即示萬品同量。
德冠衆聖之表道絕有心之境。
事以無為為事。
相以無相為相。
何有名相可稱。
國家事業為煩。
但大悲無息。
志存益物。
形同世俗居士。
處宅毗耶村落。
而化緣既畢。
将歸妙本。
現身有疾。
假寝于床。
謂以因疾緻問。
為開不思議之理。
是以文殊知時。
承旨問疾。
仍顯大士種種妙行。
以勸新發。
然則疾之為體。
必以大慈悲為本。
教之所興。
抑小揚大為宗。
維摩诘是西國之音。
秦言淨名。
和光同塵。
不為衆累所染。
故稱淨名也。
妙唱其人故言所說。
經者。
訓法。
訓常。
聖人之教雖複時移易俗。
先聖後賢不能改其是非。
故稱常。
亦為物軌側。
故稱法。
而亦是漢中之語。
外國雲修多羅。
修多羅五義亦如常釋。
今人法兩同。
故以經代修多羅也。
兩同之義。
亦如常釋。
一名不思議解脫者。
解脫是八地以上權實二智。
此二智本迹雖殊。
并非二乘所議。
故雲不思議。
然諸經明權實二智不同。
今此經若并照二谛理為實。
變現施為為權。
此二智并絕拘累。
故稱解脫也。
此經有二名。
上言維摩诘。
以人名為目。
下言不思議解脫。
以法為提。
重上人名故于法謂之一。
佛國品第一者。
寶積長者奉來獻蓋因顯十方諸佛淨土。
仍複廣明菩薩淨土之行。
故稱佛國品。
若如餘經。
應言序品。
而此經序事非一。
凡有四事。
随事立别名。
故不言序品也。
此經亦同衆經初開為三。
一序說。
二正說。
三流通說。
夫聖人說法度物。
所以須此三者。
理既深微。
衆生根鈍。
若卒聞深理。
非但難受。
更生谛心。
所以第一先現殊常之相使物生樂。
現此序事必為正宗。
物樂既成。
理無複須。
所以第二即說正宗序正既竟。
則當時衆生皆得利益。
但聖人慈悲無窮。
遠及末代同獲今利。
所以第三有流通說也。
文處者。
此經品凡有十四。
初四品為序說。
從問疾品以下。
訖見阿閦佛國品中。
訖舉衆皆見以來減八品經文。
為正說也。
阿閦佛國品中。
從佛告舍利弗汝見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以下減三品。
為流通說也。
第一序說開為二。
第一從初訖弊于一切諸來大衆以還。
名為通序。
第二從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以下竟上卷經。
名為别序也。
如是等五事普貫衆經所證義一故稱通序。
諸經作序各各不同。
或有放光地動。
或有遣書乞食。
如今此經。
獻蓋為序。
種種不同故稱别序也。
通序中即有五事。
一如是。
二我聞。
三一時。
四住處。
五同聞人。
文雖有五。
内意為三。
如是我聞二事證阿難傳述有本非是自作。
二一時顯傳述之意。
言稱機之教。
所以須傳。
三舉住處同聞證上二義。
言雖複我聞。
聞必有處。
亦與誰等共聞。
所以即舉此住處同聞為證也。
如是者。
解有多種。
而今但據一家所習。
如是者信也。
聖人之教為物可信故。
發初言如是。
所以釋論雲。
佛法如海。
智為能度。
信為能入。
如是者信也。
肇法師亦同此意而少迦潤飾雲。
如是者信順之辭也。
信則所言之理順。
順則師資之道成。
經無豐約。
非信不傳。
故建言如是也。
我聞者。
明阿難親承無傳聞之謬。
且欲表外道我自知之過。
一時者。
感應相稱一聞而說。
故為物深利也。
次舉住處同聞為證。
言佛在毗耶離庵羅樹園時我法也。
毗耶離此言好稻城。
庵羅是果名。
而此無翻。
肇法師亦雲。
似桃而非桃。
但先言[木*奈]。
此事在彼經。
而此經說在方丈。
而言在庵羅者。
舉其付囑之處也。
次亦舉同聞為證一時。
言如是人等機為稱也亦可。
為證我聞。
言有如是等人共聞故。
所聞非虛也。
然但疑者。
此中同聞菩薩皆是八地以上。
既雲定位以上尚不須機者。
八地以上何方發機而稱此經。
所以但私懷者。
阿難舉此同聞衆者。
隻欲為證我聞。
非是正證一時也。
以此為推。
此中三衆泛舉共聞。
非适稱機所抑揚者也。
就中開為二。
第一先列方丈衆。
第二從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衆以下。
舉庵羅衆為結。
就第一列方丈衆中有三。
第一先列比丘衆。
第二列菩薩衆。
第三列凡夫衆。
然若從尊至卑。
則應先列菩薩。
若從卑至尊。
應先列凡夫。
而今先列比丘者。
略有二意。
一就事為論。
聲聞之人心存自度不在化他。
恒仕佛邊無往施化。
所以得先列也。
菩薩者心存益物施化無方。
不恒從佛往來無定。
所以列之少疏。
凡夫者着欲去道奉觐事希。
所以列之在遠。
二者就理為論。
聲聞厭生死求涅槃。
凡夫愛生死畏涅槃。
二皆違佛深旨俱失中道。
所以列之前後二邊也。
菩薩者心存益物故不厭生死。
欲證萬德常果故不畏涅槃。
不同凡夫之偏。
妙得中道。
所以列之兩間也。
比丘者。
此無适翻。
但龍樹菩薩以三義為釋。
一怖魔。
二破惡。
三乞食。
而阙無歎德列名者。
或雲。
此經正以抑小揚大為宗。
若歎德其執彌堅。
所以略也。
但稱大者表異尼衆。
然當佛說此經時。
未有列同聞。
但阿難後集之日。
深領佛意而存之也。
豈言抑揚故略。
且阿難集經既在雙林之後。
于是聲聞皆為菩薩。
誰複有執且不歎德。
猶複可然。
而定位列名一無可妨。
何猶不顯。
而未聞舊義窮釋。
但私懷者。
佛命遣問疾即有五百聲聞八千菩薩。
而今皆略唯顯十弟子與四菩薩。
然則或彌勒呧時好量此土所宜。
略而不存也。
就第二列菩薩衆中。
自有五重。
第一明類。
菩薩是。
第二唱數。
三萬二千是。
第三從衆所智識以下歎德。
第四從其名曰以下列名。
第五從如是等以下結數。
或雲。
此經正以高揚菩薩雙觀。
抑下二乘偏修為宗。
然則七地以下觀行斷結與二乘同。
所以此歎中亦隻舉八地以上為歎。
而今亦不須。
前二可見。
就第三歎德中開為三。
第一從初訖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通歎八地以上三地菩薩。
第二從逮無所得以下。
别歎三地。
第三從無量功德皆成就以下。
通結歎三地。
何則八地以上一入空觀永無出入之異。
所以第一通歎。
雖無出入之異。
非無深淺之殊。
所以第二别歎也。
而同超二乘利物義等。
所以第三通結歎。
就第一通歎中亦有二。
第一歎往行。
第二從為護法城以下歎現德。
衆所智識者。
明大士出世慈悲化物。
即有心之類遠近皆識。
肇法師雲。
日月在天。
有目皆睹。
大士出世。
有心皆識。
此句歎名。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者。
大智謂佛智。
八地以上萬行為佛智本行。
今八地以上菩薩已能備修。
故雲皆悉成就也。
又雲。
大智是八地以上智。
本行謂七地以下。
而既雲此中菩薩。
隻就八地以上為歎。
若是七地。
于義不便。
故不須也。
此句正歎往行。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者。
舉行本結歎。
明行本既高。
所生之行那得不深。
肇法師雲。
天澤無私。
不潤枯木。
佛威雖普。
不立無根。
所建立者。
道根必深乎哉。
從為護法城以下。
第二歎現德就中亦有二。
第一散歎第二從心常安住以下。
據法門歎。
就第一散歎中亦有二。
第一略歎自行外化。
第二能師子吼以下。
廣歎自行外化也。
為護法城者。
夫世城有二義。
一外惡不能幹。
二王道能通流。
内合。
八地以上菩薩能摧天魔制諸外道。
則義同世城外惡不能幹。
能護佛法流通大乘。
則義同世城王道能通。
故雲為護。
此句略歎外化。
受持正法者。
聖教當理非邪。
故雲正。
能為物範。
故雲法。
今八地以上菩薩堅奉不失。
故言受持。
從能師子吼以下。
第二廣歎自行外化。
就中即有六句。
初四句廣上外化。
後二句廣上自行。
能師子吼者。
為衆說法無所怖畏。
即義同師子吼不畏衆狩。
名聞十方者。
善行既滿天下。
則有聽之類無不稱聞。
此句似歎名。
而以名聞證成師子吼德。
明有如是尊德故。
其名亦滿十方。
此句上弘佛道。
衆人不請友而安之者。
菩薩慈悲不待物請。
故言不請。
教化衆生同證極果。
故雲友而安之。
肇法師雲。
理接真友不待請。
護如慈母之赴嬰兒。
此句明下化群生。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者。
弘通經教故法寶不絕。
必有受行故僧寶不絕。
依教修善終成種智故佛寶不絕。
怙上能師子吼廣上王道通流。
此句明上弘佛道。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者。
菩薩無故現威欲伏。
但魔是邪見之主。
今見大土廣道。
即自然懷恥。
故義言伏制。
魔言降伏。
外道稱制者。
魔則審知己非。
故起惡心欲破佛法。
故言降伏。
外道者雖求正道。
但悟執乖宗。
故言制。
此句明下化蒼生。
亦即怙上不請之友廣上外惡不幹也。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
此二句廣上自行。
能受持正法故三業悉清。
亦能永離五蓋十纏。
從心常安住以下。
歎現德中之第二據法門歎。
就中即有七種法門。
一無礙解脫。
二念即是正念。
三定即是無相定。
四總持。
五辯才即是四辨。
六六度。
七方便。
即尋文可見也。
從逮無所得以下。
歎德中第二别歎三地就中自有三。
第一從初訖乃如雷震。
别歎八地。
第二無有量以下。
别歎九地。
第三從近無等等以下。
别歎十地。
三皆有二。
一定位。
二正歎德。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者位。
從已能随順以下。
正歎德。
至理本無能得所得之别。
故言無所得。
逮之言及。
明解能及此理。
故雲逮無所得也。
忍之言慧。
能安無生之理。
故名忍。
既成此解亦不動有無二邊。
故言不起也。
正歎德中亦開為三。
第一歎下忍。
第二從深堅固以下。
歎中忍。
第三從深入緣起以下。
歎上忍。
下忍中亦有三。
第一歎德。
第二從功德智慧以下歎體。
第三從名稱高遠以下歎名。
已能随順轉不退輪者退凡有三。
一位退。
二行退。
三念退。
如來以三不退妙法弘導三退也。
今八地菩薩亦順佛。
能轉不退妙法。
于世間弘導三退。
輪是能轉送物。
此佛法亦能轉衆生于佛果。
故雲法輪。
此句歎外化德也。
善解法相智衆生根者。
法相二谛理。
及大小乘之法相。
知根謂利鈍及其所樂。
此二句歎能識藥知病。
亦是自行也蓋諸大衆得無所畏者。
總結歎自行外化。
明兩德超群數之表。
妙解出二乘之境故能蓋諸大衆一無所畏。
從功德智慧以下。
第二歎體。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者歎心。
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者。
相即三十二相。
色即八十種好。
稱第一者。
事中作談。
三界所無。
理中為論。
絕于報累。
故稱第一也。
舍諸世間所有飾好者釋疑。
然釋有三。
一雲。
法身之地本無色相。
但惑者見。
故言舍諸世間所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