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義疏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髻以下。
第二證釋。
若直言衆生罪故而不出得見者。
物疑此事但言非實。
故舉無罪螺髻所見為證釋也。
就中亦有三。
第一螺髻梵王先陳其所見問真子。
第二從舍利弗以下。
真子舉其所見作答。
第三螺髻梵王以下。
螺髻梵王明證能見不見之所以也從是佛以下。
第三現神變除疑。
就中有二。
第一變穢令淨利根斷疑。
第二從佛攝神足以下。
攝神鈍根斷疑也就第一變穢令淨中亦有四。
第一如來舉所變問真子。
第二明真子用所見奉答。
第三從佛語以下。
如來述答。
第四從佛當現此以下。
正明利根斷疑。
未曾見聞娑婆世界有淨土。
故雲本所不見本所不聞。
我佛國土常淨若斯者。
若之言如。
明我所得報土常淨即如今此應土之清淨也。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随其福德飯色有異者。
解此同異有三種。
一雲。
異處異質。
謂淨穢殊隔。
界坢不同。
二雲。
同處異質。
如娑婆世界淨穢雜有不相妨礙。
三雲。
同質異見。
如恒河流水有福見水。
餓鬼見火也。
肇法師似同此意。
即文推便。
後二可當也。
第一解少難何者。
若言處質皆異者。
那得言共寶器食随其福德飯色有異也。
從當佛現此以下。
第四正明利根斷疑。
得無生忍者。
明初地入佛慧。
亦可入八地。
此則證上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也。
發無上心者。
明住下人入初地。
此則成上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也。
從佛攝神足以下。
第二因攝神鈍根斷疑。
二乘根鈍睹淨還穢。
方悟無常而得益也。
法眼謂得初果也。
漏盡意者。
謂得羅漢果。
方便品第二。
此品明維摩诘以種種方便化物。
故因為品目也。
此是别序中之第二述德序。
何則當說此經時。
未有此序。
但後阿難深取佛意。
欲令末代衆生聞其高德敬重其說。
故舉此一品。
全歎淨名德行。
所以名為述德序也。
然就實為論。
淨名既是過去金粟如來。
但晦明化物應為弟子。
進則不可使同正覺。
退則不可等列極下。
是以今據八地以上為述也。
就中初開為二。
第一将欲述人家之德。
先述有德之人。
第二從已曾供養以下。
正述人家之德。
第一可見。
就第二正述中。
亦開為二。
第一從初訖世主所敬。
述其妙本。
第二從欲度人故以下盡品。
述其方便之迹。
此二歎來意者。
非本無以垂迹。
非迹無以顯本。
所以本迹雙述。
真應并歎也。
述本所以起物尊重之心。
歎迹所以遣物即事之惑。
就第一述本中。
亦開為三。
第一以本行為初。
六句作三雙為正歎。
舉權實而結。
第二從大願成就以下。
舉本願為始。
四句作二雙為正歎。
舉身心兩德而結。
第三從諸佛咨嗟以下。
舉外人通結歎也。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者。
出其行本。
行本既高。
所生品行微妙明矣。
深殖善本者。
菩提心是衆善之本。
故雲善本也。
曆劫修行故雲深殖。
或雲。
七地行為八地作因。
故稱善本。
此二句名以本行為初。
從得無生忍以下。
以六句作三雙為正歎。
得無生忍者。
明八地以上智合無生之理。
此句歎空解。
辯才無礙者。
涉有化物。
四辯無滞。
此句歎有解。
此二句空有相對為一雙。
遊戲神通者。
明外遊适意。
此句歎外德。
逮諸總持者。
一文持。
二義持。
具二不忘。
此句歎内德。
此二句内外相對為一雙。
得無所畏者。
謂四無畏。
降魔勞怨者。
謂四魔勞我。
此二句歎其剛用。
入深法門者。
謂明達諸法門。
此句歎其柔用。
此三句剛柔相對為一雙善于智度者。
歎實智。
通達方便者。
歎權智。
此二句即所謂舉權實二智而結。
從大願成就以下。
第二明以本願為始。
四句作二雙為正歎。
舉身心兩德而結。
大願成就者。
謂上弘佛道下化蒼生願。
此願是願中之要故稱大。
此句名以本願為初。
明了衆生心之所趣者。
明能照衆生心之所樂。
又能分别諸根利鈍者。
言明達衆生根性。
此句歎其雜照。
久于佛道心已純淑者。
淑之言善。
明于佛法中稱當純善。
向佛無所雜。
此句歎其能純。
此二句純雜相對為一雙。
決定大乘者。
明善達運載之理仰求心決也。
此句歎自行。
諸有所作能善思量者。
府應六道為衆生說法。
無差機感。
此句歎外化。
此二句自行外化相對為一雙。
住佛威儀者。
四威儀與佛不殊。
此句歎其身業。
心如大海者。
明達萬機無不遍照。
此句歎其心業。
此二句所謂舉身心兩德而結。
從諸佛咨嗟以下。
第三舉外人通結。
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者。
明既有如是德行。
故在上為諸佛咨嗟。
在下為諸天所供敬也。
從欲度人故以下。
正述人家德中第二述迹。
就中開為二。
第一從初訖無量方便饒益衆生。
歎其未病以前方便之迹。
第二從其以方便現身有病以下訖品。
述其現疾以來方便之迹。
就第一亦開為三。
第一略明欲度人故現居毗耶。
非實生也。
第二從資财無量以下。
别述種種之迹。
第三從長者維摩诘以下。
結其方便益物。
第一可見。
就第二别述中亦有二。
第一從資财無量以下。
訖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歎其隻就毗耶化物之迹。
第二從若在長者以下。
歎其遍入三界無方化物之迹。
就第一現迹毗耶中亦有二。
第一而以禅為味。
歎其靜在家庭之時行。
第二從若至博奕以下。
歎其出門遊鄉之時迹也。
就第一中亦有二。
第一舉六度歎其行善益物。
明為衆生除六弊之患也。
第二從雖為白衣以下有六句。
歎其能處惡不損己。
皆可見。
就第二歎其出門遊鄉之時行亦有二。
第一歎其遊近鄉說法度人。
第二從遊諸四衢以下。
歎其遊遠鄉種種化物。
亦可見也。
問曰。
既雲妙本無形應物現形。
然今歎本中猶歎身心。
又歎迹中般若度。
豈非妙本之有。
則本迹無可以為辨。
而猶别歎者何也。
答曰。
妙本實無形色。
而上歎身心者。
身謂法身。
心謂智慧。
非本有色身心也。
亦可。
真身是應色之本故。
本亦舉身心。
而非本實有身心也。
且上歎中。
每事皆實。
故知别歎本也。
為八地以上有妙色。
此文則便。
歎迹中則雲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
是謂非生而現生。
亦非居而現居。
豈非是迹。
故知本迹可别也。
且第六度雖複妙本之能。
既非自為。
即用齊物。
齊物之義甯複非迹。
且博奕嗜酒淫欲之類皆是非實。
則應迹所為明矣。
從若在長者以下。
别述中第二歎其遍入三界無方化物之迹也。
長者邑中有德者也。
多以俗法訓世。
故為說出世勝法。
居士積财具德。
故令除其貪着散财求福。
刹利是王種。
自恃多瞋故使忍辱。
婆羅門淨行。
有智多慢。
大臣補國。
故教令正法。
王子貪國逆害。
故教忠孝。
内宮尊女人。
多邪态為事。
故教令正直庶民者其卑薄福。
教修福。
梵天說勝慧者多著于樂。
故教勝慧。
帝釋五欲自恣。
故教觀無常。
護世四天王。
典領鬼神不令得害于人。
故生四天王中教諸鬼神護人也。
從長者維摩诘以下。
第三結以方便益物之道也。
從以其方便現身有疾以下。
第二述現疾以來方便之迹。
就中亦開為三。
第一明其現疾緻賓之相。
第二從其往者以下。
明其因疾為賓說法。
第三從如是長者維摩诘以下。
明諸賓發心得益。
第一可見。
就第二因疾為賓說法中。
亦開為三。
第一先誡離惡。
第二從諸仁者此可患厭以下。
勸修善。
第三從諸仁者欲得佛身以下。
結上誡勸。
就第一誡離惡中。
即舉五門為誡。
初舉無常門訖不可信也。
從為苦為惱以下。
舉苦門。
内心不适謂之苦。
外逼謂之惱。
内外皆不随故言衆病所集也。
從是身如聚沫以下。
舉空門。
自有十譬。
即分為二。
第一前五譬明内我所空。
從是身如夢以下五譬明外我所空。
或雲。
初五譬。
别明内五陰空。
後五譬總明内五陰空也。
經雲。
色如聚沫。
受如泡。
想如炎。
行如芭蕉。
識如幻。
明以智手摩不得實。
從是身無主以下。
舉無我門。
亦有二。
第一曆以四大譬明無我。
第二從是身無實以下。
總四大通寄餘事明無我也。
如地者。
地假。
四微任持無主。
今此身亦假。
五陰而無主。
即如地。
如火者假。
薪焚燒揚炎而無主。
此身假名。
東西而無主。
即如火。
如風者。
風連持鼓動而無主。
明念念連持而無主即如風。
如水者。
水随方圓而無實。
明此身掘折從禮而無主即如水。
是身無實四大為家者。
言但合四大成身。
何有實。
是身為空離我我所者。
内身尚無我。
外我所那得不空。
是身無智如草木者。
言無神我。
是身無作風力所轉者。
動轉謂有作。
但風力所轉實無作。
從是身不淨以下。
明不淨門。
就中亦有二。
第一初明三十六物不淨。
第二從虛僞以下。
皆明理不淨。
虛僞之法智者皆以下淨。
故言理不淨。
一雲。
上已明四門。
此下複明不淨無常苦無我。
翻倒。
又一雲。
從虛僞以下。
結上五句。
虛僞結空門。
雖假澡浴結不淨門。
必歸摩滅結無常門。
為災以下結苦門。
陰界結無我門。
皆可見。
随欲可用也。
從諸仁者以下。
因疾為賓說法中之第二勸修善。
就中分為三。
第一直勸樂法身。
第二從所以者何以下釋勸第三從無量功德以下。
明法身因。
諸仁者此可患厭者。
将欲勸佛身故。
先誡厭上五門。
第二釋勸。
佛身者。
既是法身。
故可樂也。
就第三明法身因中亦有三。
第一總萬善是法身因。
第二從戒定慧以下。
别明行體。
第三從如是以下。
總結萬善是法身因。
從諸仁者以下。
因疾為賓說法中第三通結誡勸。
可見也。
然此中法身是何身也。
解有二。
一雲。
是猶七百阿僧祇身。
二雲。
是常住身。
何則雖複當說此經。
未明常住。
而此經正滞隻在文殊奉旨問疾以後。
今此品者但是出經阿難後集之日。
深取佛意欲令末代衆生聞其高德敬重其說。
故以此一品全歎淨名無方化物之德。
所以知明常亦無可慊。
若是七百阿僧祇身者。
舉五門為誡中。
餘門可以為誡。
但無常門不可以為誡也。
何則若是七百阿僧祇身猶未免無常。
豈言當樂如來身。
然疑者隻就阿難作論。
亦複可然。
然此品中事亦是淨名所說。
阿難但領佛意。
而存之也。
則淨名意何也。
且此品事必取問疾以下事為存耶。
若是者言常住亦不然也。
釋曰。
因此現疾所明非一。
受衆亦無數。
豈必其然。
且淨名意然。
若非文殊問疾之衆。
則為說常亦可無妨也。
為此經已明常住家則自去也。
從如是長者以下。
述其現疾以來方便之迹中。
第三明問疾諸賓。
聞法發心得益也 維摩經義疏上卷終
第二證釋。
若直言衆生罪故而不出得見者。
物疑此事但言非實。
故舉無罪螺髻所見為證釋也。
就中亦有三。
第一螺髻梵王先陳其所見問真子。
第二從舍利弗以下。
真子舉其所見作答。
第三螺髻梵王以下。
螺髻梵王明證能見不見之所以也從是佛以下。
第三現神變除疑。
就中有二。
第一變穢令淨利根斷疑。
第二從佛攝神足以下。
攝神鈍根斷疑也就第一變穢令淨中亦有四。
第一如來舉所變問真子。
第二明真子用所見奉答。
第三從佛語以下。
如來述答。
第四從佛當現此以下。
正明利根斷疑。
未曾見聞娑婆世界有淨土。
故雲本所不見本所不聞。
我佛國土常淨若斯者。
若之言如。
明我所得報土常淨即如今此應土之清淨也。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随其福德飯色有異者。
解此同異有三種。
一雲。
異處異質。
謂淨穢殊隔。
界坢不同。
二雲。
同處異質。
如娑婆世界淨穢雜有不相妨礙。
三雲。
同質異見。
如恒河流水有福見水。
餓鬼見火也。
肇法師似同此意。
即文推便。
後二可當也。
第一解少難何者。
若言處質皆異者。
那得言共寶器食随其福德飯色有異也。
從當佛現此以下。
第四正明利根斷疑。
得無生忍者。
明初地入佛慧。
亦可入八地。
此則證上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也。
發無上心者。
明住下人入初地。
此則成上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也。
從佛攝神足以下。
第二因攝神鈍根斷疑。
二乘根鈍睹淨還穢。
方悟無常而得益也。
法眼謂得初果也。
漏盡意者。
謂得羅漢果。
方便品第二。
此品明維摩诘以種種方便化物。
故因為品目也。
此是别序中之第二述德序。
何則當說此經時。
未有此序。
但後阿難深取佛意。
欲令末代衆生聞其高德敬重其說。
故舉此一品。
全歎淨名德行。
所以名為述德序也。
然就實為論。
淨名既是過去金粟如來。
但晦明化物應為弟子。
進則不可使同正覺。
退則不可等列極下。
是以今據八地以上為述也。
就中初開為二。
第一将欲述人家之德。
先述有德之人。
第二從已曾供養以下。
正述人家之德。
第一可見。
就第二正述中。
亦開為二。
第一從初訖世主所敬。
述其妙本。
第二從欲度人故以下盡品。
述其方便之迹。
此二歎來意者。
非本無以垂迹。
非迹無以顯本。
所以本迹雙述。
真應并歎也。
述本所以起物尊重之心。
歎迹所以遣物即事之惑。
就第一述本中。
亦開為三。
第一以本行為初。
六句作三雙為正歎。
舉權實而結。
第二從大願成就以下。
舉本願為始。
四句作二雙為正歎。
舉身心兩德而結。
第三從諸佛咨嗟以下。
舉外人通結歎也。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者。
出其行本。
行本既高。
所生品行微妙明矣。
深殖善本者。
菩提心是衆善之本。
故雲善本也。
曆劫修行故雲深殖。
或雲。
七地行為八地作因。
故稱善本。
此二句名以本行為初。
從得無生忍以下。
以六句作三雙為正歎。
得無生忍者。
明八地以上智合無生之理。
此句歎空解。
辯才無礙者。
涉有化物。
四辯無滞。
此句歎有解。
此二句空有相對為一雙。
遊戲神通者。
明外遊适意。
此句歎外德。
逮諸總持者。
一文持。
二義持。
具二不忘。
此句歎内德。
此二句内外相對為一雙。
得無所畏者。
謂四無畏。
降魔勞怨者。
謂四魔勞我。
此二句歎其剛用。
入深法門者。
謂明達諸法門。
此句歎其柔用。
此三句剛柔相對為一雙善于智度者。
歎實智。
通達方便者。
歎權智。
此二句即所謂舉權實二智而結。
從大願成就以下。
第二明以本願為始。
四句作二雙為正歎。
舉身心兩德而結。
大願成就者。
謂上弘佛道下化蒼生願。
此願是願中之要故稱大。
此句名以本願為初。
明了衆生心之所趣者。
明能照衆生心之所樂。
又能分别諸根利鈍者。
言明達衆生根性。
此句歎其雜照。
久于佛道心已純淑者。
淑之言善。
明于佛法中稱當純善。
向佛無所雜。
此句歎其能純。
此二句純雜相對為一雙。
決定大乘者。
明善達運載之理仰求心決也。
此句歎自行。
諸有所作能善思量者。
府應六道為衆生說法。
無差機感。
此句歎外化。
此二句自行外化相對為一雙。
住佛威儀者。
四威儀與佛不殊。
此句歎其身業。
心如大海者。
明達萬機無不遍照。
此句歎其心業。
此二句所謂舉身心兩德而結。
從諸佛咨嗟以下。
第三舉外人通結。
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者。
明既有如是德行。
故在上為諸佛咨嗟。
在下為諸天所供敬也。
從欲度人故以下。
正述人家德中第二述迹。
就中開為二。
第一從初訖無量方便饒益衆生。
歎其未病以前方便之迹。
第二從其以方便現身有病以下訖品。
述其現疾以來方便之迹。
就第一亦開為三。
第一略明欲度人故現居毗耶。
非實生也。
第二從資财無量以下。
别述種種之迹。
第三從長者維摩诘以下。
結其方便益物。
第一可見。
就第二别述中亦有二。
第一從資财無量以下。
訖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歎其隻就毗耶化物之迹。
第二從若在長者以下。
歎其遍入三界無方化物之迹。
就第一現迹毗耶中亦有二。
第一而以禅為味。
歎其靜在家庭之時行。
第二從若至博奕以下。
歎其出門遊鄉之時迹也。
就第一中亦有二。
第一舉六度歎其行善益物。
明為衆生除六弊之患也。
第二從雖為白衣以下有六句。
歎其能處惡不損己。
皆可見。
就第二歎其出門遊鄉之時行亦有二。
第一歎其遊近鄉說法度人。
第二從遊諸四衢以下。
歎其遊遠鄉種種化物。
亦可見也。
問曰。
既雲妙本無形應物現形。
然今歎本中猶歎身心。
又歎迹中般若度。
豈非妙本之有。
則本迹無可以為辨。
而猶别歎者何也。
答曰。
妙本實無形色。
而上歎身心者。
身謂法身。
心謂智慧。
非本有色身心也。
亦可。
真身是應色之本故。
本亦舉身心。
而非本實有身心也。
且上歎中。
每事皆實。
故知别歎本也。
為八地以上有妙色。
此文則便。
歎迹中則雲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
是謂非生而現生。
亦非居而現居。
豈非是迹。
故知本迹可别也。
且第六度雖複妙本之能。
既非自為。
即用齊物。
齊物之義甯複非迹。
且博奕嗜酒淫欲之類皆是非實。
則應迹所為明矣。
從若在長者以下。
别述中第二歎其遍入三界無方化物之迹也。
長者邑中有德者也。
多以俗法訓世。
故為說出世勝法。
居士積财具德。
故令除其貪着散财求福。
刹利是王種。
自恃多瞋故使忍辱。
婆羅門淨行。
有智多慢。
大臣補國。
故教令正法。
王子貪國逆害。
故教忠孝。
内宮尊女人。
多邪态為事。
故教令正直庶民者其卑薄福。
教修福。
梵天說勝慧者多著于樂。
故教勝慧。
帝釋五欲自恣。
故教觀無常。
護世四天王。
典領鬼神不令得害于人。
故生四天王中教諸鬼神護人也。
從長者維摩诘以下。
第三結以方便益物之道也。
從以其方便現身有疾以下。
第二述現疾以來方便之迹。
就中亦開為三。
第一明其現疾緻賓之相。
第二從其往者以下。
明其因疾為賓說法。
第三從如是長者維摩诘以下。
明諸賓發心得益。
第一可見。
就第二因疾為賓說法中。
亦開為三。
第一先誡離惡。
第二從諸仁者此可患厭以下。
勸修善。
第三從諸仁者欲得佛身以下。
結上誡勸。
就第一誡離惡中。
即舉五門為誡。
初舉無常門訖不可信也。
從為苦為惱以下。
舉苦門。
内心不适謂之苦。
外逼謂之惱。
内外皆不随故言衆病所集也。
從是身如聚沫以下。
舉空門。
自有十譬。
即分為二。
第一前五譬明内我所空。
從是身如夢以下五譬明外我所空。
或雲。
初五譬。
别明内五陰空。
後五譬總明内五陰空也。
經雲。
色如聚沫。
受如泡。
想如炎。
行如芭蕉。
識如幻。
明以智手摩不得實。
從是身無主以下。
舉無我門。
亦有二。
第一曆以四大譬明無我。
第二從是身無實以下。
總四大通寄餘事明無我也。
如地者。
地假。
四微任持無主。
今此身亦假。
五陰而無主。
即如地。
如火者假。
薪焚燒揚炎而無主。
此身假名。
東西而無主。
即如火。
如風者。
風連持鼓動而無主。
明念念連持而無主即如風。
如水者。
水随方圓而無實。
明此身掘折從禮而無主即如水。
是身無實四大為家者。
言但合四大成身。
何有實。
是身為空離我我所者。
内身尚無我。
外我所那得不空。
是身無智如草木者。
言無神我。
是身無作風力所轉者。
動轉謂有作。
但風力所轉實無作。
從是身不淨以下。
明不淨門。
就中亦有二。
第一初明三十六物不淨。
第二從虛僞以下。
皆明理不淨。
虛僞之法智者皆以下淨。
故言理不淨。
一雲。
上已明四門。
此下複明不淨無常苦無我。
翻倒。
又一雲。
從虛僞以下。
結上五句。
虛僞結空門。
雖假澡浴結不淨門。
必歸摩滅結無常門。
為災以下結苦門。
陰界結無我門。
皆可見。
随欲可用也。
從諸仁者以下。
因疾為賓說法中之第二勸修善。
就中分為三。
第一直勸樂法身。
第二從所以者何以下釋勸第三從無量功德以下。
明法身因。
諸仁者此可患厭者。
将欲勸佛身故。
先誡厭上五門。
第二釋勸。
佛身者。
既是法身。
故可樂也。
就第三明法身因中亦有三。
第一總萬善是法身因。
第二從戒定慧以下。
别明行體。
第三從如是以下。
總結萬善是法身因。
從諸仁者以下。
因疾為賓說法中第三通結誡勸。
可見也。
然此中法身是何身也。
解有二。
一雲。
是猶七百阿僧祇身。
二雲。
是常住身。
何則雖複當說此經。
未明常住。
而此經正滞隻在文殊奉旨問疾以後。
今此品者但是出經阿難後集之日。
深取佛意欲令末代衆生聞其高德敬重其說。
故以此一品全歎淨名無方化物之德。
所以知明常亦無可慊。
若是七百阿僧祇身者。
舉五門為誡中。
餘門可以為誡。
但無常門不可以為誡也。
何則若是七百阿僧祇身猶未免無常。
豈言當樂如來身。
然疑者隻就阿難作論。
亦複可然。
然此品中事亦是淨名所說。
阿難但領佛意。
而存之也。
則淨名意何也。
且此品事必取問疾以下事為存耶。
若是者言常住亦不然也。
釋曰。
因此現疾所明非一。
受衆亦無數。
豈必其然。
且淨名意然。
若非文殊問疾之衆。
則為說常亦可無妨也。
為此經已明常住家則自去也。
從如是長者以下。
述其現疾以來方便之迹中。
第三明問疾諸賓。
聞法發心得益也 維摩經義疏上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