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卷下

關燈
若得意止觀一部是入秘藏前方便門。

    發大心入菩提心門。

    修大行入功德門。

    感大果入智惠門。

    裂大網入方便門。

    歸大處入中胎門門謂初門。

    複次天台三觀法之。

    堪入阿智之前方便。

    何者即空通阿短字義。

    即假通于長阿字義。

    即中通于庵字義也。

    若橫對者初阿字義。

    具三觀義。

    後二亦然。

    法華雲。

    其智惠門難解難入。

    即是字門。

    門尚難入。

    阿況五智。

    故天台雲。

    初阿具足四十二功德。

    然今此典所明四門。

    通于止觀矣。

    本不生門通菩提心。

    因業門通修大行。

    損減門通于感大果。

    損減他病。

    兼得通起教。

    大空門通歸大處也。

    今正釋此經。

    分别三門。

    第一大意。

    第二釋名。

    第三判文。

    初明大意者。

    夫實因難觀。

    引白玉以談其真相。

    實果罕期流金光。

    以語彼矗路。

    能進之行體是殷白。

    所乘之象即亦缟素。

    所遊之地自已一如。

    能遊離之賓随亦黅色。

    爰乃大象六牙标六番金剛智之能生。

    跓地七支。

    顯七類支分生之所生。

    才念是實相者。

    不斷五欲。

    淨于諸根。

    僅轉斯妙典者。

    不待三祇。

    入于法界。

    此典大意。

    如此欤(一四波二四佛。

    三十六尊。

    四内四供。

    五外四供。

    六四攝。

    是為六番。

    于前六番。

    并大日佛。

    即成七類。

    普賢菩薩從此如來支分而生。

    故以名如來支分生印也。

    六支為支。

    七分為分。

    法界相為相印。

    雲雲) 七支者薩遮經第三雲。

    善住所謂四足牙。

    及陰尾是七種支。

    善住大力(雲雲)第二釋題名者。

    言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者。

    舉羯磨部。

    如文。

    卻後三月我當般涅槃明知。

    佛住事業三昧也。

    說者舉金剛部。

    既雲普賢行法經。

    明知。

    所說是金剛部也。

    觀普賢菩薩者。

    舉能觀。

    所觀若行法花者。

    欲入金剛界。

    先當觀普賢。

    必同金剛薩埵之身。

    得入中台内道場中。

    為顯此意。

    先說法花。

    後說此觀法也。

    行法者。

    舉精進之義。

    義通三密。

    經者結義。

    謂結菩提心門八葉妙法芬陀利之經。

    彼法華雲。

    教菩薩法。

    今此經者精進門。

    佛說觀普賢精進行法。

    故言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也。

    觀者内精進。

    名心精進也行者外精進。

    名身口精進也。

    法者别之本源。

    謂實相法大乘因之種子也。

    第三判文者。

    此經有三段。

    初文名序說分。

    從佛告阿難谛聽。

    下訖偈文。

    名正說分。

    從說是偈已下訖經文。

    名流通分。

    序分更二。

    通序别序。

    通序為五。

    謂如是等。

    别序又二。

    初佛自叙。

    後三大士叙。

    佛自叙文雲。

    卻後三月我當般涅槃者。

    凡佛教出。

    總有四門。

    一菩提心門。

    二福德門。

    三智惠門。

    四涅槃門。

    一一通至秘密法界。

    今此大乘從涅槃門。

    出寂光教。

    故初标涅槃。

    後示寂光相。

    後分上卷雲。

    我今安住常寂滅光。

    名大涅槃即此義也。

    尊者阿難下。

    第二三大士叙者。

    文有二。

    初威儀即如文(雲雲)次而白下。

    叙正說中四門之文。

    一本不生門。

    二因業門。

    三損減門。

    四大空門。

    初雲如來滅後四學。

    叙本不生門。

    雲何衆生下第二叙因業門。

    雲何不失下第三叙損減門。

    雲何複當下第四叙大空門。

    從佛告阿難谛聽下。

    第二句正說分者。

    有三初誡勸。

    次舉古。

    後例今(雲雲)從普賢菩薩乃至東方下第二正演說四門者。

    以合四字共為吽字。

    攝義無邊故。

    為金剛薩埵自心真言。

    一阿字。

    二賀字。

    三污字。

    四磨字。

    守護經雲。

    阿字者是菩提心義。

    是諸法門義。

    亦無二義。

    亦諸法果義。

    亦是性義是自在義。

    猶如國王黑白善惡随心自在。

    又法身義也(已上彼文)今回字義。

    敵對四門。

    夫一字具諸說。

    故有旋總持義。

    本不生者。

    是理本之義。

    理本不生自在義。

    故生彼東方。

    東名菩提心門。

    即是守護最初菩提心之義也。

    明知。

    普賢生東方者即表阿字菩提心義。

    餘三字義對餘三方。

    賀字因業對南行門。

    污字損減對西智門。

    智法能損于分段生。

    研無等法性身故磨字大空對北方便。

    無上勝方便有大寂果中理趣釋雲。

    大樂金剛不空三昧一切如來菩提心(且屬東門)亦是一切如來不供真如妙體(且屬南門)恒沙功德皆從此生(且屬西門。

    故金剛般若雲。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當知。

    一吽字具足如來四智四門無邊之義。

    又雲。

    寂光豈非中台。

    此經正中略說是字。

    正文為四。

    初文明本不生門。

    從若比丘乃至誦大乘者下。

    第二明因業門。

    從爾時行者見是事己心念大乘下第三明損減門。

    從爾時行者禮乃至空中有聲下。

    第四明大空門。

    是四門文經妙法蓮華經開示悟入。

    故名結經。

    故序品雲。

    放白毫光。

    照于東方。

    普賢品雲。

    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

    如說修行。

    當知是人行普賢行。

    此經題為普賢菩薩行法。

    兩肯不違。

    明知。

    法華演說金剛界四部之中東門八葉白蓮華義。

    故金剛頂經題雲攝教王經。

    然無量義略示心能生無量法。

    妙法蓮華略示心之實相有在。

    是普賢經略示修證普賢菩薩作金剛部真實之相。

    判是三經。

    約識三意。

    謂舒住斂。

    無量義經如蓮漸開。

    妙法蓮華如蓮大開。

    觀普賢經如蓮還斂。

    漸敷為舒。

    大開為住。

    還斂為斂。

    舒故成無量。

    住故成八印。

    斂故成一。

    普賢法身并雲修證者。

    約求佛之人。

    立實相行。

    修習開之。

    無不必開而見自心之十實相。

    所說正說法。

    初善中善後善。

    蓋此之謂也。

    此相實義。

    略談并竟 入真言講演法華儀一卷(終) 問此一釋是秘中又秘。

    經雲。

    在所遊方勿妄□傳。

    師師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