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授未聽顯示。
然今辄記者何答一者。
為救世人迷教诤言。
法花所诠永異秘宗。
破法趣向三惡道中。
二者。
為示一代釋尊同演真方。
更無他事。
三者。
為标凡有顯教皆為能诠。
唯此秘字即名所诠。
四者。
為返諸論義師輕毀阿阇梨雲。
但解咒印。
不達講經。
五者。
令諸顯教。
疏師。
朗達彼彼經典有本源故。
故出此釋耳。
若欲凡身覺彼大覺地。
當觀心蓮義如一念頃克也。
當知此真言門以釋迦身為弘八葉義。
各妙法華弘月輪義名為大圓覺多羅了義。
弘五智義名佛地經弘金剛部各花嚴。
弘寶部義名金光明。
弘蓮花部名般若教。
弘羯磨部名阿含教。
傳金剛喜名惟摩經。
□金剛曰稱勝鬘經。
弘月輪義是心地觀月輪三十七尊全弘是守護國界主經也。
故授記品雲。
廣宣諸佛無量大法佛子所廣尚在大法。
況如來乎。
是故行者唯須仰信莫為诤競。
以诠聖位。
若有惡人不信此事。
深可憐遠避。
莫類。
夫于諸法所诤競不為知法者。
不可如淺識有思量分别。
若有欲如實成是□福者。
可依斯講儀。
必感二世報。
以去貞觀九年六月于延曆寺講堂之竟。
于餘處處不改講儀耳 仁安三年十月亥時許洛東邊書了 同十三日交了 同年十一月十一日戌時許移點了 是為興法利生往生極樂也 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一卷 (于懿吾祖為國之琛相蘊舜目印佩佛心 萬裡求教百世垂箴聲振漢地功光缁林 遮那索隐芬陀鈎深天龍歸向王臣欽歆 厥德浩浩厥徒森森三井法水潤古澤今 二品親王釋盈仁拜撰并書([考]右園城大師畫像贊也畫像今省之)) 新刻講演法華儀序 (夫芬陀妙典者。
出過四味超絕三教。
無上醍醐髻中明珠也。
往昔天台智者禅師。
以玄義文名各十卷。
妙擊其肯綮。
然止析出理密之精妙。
未開拓事理俱密之奧藏。
顧智者是靈山親承大士。
豈不知而默哉。
蓋内證密教。
外上說顯示教。
以投時機也。
今此法華略儀者。
我園城大師之所著也。
書僅兩卷。
俱密妙旨和盤托出。
如斯法寶。
誰有眼人不珍敬焉。
第現流布本。
脫誤不鮮讀者病焉。
蓋天之未喪期文邪。
适臨九百周祖忌。
獲複睹善本。
予也不肖承乏三井。
謬為貫首。
濫稱遐裔。
獲禀孫謀。
繼志述事雖漸古賢之美。
慎終追遠庶同孝子之心。
豈不公諸四方。
以報洪恩于萬一乎。
于是遂命上之梨棗。
冀子孫雲仍。
染指同嘗無過之味。
奏功共領難信之珠 寬政二年祖忌前三日 三山撿挍三井貫首二品親王釋盈仁謹序) 新刻講演法華儀凡例 (一今本全據播州赤石大山寺藏本。
乃康和年間沙門蓮寂者所寫。
最足為正。
舊本脫誤。
今專依此正焉 一舊本标題下有一卷二字。
六祖撰目亦記講演法華儀一卷。
然大山藏本。
分為上下二卷。
今姑仍之 一舊本标題下題山王院智證撰六字。
大山本無。
而撰号不可不存。
故今準指歸等載焉 一舊本惟标序品第一。
今具題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舊本惟标勸發品。
今具題普賢菩薩勸發品等。
中間具略皆據大山本而改之。
非敢私妄出沒一字 一為救世人乃至三惡道中等文。
見于卷末問答中。
真師同異章。
既引此文。
然舊本中全無此文。
想舊本是後人之所抄略。
而非全本明矣 一大山寫本非全無差。
其誤者。
悉以舊本改正。
間有異同難取舍者。
标之格上 藕峰釋敬光謹識) 新刻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序 (法華經藏。
深固幽遠無人能到。
況最深秘密處。
甯易到乎。
而其法華經藏也。
最深秘處也。
不在他而在己。
不在遠而在近。
其果無人能到邪。
其果非無人能到邪茍欲知其所以無人能到。
而得其在近在己者舍我園城大師之講演法華儀而孰适從。
惜哉現行印本脫誤頗多。
猶美玉之有瑕類也。
藕峰和上每厝諸懷。
遍訪古刹。
遂得七百年前淨寫善本。
手校韫匮。
以待善賈久矣。
屬我 聖護王見而随喜。
為辨言锓梓。
令全寶複瑩于世矣。
蓋以九百祖忌斯臨。
想德追遠。
用酬罔極也。
可謂克揚遺風光餘烈者矣。
承祖裔之徒。
茍以斯書炎寶鑰。
則非唯在千百年之後。
親見 大師。
抑亦法華經藏住己者。
最深秘處在近者。
一且豁開。
一念達到。
鳴呼其幽遠之藏。
深秘之處。
其果無人能到邪。
其果非無人能到邪。
欲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者。
急着眼可矣 寬政二年祖忌日法孫佛猊槃譚書于洛東積善教院) 挍正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跋 (經雲。
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
其智惠門。
難解難入。
信哉。
吾六祖。
智證大師。
獨住如實智見而窮甚深之底。
開難入之門教一乘。
學生得優入焉。
故雲。
此經正說無非五智八葉義相也。
又雲。
世人未得到最深秘之處。
以故若詳今釋。
則非特蓮經文顯深秘旨。
一代五時之設。
亦皆為瑜伽秘密宗也。
真實開顯妙旨者。
蓋此之謂欤。
志台密者。
棄之他求。
則甚深之底。
安得而探之哉。
刻本舊行于世。
不惟文字差誤。
章句脫落亦不可枚舉。
今得正本。
挍以俟重刻之日。
冀我學生通台教後。
更依斯書而叩難入秘妙門。
傳弘二宗以謝四恩矣 安永丙申佛泥越日 遍照金剛敬光謹撰)
然今辄記者何答一者。
為救世人迷教诤言。
法花所诠永異秘宗。
破法趣向三惡道中。
二者。
為示一代釋尊同演真方。
更無他事。
三者。
為标凡有顯教皆為能诠。
唯此秘字即名所诠。
四者。
為返諸論義師輕毀阿阇梨雲。
但解咒印。
不達講經。
五者。
令諸顯教。
疏師。
朗達彼彼經典有本源故。
故出此釋耳。
若欲凡身覺彼大覺地。
當觀心蓮義如一念頃克也。
當知此真言門以釋迦身為弘八葉義。
各妙法華弘月輪義名為大圓覺多羅了義。
弘五智義名佛地經弘金剛部各花嚴。
弘寶部義名金光明。
弘蓮花部名般若教。
弘羯磨部名阿含教。
傳金剛喜名惟摩經。
□金剛曰稱勝鬘經。
弘月輪義是心地觀月輪三十七尊全弘是守護國界主經也。
故授記品雲。
廣宣諸佛無量大法佛子所廣尚在大法。
況如來乎。
是故行者唯須仰信莫為诤競。
以诠聖位。
若有惡人不信此事。
深可憐遠避。
莫類。
夫于諸法所诤競不為知法者。
不可如淺識有思量分别。
若有欲如實成是□福者。
可依斯講儀。
必感二世報。
以去貞觀九年六月于延曆寺講堂之竟。
于餘處處不改講儀耳 仁安三年十月亥時許洛東邊書了 同十三日交了 同年十一月十一日戌時許移點了 是為興法利生往生極樂也 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一卷 (于懿吾祖為國之琛相蘊舜目印佩佛心 萬裡求教百世垂箴聲振漢地功光缁林 遮那索隐芬陀鈎深天龍歸向王臣欽歆 厥德浩浩厥徒森森三井法水潤古澤今 二品親王釋盈仁拜撰并書([考]右園城大師畫像贊也畫像今省之)) 新刻講演法華儀序 (夫芬陀妙典者。
出過四味超絕三教。
無上醍醐髻中明珠也。
往昔天台智者禅師。
以玄義文名各十卷。
妙擊其肯綮。
然止析出理密之精妙。
未開拓事理俱密之奧藏。
顧智者是靈山親承大士。
豈不知而默哉。
蓋内證密教。
外上說顯示教。
以投時機也。
今此法華略儀者。
我園城大師之所著也。
書僅兩卷。
俱密妙旨和盤托出。
如斯法寶。
誰有眼人不珍敬焉。
第現流布本。
脫誤不鮮讀者病焉。
蓋天之未喪期文邪。
适臨九百周祖忌。
獲複睹善本。
予也不肖承乏三井。
謬為貫首。
濫稱遐裔。
獲禀孫謀。
繼志述事雖漸古賢之美。
慎終追遠庶同孝子之心。
豈不公諸四方。
以報洪恩于萬一乎。
于是遂命上之梨棗。
冀子孫雲仍。
染指同嘗無過之味。
奏功共領難信之珠 寬政二年祖忌前三日 三山撿挍三井貫首二品親王釋盈仁謹序) 新刻講演法華儀凡例 (一今本全據播州赤石大山寺藏本。
乃康和年間沙門蓮寂者所寫。
最足為正。
舊本脫誤。
今專依此正焉 一舊本标題下有一卷二字。
六祖撰目亦記講演法華儀一卷。
然大山藏本。
分為上下二卷。
今姑仍之 一舊本标題下題山王院智證撰六字。
大山本無。
而撰号不可不存。
故今準指歸等載焉 一舊本惟标序品第一。
今具題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舊本惟标勸發品。
今具題普賢菩薩勸發品等。
中間具略皆據大山本而改之。
非敢私妄出沒一字 一為救世人乃至三惡道中等文。
見于卷末問答中。
真師同異章。
既引此文。
然舊本中全無此文。
想舊本是後人之所抄略。
而非全本明矣 一大山寫本非全無差。
其誤者。
悉以舊本改正。
間有異同難取舍者。
标之格上 藕峰釋敬光謹識) 新刻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序 (法華經藏。
深固幽遠無人能到。
況最深秘密處。
甯易到乎。
而其法華經藏也。
最深秘處也。
不在他而在己。
不在遠而在近。
其果無人能到邪。
其果非無人能到邪茍欲知其所以無人能到。
而得其在近在己者舍我園城大師之講演法華儀而孰适從。
惜哉現行印本脫誤頗多。
猶美玉之有瑕類也。
藕峰和上每厝諸懷。
遍訪古刹。
遂得七百年前淨寫善本。
手校韫匮。
以待善賈久矣。
屬我 聖護王見而随喜。
為辨言锓梓。
令全寶複瑩于世矣。
蓋以九百祖忌斯臨。
想德追遠。
用酬罔極也。
可謂克揚遺風光餘烈者矣。
承祖裔之徒。
茍以斯書炎寶鑰。
則非唯在千百年之後。
親見 大師。
抑亦法華經藏住己者。
最深秘處在近者。
一且豁開。
一念達到。
鳴呼其幽遠之藏。
深秘之處。
其果無人能到邪。
其果非無人能到邪。
欲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者。
急着眼可矣 寬政二年祖忌日法孫佛猊槃譚書于洛東積善教院) 挍正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跋 (經雲。
諸佛智慧。
甚深無量。
其智惠門。
難解難入。
信哉。
吾六祖。
智證大師。
獨住如實智見而窮甚深之底。
開難入之門教一乘。
學生得優入焉。
故雲。
此經正說無非五智八葉義相也。
又雲。
世人未得到最深秘之處。
以故若詳今釋。
則非特蓮經文顯深秘旨。
一代五時之設。
亦皆為瑜伽秘密宗也。
真實開顯妙旨者。
蓋此之謂欤。
志台密者。
棄之他求。
則甚深之底。
安得而探之哉。
刻本舊行于世。
不惟文字差誤。
章句脫落亦不可枚舉。
今得正本。
挍以俟重刻之日。
冀我學生通台教後。
更依斯書而叩難入秘妙門。
傳弘二宗以謝四恩矣 安永丙申佛泥越日 遍照金剛敬光謹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