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卷下

關燈
說。

    五書寫也。

    此品偏舉人。

    故雲法師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

    法師者知法之人。

    妙聞一句。

    發普賢心。

    朗開心蓮。

    受菩薩記。

    八部四衆無不堪成普賢行者。

    故名法師品于八葉中即是東南普賢菩薩葉即是寶幢如來法身之行也。

    若人才發金剛薩埵妙菩提心。

    名為真實大乘法師。

    此品當仁。

    故名法師品 見寶塔品 見者通能所也。

    塔者梵語塔婆此唯所也。

    故言見寶塔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

    寶部湧現。

    故名寶。

    集會俱睹。

    故名見。

    馱都處中。

    故名塔。

    八葉之印。

    是寶方葉也。

    故名見寶塔品也 提婆達多品(提婆達多者此翻天熱。

    此品偏舉人為名。

    故言提婆達多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

    先托天熱。

    以談智惠之功。

    後托文殊。

    以語智惠之德。

    天熱文殊二雖似異。

    論其名相。

    同是燒燃之義。

    但天熱标所燒文殊标能燒。

    今欲能照。

    故先随所燒。

    故标天熱立文殊葉之品名耳 勸持品 二萬菩薩奉命弘經。

    故名持品。

    勸八十萬億弘經故名勸持。

    前後雙舉名勸持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

    勸者勸勵。

    持者弘持。

    當時衆會。

    于前寶塔。

    佛自勸持心。

    猶未進。

    由是如來說提婆品令見是果。

    于此大衆忽見天熱入清涼池。

    及龍女從海底出。

    成等覺。

    各勵自心之誓望持。

    故名勸持品也 安樂行品 身無危險故安心。

    無憂惱故樂身安心樂。

    能進行。

    故言安樂行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

    乘于寶乘。

    故名安也。

    遊于四方。

    故名樂也。

    任運而進故名行也此品者是西南葉中第三安樂行。

    故于十如中是如是因也。

    于無垢界。

    見證立行。

    果中行曾無疑怖。

    故名安樂行也。

    又安樂名所期。

    行即是能期。

    乘文殊行。

    期安樂界故名安樂行也 從地踴出品 下方菩薩為發本門壽量長遠。

    從地湧現故。

    言從地湧出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

    八葉權用善行菩薩道名之為從。

    月輪智體。

    能為法身依。

    名之為地。

    此二和合所生菩薩。

    菩薩即稱湧出。

    序經雲。

    諸佛國王。

    是經夫人。

    和合共生是菩薩子。

    即此意也。

    又若破一微塵。

    出大千經者。

    即從相似一微塵位。

    出生分真多塵之法。

    華嚴雲。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是名破一出大。

    故無量義叙曰。

    七日未領等。

    是約因位。

    若裂大地。

    湧出法身者。

    即從果地般若。

    流出真實之道。

    華嚴雲。

    毗盧遮那法海中。

    修行克證如來地。

    當知。

    此品表果家之因。

    故名從地湧出品。

    即是結文殊葉等也 如來壽量品 如來諸佛之通号。

    壽量者诠量諸佛之功德。

    此即正诠量本地三如來功德。

    人法雙舉故言如來壽量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

    如來有四身。

    壽量亦有四。

    此品所明即是四種法身。

    如來壽量。

    自是有始無終。

    若據理邊應言無始無終。

    今在智邊有始無終。

    故名如來壽量品也 分别功德品 性分為分。

    别知為别。

    是即能知所知合而标也。

    功德者亦即舉所知。

    謂彌勒菩薩以大慈智。

    别知衆生所得功德。

    如其性分分别無謬。

    此品名标慈氏菩薩之德。

     故名分别功德品也。

    故大日疏雲。

    慈氏真言曰。

    薩縛埵阿世耶奴揭多。

    疏即釋雲。

    薩縛埵此雲一切衆生也。

    阿世耶此雲性也。

    奴揭多此雲知心起也。

    起即是知義。

    謂知一切衆生性也(已上彼文)即此意也 随喜功德品 随喜順事理。

    無二無别。

    喜是慶己慶人。

    聞深奧法。

    順理有實功德順事有權功德。

    慶己有智慧。

    慶人有慈悲。

    權實智斷合而說之。

    故言随喜功德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

    三密共順大法。

    故名為随。

    三密同住大智。

    名之為喜。

    順大法。

    故以五十功德莊嚴其身。

    住大智。

    故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

    及利根有智惠。

    故名随喜功德品。

    又曰展轉拔苦名随。

    展轉與樂名喜。

    文雲。

    展轉随喜至第五十第五十所得名為功德。

    故名随喜功德。

    初約佛印釋品。

    後約彌勒釋品也 法師功德品 法師者謂五種法師也。

    功德者謂六根清淨也。

    法師舉人。

    功德标法。

    人法雙舉。

    故言法師功德品 今正依真言門者。

    法師者勤行者也。

    慈悲為首。

    此經典内清淨六根。

    外獲得六種金剛位。

    亦名六識身。

    一色清淨金剛菩薩位。

    二聲清淨金剛菩薩位。

    三香清淨金剛菩薩位。

    四味清淨金剛菩薩位。

    五觸清淨金剛菩薩位。

    六意滋澤清淨金剛菩薩位。

    六根已淨六塵成位。

    極樂樹林說清淨法即此意也。

    經雲。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即是根塵之法。

    常住法位。

    此品略說此義。

    故名法師功德品也。

    大日疏十二說羅字門中雲行者具見此真言道之時識亦發光。

    識謂六識也。

    如小乘中。

    說心意識但是名之差别大乘即有别相。

    謂六識身但是三緣和合能決定了知諸法。

    能分别者是心也。

    以淨故。

    六識亦能淨。

    所謂六自在王性清淨也(已上文)具如彼說 常不輕菩薩品 常不輕菩薩者舉人也。

    此菩薩内懷不輕之解。

    外敬不輕之境。

    身立不輕之行。

    口宣不輕之教。

    人作不輕之目。

    随行得名。

    故言常不輕菩薩 今正依真言門者。

    常者标一禮。

    不輕者标一切禮。

    菩薩者此雲道心衆生。

    即是修常不輕行人。

    然餘教道心者。

    但行六度十度等。

    以為其道心。

    今日道心知見心蓮以求佛道不同餘人。

    故言菩薩。

    此品說之。

    故言常不輕菩薩品也。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