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法住相。
為諸住法。
而作根本。
乃至世間一切住法。
法于是住。
而立住名。
故言聖人立世名字也。
寶繩交絡者。
譬如是緣緣謂慈法有三種慈。
一法緣慈。
二衆生緣慈。
三無緣慈。
繩譬四攝。
具三種緣。
與樂無限故。
繩即寶。
故言寶繩。
以四攝智不令諸與舍其悲願攝縛衆生。
不向惡趣。
三慈之功。
故以寶繩譬大悲心。
大日疏雲。
其漫荼羅其邊各一點挾之。
是表四攝義也。
垂諸華璎者。
譬如是果。
果者證之名也。
大日疏雲。
觀自在者。
是證之義。
名為如來迅疾持印。
謂如來秘密神通之力。
力持迅疾之義(雲雲)持力之故。
持諸佛身。
常住一處。
由迅疾故。
無刹不現身。
今垂諸華璎。
總譬果地之德相也。
垂迹為垂。
居因如華。
從上垂表嚴德義。
故以垂璎。
譬佛果相觀世音菩薩。
重敷綩綖。
譬如是報。
報者究竟安稱住處之義。
即是大源中胎具種種德之處。
三十七智收一月輪。
猶如重敷。
無有積聚凸凹。
猶如柔軟缯纩以為茵蓐普賢觀雲。
其佛住處名常寂光。
涅槃後分雲。
我今安住常寂光。
名大涅槃此之住處也。
故以敷綖譬佛報相。
一印八印且為能表。
中台八葉即名所表。
自此以印别更為中台。
作譬喻也。
言安置丹枕者。
譬一切法自性清淨之智惠光。
于月輪上。
安置缬唎(二合)字。
其色紅赤故雲丹也。
中央安此字。
名之為字也。
置謂布置。
布置此字于四邊。
故為置也。
東邊置賀字。
因業不可得故。
南邊置羅字。
清淨無垢染故。
西門置伊字。
自在不可得故。
北門置惡字。
諸法本不生故守護六雲。
文字句義悉皆圓。
次第安布俱無礙。
而心無有異分别。
能說難思妙法門。
即此義也。
此五字通名丹枕。
枕能受頭。
五智果頭。
乘是字乘。
各各受用智惠之樂。
猶如以頭受用丹枕。
頭即安樂。
文雲。
乘是寶乘。
遊于四方。
自在無礙。
即此意也。
枕随有五名。
一自性清淨枕。
大日佛受用。
二因業枕。
阿閦智受用。
三無垢枕。
寶生智受用。
四自在枕。
無量壽智受用五本不生枕。
天鼓音智受用。
中央一字是般若母。
四方四字是般若業。
五字為本。
佛教為末。
守護六雲。
分折一句。
入無數句。
偈雲。
一切教中智現前。
無礙自在。
到彼岸。
自然說法。
利含識。
随根一句入無邊。
駕以白牛者。
駕是系義。
譬上字輪如車。
月輪如白牛。
以五字輪駕月輪牛。
又八葉如大車。
月輪如大牛。
以八葉大車。
系月輪白牛。
又月輪如車。
八葉如牛。
若消駕言者。
互有能所。
月輪為所駕。
八葉為能駕。
言為八葉所駕月輪為能駕邊不離中。
中不離邊。
欲顯是義故。
故名駕耳。
是即二體相望論駕義也。
若俱約月輪論駕義者。
月輪之上有五字輪。
月輪所駕。
字輪能駕。
若約觀行。
以能觀智。
名為能駕。
以所觀法。
名曰所駕。
偈雲。
乘是寶乘。
行者自心乘是妙觀。
開發心蓮。
眼見心月。
見之可知。
次行步平正者。
是譬禦者能所。
亦論觀智。
為能禦。
蓮月為所禦。
觀智能相導。
得二體車牛。
而行步平正也。
漸大如行。
漸小如步。
月輪蓮華。
俱時舒斂以譬平正。
偈雲。
遊于四方此意也。
其疾如風。
譬神通乘行。
若得是乘。
心垢速滅。
直至道場天熱品雲即往南方無垢世界。
坐寶蓮華。
便成正覺。
即此義也。
膚色充潔者。
有内有外。
内譬心月團圓皓皓。
外譬三十二相遍體莊嚴。
又膚充譬月輪。
色潔譬心蓮。
形體姝好者。
複有内外。
内譬心月光澤美麗。
外譬八十種好。
又形體姝譬月體。
體好譬蓮體。
譬喻釋名其義如此。
豈同通途。
第二當體釋者。
法華三昧當體即是譬喻之名也。
信解雲。
我心如是。
當體此意。
故有此釋也。
我心如是者。
令視東父。
當體此意者。
令視西父。
東西不二。
而八佛惠名為正法。
蓮華三昧之當體也。
塢字門是譬喻。
不可得義。
即是三昧義。
故大日經疏。
說此等字雲。
此十二真言王。
即是金剛三昧也必菩薩坐道場。
入于金剛界。
故則蒙十方諸佛同時灌頂共加持。
得入佛位。
即是成就大悲藏。
生大漫荼羅究竟義也(雲雲)明知。
譬喻者。
是法華三昧之異名。
名金剛智。
從圓鏡智。
入金剛三昧。
以三昧力。
出性空火。
燒行者身。
令諸結業消滅無餘。
若于此經。
求證文者。
華開敷佛名金剛不壞智印。
故彼寶塔品雲。
諸佛各。
坐諸寶樹下。
如清淨池蓮華莊嚴。
既雲如蓮。
豈非金剛蓮華三昧譬喻之義。
能喻雖是世間蓮華。
而所喻必是法蓮華。
當知。
譬喻是諸如來深秘法印。
故偈文結譬喻雲。
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在所遊方。
勿妄宣傳今是品中。
顯是八印最秘三昧。
故名譬喻 (問。
既雲火宅。
何生蓮華。
答。
淨名雲。
火中生蓮華。
今以阿字。
名為能燒。
燒滅衆結。
心蓮即現。
故雲法印。
金剛三昧經雲。
性空智火。
燒滅衆結。
即此意也。
今火者入。
喻者所生法印耳也) 信解品 初聞略說。
動執生疑。
廣聞五佛。
蒙籠未曉。
今聞譬喻。
信發解生。
疑去理明。
故名信解。
今謂信者信順之義。
解者悟入之義。
障法已除。
信順十實具足道。
智火正朗。
悟入究竟秘密之果。
文雲。
我等今者得道得果。
故雲信解品。
大日疏明三部信解。
亦此意也 入真言門講演法華儀卷上 八葉名相隐□是經。
一名相葉。
二名相葉三名體葉。
四名力葉。
五名位葉。
六名因葉。
七名□葉。
八名果義。
初四如次相配四方。
後四如次相配四維。
是名八葉。
縱令有明百葉百葉乃至無數量等。
皆名化現。
化現亦是八葉所為也葉上法身名為八印。
報者即是中台之名也。
如是本末究竟等者。
總歎如上九種名義。
謂平等大惠也。
如是九法一一皆以平等大惠。
而為總體。
以教菩薩法通為其用。
體用俱名非橫非豎。
若約橫義。
葉葉皆具八葉八印及八佛八頂。
若豎論之者。
最下為八葉。
中間名八印。
最上稱八佛頂。
諸佛菩薩在所遊方。
示現廣大染淨國土。
皆居如是八葉之上。
當知八葉是所依也。
八方世界皆為能□也。
香積世界依于中□。
是故佛說十方世界□居一心。
心印即八葉。
葉即是心心無盡故。
八葉無盡。
(如來若現東方無量恒沙佛土。
是時舒東葉。
而施設建立之也。
) 仁安三年(戊子)十月九日戌時許書了 執筆尊光 同十日移點了 同十二日交了 為法界衆生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也
為諸住法。
而作根本。
乃至世間一切住法。
法于是住。
而立住名。
故言聖人立世名字也。
寶繩交絡者。
譬如是緣緣謂慈法有三種慈。
一法緣慈。
二衆生緣慈。
三無緣慈。
繩譬四攝。
具三種緣。
與樂無限故。
繩即寶。
故言寶繩。
以四攝智不令諸與舍其悲願攝縛衆生。
不向惡趣。
三慈之功。
故以寶繩譬大悲心。
大日疏雲。
其漫荼羅其邊各一點挾之。
是表四攝義也。
垂諸華璎者。
譬如是果。
果者證之名也。
大日疏雲。
觀自在者。
是證之義。
名為如來迅疾持印。
謂如來秘密神通之力。
力持迅疾之義(雲雲)持力之故。
持諸佛身。
常住一處。
由迅疾故。
無刹不現身。
今垂諸華璎。
總譬果地之德相也。
垂迹為垂。
居因如華。
從上垂表嚴德義。
故以垂璎。
譬佛果相觀世音菩薩。
重敷綩綖。
譬如是報。
報者究竟安稱住處之義。
即是大源中胎具種種德之處。
三十七智收一月輪。
猶如重敷。
無有積聚凸凹。
猶如柔軟缯纩以為茵蓐普賢觀雲。
其佛住處名常寂光。
涅槃後分雲。
我今安住常寂光。
名大涅槃此之住處也。
故以敷綖譬佛報相。
一印八印且為能表。
中台八葉即名所表。
自此以印别更為中台。
作譬喻也。
言安置丹枕者。
譬一切法自性清淨之智惠光。
于月輪上。
安置缬唎(二合)字。
其色紅赤故雲丹也。
中央安此字。
名之為字也。
置謂布置。
布置此字于四邊。
故為置也。
東邊置賀字。
因業不可得故。
南邊置羅字。
清淨無垢染故。
西門置伊字。
自在不可得故。
北門置惡字。
諸法本不生故守護六雲。
文字句義悉皆圓。
次第安布俱無礙。
而心無有異分别。
能說難思妙法門。
即此義也。
此五字通名丹枕。
枕能受頭。
五智果頭。
乘是字乘。
各各受用智惠之樂。
猶如以頭受用丹枕。
頭即安樂。
文雲。
乘是寶乘。
遊于四方。
自在無礙。
即此意也。
枕随有五名。
一自性清淨枕。
大日佛受用。
二因業枕。
阿閦智受用。
三無垢枕。
寶生智受用。
四自在枕。
無量壽智受用五本不生枕。
天鼓音智受用。
中央一字是般若母。
四方四字是般若業。
五字為本。
佛教為末。
守護六雲。
分折一句。
入無數句。
偈雲。
一切教中智現前。
無礙自在。
到彼岸。
自然說法。
利含識。
随根一句入無邊。
駕以白牛者。
駕是系義。
譬上字輪如車。
月輪如白牛。
以五字輪駕月輪牛。
又八葉如大車。
月輪如大牛。
以八葉大車。
系月輪白牛。
又月輪如車。
八葉如牛。
若消駕言者。
互有能所。
月輪為所駕。
八葉為能駕。
言為八葉所駕月輪為能駕邊不離中。
中不離邊。
欲顯是義故。
故名駕耳。
是即二體相望論駕義也。
若俱約月輪論駕義者。
月輪之上有五字輪。
月輪所駕。
字輪能駕。
若約觀行。
以能觀智。
名為能駕。
以所觀法。
名曰所駕。
偈雲。
乘是寶乘。
行者自心乘是妙觀。
開發心蓮。
眼見心月。
見之可知。
次行步平正者。
是譬禦者能所。
亦論觀智。
為能禦。
蓮月為所禦。
觀智能相導。
得二體車牛。
而行步平正也。
漸大如行。
漸小如步。
月輪蓮華。
俱時舒斂以譬平正。
偈雲。
遊于四方此意也。
其疾如風。
譬神通乘行。
若得是乘。
心垢速滅。
直至道場天熱品雲即往南方無垢世界。
坐寶蓮華。
便成正覺。
即此義也。
膚色充潔者。
有内有外。
内譬心月團圓皓皓。
外譬三十二相遍體莊嚴。
又膚充譬月輪。
色潔譬心蓮。
形體姝好者。
複有内外。
内譬心月光澤美麗。
外譬八十種好。
又形體姝譬月體。
體好譬蓮體。
譬喻釋名其義如此。
豈同通途。
第二當體釋者。
法華三昧當體即是譬喻之名也。
信解雲。
我心如是。
當體此意。
故有此釋也。
我心如是者。
令視東父。
當體此意者。
令視西父。
東西不二。
而八佛惠名為正法。
蓮華三昧之當體也。
塢字門是譬喻。
不可得義。
即是三昧義。
故大日經疏。
說此等字雲。
此十二真言王。
即是金剛三昧也必菩薩坐道場。
入于金剛界。
故則蒙十方諸佛同時灌頂共加持。
得入佛位。
即是成就大悲藏。
生大漫荼羅究竟義也(雲雲)明知。
譬喻者。
是法華三昧之異名。
名金剛智。
從圓鏡智。
入金剛三昧。
以三昧力。
出性空火。
燒行者身。
令諸結業消滅無餘。
若于此經。
求證文者。
華開敷佛名金剛不壞智印。
故彼寶塔品雲。
諸佛各。
坐諸寶樹下。
如清淨池蓮華莊嚴。
既雲如蓮。
豈非金剛蓮華三昧譬喻之義。
能喻雖是世間蓮華。
而所喻必是法蓮華。
當知。
譬喻是諸如來深秘法印。
故偈文結譬喻雲。
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在所遊方。
勿妄宣傳今是品中。
顯是八印最秘三昧。
故名譬喻 (問。
既雲火宅。
何生蓮華。
答。
淨名雲。
火中生蓮華。
今以阿字。
名為能燒。
燒滅衆結。
心蓮即現。
故雲法印。
金剛三昧經雲。
性空智火。
燒滅衆結。
即此意也。
今火者入。
喻者所生法印耳也) 信解品 初聞略說。
動執生疑。
廣聞五佛。
蒙籠未曉。
今聞譬喻。
信發解生。
疑去理明。
故名信解。
今謂信者信順之義。
解者悟入之義。
障法已除。
信順十實具足道。
智火正朗。
悟入究竟秘密之果。
文雲。
我等今者得道得果。
故雲信解品。
大日疏明三部信解。
亦此意也 入真言門講演法華儀卷上 八葉名相隐□是經。
一名相葉。
二名相葉三名體葉。
四名力葉。
五名位葉。
六名因葉。
七名□葉。
八名果義。
初四如次相配四方。
後四如次相配四維。
是名八葉。
縱令有明百葉百葉乃至無數量等。
皆名化現。
化現亦是八葉所為也葉上法身名為八印。
報者即是中台之名也。
如是本末究竟等者。
總歎如上九種名義。
謂平等大惠也。
如是九法一一皆以平等大惠。
而為總體。
以教菩薩法通為其用。
體用俱名非橫非豎。
若約橫義。
葉葉皆具八葉八印及八佛八頂。
若豎論之者。
最下為八葉。
中間名八印。
最上稱八佛頂。
諸佛菩薩在所遊方。
示現廣大染淨國土。
皆居如是八葉之上。
當知八葉是所依也。
八方世界皆為能□也。
香積世界依于中□。
是故佛說十方世界□居一心。
心印即八葉。
葉即是心心無盡故。
八葉無盡。
(如來若現東方無量恒沙佛土。
是時舒東葉。
而施設建立之也。
) 仁安三年(戊子)十月九日戌時許書了 執筆尊光 同十日移點了 同十二日交了 為法界衆生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