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四葉是如來四智。
隅角四葉是如來四行。
即此意也。
贊上德行。
以為一段。
名之為品。
數次之首故雲第一。
第三入文分節者。
此經一卷凡有三品。
大分為三。
初德行品名序說段。
次說法品名正說段。
後十功德品名流通段。
今依真言門。
正分之者。
且有二意。
初約此經。
以分三段。
後對妙經。
分二五。
初約此經。
以分三段者。
初品為序分。
次從說法品。
迄十功德品四維上下亦複如是為正說分。
次從爾時佛告大莊嚴。
盡經文。
為流通分。
複次對妙經。
分二段五段者。
初說法品舉一期化道。
判屬開經分。
後十功德叙八葉文判屬合經分。
是名二段。
若五段者。
還以此經叙法華經十二八品。
初從如是至娛樂于佛。
叙序品。
次從即前胡跪。
七言偈贊四身德。
叙方便已去三品之經。
次說法品說三乘人得果不同法水不異。
叙藥草喻已去之經(流處雖殊水性還一)次十功德。
十不思議。
更叙八葉之奧文也後流通文叙普賢品。
初序分有二。
謂通及别。
初通序為四。
一安五事。
二列雜衆。
三列菩薩四列聲聞。
如是者。
明所聞法體也。
教之所指實在深秘。
此經之文自指心花。
故言我。
我聞者明能聞。
一時者。
明能所和合之時。
佛者令聞之主住王舍城等者。
禀益之處。
與大比丘等受益之伴。
即是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之序。
是故二乘十住不知。
問曰。
既雲得暖頂忍等。
何言二乘十住不知耶。
答。
今之暖頂忍法不同昔日。
何者昔日唯曆北裡衣食難得此座暖頂。
開心實相。
遊于四方。
譬如諸天人雜林時。
王民同受一味之樂。
是經暖頂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與佛無異。
亦複如是。
同入南門。
功德雜林。
天衣天飯不求自雨。
見色聞香。
自然飽足。
大小不隔 說法品第二。
釋品名者。
言說者金口之所吐也。
法者無量義經一相之法也。
今依真言門者。
此品中說從八葉中流出諸法。
随機分别。
故名說法品。
法華雲。
去來坐立。
常宣妙法。
明知。
昔說皆是妙法。
又雲。
以佛教門。
出三界苦怖畏險道。
是即以佛心蓮為家。
所出佛教之言為門。
品之名字。
見之可詳 十功德品第三釋品名者言十者數名也。
言功德者。
功者功力也。
德者得也。
言緣無量正說分經十種。
正行不思議力能行行者得十利益。
是故此品名十功德。
今用深秘釋。
此品中說十不思議功德力。
以叙法華八葉之文。
故名十功德品也。
今當取文立十種名。
以合法華八葉之義一名發心不思議。
如文未發心者發菩提心。
乃至十五雲多煩惱者起除滅心。
心即中心。
故知是一不思議。
先叙台之八字也。
二名種子不思議。
如文從一種子。
生百千萬等。
大菩提心如一種子從是大心。
出生百千萬之道法。
明知。
第二不思議力明于東方寶幢佛葉。
叙其智惠門難解難入等已去之經文。
三名得勇健想不思議。
如文于諸衆生。
生憐愍心。
得勇健相。
譬如壯力士能擔能負諸有情者。
當知是不思議明東方普賢菩薩葉。
以叙法師品等也。
四名菩薩行不思議。
如諸文國王。
是經夫人。
和合共生是菩薩子。
乃至已為一切四衆八部之所宗仰。
諸大菩薩以為眷屬。
深入諸佛秘密之法。
所可演說無□無失。
常為諸佛之所護念慈悲愛偏覆以新學故興唐大師雲。
華開敷佛是行之義。
故今此文說菩薩行不思議。
叙見寶塔品。
即是南葉華開敷相。
淨名雲。
雖成佛道轉法輪而行菩薩道。
此義也。
五名龍子不思議。
如文未能遠離諸凡夫事。
而能示現大菩薩道。
令彼衆生歡喜信伏。
譬如龍子始生七日即能興雲亦能降雨。
故提婆品明文殊師利所化龍女。
即往南方便成正覺。
令舍利弗智積菩薩歡喜信伏。
若非智道。
豈能信伏。
明知此不思議舉西南方文殊菩薩葉。
以叙法華提婆等品也。
六名與佛無别不思議。
如文修行是法。
得果得道。
與佛如來等。
無差别。
是文。
舉西方阿彌陀佛葉。
以叙壽量品。
何者阿彌陀名受用智惠身。
身心内外此以智惠。
而為依正由是智故。
若生彼國諸鳥樹林。
尚說妙法。
與佛無異。
何況人身。
七名興大慈悲不思議如文發菩提心。
起諸善根。
興大悲。
意欲度一切苦惱衆生當知。
是文舉西北方彌勒菩薩葉。
以叙彌勒品也(大悲者正指慈家之悲傍論慈家之悲故雲大也)八名方便強化不思議如文設種種方便。
強化令信。
興唐大師曰。
天鼓音佛者。
是方便之義。
當知。
是不思議舉北方天鼓音佛葉。
以叙神力品已去之經也。
九名普門示現不可思議。
如文分身散體。
遍十方國。
拔濟一切二十五有極苦衆生。
明知此文舉東北方觀世音菩薩葉。
以叙普門品已去之經也。
十名超第十地不思議如文漸見超越住法雲地恩澤普潤慈救無外。
是故此人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明知。
此文明已證大普賢地。
遍上虛空界。
作十界本依。
故義之意。
當叙普賢品文中漸見五三昧中第三之漸見三昧也。
漸見自心自淨月輪如夜暗中始見天月。
故名漸見。
若見心持月住此定中。
超十一品至法雲地。
故雲漸見超合等。
持是經者。
得此十種不可思議功德力。
故位同大覺。
遍照十方。
故經雲。
深達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
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由此義故。
此無量義經名為妙法蓮華經序分也。
具釋如疏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将釋此經。
分别三門。
第一明大梗。
第二釋題名。
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明大梗者夫以明月團團寄妙法以點其名。
意處曆曆托蓮華而談厥形。
于是慈悲無能勝。
發問二六之瑞。
智惠金剛利。
決疑五智之懷。
中胎一圓顯于八字。
會三根于知見。
内證因果彰于一部。
開八葉于心蓮。
故乃灰滅身子。
乘寶車。
而忽遊四方。
貧窮四輩出聚落。
以修領财寶。
三草二木蒙滿月之潤益。
同歸一實之智地。
二乘三權接雲空之寥會。
共受寶生之灌頂。
調達鹵地清重逆。
以生芬陀利。
五障水輪開寶蓮。
而得無垢果。
況複伽耶近成超塵點。
而顯久遠之實壽。
本地阿逸示暗相以系壽量之利益乎。
加之有方便鼓音揚舌相于梵世。
現究竟之音聲。
實證觀音布類形于沙界。
拔世間之巨海。
凡法聖法同是秘藏。
世間之相無非常住。
微音小善俱仍佛事。
定散之業靡弗佛道。
奇哉諸佛之智惠。
皇矣無漏之妙法。
難得而稱者也。
手足供給兩肩荷負。
曷報妙法之恩。
故藥王燒身以供養。
檀王舍國以尋求。
良有以者
隅角四葉是如來四行。
即此意也。
贊上德行。
以為一段。
名之為品。
數次之首故雲第一。
第三入文分節者。
此經一卷凡有三品。
大分為三。
初德行品名序說段。
次說法品名正說段。
後十功德品名流通段。
今依真言門。
正分之者。
且有二意。
初約此經。
以分三段。
後對妙經。
分二五。
初約此經。
以分三段者。
初品為序分。
次從說法品。
迄十功德品四維上下亦複如是為正說分。
次從爾時佛告大莊嚴。
盡經文。
為流通分。
複次對妙經。
分二段五段者。
初說法品舉一期化道。
判屬開經分。
後十功德叙八葉文判屬合經分。
是名二段。
若五段者。
還以此經叙法華經十二八品。
初從如是至娛樂于佛。
叙序品。
次從即前胡跪。
七言偈贊四身德。
叙方便已去三品之經。
次說法品說三乘人得果不同法水不異。
叙藥草喻已去之經(流處雖殊水性還一)次十功德。
十不思議。
更叙八葉之奧文也後流通文叙普賢品。
初序分有二。
謂通及别。
初通序為四。
一安五事。
二列雜衆。
三列菩薩四列聲聞。
如是者。
明所聞法體也。
教之所指實在深秘。
此經之文自指心花。
故言我。
我聞者明能聞。
一時者。
明能所和合之時。
佛者令聞之主住王舍城等者。
禀益之處。
與大比丘等受益之伴。
即是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之序。
是故二乘十住不知。
問曰。
既雲得暖頂忍等。
何言二乘十住不知耶。
答。
今之暖頂忍法不同昔日。
何者昔日唯曆北裡衣食難得此座暖頂。
開心實相。
遊于四方。
譬如諸天人雜林時。
王民同受一味之樂。
是經暖頂受用和合一味事智。
與佛無異。
亦複如是。
同入南門。
功德雜林。
天衣天飯不求自雨。
見色聞香。
自然飽足。
大小不隔 說法品第二。
釋品名者。
言說者金口之所吐也。
法者無量義經一相之法也。
今依真言門者。
此品中說從八葉中流出諸法。
随機分别。
故名說法品。
法華雲。
去來坐立。
常宣妙法。
明知。
昔說皆是妙法。
又雲。
以佛教門。
出三界苦怖畏險道。
是即以佛心蓮為家。
所出佛教之言為門。
品之名字。
見之可詳 十功德品第三釋品名者言十者數名也。
言功德者。
功者功力也。
德者得也。
言緣無量正說分經十種。
正行不思議力能行行者得十利益。
是故此品名十功德。
今用深秘釋。
此品中說十不思議功德力。
以叙法華八葉之文。
故名十功德品也。
今當取文立十種名。
以合法華八葉之義一名發心不思議。
如文未發心者發菩提心。
乃至十五雲多煩惱者起除滅心。
心即中心。
故知是一不思議。
先叙台之八字也。
二名種子不思議。
如文從一種子。
生百千萬等。
大菩提心如一種子從是大心。
出生百千萬之道法。
明知。
第二不思議力明于東方寶幢佛葉。
叙其智惠門難解難入等已去之經文。
三名得勇健想不思議。
如文于諸衆生。
生憐愍心。
得勇健相。
譬如壯力士能擔能負諸有情者。
當知是不思議明東方普賢菩薩葉。
以叙法師品等也。
四名菩薩行不思議。
如諸文國王。
是經夫人。
和合共生是菩薩子。
乃至已為一切四衆八部之所宗仰。
諸大菩薩以為眷屬。
深入諸佛秘密之法。
所可演說無□無失。
常為諸佛之所護念慈悲愛偏覆以新學故興唐大師雲。
華開敷佛是行之義。
故今此文說菩薩行不思議。
叙見寶塔品。
即是南葉華開敷相。
淨名雲。
雖成佛道轉法輪而行菩薩道。
此義也。
五名龍子不思議。
如文未能遠離諸凡夫事。
而能示現大菩薩道。
令彼衆生歡喜信伏。
譬如龍子始生七日即能興雲亦能降雨。
故提婆品明文殊師利所化龍女。
即往南方便成正覺。
令舍利弗智積菩薩歡喜信伏。
若非智道。
豈能信伏。
明知此不思議舉西南方文殊菩薩葉。
以叙法華提婆等品也。
六名與佛無别不思議。
如文修行是法。
得果得道。
與佛如來等。
無差别。
是文。
舉西方阿彌陀佛葉。
以叙壽量品。
何者阿彌陀名受用智惠身。
身心内外此以智惠。
而為依正由是智故。
若生彼國諸鳥樹林。
尚說妙法。
與佛無異。
何況人身。
七名興大慈悲不思議如文發菩提心。
起諸善根。
興大悲。
意欲度一切苦惱衆生當知。
是文舉西北方彌勒菩薩葉。
以叙彌勒品也(大悲者正指慈家之悲傍論慈家之悲故雲大也)八名方便強化不思議如文設種種方便。
強化令信。
興唐大師曰。
天鼓音佛者。
是方便之義。
當知。
是不思議舉北方天鼓音佛葉。
以叙神力品已去之經也。
九名普門示現不可思議。
如文分身散體。
遍十方國。
拔濟一切二十五有極苦衆生。
明知此文舉東北方觀世音菩薩葉。
以叙普門品已去之經也。
十名超第十地不思議如文漸見超越住法雲地恩澤普潤慈救無外。
是故此人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明知。
此文明已證大普賢地。
遍上虛空界。
作十界本依。
故義之意。
當叙普賢品文中漸見五三昧中第三之漸見三昧也。
漸見自心自淨月輪如夜暗中始見天月。
故名漸見。
若見心持月住此定中。
超十一品至法雲地。
故雲漸見超合等。
持是經者。
得此十種不可思議功德力。
故位同大覺。
遍照十方。
故經雲。
深達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
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由此義故。
此無量義經名為妙法蓮華經序分也。
具釋如疏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将釋此經。
分别三門。
第一明大梗。
第二釋題名。
第三入文判釋。
第一明大梗者夫以明月團團寄妙法以點其名。
意處曆曆托蓮華而談厥形。
于是慈悲無能勝。
發問二六之瑞。
智惠金剛利。
決疑五智之懷。
中胎一圓顯于八字。
會三根于知見。
内證因果彰于一部。
開八葉于心蓮。
故乃灰滅身子。
乘寶車。
而忽遊四方。
貧窮四輩出聚落。
以修領财寶。
三草二木蒙滿月之潤益。
同歸一實之智地。
二乘三權接雲空之寥會。
共受寶生之灌頂。
調達鹵地清重逆。
以生芬陀利。
五障水輪開寶蓮。
而得無垢果。
況複伽耶近成超塵點。
而顯久遠之實壽。
本地阿逸示暗相以系壽量之利益乎。
加之有方便鼓音揚舌相于梵世。
現究竟之音聲。
實證觀音布類形于沙界。
拔世間之巨海。
凡法聖法同是秘藏。
世間之相無非常住。
微音小善俱仍佛事。
定散之業靡弗佛道。
奇哉諸佛之智惠。
皇矣無漏之妙法。
難得而稱者也。
手足供給兩肩荷負。
曷報妙法之恩。
故藥王燒身以供養。
檀王舍國以尋求。
良有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