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卷上

關燈
也。

    此妙典大梗。

    蓋維如此欤 第二釋題名者。

    言妙法蓮等者。

    妙名不可思議。

    法者十界十如。

    百界千如。

    三千世間。

    權實法也。

    蓮華喻權實法。

    更今依真言門。

    釋此經題名。

    言妙法者。

    是金剛界大毗盧遮那。

    如來自證月輪也。

    蓮華者。

    即是大悲胎藏八葉心蓮金剛具三十七尊三摩地智。

    如經日光掩弊地上清涼。

    即揚此月輪之德也。

    胎藏界五百餘尊。

    法性之身。

    如經惠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

    惠日即是大日之德。

    譬喻品雲。

    多諸人衆。

    一百二百乃至五百。

    止住其中。

    偈曰。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此五百尊一一。

    各以三十七智。

    自為内證。

    三十七尊亦以五百。

    各各為外現。

    當知。

    兩部雖殊其體即一。

    故知妙法即是蓮華。

    蓮華即是妙法。

    無二無别實心。

    有二名故。

    且标妙法。

    标蓮華。

    一謂幹哩馱。

    二謂質多。

    八辨心蓮是名幹哩馱。

    淨妙月輪是名質多。

    心蓮顯時。

    即于自心。

    現胎藏界。

    心月現時。

    即于自心。

    現金剛界。

    如是心遍一切處。

    普作依正。

    廣施佛事。

    故文雲。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惠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

    今以月輪。

    且屬定力。

    以八葉即為惠力。

    此是理上更立二名。

    故言所得法也。

    佛者能得之人也。

    是各不可思議妙法。

    亦名不可思議蓮華。

    并是法華三昧之處。

    故雲佛自住大乘。

    若分依正。

    佛自者正報。

    住大乘者依報。

    并于心論。

    故雲如其所得法等。

    以此度衆生者。

    即是化他也。

     别名之義略竟 次釋通名。

    所言經者。

    更又通别。

    名通諸部。

    故名通也。

    今此一部诠純圓理。

    旨異諸部。

    名之為别。

    今依真言門釋者。

    自有五類。

    一點具足道為經。

    即指此典也。

    二指佛菩提心為經。

    如華嚴是也。

    三福德萬行為經。

    如方等部是也。

    四智惠莊嚴名經。

    如般若是也。

    五方便事業為經。

    如阿含是也。

    如是亦名五種修多羅。

    所謂白赤黃綠黑。

    是依胎藏。

    明經義也。

    若明白青黃紅赤。

    守護雲。

    白青黃紅赤五色如次相配唵吽惹護婆之五方。

    是約金剛界。

    明經義也。

    此之五類各有根本。

    是法華經。

    法界性智為根本。

    文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豈非法界性智乎。

    如華嚴大圓鏡智為根本。

    故彼雲。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心是菩提心圓明月輪。

    佛即菩提果。

    曆曆智正覺。

    衆生即所度蠢蠢。

    諸動識皆具心。

    心故名無差别。

    又雲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尊勝儀軌五智品雲。

    菩提心是大圓鏡智之義。

    當知。

    華嚴盧遮那身。

    是大圓鏡智之相。

    名圓滿報身說圓滿修多羅義。

    随順是佛。

    學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道。

    故彼經雲。

    毗盧遮那法界中。

    修行克證如來地。

    通途名為頓教。

    何者彼教佛者。

    是大日如來大威德生印。

    從大日佛之威德生。

    佛有威德故。

    所示教法亦有大威德。

    教有威德。

    故禀學諸弟子。

    頓具大威德。

    遂緻有頓覺。

    若人樂小法。

    驚愕大喚。

    稱怨躄地。

    是名東葉大德生印之相也。

    如方等部。

    平等性智為根本。

    故金光明雲。

    是金光明一切種智而為根本。

    今此真言門平等大惠大悲萬行名為一切種智之體。

    如般若經。

    妙觀察智而為根本。

    故彼部中鑒共不共種之機緣。

    以此般若。

    名聲聞獨覺諸佛真實法印。

    即是妙觀察智之義。

    如阿含經。

    成所作智而為根本。

    是故彼教行人。

    名為客作賤人。

    若達根本所作智者。

    不名客作。

    亦非賤人。

    五類為所貫。

    五智為能貫。

    織成諸佛法。

    故雲。

    經是綖線之義。

    然今此法華。

    二五成就為一切經。

    而為根本。

    故名具足也。

    序者訓庠序。

    是不越次之義。

    必先有序說然後有正說。

    故名為序。

    義類同者聚置一段。

    名之為品。

    此經凡有二十八品。

    此品居首。

    故言第一 第三入文判釋者。

    此經有一部八卷二十八品。

    大分為三。

    初序品為序說分。

    從方便品下至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

    名為正說分。

    偈後盡經。

    名流通分。

    今更依真言門。

    判釋經文。

    大日經疏第七雲。

    此經是法王秘寶。

    不妄示卑賤之人。

    如釋迦出世四十餘年。

    因舍利弗殷勤三請。

    方為略說妙法蓮華義。

    今此本地之身。

    又是妙法蓮華最深秘處(雲雲)世人各雖随分判釋是經文義。

    而未得到最深秘處。

    是故文雲。

    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

    無人能到者。

    意在茲也。

    當知。

    此經是顯說本地八葉妙法蓮華之義。

    仍今分節是經。

    章段不出八葉之文耳。

    今先分三段。

    次分八葉。

    初分三段者。

    初序品為序說分。

    從方便品下至妙莊嚴品。

    總二十六品經為正說分。

    後普賢品為流通分。

    初序分有二。

    謂通序别序(雲雲)次分于八葉者。

    是即分此經正說之文。

    更為八段也。

    從法華三昧。

    而起還說其法利益世間。

    故名正說。

    今分此文。

    為二。

    一謂中台。

    二謂八葉。

    言中台者。

    如經諸佛智惠甚深無量。

    即是中台佛智也。

    何故名曰諸佛智惠者。

    自淨月輪處八葉中普為一切諸佛智性。

    故雲諸佛智惠也。

    金剛頂經。

    一切義成就菩薩白一切如來言。

    世尊于遍知已。

    我見自心形如月輪。

    乃至我見一切如來為自身(雲雲)今斯法華亦複如是。

    釋迦如來聚集一切如來大智。

    以為自身。

    是故此佛亦名毗盧遮那。

    即是中台之身也(雲雲)次從其智惠門難解難入。

    下至授學人記品。

    明東方寶幢佛葉。

    如文諸法實相所謂如是相等譬喻品雲遙見其父威德特尊。

    何故因此等文。

    名寶幢如來葉者。

    大日經疏雲。

    寶幢如來名大威德生印。

    從大日佛大威德生。

    自有東方大圓鏡智法身儀容。

    故言威德特尊。

    又雲。

    寶幢者是法界标幟。

    法界即是實相八印。

    以之知耳。

    即是東方華葉也。

    次東南方普賢菩薩葉法師品明之。

    文雲聞經一句。

    一念随喜我與授大菩提記。

    即是大圓鏡智寶幢如來之行言随喜。

    即與東方阿閦如來第四親近。

    金剛善哉菩薩智相應故名随喜。

    普賢經雲。

    大乘因者諸法實相。

    即此行也。

    次南方華開敷葉者。

    寶塔品明之。

    文雲諸佛各坐諸寶樹下。

    如清淨池蓮華莊嚴。

    即其誠文。

    次西南文殊師利菩薩葉。

    提婆勸持安樂湧出等四品明之。

    故初提婆品。

    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

    從于大海。

    自然湧出。

    即其文也。

    次西方阿彌陀佛葉。

    壽量品明之。

    梵雲阿彌陀庾灑。

    此雲無量壽。

    即彼品所說久遠實壽也。

    次西北方彌勒菩薩葉。

    即彌勒品等明之。

    彌勒為迅疾印。

    大日經疏雲。

    慈氏印如窣都姿形者。

    以持一切如來法身故。

    猶如觀音持佛身也。

    明知。

    同名陀羅尼印。

    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