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真言門住如實見講演法華略儀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行者登高座先入法華三昧。
分明觀想心蓮之義。
心蓮名為無量義處。
處者一心。
言一心者。
即是八葉。
如是八葉。
名如妙法宮。
八印法身之宮殿故。
其中胎身。
名為摩诃毗盧遮那遍一切處。
東葉名為菩提心義處。
寶幢如來示其實相。
南葉名為福德義處。
華開敷佛。
即其實相。
西葉名為智惠義處。
無量壽佛是其實相。
北方名為方便義處天鼓音佛是其實相。
巽葉名為菩提心行處。
普賢菩薩為其實相。
坤葉名為福德行處。
文殊師利為其實相。
幹葉名為智惠行處彌勒菩薩為其實相。
艮葉名為方便行處。
觀世音菩薩為其實相。
此九尊各放大光明。
遍照十方。
四佛标果。
四行标因。
中胎身标非因非果。
名為中道義處。
首戴寶冠。
自标非果。
亦現五佛。
即标非因。
自觀一心。
見九法身。
是名見心之實相。
皆于月輪曆然見之。
複高座上有八葉蓮華。
皓皓如珂雪周匝具有八種善知識。
所謂八印行者。
自身坐中胎。
身放光明。
遍照十方無量世界。
一切海會遍滿光中。
演說妙法。
凡有心者。
無不開中心之實相也。
是名行者住如實見。
入楞伽第四雲。
雲何住如實見。
謂入自心。
見諸法故。
即此相也散華已畢 從三昧起。
即與大衆。
誦般若心經廣福冥顯。
次即至心陳說講法緣起。
然後普禮心城光中一切聖衆。
頌曰 歸命本覺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蓮台 本來莊嚴三身德三十七尊住心城 普門塵數諸三昧遠離因果法然具 無邊德海本圓滿還我頂禮心諸佛 次勸請頌曰 至心勸請釋迦尊開敷心蓮具八葉 三十七尊遍虛空本來常住靈鹫山 恒說無上八印法靈山界會佛菩薩 舍利弗等諸内證多聞持國十羅刹 胎藏金剛傳教者南嶽天台六祖等 同共降臨内道場唯願證成法華經 哀愍加護無妨難且我報恩結緣會 世世生生令久住四恩法界成正覺 明曰 唵弱吽(引)鍐斛唵縛曰啰(二合)羅惹弱 次忏悔頌曰 至心忏悔無量罪我及無餘諸有情 無明愚暗閉滿月于是圓明心月輪 妄點三毒及無明流轉三界自受苦 今對八印皆發露願速超越三妄執 自他同入金剛界 明曰 唵秫他(引)秫他(引) 次受戒頌曰 我等至心受三歸大日如來為戒師 我依身密如來部我依口密蓮華部 我依意密金剛部歸三寶竟住平等 無諸戲論修三密唯願大日阿阇梨 授我三世無礙戒自性修行四重禁 不舍三寶菩提心頓具清淨一實戒 周遍法界證大覺轉妙法輪利群生 明曰 唵三摩耶薩怛梵(二合) 次發願頌曰 衆生無邊誓願度福智無邊誓願集 法門無邊誓願覺如來無邊誓願仕 佛道無上誓願成過去恩處共成佛 現世恩處增福壽善惡知識及怨親 信謗見聞随喜者因我所修功德力 同乘安穩法印車我是中台遊四方 直至金剛内道場 明曰 唵(一)冒地質多(二)母恒波(二合)娜夜[方*耳](三) 無量義經德行品 将釋此經。
即有二意。
一顯教。
二秘密。
若用顯教釋。
可準大師注釋之意。
今依秘密真言門判釋斯大乘經且有三門。
第一明大意。
第二釋題名。
第三入文分節。
第一明大意者。
夫秘藏幽遠。
無人能到。
二乘無分。
十住絕迹。
是以昔日窮子。
覓衣食于北裡。
今日真子雨天廚于南門。
見色聞香。
自然飽足。
豈須經國邑。
以傭力乎。
得法果與如來等。
誰有宿草庵以自劣矣。
今此典者。
法王練子之終。
窮子見父之始。
并叙法華二十八。
正在此章。
凡妙法難解如非略亦奚曉要緻者也。
是故先說茲一卷經顯文諸子知父本懷。
父複識子已熟未熟。
既知已熟。
然後乃為說諸佛秘妙八葉心蓮教菩薩法。
此經大意。
蓋如此欤 第二釋題名者。
所言無量義經德行品者。
是法華開經分也。
十七名中之第一名也。
故舉開經分。
為合經序。
言無量義者。
随所生義。
以其名。
言經者聖教都名也。
言德者。
四乘德也。
言行者。
四乘之行也。
言品類别義。
言第一者。
此經有三品。
此品居首。
故言第一。
今更依真言門。
釋此經題目者言無量義經德行品者。
是即法華三昧異名也。
無量義集在八葉中。
佛昔流出。
廣為人說。
今召昔說。
欲會本處。
是故先揚于無量義。
為經名目。
是即标所生。
以立名也。
言德行者。
即是标能生之八葉正方四葉。
名之為德。
隅角四葉名之為行。
複次竛?貧人。
創領寶藏寶藏非一故名無量。
非但其藏無量無邊。
領藏内衆物。
亦不可稱計。
故名為義。
略有三種無量義。
一德行無量。
二說法無量。
三功德無量。
所言德行無量者。
如德行品明。
四德四行。
所謂自性身德。
福德身德。
智惠身德。
方便身德。
言四行者。
菩提心行。
福德心行。
智惠心行。
方便心行。
法華雲。
見諸菩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
種種相貌。
行菩薩道。
是約義明行。
若論其本不出。
如上四德行也。
故圓覺了義經雲。
我于本心。
位種種行欲求圓覺。
即此義。
名為病中有藥也。
如是種種不同行者。
隻是開敷八葉遠因。
又雲。
善行菩薩道之人。
是為近因。
圓覺雲。
離四病者。
則知清淨。
此名無病。
即是如來自行因果。
如此因果。
果即是因。
因即是果。
無二無别。
此經偈雲。
世尊往昔無量劫勤苦。
修習衆德行。
行是證遠因。
舉因證果轉名近因。
次說法無量者。
如說法品約口論及身輪。
明之。
文雲性欲無量。
故說法無量。
說法無量。
故義亦無量。
無量者從一法。
其一法者。
即無相也此等名約口論。
又雲能以一身。
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邊恒河沙身等。
此約身輪也。
次功德無量者。
有通别。
言通者。
十不思議通名無量。
言别者。
指第二種子不思議力。
如是無量。
還是德行之所為也。
當知。
無量即是德行。
德行即是無量。
義無二無别。
是故二品通名無量義。
經者有四所謂白黃赤黑。
今經即是具足此四。
是故身子聞是經。
後至正說座。
雲欲聞具足道。
若别指者。
雨天廚等。
皆令飽足即是屬黃德行者。
四智四行。
名為八葉。
即是出無量之源。
從本得名。
故雲德行。
故雲正方
分明觀想心蓮之義。
心蓮名為無量義處。
處者一心。
言一心者。
即是八葉。
如是八葉。
名如妙法宮。
八印法身之宮殿故。
其中胎身。
名為摩诃毗盧遮那遍一切處。
東葉名為菩提心義處。
寶幢如來示其實相。
南葉名為福德義處。
華開敷佛。
即其實相。
西葉名為智惠義處。
無量壽佛是其實相。
北方名為方便義處天鼓音佛是其實相。
巽葉名為菩提心行處。
普賢菩薩為其實相。
坤葉名為福德行處。
文殊師利為其實相。
幹葉名為智惠行處彌勒菩薩為其實相。
艮葉名為方便行處。
觀世音菩薩為其實相。
此九尊各放大光明。
遍照十方。
四佛标果。
四行标因。
中胎身标非因非果。
名為中道義處。
首戴寶冠。
自标非果。
亦現五佛。
即标非因。
自觀一心。
見九法身。
是名見心之實相。
皆于月輪曆然見之。
複高座上有八葉蓮華。
皓皓如珂雪周匝具有八種善知識。
所謂八印行者。
自身坐中胎。
身放光明。
遍照十方無量世界。
一切海會遍滿光中。
演說妙法。
凡有心者。
無不開中心之實相也。
是名行者住如實見。
入楞伽第四雲。
雲何住如實見。
謂入自心。
見諸法故。
即此相也散華已畢 從三昧起。
即與大衆。
誦般若心經廣福冥顯。
次即至心陳說講法緣起。
然後普禮心城光中一切聖衆。
頌曰 歸命本覺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蓮台 本來莊嚴三身德三十七尊住心城 普門塵數諸三昧遠離因果法然具 無邊德海本圓滿還我頂禮心諸佛 次勸請頌曰 至心勸請釋迦尊開敷心蓮具八葉 三十七尊遍虛空本來常住靈鹫山 恒說無上八印法靈山界會佛菩薩 舍利弗等諸内證多聞持國十羅刹 胎藏金剛傳教者南嶽天台六祖等 同共降臨内道場唯願證成法華經 哀愍加護無妨難且我報恩結緣會 世世生生令久住四恩法界成正覺 明曰 唵弱吽(引)鍐斛唵縛曰啰(二合)羅惹弱 次忏悔頌曰 至心忏悔無量罪我及無餘諸有情 無明愚暗閉滿月于是圓明心月輪 妄點三毒及無明流轉三界自受苦 今對八印皆發露願速超越三妄執 自他同入金剛界 明曰 唵秫他(引)秫他(引) 次受戒頌曰 我等至心受三歸大日如來為戒師 我依身密如來部我依口密蓮華部 我依意密金剛部歸三寶竟住平等 無諸戲論修三密唯願大日阿阇梨 授我三世無礙戒自性修行四重禁 不舍三寶菩提心頓具清淨一實戒 周遍法界證大覺轉妙法輪利群生 明曰 唵三摩耶薩怛梵(二合) 次發願頌曰 衆生無邊誓願度福智無邊誓願集 法門無邊誓願覺如來無邊誓願仕 佛道無上誓願成過去恩處共成佛 現世恩處增福壽善惡知識及怨親 信謗見聞随喜者因我所修功德力 同乘安穩法印車我是中台遊四方 直至金剛内道場 明曰 唵(一)冒地質多(二)母恒波(二合)娜夜[方*耳](三) 無量義經德行品 将釋此經。
即有二意。
一顯教。
二秘密。
若用顯教釋。
可準大師注釋之意。
今依秘密真言門判釋斯大乘經且有三門。
第一明大意。
第二釋題名。
第三入文分節。
第一明大意者。
夫秘藏幽遠。
無人能到。
二乘無分。
十住絕迹。
是以昔日窮子。
覓衣食于北裡。
今日真子雨天廚于南門。
見色聞香。
自然飽足。
豈須經國邑。
以傭力乎。
得法果與如來等。
誰有宿草庵以自劣矣。
今此典者。
法王練子之終。
窮子見父之始。
并叙法華二十八。
正在此章。
凡妙法難解如非略亦奚曉要緻者也。
是故先說茲一卷經顯文諸子知父本懷。
父複識子已熟未熟。
既知已熟。
然後乃為說諸佛秘妙八葉心蓮教菩薩法。
此經大意。
蓋如此欤 第二釋題名者。
所言無量義經德行品者。
是法華開經分也。
十七名中之第一名也。
故舉開經分。
為合經序。
言無量義者。
随所生義。
以其名。
言經者聖教都名也。
言德者。
四乘德也。
言行者。
四乘之行也。
言品類别義。
言第一者。
此經有三品。
此品居首。
故言第一。
今更依真言門。
釋此經題目者言無量義經德行品者。
是即法華三昧異名也。
無量義集在八葉中。
佛昔流出。
廣為人說。
今召昔說。
欲會本處。
是故先揚于無量義。
為經名目。
是即标所生。
以立名也。
言德行者。
即是标能生之八葉正方四葉。
名之為德。
隅角四葉名之為行。
複次竛?貧人。
創領寶藏寶藏非一故名無量。
非但其藏無量無邊。
領藏内衆物。
亦不可稱計。
故名為義。
略有三種無量義。
一德行無量。
二說法無量。
三功德無量。
所言德行無量者。
如德行品明。
四德四行。
所謂自性身德。
福德身德。
智惠身德。
方便身德。
言四行者。
菩提心行。
福德心行。
智惠心行。
方便心行。
法華雲。
見諸菩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
種種相貌。
行菩薩道。
是約義明行。
若論其本不出。
如上四德行也。
故圓覺了義經雲。
我于本心。
位種種行欲求圓覺。
即此義。
名為病中有藥也。
如是種種不同行者。
隻是開敷八葉遠因。
又雲。
善行菩薩道之人。
是為近因。
圓覺雲。
離四病者。
則知清淨。
此名無病。
即是如來自行因果。
如此因果。
果即是因。
因即是果。
無二無别。
此經偈雲。
世尊往昔無量劫勤苦。
修習衆德行。
行是證遠因。
舉因證果轉名近因。
次說法無量者。
如說法品約口論及身輪。
明之。
文雲性欲無量。
故說法無量。
說法無量。
故義亦無量。
無量者從一法。
其一法者。
即無相也此等名約口論。
又雲能以一身。
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邊恒河沙身等。
此約身輪也。
次功德無量者。
有通别。
言通者。
十不思議通名無量。
言别者。
指第二種子不思議力。
如是無量。
還是德行之所為也。
當知。
無量即是德行。
德行即是無量。
義無二無别。
是故二品通名無量義。
經者有四所謂白黃赤黑。
今經即是具足此四。
是故身子聞是經。
後至正說座。
雲欲聞具足道。
若别指者。
雨天廚等。
皆令飽足即是屬黃德行者。
四智四行。
名為八葉。
即是出無量之源。
從本得名。
故雲德行。
故雲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