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義疏第四

關燈
典以下。

    明現生之後應滅之前神通益物。

    第三從如是我成佛已來明雙樹非滅而現滅。

    亦好。

    第一可見。

    但就第二釋疑中有二。

    第一正釋。

    第二從諸善男子以下。

    結示滅非實滅。

    就第一正釋中亦有三。

    第一直明示滅但約化物。

    第二釋所以化物唯因現滅。

    言欲以難遭為勸故。

    第三重釋所以以難遭為勸。

    第一可見。

    但後二重釋中各有二。

    第一正釋。

    第二從是故以下結。

    亦可見。

    從又善男子以下。

    第二結示滅非實滅。

    諸佛如來法皆如是者。

    言方便化物。

    則諸佛如我釋迦也。

    為度衆生皆實不虛者。

    正結方便示滅者非虛也。

    本義雲。

    從此又善男子以下。

    法說中第四即所謂開近顯遠之言。

    廣開近顯遠以明果義長遠斷疑生信中本有二。

    第一法說。

    第二譬說今法說已竟。

    從此下第二譬說。

    即有開合。

    就開譬中亦有七種譬。

    皆為上法說作譬。

    然上法說或取或不取。

    簡作七種法說。

    為此七種譬作本。

    上法說中本有二。

    第一明成佛已來久遠。

    第二明今将來亦長遠無窮。

    就第一成佛已來久遠中有三。

    第一正明久遠。

    第二舉四種方便。

    自顯久遠之旨。

    第三結成佛過去久遠。

    就第一正明久遠中亦有廣略二說。

    今不取略說。

    就廣說中亦有三。

    第一如來舉微塵問大衆。

    亦不取。

    第二大衆奉答。

    亦不取。

    第三正廣明久長。

    就中有二。

    第一直明久長。

    第二據化處明久遠。

    今皆取為二種法說。

    第二舉四種方便。

    自顯久遠之旨中。

    即有四種方便。

    一燃燈佛等。

    二名字不同。

    三現始成種智。

    四所說不同。

    今略第一燃燈佛等第二名字不同。

    唯取第三現始成種智。

    第四所說不同。

    為二種法說。

    又略不取第三結久遠。

    是故成佛已來久遠中。

    簡取四種法說。

    上第二今将來亦長遠中有二。

    第一正明今将來長遠複倍上數。

    第二釋物疑。

    今不取第一正明今将長遠。

    又第二釋疑中有二。

    第一正釋。

    第二結示滅非實滅。

    就第一正釋中有三。

    第一直言現滅為欲化物。

    第二釋所以化物唯因現滅。

    第三重釋所以以難遭為勸。

    今不取第一直言現滅為欲化物。

    唯取後二重釋為二種法說。

    又取第二結示滅非實滅。

    自為一種法說。

    大合凡為七種法說。

    今此譬說亦有七種譬說。

    第一名良醫譬。

    為上第一常在娑婆說法教化作譬。

    第二以有事緣遠至餘國二句。

    名醫就他方譬。

    為上第二就化他方作譬。

    第三從諸子于後以下。

    名醫還本譬。

    為上第三現始成種智作譬。

    第四從父見子等以下。

    名醫治子病譬。

    為上第四所說不同作譬。

    第五從其諸子中以下。

    名子不順醫教故方便示死譬。

    為上第五欲以難遭為勸作譬。

    第六從是時諸子以下。

    因示死子得益譬。

    為上第六以難遭為勸有益作譬。

    第七從諸善男子以下。

    名醫不妄譬。

    為上第七法說結示滅非實滅作譬。

    本義雲。

    上法說本有四。

    第一過去神通益物。

    第二現在神通益物。

    第三應有未來神通益物。

    第四總結三世益物不虛。

    今從初訖遠至餘國為上第一過去神通益物作譬從諸子于後以下。

    為上第二現在神通益物作譬。

    從其父聞已以下。

    為上第三應有未來神通益物作譬。

    從諸善男子以下。

    為上第四總結三世化物不虛作譬。

    上四段中。

    又别出重廣多。

    然今此譬多開略也。

    今此七譬。

    雖複為上七種法作譬。

    若别為論。

    前四譬總為上第一成佛過去長遠作譬。

    後三譬亦總為今将來長遠作譬。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者。

    良醫譬如來。

    智慧譬三達智。

    明練方藥善治衆病者。

    言亦能知病識藥稱機為說也。

    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者。

    譬受化衆生等。

    至此譬上雲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

    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者。

    第二名醫就他國譬。

    上第二法說明此中衆生化緣既盡。

    就化他方作譬。

    上雲亦于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曾祇國導利衆生。

    從諸子于後以下。

    第三名醫還本譬。

    為上第三現生王宮始成種智作譬。

    就中有二。

    第一明父見子病發還來。

    内合如來見發可化之機現生王宮。

    第二從諸子飲毒以下。

    明子見父還歸願救苦患。

    内合衆見佛生王宮。

    願賜教化。

    後者謂就化他方之後也。

    他藥譬外道耶教。

    地譬五道。

    即譬上雲如來見諸衆生樂于少法德薄垢重者。

    至此明還來之由。

    内合現生之由。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者。

    正明還歸。

    内合正現生宮。

    即譬上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三菩提。

    從諸子飲毒以下。

    第二明子見醫還願救苦患。

    内合衆生見佛始成求化。

    失心譬失解。

    不失心譬不失解。

    是謂昔在娑婆教化時解也。

    從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以下。

    第四名醫治子病譬。

    為上第四法說諸經所說不同作譬。

    色譬理上之文。

    香譬文下之理。

    搗苁和合者。

    譬必須文理相稱為化也。

    即譬上雲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衆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

    從而作是言以下勸服藥。

    内合自推。

    從其諸子中以下。

    第五名方便示死譬。

    為上第五欲以難遭為勸作譬就中凡有二意。

    一不失心者。

    随教服藥。

    能除病故不為示死。

    内合利根衆生能随教勤善。

    故不為此現滅。

    二者失心不随醫教不能除病故。

    正為此示死。

    内合鈍根衆生不從佛教。

    不能遣惡故。

    正為此等現滅。

    上中有二。

    第一正釋。

    第二結。

    從初訖而謂不美。

    譬上正釋。

    上雲若佛久住于世薄福之人不種善根。

    從父作是念以下。

    譬上第二結。

    上雲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

    從父作是念以下訖勿憂不差。

    譬雙林之前如來自唱至八十年當入涅槃。

    從作是教已以下。

    譬正在雙林唱滅。

    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差者。

    良藥譬佛教。

    言佛雖滅度。

    所說經教猶留于世。

    汝等當學勿憂不增善也。

    他國譬雙林。

    使譬音聲。

    言至雙林以大音聲普告衆生。

    大覺世尊今将滅度。

    從是時諸子以下。

    第六名因示死有益譬。

    為上第六以難遭為勸有益作譬。

    上中有二。

    第一正釋。

    第二結釋。

    從初訖毒病皆喻。

    譬上第一正釋。

    上雲斯衆生等必當生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于佛便種善根。

    從其父聞子以下。

    譬上結釋。

    上雲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非實死故更來也。

    上既雲非實滅。

    故此雲更來。

    然則若有緣其施化無息。

    若爾佛壽命今将來亦長遠。

    複倍上數。

    不論可證。

    從諸男子以下。

    第七名醫不妄譬。

    為上第七法說結示滅非滅。

    言良醫隻欲令利其子故非死而示死者。

    理實非虛。

    即譬上雲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衆生皆實不虛。

    從我亦如是以下合譬。

    上開譬中凡有七譬。

    而今略不别合。

    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曾祇劫者。

    通合上成佛已來久遠中四種譬。

    從為衆生故以下。

    亦通合今将來亦長遠中三種譬。

    初二十行半偈頌法說。

    後五行偈頌譬說。

    上法說中有二。

    第一明成佛以來久遠。

    第二明今将來亦長遠。

    今二十行半偈亦分為二。

    第一初二行偈。

    頌第一成佛已來久遠。

    第二從為度衆生故以下十八行半偈頌第二今将來亦長遠。

    上第一成佛已來久遠中有三。

    第一正明久遠。

    第二舉四種神通化物證成久遠。

    第三結久遠。

    今但通頌不别。

    上第二今将來亦長遠中有二。

    第一正明今将來長遠複倍上數。

    第二釋疑。

    今不頌第一正明久遠。

    唯頌第二釋疑。

    上第二釋疑中有二。

    第一正釋。

    第二結示滅非實滅。

    初八行半偈。

    頌第一正釋。

    從神通力如是以下十行偈。

    頌第二結示滅非實滅。

    上第一正釋中有三。

    第一直言現滅為欲化物。

    第二正釋所以化物唯因現滅。

    第三重釋以難遭為勸。

    今八行半偈。

    初二行偈頌第一直明現滅為欲化物。

    從衆見我滅度以下六行半偈。

    通頌第二正釋所以化物唯因現滅第三重釋所以難遭為勸。

    皆可見。

    從神通力如是以下十行偈。

    頌上第二結示滅非實滅。

    但文少廣。

    意則是一也。

    從如醫善方便以下五行偈。

    頌第二譬說。

    初一行頌開譬。

    從我亦為世父以下四行偈頌合譬。

    上開中凡有七譬。

    前四譬為成過去久遠作譬。

    後三譬為今将來亦長遠作譬今不頌為過去久遠中四譬。

    但頌未來長遠中三譬。

    然但通頌不别。

    上合中有二。

    第一通合成佛已來久遠。

    第二亦通合未來長。

    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

    此二句頌上通合成佛過去久遠。

    從為凡夫颠倒以下三行半偈。

    頌通合今将來長遠。

    分别功德品第十六此品分别聞經五種功德故。

    雲分别功德品。

    入此品。

    訖如是之人等于是無有疑偈以來。

    開近顯遠以明果義長遠中。

    第四别流通果義。

    就中開為二。

    第一先明時衆因聞佛壽長遠皆得益。

    第二從爾時佛告彌勒菩薩以下。

    正勸别流通果義。

    本義雲。

    就廣明佛壽長遠中。

    開為三。

    第一壽量一品。

    正廣明佛壽長遠。

    第二分别功德品初二長行。

    總為時衆授記。

    第三從彌勒以偈頌長行。

    示己領解。

    而今不須。

    就第一明時衆得益中有三。

    第一正明得益之相。

    第二從佛說是諸菩薩以下。

    天雨花散佛供養。

    第三從爾時彌勒菩薩以下。

    明彌勒以偈贊歎如來令益無數衆。

    此中文。

    本義微妙細釋。

    而不能受。

    故随文直唱而已也。

    即所謂阙所不審。

    第二天雨花。

    有花必有實。

    故以花證佛語不虛。

    第三彌勒以偈歎佛。

    凡有十九行偈。

    分為四。

    第一初一行偈歎佛壽命長遠。

    第二從無數諸佛子以下十行偈。

    歎上得益。

    第三從雨天曼陀羅以下六行偈。

    歎上天雨花。

    第四從如是種種事以下二行偈總結歎本義從此下示己領解。

    就第二歎得益中有二。

    初八行偈歎菩薩得益。

    從複有八世界以下二行偈。

    歎凡夫得益。

    就歎菩薩得益中亦有二。

    初七行偈正歎。

    如是等以下一行偈結歎。

    就歎凡夫得益中亦有二初一行偈正歎。

    後一行偈結歎。

    從爾時佛告彌勒菩薩以下。

    别流通果義中。

    第二正勸别流通果義。

    本義雲。

    從此下入大段第三流通說。

    亦不須就中亦有長行偈。

    長行中亦有三。

    第一直明流通果義者功深報重。

    第二從若有善男子以下作格量。

    第三從若有善男子以下。

    舉菩提證結。

    皆可見。

    第二偈頌凡有十九行半偈。

    上長行中有三。

    第一直明功深報重。

    第二作格量。

    第三舉菩提證結。

    今略不頌第一第三。

    但頌第二作格量。

    十九行半偈。

    分為二。

    初十四地偈。

    正頌上格量。

    即明五度。

    亦可見。

    第二從其有諸菩薩以下五行半偈釋疑。

    何者每言若能一念信解則疑。

    然則都無常信耶。

    所以舉無量劫修行菩薩為釋。

    亦可見。

    夫此經例同衆經有三大段。

    第一序說。

    第二正說。

    第三流通說。

    今者第一序說第三正說已竟。

    從此以下第三流通說。

    就中開為二。

    第一從此下訖妙莊嚴王本事品。

    舉十品半經文。

    明他分流通。

    此二普賢菩薩一品明自分流通。

    此二重來意者。

    夫流通之義要在化他。

    所以先明他分流通。

    然若但勸化他則新學之徒或生退堕之心。

    所以亦明自分流通以勸之也。

    就第一他分流通開為五重。

    第一此品與随喜功德品。

    法師功德品。

    常不輕菩薩品。

    凡舉三品半經文。

    正明受持者功深流通者報重。

    命覓通經之人。

    第二舉如來神力品。

    明堪流通奉命誓流通。

    第三舉屬累品。

    明如來以經付屬。

    第四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品凡舉三品。

    為新發菩薩說其弘通方法。

    第五陀羅尼品妙莊嚴本事品舉二品。

    諸大菩薩等誓救弘通之人。

    就第一覓弘通中即分為三。

    第一此品直明功深報重覓弘通人。

    第二随喜功德品。

    據随喜功德作覓。

    第三法師品常不輕菩薩品。

    據五根明利作覓。

    就第一此品直覓中亦有長行偈。

    長行中亦有二。

    第一明佛現在時流通功報之相。

    第二從又複如來滅後以下。

    明佛滅度後時流通功報之相。

    就第一明現在時中亦有二。

    第一直言功報無量。

    第二從阿逸他以下。

    明其報重之相。

    即有二相。

    一明見佛常在耆阇山。

    二明見娑婆世界成流離地。

    就第二滅後時中亦有四。

    第一明能受持者不須作塔。

    第二從況複有人以下。

    明亦應兼行五度。

    第三從若讀誦受持是經以下。

    明若并造塔及僧坊持戒其報已近菩提。

    第四從阿逸他若我滅後以下。

    明受持此經人。

    立處應起塔。

    如供養佛塔作供養。

    就第一不須起塔中有二。

    第一明先已造故。

    第二從若我滅度後以下。

    明與作同故。

    皆可見。

    第二偈頌上長行中現在時滅後時有二。

    今不須第一現在時。

    但頌第二滅後時。

    上中有四。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