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義疏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明不須塔。
二明應兼行六度。
三明應并造塔持戒。
四明其人立處應起塔。
今十九半行偈。
初十一行半偈。
頌第一不須塔從何況持此經以下三行偈。
頌第二兼行五度。
從若見此法師以下五行偈。
頌第四其立處應起塔。
不頌第三并造塔持戒也。
上第一不須塔中有二。
第一明已造故。
第二明與作同故。
今十一行半偈。
初五行半偈頌第一已造故。
從若人持是經以下六行偈。
頌第二與作同故。
喜功德品第十七。
此品明随喜功德利益故。
仍為品目也。
此是正覓弘通人中。
第二據随喜功德作覓。
就中自有二。
第一彌勒問。
第二如來答。
二重各有長行偈。
就佛長行中亦有四。
第一明第五十人随喜功德。
第二從阿逸他以下。
明須臾間詣僧房聽經功德。
第三從若複有人以下。
明分坐功德。
第四又從若複有人以下。
明告經名功德。
就第一第五十人随喜功德中有三。
第一如來作格量問彌勒。
第二彌勒作答。
第三如來正明福多。
後三重不開。
可見。
第二偈頌凡有十八行偈。
初九行偈頌上第一第五十人随喜功德。
從若有勸一人以下五行偈。
頌第四告經名功德。
從若故詣僧房以下二行偈。
頌第二須臾間聽經功德。
從若于講法處以下二行偈。
頌第三分坐功德。
皆可見。
師功德品第十八。
此品中明五種法師功德故。
仍為品目也。
此品與常不輕菩薩品。
覓通經人中。
第三據五根明利作覓。
就中自在二。
第一此品正據五根明利作覓。
第二常不輕菩薩品證果報不虛。
就此品正據五根明利作覓中亦有二。
第一總明能持者得六根好報。
第二從是善男子以下。
别列六根好相。
然此中六根功德。
大合六千。
其所以本疏妙釋。
而私意不及故不記也。
即所謂阙所不明。
就第二别列中。
自列六根故。
即有六重。
六重各有長行偈。
則尋文可見。
不輕菩薩品第十九。
此品明如來昔日為名常不輕菩薩時事故。
仍為品目也。
此是據五根明利作覓中。
第二證果報不虛。
言如來為常不輕菩薩時。
殷勤受持是法華經。
為衆廣說令入佛道。
以此功德生生世世得值無量諸佛。
亦得六根清淨。
今現成佛。
然則能持此經果報不虛自明也。
就中亦有長行偈。
長行中有四。
第一結前罪福之相。
第二從大勢以下。
正明本事。
第三從于意雲何以下。
會通古今。
第四從當知此經以下。
仍勸大衆。
獲大罪報如前所說者如上火宅偈末所述。
所得功得如向所說者如上法師功德品所明。
就第二正明本事自有二。
第一先明事本。
第二從最初威音王如來以下。
正明本事。
自可見。
第二偈頌凡有十九行半偈。
上長行中已有四。
第一先結罪福之相。
第二正明本事。
第三會通古今。
第四仍勸大衆。
但略第一先結罪福之相。
餘三皆頌。
初十行偈頌第二正明本事從彼時不輕以下三行半偈。
頌第三會通古今。
從我于前世以下。
頌第四仍勸大衆。
上第二正明本事中有二。
第一先明事本。
第二正明本事。
今十行偈亦分為二。
初一行半偈。
頌第一先明事本。
從是佛滅度後以下八行半偈。
頌第二正明本事。
來神力品第二十。
此品中現如來神力。
仍為品目。
此是明他分流通中。
第二湛流通者奉命流通。
就中自有二。
第一正明奉命流通。
第二從爾時世尊以下。
如來述勸。
第一可見。
就第二如來述勸中。
即有長行偈。
長行中亦有二。
第一現神力作勸。
第二從佛告上行等菩薩以下。
發口正勸。
就第一現神力中凡有八種神力。
一現舌相廣長。
二放無量色光。
三現還攝謦咳四現共禅指。
五現六種地動。
六令大衆見。
七現空中唱言。
八現璎珞反成寶蓋。
即臨文自别。
從爾時佛告以下。
第二發口正述。
就中即有二。
一正勸。
二從是以下結勸。
第二偈頌凡有十六行偈。
亦分為二。
第一初四行偈。
頌第一現神力。
從屬累此經故以下十二行偈。
頌第二發口正勸。
然上有八種神力。
今但頌五種神力。
略不頌令大衆見。
空中聲。
璎珞反成寶蓋三種神力。
累品二十一。
此品明如來以經附囑故。
仍為品目也。
此是他分流通中。
第三明如來正以經附屬。
就中有四。
第一正附囑。
第二從時諸菩薩以下。
明大衆奉旨。
第三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
如來辭衆事竟。
第四從說是語時以下。
明大衆聞敕歡喜。
就第一正附囑中自有三。
第一正附囑。
第二釋附囑之意。
第三從汝等亦應以下。
教弘通方法結勸。
後三重可見。
王本事品第二十二。
此品明藥王菩薩昔日苦行通經。
故仍為品目。
此品與妙音王品。
觀世音品凡三品。
明他分流通中。
第四明流通方法。
言若欲弘通此經者。
直如此三大士修行也。
而此三品分為二。
第一此藥王本事品。
明以苦行弘通。
第二妙音品觀世音品。
明以普現色身弘通。
然此三大士。
皆能苦行現身。
但互舉為明也。
就此品中即有三。
第一宿王花菩薩作問。
第二從爾時佛告以下。
如來答。
第三從說此品時以下。
經家叙時衆得益。
并出多寶如來贊歎宿王花菩薩。
第一可見。
但就第二如來答中亦有三。
第一正明苦行弘通。
第二從佛告宿王花菩薩以下。
會通古今。
第三從宿王花若有發心以下。
仍勸弘通。
就第一正明苦行弘通中亦有二。
第一明現身苦行弘通。
第二從作是語已以下。
明後身苦行弘通。
從佛告宿王花以下。
佛答中第二會通古今。
從宿王花若有發心以下。
佛答中第三仍勸弘通。
就中自有四。
第一直勸。
第二歎經功德最勝。
即舉十譬為歎。
第三從宿王花以下。
歎經功用。
第四從若人得聞此法花經以下。
結勸弘通。
就第一直勸中即有二。
第一勸學意見。
第二以格量勸。
就第二歎經功德最勝中。
即舉十譬為歎。
可見。
就第三歎經功用中亦有二。
第一舉法說作歎。
第二從如清涼地以下。
舉十二譬為歎。
從若有得聞此法花經以下。
第四結勸。
就中自有二。
第一總結勸弘通。
第二從若有人聞是藥王以下。
别勸受持藥王品。
第一可見。
但就第二勸受持藥王品中亦有六。
第一明轉女身生無量壽國。
第二從是時諸佛以下。
明諸佛亦歎。
第三從宿王花以下。
結藥王德。
第四從若有人聞以下。
明聞藥王品随喜最重。
第五從是故以下。
别附囑藥王品。
第六從宿王花汝若見以下。
重勸宿王汝殷勤供養弘通此經人。
餘皆可見。
但就第五别附囑藥王品中即有二。
第一直附囑。
第二釋附囑之意。
從說是藥王菩薩以下。
品中第三經家叙時衆得益。
并出多寶如來贊歎宿王花事。
音品第二十三。
此中明妙音菩薩事。
故仍為品目也。
此品與觀世音品。
明流通方法中。
第二明普現色身弘經益物。
言若欲弘通此經。
應如此二大士所為也。
就此品中開為二十重。
第一從初訖遍照其國。
明如來放光召妙音菩薩。
第二從一切淨光莊嚴國中以下。
明妙音菩薩被召。
即請花宿王智佛欲往。
第三從爾時花宿王智佛以下。
明花宿王智佛許往仍教莫輕彼事。
第四從妙音菩薩白佛言以下。
明妙音奉敕。
即以神力自為其坐。
第五從爾時又文殊師利以下。
明文殊問釋迦佛是何故也。
第六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
明如來随事而答。
第七從文殊師利白佛以下。
問妙音因行願欲學。
亦願欲見彼菩薩身。
第八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
明釋迦推多寶佛。
第九從時多寶佛以下。
多寶如來召妙音菩薩。
第十從于時妙音以下。
妙音受召至來。
作禮釋迦。
亦陳其佛相聞。
仍願欲見多寶如來。
第十一從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以下。
明釋迦随願令見。
第十二從爾時花德菩薩以下。
明花德菩薩問妙音本行。
第十三從佛告花德以下。
明如來答。
第十四從爾時雷音王以下。
會通古今。
第十五從華德汝但見以下。
正明普現色身益物之事。
第十六從爾時華德以下。
明華德問妙音所得三昧。
第十七從佛告華德以下。
如來答。
第十八從說是妙音以下。
明彼此菩薩衆因問妙音所得三昧皆得利益。
第十九爾時妙音菩薩以下。
明妙音還歸複命。
第二十從說是妙音以下。
明時衆得益。
世音品第二十四。
此品亦明觀世音菩薩普現種種色身說法度物。
故雲觀世音品。
就中初開為三。
第一無盡意菩薩問名觀世音之所以。
第二如來随問而答。
第三時衆得益。
第一不開。
但就第二如來答中亦開有四。
第一從初訖福德之利。
明其悲心拔苦。
慈心與樂。
第二從雲何遊此娑婆世界以下。
正明普現種種色身說法化物。
第三從我今當供養以下。
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
第四從爾時持地菩薩以下。
明持地菩薩勸大衆。
應進觀世音菩薩。
就第一拔苦與樂中亦有三。
第一從初訖是故衆生常應心念。
明悲心拔苦。
第二從若有女人以下。
明慈心與樂。
第三從無盡意若有人以下。
舉格量勸進慈悲二德。
就第一悲心拔苦中亦有二。
第一正明悲心拔苦。
第二從無盡意以下結勸。
就第一正明悲心拔苦中亦有二。
第一先明能救外難。
第二從若有衆生多于淫欲以下。
明能拔内惡。
就第一能救外難中即有七難。
一火難。
二水難。
三風難。
四被害難。
五羅刹難。
六杻械難。
七急賊難。
内惡即心之三惡。
第二明慈心與樂可見。
從是故以下結。
第三舉格量勸進。
亦可見。
就第二正明普現種種色身說法度物中。
即有問答。
答中亦有正答結答。
亦可見。
就第三無盡意作供養中有五。
一作供。
二觀世音不受。
三無盡意請受。
四如來勸受。
五受。
從爾時持地菩薩以下。
第四勸進從佛說是以下。
品中第三時衆得益。
皆可見。
羅尼品第二十五。
此中明以陀羅尼神咒誓救弘通者故。
仍為品目也。
此品與妙莊嚴正本事。
明化他流通中。
第五明諸大菩薩等誓救弘通人。
就中即有二。
第一此品正明以咒守救。
第二妙莊嚴王本事品。
如來證述不虛。
就此品中自有四。
第一藥王将發誓護。
先問如來弘通得福之相。
第二從佛告藥王以下。
如來以格量反問藥王。
即明福德甚多。
第三從爾時藥王菩薩以下。
正明發誓守救。
第四從說是陀羅尼品以下。
明時衆得益。
第一第二可見。
但就第三正明發誓守救中。
有五種人誓救。
則尋文可見。
前四人中即無餘意。
但就第五羅刹女中自有二。
第一羅刹女誓救。
第二從佛告諸羅刹女以下。
如來述答。
品中第四得益。
亦可見。
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六。
此中明妙莊嚴王本事故。
仍為品目也。
此是發誓守護中。
第二如來證述不虛。
就中有三。
第一正明本事。
第二從佛告大衆以下。
會通古今。
第三從佛說此以下。
明時衆得益。
第一正明本事。
即随文自見。
但證述有三意。
一者隻是父子之間。
必須善教相護乃入佛道者。
即今世弘通此經之人。
必賴諸菩薩守護。
乃得勢利不論明矣。
二者淨藏淨眼二子。
亦能信受法花經功德故。
今得藥王藥上者。
則今諸菩薩發誓守護弘通此經人。
諾哉有意耳。
三者于時耶見妙莊嚴。
随其子教信受法華經故。
亦得今花德身。
于時淨德夫人與其二子。
同心善教其王故。
亦得今光焰莊嚴身者。
則今世衆生可不勤受弘通此經人所說哉。
賢勸發品第二十七。
此品明普賢菩薩勸發自行流通故。
仍為品目也。
大段第三流通說中。
初開為二。
第一明他分流通。
第二明自分流通。
今他分流通已竟。
此是第二明自行流通。
此自分流通來意。
即如上釋。
言若能自行具足。
即化他自然。
就中開為五重。
第一明普賢菩薩将欲勸自行流通。
從東國來請佛。
欲聞說法華經。
又問何為能得此經。
第二從佛告普賢菩薩以下。
如來舉四法而答。
第三從爾時普賢菩薩以下。
普賢正勸自行流通。
第四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
如來述答。
第五從說是普賢勸發品時以下。
明時衆得益。
前二重可見。
但就第三正勸自分流通中有三。
第一明若能自受持讀誦者。
我當以種種守護。
第二從世尊若有菩薩以下。
請念知恩。
第三從是故以下結勸。
就第四如來述答中亦有三。
第一直述其以種種神力守護。
第二從普賢者以下。
别述其請念知恩。
第三從是故以下。
述其第三結勸。
從說是普賢以下。
品中第五明時衆得益。
法華疏下卷
二明應兼行六度。
三明應并造塔持戒。
四明其人立處應起塔。
今十九半行偈。
初十一行半偈。
頌第一不須塔從何況持此經以下三行偈。
頌第二兼行五度。
從若見此法師以下五行偈。
頌第四其立處應起塔。
不頌第三并造塔持戒也。
上第一不須塔中有二。
第一明已造故。
第二明與作同故。
今十一行半偈。
初五行半偈頌第一已造故。
從若人持是經以下六行偈。
頌第二與作同故。
喜功德品第十七。
此品明随喜功德利益故。
仍為品目也。
此是正覓弘通人中。
第二據随喜功德作覓。
就中自有二。
第一彌勒問。
第二如來答。
二重各有長行偈。
就佛長行中亦有四。
第一明第五十人随喜功德。
第二從阿逸他以下。
明須臾間詣僧房聽經功德。
第三從若複有人以下。
明分坐功德。
第四又從若複有人以下。
明告經名功德。
就第一第五十人随喜功德中有三。
第一如來作格量問彌勒。
第二彌勒作答。
第三如來正明福多。
後三重不開。
可見。
第二偈頌凡有十八行偈。
初九行偈頌上第一第五十人随喜功德。
從若有勸一人以下五行偈。
頌第四告經名功德。
從若故詣僧房以下二行偈。
頌第二須臾間聽經功德。
從若于講法處以下二行偈。
頌第三分坐功德。
皆可見。
師功德品第十八。
此品中明五種法師功德故。
仍為品目也。
此品與常不輕菩薩品。
覓通經人中。
第三據五根明利作覓。
就中自在二。
第一此品正據五根明利作覓。
第二常不輕菩薩品證果報不虛。
就此品正據五根明利作覓中亦有二。
第一總明能持者得六根好報。
第二從是善男子以下。
别列六根好相。
然此中六根功德。
大合六千。
其所以本疏妙釋。
而私意不及故不記也。
即所謂阙所不明。
就第二别列中。
自列六根故。
即有六重。
六重各有長行偈。
則尋文可見。
不輕菩薩品第十九。
此品明如來昔日為名常不輕菩薩時事故。
仍為品目也。
此是據五根明利作覓中。
第二證果報不虛。
言如來為常不輕菩薩時。
殷勤受持是法華經。
為衆廣說令入佛道。
以此功德生生世世得值無量諸佛。
亦得六根清淨。
今現成佛。
然則能持此經果報不虛自明也。
就中亦有長行偈。
長行中有四。
第一結前罪福之相。
第二從大勢以下。
正明本事。
第三從于意雲何以下。
會通古今。
第四從當知此經以下。
仍勸大衆。
獲大罪報如前所說者如上火宅偈末所述。
所得功得如向所說者如上法師功德品所明。
就第二正明本事自有二。
第一先明事本。
第二從最初威音王如來以下。
正明本事。
自可見。
第二偈頌凡有十九行半偈。
上長行中已有四。
第一先結罪福之相。
第二正明本事。
第三會通古今。
第四仍勸大衆。
但略第一先結罪福之相。
餘三皆頌。
初十行偈頌第二正明本事從彼時不輕以下三行半偈。
頌第三會通古今。
從我于前世以下。
頌第四仍勸大衆。
上第二正明本事中有二。
第一先明事本。
第二正明本事。
今十行偈亦分為二。
初一行半偈。
頌第一先明事本。
從是佛滅度後以下八行半偈。
頌第二正明本事。
來神力品第二十。
此品中現如來神力。
仍為品目。
此是明他分流通中。
第二湛流通者奉命流通。
就中自有二。
第一正明奉命流通。
第二從爾時世尊以下。
如來述勸。
第一可見。
就第二如來述勸中。
即有長行偈。
長行中亦有二。
第一現神力作勸。
第二從佛告上行等菩薩以下。
發口正勸。
就第一現神力中凡有八種神力。
一現舌相廣長。
二放無量色光。
三現還攝謦咳四現共禅指。
五現六種地動。
六令大衆見。
七現空中唱言。
八現璎珞反成寶蓋。
即臨文自别。
從爾時佛告以下。
第二發口正述。
就中即有二。
一正勸。
二從是以下結勸。
第二偈頌凡有十六行偈。
亦分為二。
第一初四行偈。
頌第一現神力。
從屬累此經故以下十二行偈。
頌第二發口正勸。
然上有八種神力。
今但頌五種神力。
略不頌令大衆見。
空中聲。
璎珞反成寶蓋三種神力。
累品二十一。
此品明如來以經附囑故。
仍為品目也。
此是他分流通中。
第三明如來正以經附屬。
就中有四。
第一正附囑。
第二從時諸菩薩以下。
明大衆奉旨。
第三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
如來辭衆事竟。
第四從說是語時以下。
明大衆聞敕歡喜。
就第一正附囑中自有三。
第一正附囑。
第二釋附囑之意。
第三從汝等亦應以下。
教弘通方法結勸。
後三重可見。
王本事品第二十二。
此品明藥王菩薩昔日苦行通經。
故仍為品目。
此品與妙音王品。
觀世音品凡三品。
明他分流通中。
第四明流通方法。
言若欲弘通此經者。
直如此三大士修行也。
而此三品分為二。
第一此藥王本事品。
明以苦行弘通。
第二妙音品觀世音品。
明以普現色身弘通。
然此三大士。
皆能苦行現身。
但互舉為明也。
就此品中即有三。
第一宿王花菩薩作問。
第二從爾時佛告以下。
如來答。
第三從說此品時以下。
經家叙時衆得益。
并出多寶如來贊歎宿王花菩薩。
第一可見。
但就第二如來答中亦有三。
第一正明苦行弘通。
第二從佛告宿王花菩薩以下。
會通古今。
第三從宿王花若有發心以下。
仍勸弘通。
就第一正明苦行弘通中亦有二。
第一明現身苦行弘通。
第二從作是語已以下。
明後身苦行弘通。
從佛告宿王花以下。
佛答中第二會通古今。
從宿王花若有發心以下。
佛答中第三仍勸弘通。
就中自有四。
第一直勸。
第二歎經功德最勝。
即舉十譬為歎。
第三從宿王花以下。
歎經功用。
第四從若人得聞此法花經以下。
結勸弘通。
就第一直勸中即有二。
第一勸學意見。
第二以格量勸。
就第二歎經功德最勝中。
即舉十譬為歎。
可見。
就第三歎經功用中亦有二。
第一舉法說作歎。
第二從如清涼地以下。
舉十二譬為歎。
從若有得聞此法花經以下。
第四結勸。
就中自有二。
第一總結勸弘通。
第二從若有人聞是藥王以下。
别勸受持藥王品。
第一可見。
但就第二勸受持藥王品中亦有六。
第一明轉女身生無量壽國。
第二從是時諸佛以下。
明諸佛亦歎。
第三從宿王花以下。
結藥王德。
第四從若有人聞以下。
明聞藥王品随喜最重。
第五從是故以下。
别附囑藥王品。
第六從宿王花汝若見以下。
重勸宿王汝殷勤供養弘通此經人。
餘皆可見。
但就第五别附囑藥王品中即有二。
第一直附囑。
第二釋附囑之意。
從說是藥王菩薩以下。
品中第三經家叙時衆得益。
并出多寶如來贊歎宿王花事。
音品第二十三。
此中明妙音菩薩事。
故仍為品目也。
此品與觀世音品。
明流通方法中。
第二明普現色身弘經益物。
言若欲弘通此經。
應如此二大士所為也。
就此品中開為二十重。
第一從初訖遍照其國。
明如來放光召妙音菩薩。
第二從一切淨光莊嚴國中以下。
明妙音菩薩被召。
即請花宿王智佛欲往。
第三從爾時花宿王智佛以下。
明花宿王智佛許往仍教莫輕彼事。
第四從妙音菩薩白佛言以下。
明妙音奉敕。
即以神力自為其坐。
第五從爾時又文殊師利以下。
明文殊問釋迦佛是何故也。
第六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
明如來随事而答。
第七從文殊師利白佛以下。
問妙音因行願欲學。
亦願欲見彼菩薩身。
第八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
明釋迦推多寶佛。
第九從時多寶佛以下。
多寶如來召妙音菩薩。
第十從于時妙音以下。
妙音受召至來。
作禮釋迦。
亦陳其佛相聞。
仍願欲見多寶如來。
第十一從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以下。
明釋迦随願令見。
第十二從爾時花德菩薩以下。
明花德菩薩問妙音本行。
第十三從佛告花德以下。
明如來答。
第十四從爾時雷音王以下。
會通古今。
第十五從華德汝但見以下。
正明普現色身益物之事。
第十六從爾時華德以下。
明華德問妙音所得三昧。
第十七從佛告華德以下。
如來答。
第十八從說是妙音以下。
明彼此菩薩衆因問妙音所得三昧皆得利益。
第十九爾時妙音菩薩以下。
明妙音還歸複命。
第二十從說是妙音以下。
明時衆得益。
世音品第二十四。
此品亦明觀世音菩薩普現種種色身說法度物。
故雲觀世音品。
就中初開為三。
第一無盡意菩薩問名觀世音之所以。
第二如來随問而答。
第三時衆得益。
第一不開。
但就第二如來答中亦開有四。
第一從初訖福德之利。
明其悲心拔苦。
慈心與樂。
第二從雲何遊此娑婆世界以下。
正明普現種種色身說法化物。
第三從我今當供養以下。
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
第四從爾時持地菩薩以下。
明持地菩薩勸大衆。
應進觀世音菩薩。
就第一拔苦與樂中亦有三。
第一從初訖是故衆生常應心念。
明悲心拔苦。
第二從若有女人以下。
明慈心與樂。
第三從無盡意若有人以下。
舉格量勸進慈悲二德。
就第一悲心拔苦中亦有二。
第一正明悲心拔苦。
第二從無盡意以下結勸。
就第一正明悲心拔苦中亦有二。
第一先明能救外難。
第二從若有衆生多于淫欲以下。
明能拔内惡。
就第一能救外難中即有七難。
一火難。
二水難。
三風難。
四被害難。
五羅刹難。
六杻械難。
七急賊難。
内惡即心之三惡。
第二明慈心與樂可見。
從是故以下結。
第三舉格量勸進。
亦可見。
就第二正明普現種種色身說法度物中。
即有問答。
答中亦有正答結答。
亦可見。
就第三無盡意作供養中有五。
一作供。
二觀世音不受。
三無盡意請受。
四如來勸受。
五受。
從爾時持地菩薩以下。
第四勸進從佛說是以下。
品中第三時衆得益。
皆可見。
羅尼品第二十五。
此中明以陀羅尼神咒誓救弘通者故。
仍為品目也。
此品與妙莊嚴正本事。
明化他流通中。
第五明諸大菩薩等誓救弘通人。
就中即有二。
第一此品正明以咒守救。
第二妙莊嚴王本事品。
如來證述不虛。
就此品中自有四。
第一藥王将發誓護。
先問如來弘通得福之相。
第二從佛告藥王以下。
如來以格量反問藥王。
即明福德甚多。
第三從爾時藥王菩薩以下。
正明發誓守救。
第四從說是陀羅尼品以下。
明時衆得益。
第一第二可見。
但就第三正明發誓守救中。
有五種人誓救。
則尋文可見。
前四人中即無餘意。
但就第五羅刹女中自有二。
第一羅刹女誓救。
第二從佛告諸羅刹女以下。
如來述答。
品中第四得益。
亦可見。
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六。
此中明妙莊嚴王本事故。
仍為品目也。
此是發誓守護中。
第二如來證述不虛。
就中有三。
第一正明本事。
第二從佛告大衆以下。
會通古今。
第三從佛說此以下。
明時衆得益。
第一正明本事。
即随文自見。
但證述有三意。
一者隻是父子之間。
必須善教相護乃入佛道者。
即今世弘通此經之人。
必賴諸菩薩守護。
乃得勢利不論明矣。
二者淨藏淨眼二子。
亦能信受法花經功德故。
今得藥王藥上者。
則今諸菩薩發誓守護弘通此經人。
諾哉有意耳。
三者于時耶見妙莊嚴。
随其子教信受法華經故。
亦得今花德身。
于時淨德夫人與其二子。
同心善教其王故。
亦得今光焰莊嚴身者。
則今世衆生可不勤受弘通此經人所說哉。
賢勸發品第二十七。
此品明普賢菩薩勸發自行流通故。
仍為品目也。
大段第三流通說中。
初開為二。
第一明他分流通。
第二明自分流通。
今他分流通已竟。
此是第二明自行流通。
此自分流通來意。
即如上釋。
言若能自行具足。
即化他自然。
就中開為五重。
第一明普賢菩薩将欲勸自行流通。
從東國來請佛。
欲聞說法華經。
又問何為能得此經。
第二從佛告普賢菩薩以下。
如來舉四法而答。
第三從爾時普賢菩薩以下。
普賢正勸自行流通。
第四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
如來述答。
第五從說是普賢勸發品時以下。
明時衆得益。
前二重可見。
但就第三正勸自分流通中有三。
第一明若能自受持讀誦者。
我當以種種守護。
第二從世尊若有菩薩以下。
請念知恩。
第三從是故以下結勸。
就第四如來述答中亦有三。
第一直述其以種種神力守護。
第二從普賢者以下。
别述其請念知恩。
第三從是故以下。
述其第三結勸。
從說是普賢以下。
品中第五明時衆得益。
法華疏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