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義疏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助護通經人。
就中有五。
第一明遣化人為救。
第二明遣四部衆為聽法衆。
第三明遣天龍神。
第四明令說法者得見我釋迦身。
第五令不忘失文句。
皆可見。
偈頌中凡有十八行半偈。
上中有三。
第一先歎經。
第二正明通經方法。
第三助護通經人。
今十八行半偈。
初五行偈頌第一歎經。
從若人說此經以下四行半偈。
頌第二正明通經方法。
從若我滅度後以下九行偈。
頌第三助護通經人。
上第一歎經中有五第一格量歎。
第二據人歎。
第三據處歎。
第四就因歎。
第五據果歎。
今五行偈。
初一行頌第一格量歎。
次四行偈頌第五據果歎。
略不頌第二據人歎。
第三據處歎。
第四據因歎。
上第五據果歎中。
有法說譬說。
今不頌法說。
但頌譬說。
即有開合。
初一行半偈頌開譬。
從藥王汝當知以下二行半偈頌合譬。
上合中有三。
一正合。
二釋合。
三誡勸。
今但頌正合略不頌其二。
從若人說此經以下四行半偈。
頌第二正明流通方法。
初二行半偈。
正頌上事。
後二行偈。
以義明應起忍。
從若我滅度後以下九行偈。
頌第三助護通經人。
上中有五。
第一遣化人。
第二遣四部衆。
第三遣天龍神。
第四令見釋迦身。
第五令不忘失句。
今皆頌。
但不次第。
今九行偈。
初二行偈。
頌第二遣四部衆。
若人欲加惡以下一行偈。
頌第一遣化人。
從若說法之人以下二行偈。
頌第五令不忘失句。
從若人具足德以下一行偈。
頌第四令見釋迦身。
從若人在空閑以下一行偈。
頌第三遣天龍神。
從若人樂說法以下二行偈以義結勸。
寶塔品第十一。
此是覓流通人中。
第二多寶如來助覓。
就中亦有長行偈。
就長行中有十九重。
第一經家叙寶塔之相。
第二從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以下。
明塔中出聲贊歎釋迦。
第三從爾時四衆以下。
明時衆見塔歡怪并生。
第四從爾時有菩薩以下。
明大樂說菩薩欲釋衆怪即問如來。
第五從佛告大樂說以下。
如來答寶塔來之所以。
第六從是時大樂說以下。
明大樂說仍發願欲見多寶如來。
第七從佛告大樂說以下。
佛答汝若欲見多寶如來者。
應集十方分身諸佛。
第八從大樂說白佛言以下。
明大樂說仍發願欲見分身諸佛。
第九從爾時佛放白豪一光以下。
明釋迦放光照十方分身諸佛。
所以放光集諸分身者。
欲明諸佛尚尊重法而來。
況汝等大衆豈可不重。
第十從爾時十方諸佛各告衆菩薩以下。
明十方分身諸佛既被光明。
各與其菩薩等共議欲來。
第十一從時沙婆世界即變清淨以下。
明釋迦三段變土欲容諸分身佛。
于時隻是神力變土。
是故經家述之。
所以三變者。
是表破三乘執心也。
則其轉廣。
廣二乘狹意也。
第十二從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以下。
明分身諸佛皆集。
遣使問訊釋迦。
第十三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
明釋迦既得相聞即起開塔示之。
第十四從即時一切衆會以下。
經家叙大衆見聞塔中事。
滅度佛謂多寶如來。
說如是言者。
謂上塔中出聲歎言善哉釋迦也。
歎未曾有以下。
明今時衆歎也。
第十五從爾時多寶如來以下。
明多寶如來分坐喚釋迦坐。
第十六從即時是釋迦牟尼佛以下。
明釋迦就坐。
所以多寶如來與釋迦佛共坐者。
滅度既坐欲明不生而現生。
釋迦與多寶并坐者。
欲明雙樹滅非實滅。
第十七從爾時大衆見二如來以下。
明大衆見二如來在空。
仍複願欲在于空。
第十八從即時以下。
明如來以神力接大衆在空。
第十九從以大音聲以下。
正唱覓通經人。
第二偈頌凡有四十八行。
上長行中有十九重。
然今但頌四段不頌十五重。
今四十八行偈。
初三行半偈。
頌第五答寶塔來之所以。
從又我分身以下三行偈。
頌第七明若欲見多寶如來應先集分身諸佛。
從為坐諸佛以下五行半偈。
頌第十一沙婆世界變清淨。
此亦經家自作偈頌。
從告諸大衆以下三十六行偈。
頌第十九正覓通經人。
品第十二。
此品明五種人受持弘經。
故雲持品。
此是明别流通因義中第二堪流通者。
奉命流通。
五種人發誓流通故即有五重。
第一藥王菩薩及大樂說。
頒類有二萬諸菩薩發誓流通。
第二從爾時衆中五百阿羅漢以下。
明得記聲聞等發誓流通。
第三從複有學無學以下。
明得記學無學人等發誓流通。
第四從爾時佛姨母以下。
明尼衆發誓流通。
第五從爾時世尊以下竟品。
明八十萬億諸大菩薩發誓流通。
今此五種人雖複皆誓流通。
而初大行等誓通穢土。
次三種人皆誓通淨土。
最後八萬億大土不别淨穢直誓皆通。
前四重可見。
但就第五八十萬億人誓通中有長行偈。
長行可見。
就偈中有二十行偈。
分為六。
第一初一行偈。
直誓我等當流通。
第二次一行偈。
誓為欲弘通此經故。
能忍白衣諸難。
第三從惡世中比丘以下九行半偈。
誓亦為欲弘通此經故。
能忍諸惡比丘種種無道。
第四從濁劫惡世以下三行偈。
亦為欲弘通此經故雖有惡鬼種種諸難而不惜身命。
第五從世尊自當知以下二行半偈。
亦為欲弘通此經故不違惡比丘耶律。
第六從諸聚落城邑以下三行偈。
結誓弘通。
皆可見。
樂行品第十三。
此品明四安樂行勸接新發菩薩。
故因為品目也。
此是别流通因義中之第三勸接新發退堕。
何則新發菩薩聞上若能弘通此經功深報重。
内心即有我等亦弘通。
但上持品中。
諸大土等發誓流通雲。
我等于後世為欲弘通此經故。
雖遇白衣刀杖之苦。
惡鬼入身之亂。
求名比丘毀謗之辱。
惡僧耶律之啧。
當起大忍不惜身命。
即懷。
是乃行中最難。
諸佛所歎。
若非久發大士誰能若斯。
是以文珠知時。
為諸新發菩薩請問住于惡世得通此經之方法。
所以如來即舉四安樂行用答文殊請問。
有四安樂行。
菩薩若能修此四安樂行者。
雖在惡世無可憂慮。
以勸新發退堕之類。
四安樂行者。
一身善行。
二口善行。
三意善行。
四慈悲行。
所以通名安樂行者。
今此四行。
皆能離危得安。
遠感樂果。
故通稱安樂行也。
然萬行皆可用為勸。
何意隻就此四行為勸者。
今此四行。
前三行即是自行。
後一慈悲行則是外化行。
菩薩之道。
将欲正他先正己身。
正己之要莫如三行。
正他之要慈悲為本。
天下萬行雖羅。
要必在此二行。
菩薩若能修此四行。
上則為諸佛所稱歎。
中則為諸天所護念。
下則為諸人所供敬。
然則雖複惡世。
無憂刀杖之困。
惡鬼入身之亂。
況複求名比丘毀謗之辱。
惡僧耶律之啧。
所以如來據此四行為勸也。
然此是私意。
本釋少異。
四安樂者。
一智慧行。
二說法行。
三離過行。
四慈悲行。
若判自行外化。
第一第三是自行。
第二第四是外化行。
亦好随欲可用。
就中初開為二。
第一文殊問。
第二如來答。
就第一文殊問中亦有二。
第一先歎上中發誓諸大士。
第二從世尊菩薩以下正問。
就第二如來答中亦有二。
第一直唱有四法。
第二從一者菩薩以下。
别出四法。
就中自有四。
第一初一長行與偈明身善行。
第二從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以下。
亦一長行與偈。
明口善行。
第三從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法欲滅時以下。
亦一長行與偈。
明意善行。
第四從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中以下。
亦一長行與偈。
明慈悲行。
就第一身善行中亦有二。
第一正明身善行第二從文殊是名以下。
結身善行。
就第一正明身善行中。
第一立行近二處章門。
第二從雲何以下。
釋兩章門。
先釋行處。
後釋近處。
行處即是身之行善。
近處即是身之止善。
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者。
言觀假名空能亡是非。
于善不卒喜。
于惡亦不卒驚。
從又複于法以下。
明觀實空能不存諸境。
從雲何名菩薩親近處者以下釋近處。
即是身之止善。
就中有二。
第一明不親近假有。
第二從複次菩薩以下。
明不親近實有。
就第一不親近假有中。
有十種不親近。
一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
是驕慢緣。
二不親近諸外道。
是邪見緣。
三不親近諸戲境。
是惡業緣。
四不親近諸殺生。
是發惡穢緣。
五不親近求聲聞。
是為求大最妨緣。
為今日法花亦最不宜。
六不親近諸女人及處女寡女少女。
是愛染緣。
為求道最妨。
七不親近五種不男。
是不定緣。
八不獨入他家。
是生疑緣。
九不樂畜年少子等。
是散亂緣。
十不親近常好坐少乘禅師。
本義前九皆是應不親近境。
從常好禅定以下。
明應親近境。
是名初親近處者結。
從複次以下。
第二明不親近實法有。
此中文似緣不着真谛。
故雲止善而非也。
但解實法即空。
不存諸境故即是止善。
就中亦有二。
第一正明真谛空。
第二舉俗有證真空。
就第一正明真谛空即有二。
前六句明心行處滅。
從一切言語以下十一句。
明言語道斷。
第二舉俗有證空。
但以因緣有者。
證心行處滅。
從颠倒生故說者。
證言語道斷。
從常樂觀以下結。
上有結假名親近故雲第二親近也。
偈頌中凡有二十七行半偈。
分為二。
第一初二十三行偈。
正頌上事。
從若有比丘以下四行半偈。
明得果行報。
釋此中文。
本義配上長行作重解釋。
而私意少不安。
故但直頌不作重也。
但從颠倒分别以下二行偈。
頌上常好坐禅。
初一句明好禅之由。
次一句正頌上常好坐禅。
言由有颠倒分别心故。
舍此就彼山間常好坐禅。
然則何暇弘通此經于世間。
故知常好坐禅猶應入不親近境。
本義雲。
此二行非頌常好坐禅。
從颠倒分别以下五行偈。
皆頌上不親近實法有。
颠倒分别一行。
但舉非顯是。
從文殊以下。
明身行中第二結。
從又文殊師利以下。
第二明口善。
本義雲說法行。
就中亦有長行偈。
長行中亦有二。
第一明口之止善。
第二從善修如是以下。
明口之行善。
不樂說人及經典過者。
經過謂文句好惡。
然言其短可忌。
言長何過。
夫好舉他美必欲有報。
所以君子不須也。
第二行善可見。
第二偈頌凡有十六行半偈。
分為二。
第一初十一行半偈。
正頌上事。
從我滅度後以下五行偈。
亦明得果行報。
從又文殊師利以下。
第三明意善行。
本義離過行。
就中亦有長行偈。
長行中亦有三。
第一明止善。
第二從當于一切衆生以下明行善。
第三從文殊師利以下。
得果行報。
皆可見。
第二偈頌六行。
即分為三。
初二行偈頌第一止善。
從是佛子說法以下三行偈。
頌第二行善。
從第三法如是以下一行偈。
頌第三得果行報。
從又文殊師利以下。
第四明慈悲行。
就中亦有長行偈。
長行中亦有二。
第一正明慈悲行。
第二從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以下。
亦明得果行報。
第一可見。
但就第二得果行報中有二。
第一直明若能以慈悲弘通此經。
在人為人所恭敬。
在天為天所救念。
第二所以能得如是報。
即釋言。
此經于諸經中最尊故。
上則三世諸佛皆尊護。
下則非諸人易得。
所以能弘通者得如是報也。
就中舉法譬二說為釋。
法說可見。
舉譬說為釋中。
即有二譬。
前譬為上。
上則三世諸佛所尊護作譬。
後譬亦為下。
下則非諸人易得作譬。
各有開合。
強力聖王譬如來。
諸國譬三界所化處。
少王譬四魔。
種種兵具譬如來種種神力。
衆譬從佛化諸弟子。
随功賞賜者。
譬随機為說諸餘經。
髻中明珠譬法華。
合可見。
後譬亦有開合。
開譬可見。
但就合中有三。
第一正合。
第二舉外譬怙合。
第三結合即可見。
第二偈頌凡有三十七行半偈。
分為二。
第一初十四行半偈。
正頌上長行。
從我滅度後以下二十三行偈。
總結勸四樂行。
上長行中有二。
第一正明慈悲行。
第二明得果行報。
今十四行半行偈。
初四行偈頌第一正明慈悲行。
從譬如強力以下十行半偈。
頌第二得果行報。
頌第一正明慈悲行可見。
上第二明得果行報中有二。
第一直明報尊。
第二釋報尊。
今不頌第一。
但頌第二釋。
上釋中有二。
第一舉法說為釋。
第二舉譬為釋。
今不頌第一法說。
但頌第二譬說。
上中即有二譬。
二譬各有開合。
今十行半偈。
初三行偈頌第一強力譬。
從如有勇健以下。
一行偈頌後譬。
從如來亦爾以下三行半偈。
頌合第一譬。
從既知衆生以下三行頌合後譬。
從我滅度後以下二十三行偈中第二總結勸四行。
就中有二。
第一初一行半偈。
直勸欲通此經當依此四行。
第二從讀是經者以下明報重。
就中有四。
初一行偈。
明現報重。
就中有五。
第一明遣化人為救。
第二明遣四部衆為聽法衆。
第三明遣天龍神。
第四明令說法者得見我釋迦身。
第五令不忘失文句。
皆可見。
偈頌中凡有十八行半偈。
上中有三。
第一先歎經。
第二正明通經方法。
第三助護通經人。
今十八行半偈。
初五行偈頌第一歎經。
從若人說此經以下四行半偈。
頌第二正明通經方法。
從若我滅度後以下九行偈。
頌第三助護通經人。
上第一歎經中有五第一格量歎。
第二據人歎。
第三據處歎。
第四就因歎。
第五據果歎。
今五行偈。
初一行頌第一格量歎。
次四行偈頌第五據果歎。
略不頌第二據人歎。
第三據處歎。
第四據因歎。
上第五據果歎中。
有法說譬說。
今不頌法說。
但頌譬說。
即有開合。
初一行半偈頌開譬。
從藥王汝當知以下二行半偈頌合譬。
上合中有三。
一正合。
二釋合。
三誡勸。
今但頌正合略不頌其二。
從若人說此經以下四行半偈。
頌第二正明流通方法。
初二行半偈。
正頌上事。
後二行偈。
以義明應起忍。
從若我滅度後以下九行偈。
頌第三助護通經人。
上中有五。
第一遣化人。
第二遣四部衆。
第三遣天龍神。
第四令見釋迦身。
第五令不忘失句。
今皆頌。
但不次第。
今九行偈。
初二行偈。
頌第二遣四部衆。
若人欲加惡以下一行偈。
頌第一遣化人。
從若說法之人以下二行偈。
頌第五令不忘失句。
從若人具足德以下一行偈。
頌第四令見釋迦身。
從若人在空閑以下一行偈。
頌第三遣天龍神。
從若人樂說法以下二行偈以義結勸。
寶塔品第十一。
此是覓流通人中。
第二多寶如來助覓。
就中亦有長行偈。
就長行中有十九重。
第一經家叙寶塔之相。
第二從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以下。
明塔中出聲贊歎釋迦。
第三從爾時四衆以下。
明時衆見塔歡怪并生。
第四從爾時有菩薩以下。
明大樂說菩薩欲釋衆怪即問如來。
第五從佛告大樂說以下。
如來答寶塔來之所以。
第六從是時大樂說以下。
明大樂說仍發願欲見多寶如來。
第七從佛告大樂說以下。
佛答汝若欲見多寶如來者。
應集十方分身諸佛。
第八從大樂說白佛言以下。
明大樂說仍發願欲見分身諸佛。
第九從爾時佛放白豪一光以下。
明釋迦放光照十方分身諸佛。
所以放光集諸分身者。
欲明諸佛尚尊重法而來。
況汝等大衆豈可不重。
第十從爾時十方諸佛各告衆菩薩以下。
明十方分身諸佛既被光明。
各與其菩薩等共議欲來。
第十一從時沙婆世界即變清淨以下。
明釋迦三段變土欲容諸分身佛。
于時隻是神力變土。
是故經家述之。
所以三變者。
是表破三乘執心也。
則其轉廣。
廣二乘狹意也。
第十二從爾時東方釋迦牟尼以下。
明分身諸佛皆集。
遣使問訊釋迦。
第十三從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
明釋迦既得相聞即起開塔示之。
第十四從即時一切衆會以下。
經家叙大衆見聞塔中事。
滅度佛謂多寶如來。
說如是言者。
謂上塔中出聲歎言善哉釋迦也。
歎未曾有以下。
明今時衆歎也。
第十五從爾時多寶如來以下。
明多寶如來分坐喚釋迦坐。
第十六從即時是釋迦牟尼佛以下。
明釋迦就坐。
所以多寶如來與釋迦佛共坐者。
滅度既坐欲明不生而現生。
釋迦與多寶并坐者。
欲明雙樹滅非實滅。
第十七從爾時大衆見二如來以下。
明大衆見二如來在空。
仍複願欲在于空。
第十八從即時以下。
明如來以神力接大衆在空。
第十九從以大音聲以下。
正唱覓通經人。
第二偈頌凡有四十八行。
上長行中有十九重。
然今但頌四段不頌十五重。
今四十八行偈。
初三行半偈。
頌第五答寶塔來之所以。
從又我分身以下三行偈。
頌第七明若欲見多寶如來應先集分身諸佛。
從為坐諸佛以下五行半偈。
頌第十一沙婆世界變清淨。
此亦經家自作偈頌。
從告諸大衆以下三十六行偈。
頌第十九正覓通經人。
品第十二。
此品明五種人受持弘經。
故雲持品。
此是明别流通因義中第二堪流通者。
奉命流通。
五種人發誓流通故即有五重。
第一藥王菩薩及大樂說。
頒類有二萬諸菩薩發誓流通。
第二從爾時衆中五百阿羅漢以下。
明得記聲聞等發誓流通。
第三從複有學無學以下。
明得記學無學人等發誓流通。
第四從爾時佛姨母以下。
明尼衆發誓流通。
第五從爾時世尊以下竟品。
明八十萬億諸大菩薩發誓流通。
今此五種人雖複皆誓流通。
而初大行等誓通穢土。
次三種人皆誓通淨土。
最後八萬億大土不别淨穢直誓皆通。
前四重可見。
但就第五八十萬億人誓通中有長行偈。
長行可見。
就偈中有二十行偈。
分為六。
第一初一行偈。
直誓我等當流通。
第二次一行偈。
誓為欲弘通此經故。
能忍白衣諸難。
第三從惡世中比丘以下九行半偈。
誓亦為欲弘通此經故。
能忍諸惡比丘種種無道。
第四從濁劫惡世以下三行偈。
亦為欲弘通此經故雖有惡鬼種種諸難而不惜身命。
第五從世尊自當知以下二行半偈。
亦為欲弘通此經故不違惡比丘耶律。
第六從諸聚落城邑以下三行偈。
結誓弘通。
皆可見。
樂行品第十三。
此品明四安樂行勸接新發菩薩。
故因為品目也。
此是别流通因義中之第三勸接新發退堕。
何則新發菩薩聞上若能弘通此經功深報重。
内心即有我等亦弘通。
但上持品中。
諸大土等發誓流通雲。
我等于後世為欲弘通此經故。
雖遇白衣刀杖之苦。
惡鬼入身之亂。
求名比丘毀謗之辱。
惡僧耶律之啧。
當起大忍不惜身命。
即懷。
是乃行中最難。
諸佛所歎。
若非久發大士誰能若斯。
是以文珠知時。
為諸新發菩薩請問住于惡世得通此經之方法。
所以如來即舉四安樂行用答文殊請問。
有四安樂行。
菩薩若能修此四安樂行者。
雖在惡世無可憂慮。
以勸新發退堕之類。
四安樂行者。
一身善行。
二口善行。
三意善行。
四慈悲行。
所以通名安樂行者。
今此四行。
皆能離危得安。
遠感樂果。
故通稱安樂行也。
然萬行皆可用為勸。
何意隻就此四行為勸者。
今此四行。
前三行即是自行。
後一慈悲行則是外化行。
菩薩之道。
将欲正他先正己身。
正己之要莫如三行。
正他之要慈悲為本。
天下萬行雖羅。
要必在此二行。
菩薩若能修此四行。
上則為諸佛所稱歎。
中則為諸天所護念。
下則為諸人所供敬。
然則雖複惡世。
無憂刀杖之困。
惡鬼入身之亂。
況複求名比丘毀謗之辱。
惡僧耶律之啧。
所以如來據此四行為勸也。
然此是私意。
本釋少異。
四安樂者。
一智慧行。
二說法行。
三離過行。
四慈悲行。
若判自行外化。
第一第三是自行。
第二第四是外化行。
亦好随欲可用。
就中初開為二。
第一文殊問。
第二如來答。
就第一文殊問中亦有二。
第一先歎上中發誓諸大士。
第二從世尊菩薩以下正問。
就第二如來答中亦有二。
第一直唱有四法。
第二從一者菩薩以下。
别出四法。
就中自有四。
第一初一長行與偈明身善行。
第二從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以下。
亦一長行與偈。
明口善行。
第三從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法欲滅時以下。
亦一長行與偈。
明意善行。
第四從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中以下。
亦一長行與偈。
明慈悲行。
就第一身善行中亦有二。
第一正明身善行第二從文殊是名以下。
結身善行。
就第一正明身善行中。
第一立行近二處章門。
第二從雲何以下。
釋兩章門。
先釋行處。
後釋近處。
行處即是身之行善。
近處即是身之止善。
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者。
言觀假名空能亡是非。
于善不卒喜。
于惡亦不卒驚。
從又複于法以下。
明觀實空能不存諸境。
從雲何名菩薩親近處者以下釋近處。
即是身之止善。
就中有二。
第一明不親近假有。
第二從複次菩薩以下。
明不親近實有。
就第一不親近假有中。
有十種不親近。
一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
是驕慢緣。
二不親近諸外道。
是邪見緣。
三不親近諸戲境。
是惡業緣。
四不親近諸殺生。
是發惡穢緣。
五不親近求聲聞。
是為求大最妨緣。
為今日法花亦最不宜。
六不親近諸女人及處女寡女少女。
是愛染緣。
為求道最妨。
七不親近五種不男。
是不定緣。
八不獨入他家。
是生疑緣。
九不樂畜年少子等。
是散亂緣。
十不親近常好坐少乘禅師。
本義前九皆是應不親近境。
從常好禅定以下。
明應親近境。
是名初親近處者結。
從複次以下。
第二明不親近實法有。
此中文似緣不着真谛。
故雲止善而非也。
但解實法即空。
不存諸境故即是止善。
就中亦有二。
第一正明真谛空。
第二舉俗有證真空。
就第一正明真谛空即有二。
前六句明心行處滅。
從一切言語以下十一句。
明言語道斷。
第二舉俗有證空。
但以因緣有者。
證心行處滅。
從颠倒生故說者。
證言語道斷。
從常樂觀以下結。
上有結假名親近故雲第二親近也。
偈頌中凡有二十七行半偈。
分為二。
第一初二十三行偈。
正頌上事。
從若有比丘以下四行半偈。
明得果行報。
釋此中文。
本義配上長行作重解釋。
而私意少不安。
故但直頌不作重也。
但從颠倒分别以下二行偈。
頌上常好坐禅。
初一句明好禅之由。
次一句正頌上常好坐禅。
言由有颠倒分别心故。
舍此就彼山間常好坐禅。
然則何暇弘通此經于世間。
故知常好坐禅猶應入不親近境。
本義雲。
此二行非頌常好坐禅。
從颠倒分别以下五行偈。
皆頌上不親近實法有。
颠倒分别一行。
但舉非顯是。
從文殊以下。
明身行中第二結。
從又文殊師利以下。
第二明口善。
本義雲說法行。
就中亦有長行偈。
長行中亦有二。
第一明口之止善。
第二從善修如是以下。
明口之行善。
不樂說人及經典過者。
經過謂文句好惡。
然言其短可忌。
言長何過。
夫好舉他美必欲有報。
所以君子不須也。
第二行善可見。
第二偈頌凡有十六行半偈。
分為二。
第一初十一行半偈。
正頌上事。
從我滅度後以下五行偈。
亦明得果行報。
從又文殊師利以下。
第三明意善行。
本義離過行。
就中亦有長行偈。
長行中亦有三。
第一明止善。
第二從當于一切衆生以下明行善。
第三從文殊師利以下。
得果行報。
皆可見。
第二偈頌六行。
即分為三。
初二行偈頌第一止善。
從是佛子說法以下三行偈。
頌第二行善。
從第三法如是以下一行偈。
頌第三得果行報。
從又文殊師利以下。
第四明慈悲行。
就中亦有長行偈。
長行中亦有二。
第一正明慈悲行。
第二從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以下。
亦明得果行報。
第一可見。
但就第二得果行報中有二。
第一直明若能以慈悲弘通此經。
在人為人所恭敬。
在天為天所救念。
第二所以能得如是報。
即釋言。
此經于諸經中最尊故。
上則三世諸佛皆尊護。
下則非諸人易得。
所以能弘通者得如是報也。
就中舉法譬二說為釋。
法說可見。
舉譬說為釋中。
即有二譬。
前譬為上。
上則三世諸佛所尊護作譬。
後譬亦為下。
下則非諸人易得作譬。
各有開合。
強力聖王譬如來。
諸國譬三界所化處。
少王譬四魔。
種種兵具譬如來種種神力。
衆譬從佛化諸弟子。
随功賞賜者。
譬随機為說諸餘經。
髻中明珠譬法華。
合可見。
後譬亦有開合。
開譬可見。
但就合中有三。
第一正合。
第二舉外譬怙合。
第三結合即可見。
第二偈頌凡有三十七行半偈。
分為二。
第一初十四行半偈。
正頌上長行。
從我滅度後以下二十三行偈。
總結勸四樂行。
上長行中有二。
第一正明慈悲行。
第二明得果行報。
今十四行半行偈。
初四行偈頌第一正明慈悲行。
從譬如強力以下十行半偈。
頌第二得果行報。
頌第一正明慈悲行可見。
上第二明得果行報中有二。
第一直明報尊。
第二釋報尊。
今不頌第一。
但頌第二釋。
上釋中有二。
第一舉法說為釋。
第二舉譬為釋。
今不頌第一法說。
但頌第二譬說。
上中即有二譬。
二譬各有開合。
今十行半偈。
初三行偈頌第一強力譬。
從如有勇健以下。
一行偈頌後譬。
從如來亦爾以下三行半偈。
頌合第一譬。
從既知衆生以下三行頌合後譬。
從我滅度後以下二十三行偈中第二總結勸四行。
就中有二。
第一初一行半偈。
直勸欲通此經當依此四行。
第二從讀是經者以下明報重。
就中有四。
初一行偈。
明現報重。